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東吳的朝堂


    孫奮是孫權第五子,其妻是袁術的孫女。


    在受到遷徙詔令後,孫奮不僅大怒,還愈發的變本加厲,多次越軌法度行事。


    於是諸葛恪上箋書勸諫孫奮。


    箋書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先是以袁紹、劉表舉例,稱其各有國土,土地非狹,人眾非弱,以適庶不分,遂滅其宗祀。


    後又勸他以魯王孫霸為戒,應當謹慎小心,盡力敬奉朝廷。


    最後便是赤裸裸的威脅了,說如果大王您遺忘先帝的法令教誨,心懷輕慢之意的話.....


    那麽臣寧負大王,不敢有負先帝,寧願受大王的怨恨,豈敢忘至尊的威嚴。


    孫奮收到箋書後十分恐懼,同意移居南昌。


    ........


    太初宮掖庭的一間宮舍內傳出斷斷續續的咳嗽聲。


    “陛下.....”床榻邊,何夫人輕輕拍著孫和的後背,手拿絲絹擦拭著他的嘴角。


    孫和捂著胸口又咳了三聲,緩緩抬起頭,搖了搖手:“無礙,歇息幾日便可。”


    他自己的身體,自己心裏有數。


    換了幾個太醫接連幾日診脈,都說隻是傷風病。


    然而“皇帝不急,大臣急”,近日朝中議論紛紛,對孫和的病情極為關心。


    但在關切之餘,還上疏建議,立皇後之事要提上日程。


    這才是群臣的真實目的。


    張氏是孫和登基前的太子妃,根據宗法原則,正妻通常應立為皇後,以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性。


    正妻若無重大過失,皇帝難以繞過正妻另立他人,否則會遭朝臣和史官非議。


    但我大吳自有國情所在!


    開國皇帝孫權到死都沒有立過皇後,步皇後隻是死後追封的而已。


    結果到了孫和,他效仿孫權一直壓著這事,隻設三夫人、九嬪,皇後之位虛懸,管群臣如何勸諫,他能拖就拖。


    丞相諸葛恪也曾多次上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孫和不聽。


    究其緣由乃是張夫人的出身,張夫人是張昭的孫女、諸葛瑾的外孫女。


    完完全全的徐州人!


    孫權在位時不斷打壓江東世族,陸氏、顧氏、張氏皆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時至今日,這些大族中鮮有能獨當一麵的存在,朝政大權幾乎落在了淮泗人手中。


    而今如果再立張氏為皇後,原本能作為第三方勢力平衡朝堂的外戚就變成了張氏。


    張氏既是徐州人又是諸葛恪姻親,這樣下去情況會更加一邊倒。


    反觀何夫人的父親隻是一名騎卒出身,根基薄弱。用這樣的外戚才能真正成為皇帝的助力。


    不是孫和喜歡親近江東士人,蓋因朝堂一旦失衡,很可能激起血腥的動蕩。


    本來大家在一張桌子上玩,你把我們凳子撤了?


    那就桌子掀了吧,都別玩了!


    所以目前朝堂就出現這麽一種現象,淮泗人和非江東本地人,天天上疏要遵循禮法,勸皇帝立張氏為皇後。


    而江東本地人則默不作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近,諸葛恪又開始明目張膽地打壓宗室,這讓孫和很是恐懼。


    他諸葛恪要幹什麽!?


    “唉~”孫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他想到父皇作為開國之君都要費盡心思地製衡各方,自己卻隻感到一種無力之感。


    “陛下,妾覺得您應該多去陪陪張夫人。”何夫人見孫和長籲短歎,不免有些心疼。


    雖說作為女人她希望得到更多的寵愛,可女人更懂女人,她看的出來張氏對孫和是真愛。


    孫和拉過她的手,“身為帝王,卻身不由己。”


    ......


    次日朝會,尚書郎吳纂上表勸諫孫和立張氏為後。


    此人是吳景的孫子,江東人,但他又是衛將軍滕胤的女婿,算是諸葛恪的馬仔。


    孫和板著臉,一臉不悅地斥責道:“此事暫不必議,現如今魏國吞我江東半壁江山,國難當頭!諸卿難道不該把精力放在國事上?”


    吳纂仍不依不饒:“陛下之家事正是國事,正所謂.....”


    話到此處,他忽然瞧見丞相座上的諸葛恪瞪了他一眼,隨即不再多言,舉著笏板,倒退著迴了群臣隊列。


    “啟稟陛下。”不多時,有大臣出列稟道:“自魏國占據荊州以來,由於地理阻隔,我國與漢國通使變得極為困難。”


    “兩月前從建業繞道荊南入漢的使者至今了無音訊。”


    現在的漢、吳兩國像是難兄難弟,一個在西,一個在東。


    若是魏國下定決心南征交州,那麽兩國就算再怎麽堅定同盟關係,彼此間的聯係也會被極大程度限製。


    到那時候,或許隻能用商人、僧侶這種存在風險的方式進行外交了。


    想到荊州,皇帝孫和若有所思地說道:


    “魏國新據荊州不久,人心未附,朕若邀費禕合擊,諸卿以為他會出兵嗎?”


    有大臣當即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費禕是荊州人,北伐沒有興趣,東征或許會動心。”


    “就算出兵了又如何?”又有大臣道,“江陵、武昌乃沿江重鎮,魏軍皆有重兵屯駐。戰事稍微拖一拖,許昌、宛城的援軍便會抵達。最終隻會是徒勞無功。”


    “那麽荊南呢?我軍南下廬陵,邀漢軍出牂牁。”


    “不妥。壽春、武昌魏軍虎視眈眈,建業中軍豈可輕動?”


    “那就令交州刺史陸胤北上。”


    “不可!交州向來是羈縻統治,一旦鎮將離開轄區,後方八成生亂。”


    主戰派提一個建議,保守派就否一個,這在東吳朝堂已是司空見慣。


    群臣討論得熱火朝天,最終還是丞相諸葛恪開口結束了這個話題。


    “隻要費禕在,漢軍必不會有大規模外戰,與其討論這些不如說點實際的。”


    群臣噤聲,靜聽丞相高論。


    諸葛恪微微偏頭,看向孫和:“陛下,孫峻、朱績此前受形勢所迫,不得已才屈服全氏。”


    “然江東本為一家,孫峻亦是陛下的堂侄。他二人率軍歸附,有大功,當重賞。如此可讓降者安心,甚至讓荊州士人放下對建業朝廷的戒備,重迴我朝的懷抱。”


    孫和看了他一眼:“丞相所言極是,那您覺得該如何賞賜?”


    孫峻這廝也是個聰明人,在歸順諸葛恪後並不迴建業,而是帶著兵宣稱要為朝廷駐守皖口。


    諸葛恪不好直接動他,隻能暫封孫峻為皖口督。


    而現在,他在迴朝穩定好朝局後,終於有時間關注孫峻了,於是圖窮匕見地說道:“拜孫峻為驃騎將軍,征召入朝。”


    諸葛恪當然知道,孫峻此人有過“前科”。


    但比起那個,手握兵權更讓他忌憚。


    孫和確實對孫峻有些怨念,但那畢竟是他的堂侄,怎麽著他也比諸葛恪親近。


    對此,他說道:“孫子遠有將才,留在建業豈不大材小用?”


    “依朕之意,可拜孫峻為鎮北將軍,假節,仍督皖口。”


    “陛下...”諸葛恪麵色一沉,剛要開口,底下卻是一片讚同。


    “臣附議。”


    “臣附議。”


    諸葛恪眯起眼睛,看了看群臣,久久不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小春偷帶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小春偷帶魚並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