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謙死後第二日,一封越級呈遞的奏折,出現在了昭仁帝案頭。
“……太子殿下一向忠勉,沈伯謙之言似有攀咬誣陷之嫌,下官雖未涉朝政,但深知此事幹係重大,已非下官一大理寺七品主簿職責權限之內,又因此事牽涉太子殿下,下官遂具本呈稟太子府……”
“……直至沈伯謙死訊傳出,下官恍然驚覺此事非同尋常,然此中種種因果,下官百思不得其解,又唯恐因下官一人之失,延誤朝政要事,故而越級上奏……”
“……下官因一己之思慮不明、處置不當而犯下大錯,萬死難辭其咎,唯願能就此彌補萬一,罪臣大理寺主簿蔣晉之敬上。”
……
若沒有蔣晉之這封奏章,那沈伯謙的死就是筆糊塗賬,可有了這封奏章,那沈伯謙便是死於指認太子之後,至於這個指認究竟是誣陷攀咬,還是確有其事,不重要。
因為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獨孤立的事件,將沈伯謙之死放入由使臣被殺案而起的一連串事件中,這就變成了黨爭大戲中的一幕。
而由此倒推,三皇子澹台境倒更像是被抓到幕前頂包的替罪羊,而太子,才是這出精彩紛呈的好戲中的幕後黑手。
昭仁帝放下奏章,心情無比複雜。
澹台聿明雖有儲君之尊,且被獲準入朝理政,但一向厭惡權謀爭鬥,不屑於打理人脈,生平最恨為一己之私利排除異己,昭仁帝雖怒其不爭,但也沒有橫加幹預,既生在天家,那有些事便注定無法逃脫。
可這個兒子好容易開了竅,昭仁帝卻又遲疑了。
換一個刑部尚書不稀奇,但將國家邦交、皇室子弟、內政大臣一齊算計在內,澹台聿明這局棋,有點布的太大了,畢竟昭仁帝暫時還沒有退位讓賢的心思。
可沈伯謙的死終究要有一個交代……但若要因此牽連太子,昭仁帝終究有幾分不忍心。
“陛下,崔才人請見,說要謝您前日賞賜之恩。”
“快請進來。”
崔知宜穿著和身份的月白宮裝,低位妃嬪的宮裝,從布料到款式,都多多少少透著幾分寒酸,尤其是在崔知宜通身的氣度的對比下,昭仁帝皺了皺眉,不知在想些什麽。
“不過是兩碟子點心,也值得你專門跑一趟。”
“正因為是點心,才要專門來謝一謝陛下。”
禦膳房剛好學了新手藝,昭仁帝又剛好喜歡,於是想著這樣好吃的點心也要讓阿韞來嚐一嚐,這才有了今日的謝恩。
正因為是最不起眼的點心,才可見帝王恩寵。
“你來得正好,這幾日前朝事多,朕煩得很。”
“朝中能臣良將者眾,陛下不必事事躬親。”
“能臣良將者眾,但可為朕用者,不過爾爾。”
“陛下說的哪裏話,天兗朝的臣子,是忠臣。”
“忠臣?隻怕他們的忠心用錯了地方,自以為擇了良主,便可一飛衝天了。”
“妾不知前朝之事,但縱然朝臣行差踏錯,也不過是用錯了心思,其本心必然還是為天兗國祚考慮。”
看似句句在為之開脫,但實則句句在坐實黨爭。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哪怕是自己挑選的儲君,也隻能在自己容許的範圍內對皇位有所覬覦。
“是朕太偏袒太子了,朕總憐惜他母妃勢弱,不像老三有琅琊王氏的加持,如此看來,倒助長了他的不臣之心。”
崔知宜完美無缺的笑容上出現了微小的裂痕,是他們料錯了。
蔣晉之並沒有與太子聯手,放下那根壓死澹台境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反而成為了背刺太子的那把刀,起先到太子府的投誠之舉,不僅瞞過了太子府,也瞞過了澹台衍等人。
看來這位大理寺主簿,有自己的考量。
“陛下言重了,太子,是孝子。”
太子確實純良恭孝,從秦絡緋一事上就能看出,秦絡緋…… 阿芙蓉一事後,因著崔知宜的起複,秦絡緋的複寵便如同那朝開夕落的夕顏,轉瞬即逝,倒像是昭仁帝因阿芙蓉一事在刻意冷落。
臣子的忠心可以用錯地方,皇子的孝心也有可能用錯地方,畢竟父皇是所有皇子的父皇,但母妃,隻是他一人的母妃。
崔知宜微微側過頭,端詳窗外的玻璃海棠,發間未簪釵飾,正五品的才人,連步搖也戴不得。
“朕記得庫房裏有有一支五尾鳳珠釵,孟祀禮,你去找出來。”
赤金打造的珠釵,紅寶石點綴鑲嵌,鳳尾靈動飄逸,好似振翅欲飛。
“陛下,鳳珠釵非二品以上不可佩戴,妾若戴此釵,逾矩了。”
“朕準你戴,誰敢說什麽?”
