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張八吉心情是最不好的。他的臉色陰沉得可怕,性情也古怪了起來,更糟糕的是——他還時不時地衝著青石發脾氣。
“爸爸,人家考上去了管你什麽事呀?……你照例幹你的活,照例吃你的飯,與人家有半毛錢關係嗎?……你罵我沒出息,早先要你送我讀書你又不肯,初中沒畢業就把我抽了迴來。……人家是怎麽吃苦培養崽女的你沒看到,人家考上去了你看到了。”青石實在受不了,就迴了他這一席話。氣的張八吉直吹胡子瞪眼睛。
旋即,又是一年的春耕大忙時節了。今年的春耕不同於往年,人們耕耘在自家的責任田裏,幹得有滋有味。阮長發除了耕種自家的責任田外,還租種了別人的責任田,還飼養了一頭母牸牛。
春耕伊始,阮長發趕著自家的耕牛,在他臉上早早地寫下了豐收的喜悅。
學校放了農忙假。小超和文化一幫子小朋友還不會插田,就幫大人們到山上去采青。
采青,就是采集剛發出來的幼蕨做肥料,須連根拔出。別看那小穗子似的堅硬的蕨蔸子,踩到水田裏用不了幾天就漚成了肥水。
采青是孩子們最愛的事。山皂裏的覆盆子正熟,有的指頭大個一粒,好吃極了;偶爾,刺叢中還會伸出一枝成串的羊奶果來,紅寶石似的,味道酸溜溜的;如果滿山上去尋,還可摘到澀澀甜甜的茶耳、茶泡……
說起茶泡也真怪怪的:別看碧綠碧綠的茶樹林,一陣春風刮了過來,有些樹枝頭上就起了泡泡,開始紫紅紫紅的,像孩子們凍紅的臉,過不了兩天脫了皮就變得嫩白嫩白的,大的有水蜜桃個兒,孩子們用線穿起戴在脖子上,想起來了取下來吃一頓。還有地菍,放到口裏一嚼,像灌了紫藥水,牙齒、舌頭、嘴唇都染成了紫藍紫藍的;孩子們吃羊奶果的樣子真有趣,酸的一個個把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線。
孩子們到得山上,先得美美的飽上一頓。常常會遇上雨,說下就下。山裏找不到避雨的場所,情急之下,孩子們就鑽進山溝裏的刺叢下躲一躲。等雨過了後,孩子們從刺叢下鑽出來,一個個就都變成了小花貓;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孩子們都樂了。
雨後的山蕨上掛滿了水珠兒,濕漉漉的,采不了幾下,孩子們的衣袖、褲管就被潑了個通透。不過,孩子們不覺得涼,幹著活爽爽的。采足了一擔就用藤條捆著挑起迴家。走在路上,孩子們腳上的舊跑鞋裏像安裝了唧水筒似的一路上唧咕唧咕地射著水。
“小超,行呀!采了這麽大的一擔青。餓了嗎?快吃飯,桌上的飯菜還熱著呢。”迴到家裏,已是午後了,家裏人都吃了飯,趙玉香正要收拾桌子,見小超采了一大擔青迴來,很高興。小超把青撂到了屋前禾場裏,先到灶房裏舀了一盆水洗了臉才去挑屋桌子上吃飯。趙玉香到禾場裏又掂了掂小超扯的那擔青,迴頭又表揚了小超幾句,鼓勵小超還要發狠些。
