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西巡前的幾個任命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38章 西巡前的幾個任命
“朕記得。”夏侯獻迴憶道,“當年軻比能拉攏木鹿迴部的竇賓和慕容部的莫護跋在北疆作亂,拓跋力微就是竇賓的手下吧。”
“是的。”傅嘏道,“拓跋力微不僅僅是竇賓手下這麽簡單,其人娶了竇賓的女兒為妻。”
“去年竇賓死了,拓跋力微殺了竇賓的兒子,兼並了竇賓的部落。”
“現在西部鮮卑各部大人都歸服拓跋,控弦上馬二十餘萬,不可小覷。”
從幽、並邊境刺探的消息定然有局限性,大抵隻知道一個結果。
事實上,這場鮮卑部落內部的政變相當有戲劇性。
在竇賓臨終前,曾百般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竇速侯、竇迴題,叫他們恭謹地擁戴拓跋力微,告訴他們沒有拓跋力微,部落遲早土崩瓦解。
但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哪裏有女婿一脈繼承遺產的道理?
(大魏世宗景皇帝夏侯楙:有,有的吧。)
於是竇速侯、竇迴題計劃在拓跋力微參加竇賓喪禮時將其誅殺,但計劃很快就泄露了。
拓跋力微決定先下手為強,一天早晨起來就用佩刀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竇氏,隨後派人快馬加鞭去通知竇速侯兄弟。
結局就是老一套,兄弟二人傻乎乎地跑來奔喪,被拓跋力微誅殺。
在傅嘏話音落下,還沒等夏侯獻說些什麽,靖安令賈充卻是一臉震恐的神情。
“時年軻比能也不過控弦十萬,這....這拓跋力微竟如此強盛?”
“賈公不必緊張。”樞密使王鬆喝了一口酒,調笑道:“當年我與陛下鎮北疆時多與鮮卑交戰。”
“先不說這二十萬是否真實,就算真的有,八成是把所有牧民都計算在內。”
“剔除婦孺老幼,再除去沒有馬的男丁,堪戰之青壯頂多兩三萬。”
“那也不可忽視。”賈充道,“我並州之地自漢末以來就不斷縮減,肘腋之地有一個強盛的部落,豈能放心?”
“哈哈。”王鬆大笑兩聲,放下酒盞,“就算鮮卑人真的南下,還能打到平陽去嗎?”
王鬆是王元姬從弟,如今搖身一變成了身居高位的外戚,許是喝得有些上頭,竟是開起了賈充的玩笑。
賈充臉色古怪,敢怒不敢言。
“二位,可否先聽我說完?”
傅嘏適時打斷了他們,看向夏侯獻道:“陛下,臣所慮者並非在此。”
“前日,並州刺史田豫田公向朝廷上疏,稱年邁多病,恐不能再任方伯,請卸任。”
“田公今年有八十歲了吧。”夏侯獻感慨地問道。
他依稀記得當年淮南一戰與田豫在汝南相遇,還記得那年田豫襄助平定幽州之亂,當真是國之柱石。
“今年剛過八十。”傅嘏看過相關檔案,對此很是篤定。
夏侯獻想了想,說道:“征召入朝為光祿勳。”
“陛下...”傅嘏頓了頓,道:“當年田公出兵協助平叛有功,您就征召過他,田公說不願屍位素餐,固辭不受...這次不知他是否會接受。”
“若是田公不就,便拜太中大夫,仍領九卿俸祿。”夏侯獻果斷說道,“總之一句話,大魏絕不會辜負功勳之臣。”
“臣遵旨。”傅嘏拱手迴道,隨後又問:“那...該派何人出鎮並州?”