“陛下愛重,妾如何不知?隻是臣妾並不喜金銀,不如,陛下將那支芙蓉並蒂的玉簪賞給臣妾。”
昭仁帝即位前曾癡迷過一段時間金石製藝,那支芙蓉並蒂的簪子,便是那會他親自打磨的。
“難為你還記得。”
“如何能忘……”
同為世家大族為未來帝王培養的後妃,崔知宜和王清慈可謂天差地別,二人同樣清楚自己的命運早已成為家族的附屬品,唯一的價值便是成為世族和皇族之間無法斬斷的聯結。
王清慈看不破,所以她將自己封閉在幽暗的佛堂,與世隔絕;但崔知宜,從未想過要順從家族為她寫就的注腳。
她是崔家的女兒,受崔家教養之恩,便該承擔家族對她的殷切期望,嫁入太子府,她從未反對過,但日子終究要看她自己過。
自怨自艾、滿腹怨懟是一輩子;隨遇而安、順水推舟也是一輩子。
在她看來,王清慈所謂的與家族的抗爭,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自我犧牲。
人最不該放棄的,便是自己。
所以尚在東宮時,王清慈對昭仁帝愛搭不理,便愈發顯得崔知宜溫柔可意;直至秦絡緋入府,小門小戶家的女兒驟然嫁入天潢貴胄之家,不懂禮儀、不識禮數,隻能憑直覺牢牢抓住那個掌握她前途命運的男人,幾乎是下意識的,便多了些獻媚討好的姿態。
專寵一時。
可崔知宜還是那副樣子,怡然自得,好像所謂夫君的存在不過是她平日生活中的裝飾品,可有可無。
世家的教養讓她做不出刻意逢迎的行徑,而內在的自我圓滿又讓她絲毫不在意君王的恩寵,有傲骨卻無傲氣,看似溫潤如水,實則胸中自有丘壑。
昭仁帝所打磨的那支玉簪,便是崔知宜畫的紋樣。
“芙蓉並蒂,與你甚是相配。”
這支玉簪用的籽玉是一塊上佳的血玉,血色做花瓣,便真成了婀娜萬千的酒醉芙蓉。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麵,歎歎歎。
一朵酒醉芙蓉,激活了一江春水。
“謝陛下。”
“阿韞,你我之間,不必如此。”
“若是在瓊華殿,自可隻論夫妻之道;但在文德殿,便該守君臣之道。”
“若是人人都如你這般進退得宜,朕也不會日日煩惱。”
“依臣妾看,陛下不過是想事事萬全,故而思慮良多,隻是世間安得兩全法,陛下還是要有所取舍的好。”
昭仁帝默了默,他心裏清楚,終究還是要以國本為重。
……
“……太子殿下一向忠勉,沈伯謙之言似有攀咬誣陷之嫌,下官雖未涉朝政,但深知此事幹係重大,已非下官一大理寺七品主簿職責權限之內,又因此事牽涉太子殿下,下官遂具本呈稟太子府……”
“……直至沈伯謙死訊傳出,下官恍然驚覺此事非同尋常,然此中種種因果,下官百思不得其解,又唯恐因下官一人之失,延誤朝政要事,故而越級上奏……”
“……下官因一己之思慮不明、處置不當而犯下大錯,萬死難辭其咎,唯願能就此彌補萬一,罪臣大理寺主簿蔣晉之敬上。”
……
若沒有蔣晉之這封奏章,那沈伯謙的死就是筆糊塗賬,可有了這封奏章,那沈伯謙便是死於指認太子之後,至於這個指認究竟是誣陷攀咬,還是確有其事,不重要。
因為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獨孤立的事件,將沈伯謙之死放入由使臣被殺案而起的一連串事件中,這就變成了黨爭大戲中的一幕。
而由此倒推,三皇子澹台境倒更像是被抓到幕前頂包的替罪羊,而太子,才是這出精彩紛呈的好戲中的幕後黑手。
昭仁帝放下奏章,心情無比複雜。
澹台聿明雖有儲君之尊,且被獲準入朝理政,但一向厭惡權謀爭鬥,不屑於打理人脈,生平最恨為一己之私利排除異己,昭仁帝雖怒其不爭,但也沒有橫加幹預,既生在天家,那有些事便注定無法逃脫。
可這個兒子好容易開了竅,昭仁帝卻又遲疑了。
換一個刑部尚書不稀奇,但將國家邦交、皇室子弟、內政大臣一齊算計在內,澹台聿明這局棋,有點布的太大了,畢竟昭仁帝暫時還沒有退位讓賢的心思。
可沈伯謙的死終究要有一個交代……但若要因此牽連太子,昭仁帝終究有幾分不忍心。
“陛下,崔才人請見,說要謝您前日賞賜之恩。”
“快請進來。”
崔知宜穿著和身份的月白宮裝,低位妃嬪的宮裝,從布料到款式,都多多少少透著幾分寒酸,尤其是在崔知宜通身的氣度的對比下,昭仁帝皺了皺眉,不知在想些什麽。
“不過是兩碟子點心,也值得你專門跑一趟。”
“正因為是點心,才要專門來謝一謝陛下。”
禦膳房剛好學了新手藝,昭仁帝又剛好喜歡,於是想著這樣好吃的點心也要讓阿韞來嚐一嚐,這才有了今日的謝恩。