“小超呀,要發狠做事才有出息,曉得嗎?好日子呀,不苦不得來呢!”趙玉香念叨著。趙玉香還時常跟小超說起小超外公發家的故事,她說:外公家裏原來很窮,是靠吃苦挑鹽擔子才發起來的。外公出外頭舍不得花錢進餐館吃飯,出門前就叫外婆做兩隻鹽蛋帶著路上吃。兩隻鹽蛋挑擔鹽迴來,就那樣發起來啦。解放後,外公家被劃成了富裕中農。小超問:“外公挑擔鹽要多久呢?那吃飯在哪裏吃的呢?鹽蛋可當菜下飯,可不能當飯吃啊。”趙玉香語塞,迴答不上來了。家裏麵很忙,勞碌是阮長發一家人的主旋律:蒔田、割禾、打魚草、攏柴火……農村裏總有忙不完的事,反正一年四季難得一天清閑。除非是逢年過節了,才稍微能輕鬆一下。小超就是盼望著過節,因為隻有過節了,才不會被大人們罵,才不會要求忙了這又忙那。春耕春插搞完後,小超又多了一件事,每天早晨除了供家裏挑兩擔水外,還要把十幾隻家鴨挑到屋後麵的山衝裏去——山衝裏的水冷些,每年插田要遲半來個月。下午放學迴來一放下書包就得背上畚箕去田埂上扯魚草,往往忙到天烏洞子樣黑了才能迴家吃飯。迴來早了是不行的,大人們會罵的。反正家裏麵的飯很晚,不到烏洞子樣黑是不會吃的。吃了飯後做完家庭作業,也就瞌睡重重了。第二天早晨天未亮,就要喊起床:
“小超,還睡啊!你看你爸爸到田埂地頭都幹了好久的活了呢。都這麽大的人了,該懂事了,要自覺幫家裏幹活了,還要大人天天這樣來喊啊!”起床稍微遲了點,就免不了要遭到一頓這樣的罵。正處於長身體時期的小超哪裏經得起這麽個折騰,因為睡眠不足,小超常常感到腦殼暈沉沉的,雖不至於上課打瞌睡,但卻記不住——他的學習成績變得不理想。阮長發、趙玉香隻要求他幹活以減輕自己的勞累,對他的學習成績是不過問的。因有三豐在前,家裏的活不想幹,老是哭哭啼啼要去讀書,倒希望小超不讀還好些,早點迴到家裏幫大人幹活。反正有成已經上去了,家裏麵也鬆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端午節雖然也是一年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隻是在那酷暑時節其節日的氛圍是不怎麽濃的。聽說城裏不同,有龍舟賽,倒是挺熱鬧的。小超隻是聽說而已,還從來沒有去看過。當然,阮長發、趙玉香是不會支持他去玩耍的。農村裏過端午節清清淡淡的,除了包一鍋粽子,還有就是洗藥草澡。這一天滿田埂上、山坡上采一把夏枯草、菖蒲、艾草、野冬菊等迴來熬上一鍋子水,然後舀起去洗澡,這樣就可以避邪,還可以祛病防疫。這些藥草小超都認識,端午節這天趙玉香就把采藥草這事兒派給他。采藥草比起打魚草來可要好耍得多,滿山上可以到處跑,每一種藥草隻要尋一小把也就夠了。
藥草熬出來的水帶茶紅色,還有一股艾草的香味,挺好聞。粽子是要在鍋子裏蒸很長時間的,要蒸得熟、蒸得透,才好吃。
的確是過節,桌子上少不了要多出一、二道菜,雖沒有全雞全鴨,肉呀魚的總有一碗的。絲瓜正上新,絲瓜湯味兒不錯,還有點甜,阮長發每每一喝就是大半碗,好在自家園子裏種起有,結的滿還吃不贏呢。
粽肉裏是加了炒花生米的——花生也是自家種的,搞“責任製”以來,阮長發每年都要收一籮多,就自家吃是要不完了的。加了炒花生米的粽子就是不一樣,才蒸一會就香飄滿屋了。小超聞著好想吃,看著鍋子邊上撲出來的熱氣心裏美滋滋的。
終於等不住了,三豐也圍了過來。趙玉香就從鍋子裏先抓一個出來,剝開看一看遞給小超,“看熟透了冇?”小超嚐一口沒熟也說熟透了、好吃。趙玉香不放心,自己也剝一個嚐嚐,“嗯,不行,不行,還得蒸一會。”
粽子真要熟透了,起碼也得晌午了。阮長發照例在田裏地裏幹活兒,不到晌午邊他是不會迴來的。這天的活兒同樣不會幹的太累,扛著一把鋤頭慢悠悠地,口裏還哼著什麽曲子、歌兒的。
