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過去,京城內的局勢愈發沉悶,


    在城外的叛逆得到清剿之後,原本遭受阻礙的往來信件似乎恢複了。


    京畿之地附近再也沒有發現驛卒的屍體以及燃燒的送信馬車。


    這不僅讓一眾錦衣衛鬆了口氣,


    還讓一眾朝堂官員覺得,京城內壓抑的氣氛終於緩和了一些。


    就在此時,一封傳閱各部的奏疏又引起了京中諸多大人的注意,


    新任禮部尚書魏蘭台準備舉行大祭,祭天求雨,


    並且已經得到了陛下的朱筆禦批!


    同時,消息開始在京城廣為流傳,


    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已經傳遍大街小巷。


    正在百姓們議論紛紛,討論此事是真是假時,


    京兆府的告示與朝廷的邸報都發了出來,


    張貼在京城四方城門旁,每日都有讀書人在那裏不停誦讀。


    就連在京城中聞名一時的雜報也刊登了此事,


    這才讓京城的諸多百姓相信,朝廷真的要舉行大祭了。


    一時間,


    街頭巷尾,人們交頭接耳,


    都在談論著這場即將到來的大祭。


    一些老農平日裏都會帶著自家種植的瓜菜進城來賣,


    聽到此等消息,滿是皺紋的臉上帶著一絲期待,說道:


    “聽說南邊柳州幾個地方許久都沒下過一場雨了,莊稼都快旱死了,


    若是能求得甘霖,那可真天佑大乾啊。”


    一旁,同樣在集市擺攤的年輕後生笑了笑,


    看了看身前鋪位的雨傘,連連點頭:


    “是啊,尚書大人為咱百姓著想,但願能靈驗。”


    一時間,京城百姓們對大祭充滿希望,


    不少人甚至自發地在家中準備起了香燭,


    打算在大祭當日誠心祈願,沾一沾朝堂的喜氣。


    然而,在朝堂之上,各個官員?反應卻各不相同。


    一部分官員,尤其是那些與禮部尚書魏蘭台交好或者支持其主張的,紛紛表示讚同和支持。


    他們在朝堂上高聲稱讚魏蘭台此舉乃是順應天意、體恤民情之舉,


    認為這不僅能夠安撫民心,還能彰顯朝廷仁德,


    有助於穩定當下略顯動蕩的局勢。


    這些官員言辭懇切,力陳大祭的種種好處,


    仿佛已經看到了大雨傾盆而下,滋潤著幹涸的土地,百姓歡唿雀躍的場景。


    然而,朝堂上黨爭不斷,又有京察逼近,


    一些官員打算在大祭上做一些文章。


    便紛紛向著內閣建言:


    “如今京城局勢剛剛稍有緩和,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舉辦大祭,是否太過倉促?


    況且祈雨之事,本就玄之又玄,


    萬一事與願違,豈不是讓百姓失望,甚至可能引發民怨?”


    說話之人是轉運司的一名副使,平日裏接觸外地官員頗多。


    還有一些大臣直接上疏皇帝,


    希望皇帝能改變主意,不再舉行大祭。


    一時間,原本稍稍安穩的朝堂再次變得混亂起來,


    讓一些剛剛來到京城的流官,摸不著頭腦,


    甚至看不清誰與誰是一起。


    禮部尚書魏蘭台卻堅定萬分,上疏直言:


    “陛下,臣深知此舉可能會遭人非議,


    但如今旱情嚴重,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有所作為,臣心難安。


    且臣查閱古籍,多有先例可循,


    隻要我等誠心祈願,必能感動上蒼。


    再者,舉辦大祭,亦可凝聚民心,向天下昭示我朝之仁德。”


    光漢皇帝依舊沒有露麵,不知躲在了皇城中哪一處大殿,


    卻下了一道聖旨,命禮部快速操辦此事,戶部務必配合,


    另外,朝廷三司要時刻忙碌,


    若是誰在京城想要搗亂,捉拿下獄。


    皇帝的聖旨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但朝臣們可從來不畏懼聖旨,


    朝堂上上下下,爭吵聲一刻不停!


    但好在,不論如何,


    即便爭吵個不停,魏蘭台也並沒有停止動作,轉而用心操持大祭。


    又過了三日,隨著大祭日期臨近,


    京城內外的氣氛愈發緊張而又充滿期待。


    直到此時,朝堂的諸位大人才知道勢不可當,吵鬧聲才稍稍安穩了一些。


    而禮部上下則忙得不可開交,


    挑選著祭祀用的牲畜、準備著各種祭器和祭品,


    力求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物美價廉。


    主要的是,他們手中的銀錢不多,


    並不是他們先前算出的一萬兩,而是僅僅八千兩!


    禮部衙門,即便魏蘭台早有預料,


    但真當事情做起來,才知道有多難。


    他此刻坐在衙房裏,望著賬冊上那寒磣的數字,眉頭緊皺,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原以為籌備祭禮有萬兩白銀可周轉,如今這八千兩實在是捉襟見肘。


    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他咬咬牙,將禮部一眾屬官召集而來,


    正當諸位禮部官員疑惑為何會突然召見之時,


    魏蘭台坐在上首,麵色凝重地說道:


    “各位同僚,大祭乃國之要事,關乎社稷民生,不容有失。


    但如今國庫虧空,禮部所能用的銀子同樣不多,


    還請諸位同僚務必精打細算,每一文錢都得花在刀刃上。”


    說到這,魏蘭台目光銳利了一些,掃視在場諸多官員,聲音冷冽:


    “若是讓本官發現有人中飽私囊,就休怪本官不講情分。”


    屬官們麵麵相覷,皆麵露難色,


    但也深知此刻別無他法,隻能紛紛點頭應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本著不能撞到槍口上的想法,


    諸多官員吏員開始四處奔波,與京城內外的商戶們討價還價。


    為了購置那毛色純正、體格健壯的祭祀牲畜,


    禮部的官員們跑遍了京城周邊的大小村落和集市,


    磨破了嘴皮子,隻為能省下幾兩銀子。


    挑選祭器時,更是對每一件器物的質地、做工反複甄別,


    那些華而不實、價格虛高的物件統統被拒之門外,


    轉而尋找工藝雖簡卻古樸莊重且價格實惠的替代品。


    這番行徑,也讓京城百姓們對大祭熱情愈發高漲。


    街頭巷尾,孩子們奔走相告,模仿著大人的模樣,用稚嫩的雙手合十祈禱。


    婦人們聚在一起,精心繡製著祈福香囊,


    準備在大祭當日掛於街邊枝頭,以求上蒼庇佑。


    整個京城,彌漫著一股濃濃的祈願氛圍,


    仿佛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場即將到來的大祭之上。


    但也有許多人察覺,平靜的京城下暗流湧動,


    隱藏在平靜下的旋渦似是要將所有人都撕碎。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神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桔並收藏武神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