正因為是最不起眼的點心,才可見帝王恩寵。
“你來得正好,這幾日前朝事多,朕煩得很。”
“朝中能臣良將者眾,陛下不必事事躬親。”
“能臣良將者眾,但可為朕用者,不過爾爾。”
“陛下說的哪裏話,天兗朝的臣子,是忠臣。”
“忠臣?隻怕他們的忠心用錯了地方,自以為擇了良主,便可一飛衝天了。”
“妾不知前朝之事,但縱然朝臣行差踏錯,也不過是用錯了心思,其本心必然還是為天兗國祚考慮。”
看似句句在為之開脫,但實則句句在坐實黨爭。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哪怕是自己挑選的儲君,也隻能在自己容許的範圍內對皇位有所覬覦。
“是朕太偏袒太子了,朕總憐惜他母妃勢弱,不像老三有琅琊王氏的加持,如此看來,倒助長了他的不臣之心。”
崔知宜完美無缺的笑容上出現了微小的裂痕,是他們料錯了。
蔣晉之並沒有與太子聯手,放下那根壓死澹台境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反而成為了背刺太子的那把刀,起先到太子府的投誠之舉,不僅瞞過了太子府,也瞞過了澹台衍等人。
看來這位大理寺主簿,有自己的考量。
“陛下言重了,太子,是孝子。”
太子確實純良恭孝,從秦絡緋一事上就能看出,秦絡緋…… 阿芙蓉一事後,因著崔知宜的起複,秦絡緋的複寵便如同那朝開夕落的夕顏,轉瞬即逝,倒像是昭仁帝因阿芙蓉一事在刻意冷落。
臣子的忠心可以用錯地方,皇子的孝心也有可能用錯地方,畢竟父皇是所有皇子的父皇,但母妃,隻是他一人的母妃。
崔知宜微微側過頭,端詳窗外的玻璃海棠,發間未簪釵飾,正五品的才人,連步搖也戴不得。
“朕記得庫房裏有有一支五尾鳳珠釵,孟祀禮,你去找出來。”
赤金打造的珠釵,紅寶石點綴鑲嵌,鳳尾靈動飄逸,好似振翅欲飛。
“陛下,鳳珠釵非二品以上不可佩戴,妾若戴此釵,逾矩了。”
“朕準你戴,誰敢說什麽?”
“陛下愛重,妾如何不知?隻是臣妾並不喜金銀,不如,陛下將那支芙蓉並蒂的玉簪賞給臣妾。”
昭仁帝即位前曾癡迷過一段時間金石製藝,那支芙蓉並蒂的簪子,便是那會他親自打磨的。
“難為你還記得。”
“如何能忘……”
同為世家大族為未來帝王培養的後妃,崔知宜和王清慈可謂天差地別,二人同樣清楚自己的命運早已成為家族的附屬品,唯一的價值便是成為世族和皇族之間無法斬斷的聯結。
王清慈看不破,所以她將自己封閉在幽暗的佛堂,與世隔絕;但崔知宜,從未想過要順從家族為她寫就的注腳。
她是崔家的女兒,受崔家教養之恩,便該承擔家族對她的殷切期望,嫁入太子府,她從未反對過,但日子終究要看她自己過。
自怨自艾、滿腹怨懟是一輩子;隨遇而安、順水推舟也是一輩子。
在她看來,王清慈所謂的與家族的抗爭,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自我犧牲。
人最不該放棄的,便是自己。
所以尚在東宮時,王清慈對昭仁帝愛搭不理,便愈發顯得崔知宜溫柔可意;直至秦絡緋入府,小門小戶家的女兒驟然嫁入天潢貴胄之家,不懂禮儀、不識禮數,隻能憑直覺牢牢抓住那個掌握她前途命運的男人,幾乎是下意識的,便多了些獻媚討好的姿態。
專寵一時。
可崔知宜還是那副樣子,怡然自得,好像所謂夫君的存在不過是她平日生活中的裝飾品,可有可無。
世家的教養讓她做不出刻意逢迎的行徑,而內在的自我圓滿又讓她絲毫不在意君王的恩寵,有傲骨卻無傲氣,看似溫潤如水,實則胸中自有丘壑。
昭仁帝所打磨的那支玉簪,便是崔知宜畫的紋樣。
“芙蓉並蒂,與你甚是相配。”
這支玉簪用的籽玉是一塊上佳的血玉,血色做花瓣,便真成了婀娜萬千的酒醉芙蓉。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麵,歎歎歎。
一朵酒醉芙蓉,激活了一江春水。
“謝陛下。”
“阿韞,你我之間,不必如此。”
“若是在瓊華殿,自可隻論夫妻之道;但在文德殿,便該守君臣之道。”
“若是人人都如你這般進退得宜,朕也不會日日煩惱。”
“依臣妾看,陛下不過是想事事萬全,故而思慮良多,隻是世間安得兩全法,陛下還是要有所取舍的好。”
昭仁帝默了默,他心裏清楚,終究還是要以國本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