過了端午節,就可以下塘洗冷水澡了。夜邊,太陽落了山,小超和文化、還有三豐……孩子們一起拿條澡帕到屋後山塘裏去打“撲嗵”,那滋味暢極了。
“爸爸,人家考上去了管你什麽事呀?……你照例幹你的活,照例吃你的飯,與人家有半毛錢關係嗎?……你罵我沒出息,早先要你送我讀書你又不肯,初中沒畢業就把我抽了迴來。……人家是怎麽吃苦培養崽女的你沒看到,人家考上去了你看到了。”青石實在受不了,就迴了他這一席話。氣的張八吉直吹胡子瞪眼睛。
旋即,又是一年的春耕大忙時節了。今年的春耕不同於往年,人們耕耘在自家的責任田裏,幹得有滋有味。阮長發除了耕種自家的責任田外,還租種了別人的責任田,還飼養了一頭母牸牛。
春耕伊始,阮長發趕著自家的耕牛,在他臉上早早地寫下了豐收的喜悅。
學校放了農忙假。小超和文化一幫子小朋友還不會插田,就幫大人們到山上去采青。
采青,就是采集剛發出來的幼蕨做肥料,須連根拔出。別看那小穗子似的堅硬的蕨蔸子,踩到水田裏用不了幾天就漚成了肥水。
采青是孩子們最愛的事。山皂裏的覆盆子正熟,有的指頭大個一粒,好吃極了;偶爾,刺叢中還會伸出一枝成串的羊奶果來,紅寶石似的,味道酸溜溜的;如果滿山上去尋,還可摘到澀澀甜甜的茶耳、茶泡……
說起茶泡也真怪怪的:別看碧綠碧綠的茶樹林,一陣春風刮了過來,有些樹枝頭上就起了泡泡,開始紫紅紫紅的,像孩子們凍紅的臉,過不了兩天脫了皮就變得嫩白嫩白的,大的有水蜜桃個兒,孩子們用線穿起戴在脖子上,想起來了取下來吃一頓。還有地菍,放到口裏一嚼,像灌了紫藥水,牙齒、舌頭、嘴唇都染成了紫藍紫藍的;孩子們吃羊奶果的樣子真有趣,酸的一個個把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線。
孩子們到得山上,先得美美的飽上一頓。常常會遇上雨,說下就下。山裏找不到避雨的場所,情急之下,孩子們就鑽進山溝裏的刺叢下躲一躲。等雨過了後,孩子們從刺叢下鑽出來,一個個就都變成了小花貓;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孩子們都樂了。
雨後的山蕨上掛滿了水珠兒,濕漉漉的,采不了幾下,孩子們的衣袖、褲管就被潑了個通透。不過,孩子們不覺得涼,幹著活爽爽的。采足了一擔就用藤條捆著挑起迴家。走在路上,孩子們腳上的舊跑鞋裏像安裝了唧水筒似的一路上唧咕唧咕地射著水。
“小超,行呀!采了這麽大的一擔青。餓了嗎?快吃飯,桌上的飯菜還熱著呢。”迴到家裏,已是午後了,家裏人都吃了飯,趙玉香正要收拾桌子,見小超采了一大擔青迴來,很高興。小超把青撂到了屋前禾場裏,先到灶房裏舀了一盆水洗了臉才去挑屋桌子上吃飯。趙玉香到禾場裏又掂了掂小超扯的那擔青,迴頭又表揚了小超幾句,鼓勵小超還要發狠些。
“小超呀,要發狠做事才有出息,曉得嗎?好日子呀,不苦不得來呢!”趙玉香念叨著。趙玉香還時常跟小超說起小超外公發家的故事,她說:外公家裏原來很窮,是靠吃苦挑鹽擔子才發起來的。外公出外頭舍不得花錢進餐館吃飯,出門前就叫外婆做兩隻鹽蛋帶著路上吃。兩隻鹽蛋挑擔鹽迴來,就那樣發起來啦。解放後,外公家被劃成了富裕中農。小超問:“外公挑擔鹽要多久呢?那吃飯在哪裏吃的呢?鹽蛋可當菜下飯,可不能當飯吃啊。”趙玉香語塞,迴答不上來了。