“卿可有推薦?”夏侯獻把問題拋了迴去。
傅嘏隨即說出一個名字:“扶風魯芝如何?魯公雖說也快到六十,但在揚州任上多年,治理經驗不俗。”
“另外他年輕時多在關中任職,還做很長時間的隴西太守,對邊境事務應當是有分寸的。”
夏侯獻斟酌著這個提議。
魯芝是他曾經大將軍府的司馬,心腹之一。原本派他去揚州是看在他與郭淮曾共事過,且二人關係不錯,所以用以製衡郭淮的。
如若把他調走,揚州就沒有心腹了。
文欽、諸葛誕可能是合適的人選,但夏侯獻怕他們處理不好與郭淮的關係。
“這個人選還是朕來定吧。”夏侯獻決定魯芝還是繼續留任揚州為好,直接道:“夏侯駿可擔一州方伯。”
接著,天子趁熱打鐵又安排了一個任命:“另,步兵校尉夏侯莊轉淮南太守。”
傅嘏點點頭,看得出來陛下有意要提拔宗室。不過這兩人確實都有將才,倒也還行。
聊完了這件事,夏侯獻和眾人又喝了會兒酒,最後道:“朕西巡之際,還望諸卿好生輔佐太子。”
“臣等遵旨。”
宴會結束,夏侯獻迴到太極殿東堂,此刻還未入夜,他便繼續理政。
看著禦案上有一份厚厚的名冊,不禁一笑,這是他從吏部尚書司馬昭那要來的官員名冊,沒想到司馬昭效率還挺高,才說兩日就送到了他的案頭。
他開始翻看起來。
上麵統計千石以上的官員,千石以下暫不記錄。
記錄清晰明了,依次是【官職】、【姓名】、【籍貫】、【門第】,之後是此前履曆。
例如:
太尉,秦朗,新興,宗室。
吏部尚書,司馬昭,河內,士族。
侍中,華表,平原,小姓。
尚書令傅嘏,北地,寒素。
正常是以官職排列,一人一頁,若有變動隻需將新任移過來即可,還算便捷。
這其中除了姓名和籍貫不會更變,而其他幾項則是在不斷變化的。
不僅僅是官職,門第也是。
這可不是你說自己家是什麽門第它就是什麽門第,而是要朝廷中正去評審。
自己的舅家東海王氏,原本被歸為小姓。
但現在不同了,王氏乃當朝外戚,其族人獲得了大量的機會,門第也隨之來到了士族。
同理盧毓也是,本人位至三公,兒子盧欽也任尚書,從此進入士族行列。
鄧艾是寒素出身,現在身居高位了,要看他兒子還有族人們後續會不會做到五品以上的官。
順利的話,他家也會擠進小姓之列。
還有謝纘,他是桓範做大司農時從太學裏挑的好苗子,一直引為幕僚在身邊做事。
但謝纘連小姓都不是,僅僅為寒素,標準的“小鎮做題家”(非貶義)。
可誰能想到,他便是東晉名相謝安的曾祖,陳郡謝氏開基始祖。
當然了,有升就有降。
要麽是家族淪為刑家,要麽是曾被刻意打壓,要麽就是單純的後繼無人。
反正現在的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在大魏皆為寒素。
大致看了一遍,夏侯獻心血來潮地統計了一下數據。
他驚人地發現,如今大魏官員中士族占比竟然隻有41%。
這跟印象中出入可太大了,原本以為至少得60%以上。
思索了一番,明白了。
首先九品中正還在發展階段,並沒有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程度,估計到東晉時期這個比例會達到80%,到那時候整個官僚體係才是徹底僵化。
其次,天下尚在分裂,有獲得戰功的機會,讓寒素甚至普通軍戶擁有一定上升通道。但等到天下一統後,給普通人的機會就不多了。
夏侯獻長籲一口氣。
如今治理天下不得不依賴士族,這是時代的局限。
但或許他可以努力讓這個體係不那麽僵化。
“朕記得。”夏侯獻迴憶道,“當年軻比能拉攏木鹿迴部的竇賓和慕容部的莫護跋在北疆作亂,拓跋力微就是竇賓的手下吧。”
“是的。”傅嘏道,“拓跋力微不僅僅是竇賓手下這麽簡單,其人娶了竇賓的女兒為妻。”
“去年竇賓死了,拓跋力微殺了竇賓的兒子,兼並了竇賓的部落。”
“現在西部鮮卑各部大人都歸服拓跋,控弦上馬二十餘萬,不可小覷。”
從幽、並邊境刺探的消息定然有局限性,大抵隻知道一個結果。
事實上,這場鮮卑部落內部的政變相當有戲劇性。
在竇賓臨終前,曾百般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竇速侯、竇迴題,叫他們恭謹地擁戴拓跋力微,告訴他們沒有拓跋力微,部落遲早土崩瓦解。
但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哪裏有女婿一脈繼承遺產的道理?
(大魏世宗景皇帝夏侯楙:有,有的吧。)
於是竇速侯、竇迴題計劃在拓跋力微參加竇賓喪禮時將其誅殺,但計劃很快就泄露了。
拓跋力微決定先下手為強,一天早晨起來就用佩刀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竇氏,隨後派人快馬加鞭去通知竇速侯兄弟。
結局就是老一套,兄弟二人傻乎乎地跑來奔喪,被拓跋力微誅殺。
在傅嘏話音落下,還沒等夏侯獻說些什麽,靖安令賈充卻是一臉震恐的神情。
“時年軻比能也不過控弦十萬,這....這拓跋力微竟如此強盛?”
“賈公不必緊張。”樞密使王鬆喝了一口酒,調笑道:“當年我與陛下鎮北疆時多與鮮卑交戰。”
“先不說這二十萬是否真實,就算真的有,八成是把所有牧民都計算在內。”
“剔除婦孺老幼,再除去沒有馬的男丁,堪戰之青壯頂多兩三萬。”
“那也不可忽視。”賈充道,“我並州之地自漢末以來就不斷縮減,肘腋之地有一個強盛的部落,豈能放心?”
“哈哈。”王鬆大笑兩聲,放下酒盞,“就算鮮卑人真的南下,還能打到平陽去嗎?”
王鬆是王元姬從弟,如今搖身一變成了身居高位的外戚,許是喝得有些上頭,竟是開起了賈充的玩笑。
賈充臉色古怪,敢怒不敢言。
“二位,可否先聽我說完?”
