第199章 大建設工程之開荒
末世重生:大佬他對我欲罷不能 作者:喜歡草莓和櫻桃的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天,上午九點,研究院門口集合!”
實驗室裏,所有人以各種各樣的姿勢,圍在大桌子旁,聽王波宣布明天的工作。
大家的表情就像苦瓜,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王波宣布的那項工作。
“提問,我們需要自己準備工具嗎?”一個身穿白大褂戴著眼鏡的男人問。
王波不假思索道:“不用不用,這些院裏都有準備。”
他隨後想起什麽,趕緊補充:“但是防曬的帽子、手套、水杯之類的東西,還是自己準備好,那兒不一定有。”
確保大家都知道明天的工作事項了,王波又急急忙忙地離開實驗室,趕去其它地方。
“唉,又是種地。”
大家癱坐在椅子上歎氣。
實驗室裏的人,最怕又動腦子又費體力的活兒了。
像這樣動完腦子,再去費體力的活兒,也不喜歡。
“唉,加油努力幹吧,我精神上與你們同在。”
慧姐給大家比了一個加油努力手勢。
陸星苒也有點垂頭喪氣。
畢竟開荒這種活兒,想來也是不可能輕鬆的。
尤其是現在這種時候,大型農用器械必然是短缺的,到時候少不了要出大力氣。
不然也不可能這麽大規模征工。
尤其是他們植物研究院,每個實驗組硬性要求必須上報八個人。
其他組定名單可能都要糾結好久,陸星苒他們組就沒有這個擔憂了。
他們組加上王波一共才九個人,慧姐當然是唯一不用去幹活兒的人選。
王波挑人眼光高,他們組算上末世前後這七天,也就進了陸星苒這一個新人。
這也是他們組內部關係比較親密的原因了。
說起明天的開荒行動,這是京市和基地聯合製定的複興計劃第一步中的若幹行動之一。
末世前,京市的蔬菜供應更多依賴周邊地市。
但是現在這樣必然是行不通了。
且不說交通恢複這一難題,就附近地市當前能不能滿足自己的供應,都還是個問題。
所以京市蔬果實現自給自足是當務之急的問題。
--
第二天一早,原本嚴肅匆忙的研究院大樓地下,聚集了穿著各異的研究員們。
“嘿,星苒,這兒!”
王波帶著幾個人站在柱子旁邊,看見陸星苒車進來,他趕緊朝那邊揮手。
陸星苒看見他們了,放下車窗朝他迴應了一下,慢慢把車子開了過去。
“上車,我們直接過去。”
陸星苒今天開的是一輛七座的suv,她負責帶組員們過去。
王波事兒多,不一定能時時跟組員們同步,所以他自己單獨開一輛車。
研究員們多半都和陸星苒他們一樣,各組集合之後往郊外走。
沒有車的也可以排隊等基地的擺渡車,隻是基地沒車的人多,等車估計要等一段時間。
陸星苒開著車,她帶著太陽眼鏡,今天是個大晴天,不戴眼鏡戶外作業真的難受。
她駕駛座旁邊兒還放了一個大保溫壺,裏麵是朱阿姨一早熬的綠豆湯,冰箱裏放過,現在還是冰冰涼的。
車子開到地方,附近有不少車停在這裏,估摸著就是臨時停車場了。
大家夥兒穿戴好裝備下車,一下地就感受到了一股熱浪。
“好家夥,我上一次開荒,還是研究生的時候跟導師做課題。”
說起這個,組裏的前輩們都有經驗,大家紛紛開始迴憶自己的學生時代。
陸星苒沒有當研究生的經驗,但她可是有不少開荒的經驗。
前不久才把空間整理一遍,那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荒了。
“走吧,那邊登記領東西。”
他們臨時的老大哥賴名滔成了帶隊人,一行人跟著他去找被人圍起來的登記員。
“哪組的?挨個來!”
