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搞不定就拖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作者:阿斯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鮮那邊的最新戰況,還沒有送過來,張小白自然還不知道。這幾天,他也沒有閑著,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
畠山管領的使者到了,他遣人送往京都的那封信,終於有了迴信。
一同到來的,還有一條家現任家督,一條冬良的使者。
盡管張小白憑借著強橫的實力,在畠山政長迴信之前,就很輕鬆的奪得了紀之川河口的大片土地,並且商業中心遷移計劃,也已經付諸了行動。
可想要讓畠山管領,或者說讓幕府和公方那邊承認他的所有權,還是困難重重。
問題就在於張小白他們的身份,他們畢竟不是日本國人。
雖說當前的日本局勢有點亂,相互之間攻殺不斷,父子相攻,兄弟相殘之類的鬧劇比比皆是,朝廷和幕府想管也沒力氣管。
最後隻要對方低個頭,誠懇的來京都送個信,順便交點公糧,大家也那樣了。
可真要將一大片領地的所有權,交給一個葡萄牙來的外國人,誰也不敢先開這個口。
當年箕港那隻不過是個小地方,隨便糊弄一下,算個寄居什麽的,大家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
現在呢,淨土真言宗那邊,已經發聲抵製了。
紀之川,紀伊國的精華之地,十數萬石土地,你要承認了張小白地所有權,那是不是還得有個相應的官職。
總之,畠山政長的迴信,既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
同意吧,畠山政長說這事不好辦。不同意吧,畠山政長自己也顧不上這裏。
或者說,他自己也沒信心奪迴來,要不然這些年,也不能容忍這些豪族胡作非為,居然敢連公糧都敢不交了。
“大人在京都聽說了您的事,特派我前來”,津野茂山說道。
“冬良大人怎麽說?”
“冬良大人有個建議,您和慧子夫人如果有子嗣的話,可以過繼在冬良大人名下,以一條家的名義掌控北紀伊”
“我和慧子夫人還沒有子嗣,這個辦法行不通”
津野茂山話說的很恭敬,但是根本不在張小白的考慮之內。
先不說情感上過不過的去,從理智上,張小白也不會接受。
一條家名聲太響,一旦在這裏立起一條家的大旗,再加上張小白的支持,實力絕對不容小覷。來投靠的人,絕對少不了。就連張小白自己的那些日本手下,說不定都會動心。
到最後,很可能就是給一條家做嫁衣,保不準一條冬良,已經有了吞並這裏的念頭。
“或者,您宣布效忠天皇?”,津野茂山再次提了一個建議,隻是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這種可能,說的是毫無底氣。
“你覺得可能?”,張小白被逗笑了,“我現在的封地,遠比十個紀伊還要大”
津野茂山再次提議道,“還有第三個辦法,那就是任命您的部下為此地領主”
“怎麽講?”
“聽說您隻分封了兩個城主,或許您可以多分封幾個,然後由畠山管領出具安堵狀”
“嗯?”,張小白的眉頭皺了起來,這也不是什麽太靠譜的主意。
多分封幾個武士,對張小白來講不算什麽問題,而且分封的人數越多,這些人就得越依賴自己,同心協力造自己反的可能性就越小。
隻是這安堵狀由畠山政長出具,那麽名義上,此地就還是畠山政長的,甚至就連這些武士,名義上也是向畠山政長效忠。自己並不常在日本,難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頭疼啊,果然自己不是搞政治的料,太複雜了。
“既然沒有好的辦法,那就拖著”
“拖著?”,張小白驚訝的看著費爾南,這算是個什麽辦法。
“對啊,既然誰也不想承認,那就保持現狀,這就是畠山他家的地方,咱隻是借住,誰想要這裏,自己帶兵來接收就好了”
“咱們既然不是領主,也就沒有收過稅,自然也沒什麽可給他們上繳的”,費爾南聳了聳肩,耍無賴唄,大家不都是這麽玩的嗎。
“一直拖下去?”