傅嘏適時打斷了他們,看向夏侯獻道:“陛下,臣所慮者並非在此。”
“前日,並州刺史田豫田公向朝廷上疏,稱年邁多病,恐不能再任方伯,請卸任。”
“田公今年有八十歲了吧。”夏侯獻感慨地問道。
他依稀記得當年淮南一戰與田豫在汝南相遇,還記得那年田豫襄助平定幽州之亂,當真是國之柱石。
“今年剛過八十。”傅嘏看過相關檔案,對此很是篤定。
夏侯獻想了想,說道:“征召入朝為光祿勳。”
“陛下...”傅嘏頓了頓,道:“當年田公出兵協助平叛有功,您就征召過他,田公說不願屍位素餐,固辭不受...這次不知他是否會接受。”
“若是田公不就,便拜太中大夫,仍領九卿俸祿。”夏侯獻果斷說道,“總之一句話,大魏絕不會辜負功勳之臣。”
“臣遵旨。”傅嘏拱手迴道,隨後又問:“那...該派何人出鎮並州?”
“卿可有推薦?”夏侯獻把問題拋了迴去。
傅嘏隨即說出一個名字:“扶風魯芝如何?魯公雖說也快到六十,但在揚州任上多年,治理經驗不俗。”
“另外他年輕時多在關中任職,還做很長時間的隴西太守,對邊境事務應當是有分寸的。”
夏侯獻斟酌著這個提議。
魯芝是他曾經大將軍府的司馬,心腹之一。原本派他去揚州是看在他與郭淮曾共事過,且二人關係不錯,所以用以製衡郭淮的。
如若把他調走,揚州就沒有心腹了。
文欽、諸葛誕可能是合適的人選,但夏侯獻怕他們處理不好與郭淮的關係。
“這個人選還是朕來定吧。”夏侯獻決定魯芝還是繼續留任揚州為好,直接道:“夏侯駿可擔一州方伯。”
接著,天子趁熱打鐵又安排了一個任命:“另,步兵校尉夏侯莊轉淮南太守。”
傅嘏點點頭,看得出來陛下有意要提拔宗室。不過這兩人確實都有將才,倒也還行。
聊完了這件事,夏侯獻和眾人又喝了會兒酒,最後道:“朕西巡之際,還望諸卿好生輔佐太子。”
“臣等遵旨。”
宴會結束,夏侯獻迴到太極殿東堂,此刻還未入夜,他便繼續理政。
看著禦案上有一份厚厚的名冊,不禁一笑,這是他從吏部尚書司馬昭那要來的官員名冊,沒想到司馬昭效率還挺高,才說兩日就送到了他的案頭。
他開始翻看起來。
上麵統計千石以上的官員,千石以下暫不記錄。
記錄清晰明了,依次是【官職】、【姓名】、【籍貫】、【門第】,之後是此前履曆。
例如:
太尉,秦朗,新興,宗室。
吏部尚書,司馬昭,河內,士族。
侍中,華表,平原,小姓。
尚書令傅嘏,北地,寒素。
正常是以官職排列,一人一頁,若有變動隻需將新任移過來即可,還算便捷。
這其中除了姓名和籍貫不會更變,而其他幾項則是在不斷變化的。
不僅僅是官職,門第也是。
這可不是你說自己家是什麽門第它就是什麽門第,而是要朝廷中正去評審。
自己的舅家東海王氏,原本被歸為小姓。
但現在不同了,王氏乃當朝外戚,其族人獲得了大量的機會,門第也隨之來到了士族。
同理盧毓也是,本人位至三公,兒子盧欽也任尚書,從此進入士族行列。
鄧艾是寒素出身,現在身居高位了,要看他兒子還有族人們後續會不會做到五品以上的官。
順利的話,他家也會擠進小姓之列。
還有謝纘,他是桓範做大司農時從太學裏挑的好苗子,一直引為幕僚在身邊做事。
但謝纘連小姓都不是,僅僅為寒素,標準的“小鎮做題家”(非貶義)。
可誰能想到,他便是東晉名相謝安的曾祖,陳郡謝氏開基始祖。
當然了,有升就有降。
要麽是家族淪為刑家,要麽是曾被刻意打壓,要麽就是單純的後繼無人。
反正現在的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在大魏皆為寒素。
大致看了一遍,夏侯獻心血來潮地統計了一下數據。
他驚人地發現,如今大魏官員中士族占比竟然隻有41%。
這跟印象中出入可太大了,原本以為至少得60%以上。
思索了一番,明白了。
首先九品中正還在發展階段,並沒有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程度,估計到東晉時期這個比例會達到80%,到那時候整個官僚體係才是徹底僵化。
其次,天下尚在分裂,有獲得戰功的機會,讓寒素甚至普通軍戶擁有一定上升通道。但等到天下一統後,給普通人的機會就不多了。
夏侯獻長籲一口氣。
如今治理天下不得不依賴士族,這是時代的局限。
但或許他可以努力讓這個體係不那麽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