賴大哥代表大家去簽字領了工具牌。
他朝等在一邊的幾人晃了晃手裏的牌子:“走,拿這個去領工具。”
工具在另一邊的大卡車裏,大家拿牌子統一領取。
因為陸星苒他們是植物研究院,院裏默認他們都會使用這些農具。
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都是‘農業專家’。
讓陸星苒意外的是,組裏這些平時看起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同事們,還各個都是開荒高手!
拖拉機、大型耕地機,這些陸星苒都搞不定的東西,到了他們手裏邊,就跟玩具似的。
哪怕是組裏比較瘦弱的阿敏姐,那挖掘機開的也是如履平地。
“姐可是有證的!”
阿敏開著挖掘機,直接到了最前麵去挖地。
旁邊和阿敏是同期的一個男生跟大家解釋:
“她之前有個項目,剛好在山上,好巧不巧遇到暴雨滑坡,項目差點沒了。”
“原本預計通山要一個月,她一氣之下自己去考了證,跟挖掘機師傅兩人一個多星期挖通了。”
聽著的人都透露出敬佩目光。
對於農學生而言,沒有什麽打擊,能比得過認真照顧了幾個月的實驗植物,臨收獲時遇到天災。
他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抵抗天災,想起這個大家幹活兒就更起勁了。
陸星苒他們組來得早,機器還比較多。
後麵來的晚,隻有鐵鍬鋤頭和鐮刀。
再後麵的 ,隻能拿著編織袋跟在大隊伍後麵撿草根了。
種地就那麽些事兒,挖地、改土、下種,完成這些前期工作,後麵就是維護管理的事情了。
陸星苒隻會用小型手持耕地機,也是她空間裏的同款。
當時她為了好學好操作,買的都是的這些小型機械。
好在她用的熟練。
雖然效率比不上開大機器的同事們,但是他們修理不到的土地邊緣,都由陸星苒和另外兩個同事處理了。
日頭越來越高,來開荒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除了各單位硬派的人頭,還有不少是接了單來開荒的普通居民。
開荒的貢獻值不多,但好在門檻也很低,基本上正常勞動力都能來做。
還有不少小孩,跟在媽媽身後幫忙撿草根。
基地裏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上學的。
學位緊不緊張是一迴事,家長放不放心讓孩子去上學是另一迴事。
實驗室裏,所有人以各種各樣的姿勢,圍在大桌子旁,聽王波宣布明天的工作。
大家的表情就像苦瓜,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王波宣布的那項工作。
“提問,我們需要自己準備工具嗎?”一個身穿白大褂戴著眼鏡的男人問。
王波不假思索道:“不用不用,這些院裏都有準備。”
他隨後想起什麽,趕緊補充:“但是防曬的帽子、手套、水杯之類的東西,還是自己準備好,那兒不一定有。”
確保大家都知道明天的工作事項了,王波又急急忙忙地離開實驗室,趕去其它地方。
“唉,又是種地。”
大家癱坐在椅子上歎氣。
實驗室裏的人,最怕又動腦子又費體力的活兒了。
像這樣動完腦子,再去費體力的活兒,也不喜歡。
“唉,加油努力幹吧,我精神上與你們同在。”
慧姐給大家比了一個加油努力手勢。
陸星苒也有點垂頭喪氣。
畢竟開荒這種活兒,想來也是不可能輕鬆的。
尤其是現在這種時候,大型農用器械必然是短缺的,到時候少不了要出大力氣。
不然也不可能這麽大規模征工。
尤其是他們植物研究院,每個實驗組硬性要求必須上報八個人。
其他組定名單可能都要糾結好久,陸星苒他們組就沒有這個擔憂了。
他們組加上王波一共才九個人,慧姐當然是唯一不用去幹活兒的人選。
王波挑人眼光高,他們組算上末世前後這七天,也就進了陸星苒這一個新人。
這也是他們組內部關係比較親密的原因了。
說起明天的開荒行動,這是京市和基地聯合製定的複興計劃第一步中的若幹行動之一。
末世前,京市的蔬菜供應更多依賴周邊地市。
但是現在這樣必然是行不通了。
且不說交通恢複這一難題,就附近地市當前能不能滿足自己的供應,都還是個問題。
所以京市蔬果實現自給自足是當務之急的問題。
--
第二天一早,原本嚴肅匆忙的研究院大樓地下,聚集了穿著各異的研究員們。
“嘿,星苒,這兒!”