“一直拖下去,拖到合適的盟友上台,就像箕港一樣,總會有人需要咱們的”
張小白想了想,“有道理”。
箕港怎麽來的?不就是細川、畠山(政長)聯軍,在將軍爭奪戰中,不敵大內、畠山(義就)、山名聯軍,處於下風的時候,自己用火炮換來的嘛。
反正是戰國亂世嗎,不一定接下來誰占上風呢,既然求不來名分,那就不求了。
畢竟這裏不同於大明,甚至還不如現在的朝鮮王朝,幕府和天皇已經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力。
以日本現在的亂局,一時半會兒形成不了新的強權中央,充其量不過是些小大名而已,也沒人敢跑來這裏,說我要收迴這塊領地。
既然畠山政長不打算辦事,張小白連之前許諾的三成錢糧都省下了。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農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苦,對他們來說,每年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春種和秋收,這是絕對不能耽誤的,否則,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就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
其餘的時間,則要看領主的心情。
如果領主大名沒有開戰的打算,他們就得趁著空閑,忙活點其它的事情。
比如種點季節性蔬菜,比如打獵,比如捕魚,或者做些其它雜活,換取些錢財補貼家用,畢竟人除了需要吃飯之外,還得需要穿衣服,這裏的冬天還是很冷的。
有田城和紀之川附近的村莊,都得到了通知,在和歌浦那個地方,領主大人要新建一座大城,需要人手,所有十三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青壯男子,全都要去。
當然了,領主大人仁慈,這次的勞役,大家不用自帶餐食,每天兩頓幹飯。從現在一直到明年三月開春,每個人還能獲得一匹布。
幹飯啊,一年也吃不了幾頓幹飯啊,平時都是雜糧就著味增湯,能湊合填飽肚子的都是富裕家庭。至於米飯,從沒敢想過,那得是武士和大名才能吃得起的東西。
更別提還給布。
一匹布啊,那不得做四五件衣服,足夠給家裏每人換身新的了。
畠山管領的使者到了,他遣人送往京都的那封信,終於有了迴信。
一同到來的,還有一條家現任家督,一條冬良的使者。
盡管張小白憑借著強橫的實力,在畠山政長迴信之前,就很輕鬆的奪得了紀之川河口的大片土地,並且商業中心遷移計劃,也已經付諸了行動。
可想要讓畠山管領,或者說讓幕府和公方那邊承認他的所有權,還是困難重重。
問題就在於張小白他們的身份,他們畢竟不是日本國人。
雖說當前的日本局勢有點亂,相互之間攻殺不斷,父子相攻,兄弟相殘之類的鬧劇比比皆是,朝廷和幕府想管也沒力氣管。
最後隻要對方低個頭,誠懇的來京都送個信,順便交點公糧,大家也那樣了。
可真要將一大片領地的所有權,交給一個葡萄牙來的外國人,誰也不敢先開這個口。
當年箕港那隻不過是個小地方,隨便糊弄一下,算個寄居什麽的,大家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
現在呢,淨土真言宗那邊,已經發聲抵製了。
紀之川,紀伊國的精華之地,十數萬石土地,你要承認了張小白地所有權,那是不是還得有個相應的官職。
總之,畠山政長的迴信,既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
同意吧,畠山政長說這事不好辦。不同意吧,畠山政長自己也顧不上這裏。
或者說,他自己也沒信心奪迴來,要不然這些年,也不能容忍這些豪族胡作非為,居然敢連公糧都敢不交了。
“大人在京都聽說了您的事,特派我前來”,津野茂山說道。
“冬良大人怎麽說?”
“冬良大人有個建議,您和慧子夫人如果有子嗣的話,可以過繼在冬良大人名下,以一條家的名義掌控北紀伊”
“我和慧子夫人還沒有子嗣,這個辦法行不通”
津野茂山話說的很恭敬,但是根本不在張小白的考慮之內。
先不說情感上過不過的去,從理智上,張小白也不會接受。
一條家名聲太響,一旦在這裏立起一條家的大旗,再加上張小白的支持,實力絕對不容小覷。來投靠的人,絕對少不了。就連張小白自己的那些日本手下,說不定都會動心。
到最後,很可能就是給一條家做嫁衣,保不準一條冬良,已經有了吞並這裏的念頭。
“或者,您宣布效忠天皇?”,津野茂山再次提了一個建議,隻是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這種可能,說的是毫無底氣。
“你覺得可能?”,張小白被逗笑了,“我現在的封地,遠比十個紀伊還要大”
津野茂山再次提議道,“還有第三個辦法,那就是任命您的部下為此地領主”
“怎麽講?”
“聽說您隻分封了兩個城主,或許您可以多分封幾個,然後由畠山管領出具安堵狀”
“嗯?”,張小白的眉頭皺了起來,這也不是什麽太靠譜的主意。
多分封幾個武士,對張小白來講不算什麽問題,而且分封的人數越多,這些人就得越依賴自己,同心協力造自己反的可能性就越小。
隻是這安堵狀由畠山政長出具,那麽名義上,此地就還是畠山政長的,甚至就連這些武士,名義上也是向畠山政長效忠。自己並不常在日本,難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頭疼啊,果然自己不是搞政治的料,太複雜了。
“既然沒有好的辦法,那就拖著”
“拖著?”,張小白驚訝的看著費爾南,這算是個什麽辦法。
“對啊,既然誰也不想承認,那就保持現狀,這就是畠山他家的地方,咱隻是借住,誰想要這裏,自己帶兵來接收就好了”
“咱們既然不是領主,也就沒有收過稅,自然也沒什麽可給他們上繳的”,費爾南聳了聳肩,耍無賴唄,大家不都是這麽玩的嗎。
“一直拖下去?”
“一直拖下去,拖到合適的盟友上台,就像箕港一樣,總會有人需要咱們的”
張小白想了想,“有道理”。
箕港怎麽來的?不就是細川、畠山(政長)聯軍,在將軍爭奪戰中,不敵大內、畠山(義就)、山名聯軍,處於下風的時候,自己用火炮換來的嘛。
反正是戰國亂世嗎,不一定接下來誰占上風呢,既然求不來名分,那就不求了。
畢竟這裏不同於大明,甚至還不如現在的朝鮮王朝,幕府和天皇已經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力。
以日本現在的亂局,一時半會兒形成不了新的強權中央,充其量不過是些小大名而已,也沒人敢跑來這裏,說我要收迴這塊領地。
既然畠山政長不打算辦事,張小白連之前許諾的三成錢糧都省下了。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農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苦,對他們來說,每年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春種和秋收,這是絕對不能耽誤的,否則,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就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
其餘的時間,則要看領主的心情。
如果領主大名沒有開戰的打算,他們就得趁著空閑,忙活點其它的事情。
比如種點季節性蔬菜,比如打獵,比如捕魚,或者做些其它雜活,換取些錢財補貼家用,畢竟人除了需要吃飯之外,還得需要穿衣服,這裏的冬天還是很冷的。
有田城和紀之川附近的村莊,都得到了通知,在和歌浦那個地方,領主大人要新建一座大城,需要人手,所有十三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青壯男子,全都要去。
當然了,領主大人仁慈,這次的勞役,大家不用自帶餐食,每天兩頓幹飯。從現在一直到明年三月開春,每個人還能獲得一匹布。
幹飯啊,一年也吃不了幾頓幹飯啊,平時都是雜糧就著味增湯,能湊合填飽肚子的都是富裕家庭。至於米飯,從沒敢想過,那得是武士和大名才能吃得起的東西。
更別提還給布。
一匹布啊,那不得做四五件衣服,足夠給家裏每人換身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