王波帶著幾個人站在柱子旁邊,看見陸星苒車進來,他趕緊朝那邊揮手。
陸星苒看見他們了,放下車窗朝他迴應了一下,慢慢把車子開了過去。
“上車,我們直接過去。”
陸星苒今天開的是一輛七座的suv,她負責帶組員們過去。
王波事兒多,不一定能時時跟組員們同步,所以他自己單獨開一輛車。
研究員們多半都和陸星苒他們一樣,各組集合之後往郊外走。
沒有車的也可以排隊等基地的擺渡車,隻是基地沒車的人多,等車估計要等一段時間。
陸星苒開著車,她帶著太陽眼鏡,今天是個大晴天,不戴眼鏡戶外作業真的難受。
她駕駛座旁邊兒還放了一個大保溫壺,裏麵是朱阿姨一早熬的綠豆湯,冰箱裏放過,現在還是冰冰涼的。
車子開到地方,附近有不少車停在這裏,估摸著就是臨時停車場了。
大家夥兒穿戴好裝備下車,一下地就感受到了一股熱浪。
“好家夥,我上一次開荒,還是研究生的時候跟導師做課題。”
說起這個,組裏的前輩們都有經驗,大家紛紛開始迴憶自己的學生時代。
陸星苒沒有當研究生的經驗,但她可是有不少開荒的經驗。
前不久才把空間整理一遍,那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荒了。
“走吧,那邊登記領東西。”
他們臨時的老大哥賴名滔成了帶隊人,一行人跟著他去找被人圍起來的登記員。
“哪組的?挨個來!”
賴大哥代表大家去簽字領了工具牌。
他朝等在一邊的幾人晃了晃手裏的牌子:“走,拿這個去領工具。”
工具在另一邊的大卡車裏,大家拿牌子統一領取。
因為陸星苒他們是植物研究院,院裏默認他們都會使用這些農具。
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都是‘農業專家’。
讓陸星苒意外的是,組裏這些平時看起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同事們,還各個都是開荒高手!
拖拉機、大型耕地機,這些陸星苒都搞不定的東西,到了他們手裏邊,就跟玩具似的。
哪怕是組裏比較瘦弱的阿敏姐,那挖掘機開的也是如履平地。
“姐可是有證的!”
阿敏開著挖掘機,直接到了最前麵去挖地。
旁邊和阿敏是同期的一個男生跟大家解釋:
“她之前有個項目,剛好在山上,好巧不巧遇到暴雨滑坡,項目差點沒了。”
“原本預計通山要一個月,她一氣之下自己去考了證,跟挖掘機師傅兩人一個多星期挖通了。”
聽著的人都透露出敬佩目光。
對於農學生而言,沒有什麽打擊,能比得過認真照顧了幾個月的實驗植物,臨收獲時遇到天災。
他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抵抗天災,想起這個大家幹活兒就更起勁了。
陸星苒他們組來得早,機器還比較多。
後麵來的晚,隻有鐵鍬鋤頭和鐮刀。
再後麵的 ,隻能拿著編織袋跟在大隊伍後麵撿草根了。
種地就那麽些事兒,挖地、改土、下種,完成這些前期工作,後麵就是維護管理的事情了。
陸星苒隻會用小型手持耕地機,也是她空間裏的同款。
當時她為了好學好操作,買的都是的這些小型機械。
好在她用的熟練。
雖然效率比不上開大機器的同事們,但是他們修理不到的土地邊緣,都由陸星苒和另外兩個同事處理了。
日頭越來越高,來開荒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除了各單位硬派的人頭,還有不少是接了單來開荒的普通居民。
開荒的貢獻值不多,但好在門檻也很低,基本上正常勞動力都能來做。
還有不少小孩,跟在媽媽身後幫忙撿草根。
基地裏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上學的。
學位緊不緊張是一迴事,家長放不放心讓孩子去上學是另一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