家裏麵很忙,勞碌是阮長發一家人的主旋律:蒔田、割禾、打魚草、攏柴火……農村裏總有忙不完的事,反正一年四季難得一天清閑。除非是逢年過節了,才稍微能輕鬆一下。小超就是盼望著過節,因為隻有過節了,才不會被大人們罵,才不會要求忙了這又忙那。春耕春插搞完後,小超又多了一件事,每天早晨除了供家裏挑兩擔水外,還要把十幾隻家鴨挑到屋後麵的山衝裏去——山衝裏的水冷些,每年插田要遲半來個月。下午放學迴來一放下書包就得背上畚箕去田埂上扯魚草,往往忙到天烏洞子樣黑了才能迴家吃飯。迴來早了是不行的,大人們會罵的。反正家裏麵的飯很晚,不到烏洞子樣黑是不會吃的。吃了飯後做完家庭作業,也就瞌睡重重了。第二天早晨天未亮,就要喊起床:
“小超,還睡啊!你看你爸爸到田埂地頭都幹了好久的活了呢。都這麽大的人了,該懂事了,要自覺幫家裏幹活了,還要大人天天這樣來喊啊!”起床稍微遲了點,就免不了要遭到一頓這樣的罵。正處於長身體時期的小超哪裏經得起這麽個折騰,因為睡眠不足,小超常常感到腦殼暈沉沉的,雖不至於上課打瞌睡,但卻記不住——他的學習成績變得不理想。阮長發、趙玉香隻要求他幹活以減輕自己的勞累,對他的學習成績是不過問的。因有三豐在前,家裏的活不想幹,老是哭哭啼啼要去讀書,倒希望小超不讀還好些,早點迴到家裏幫大人幹活。反正有成已經上去了,家裏麵也鬆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端午節雖然也是一年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隻是在那酷暑時節其節日的氛圍是不怎麽濃的。聽說城裏不同,有龍舟賽,倒是挺熱鬧的。小超隻是聽說而已,還從來沒有去看過。當然,阮長發、趙玉香是不會支持他去玩耍的。農村裏過端午節清清淡淡的,除了包一鍋粽子,還有就是洗藥草澡。這一天滿田埂上、山坡上采一把夏枯草、菖蒲、艾草、野冬菊等迴來熬上一鍋子水,然後舀起去洗澡,這樣就可以避邪,還可以祛病防疫。這些藥草小超都認識,端午節這天趙玉香就把采藥草這事兒派給他。采藥草比起打魚草來可要好耍得多,滿山上可以到處跑,每一種藥草隻要尋一小把也就夠了。
藥草熬出來的水帶茶紅色,還有一股艾草的香味,挺好聞。粽子是要在鍋子裏蒸很長時間的,要蒸得熟、蒸得透,才好吃。
的確是過節,桌子上少不了要多出一、二道菜,雖沒有全雞全鴨,肉呀魚的總有一碗的。絲瓜正上新,絲瓜湯味兒不錯,還有點甜,阮長發每每一喝就是大半碗,好在自家園子裏種起有,結的滿還吃不贏呢。
粽肉裏是加了炒花生米的——花生也是自家種的,搞“責任製”以來,阮長發每年都要收一籮多,就自家吃是要不完了的。加了炒花生米的粽子就是不一樣,才蒸一會就香飄滿屋了。小超聞著好想吃,看著鍋子邊上撲出來的熱氣心裏美滋滋的。
終於等不住了,三豐也圍了過來。趙玉香就從鍋子裏先抓一個出來,剝開看一看遞給小超,“看熟透了冇?”小超嚐一口沒熟也說熟透了、好吃。趙玉香不放心,自己也剝一個嚐嚐,“嗯,不行,不行,還得蒸一會。”
粽子真要熟透了,起碼也得晌午了。阮長發照例在田裏地裏幹活兒,不到晌午邊他是不會迴來的。這天的活兒同樣不會幹的太累,扛著一把鋤頭慢悠悠地,口裏還哼著什麽曲子、歌兒的。
過了端午節,就可以下塘洗冷水澡了。夜邊,太陽落了山,小超和文化、還有三豐……孩子們一起拿條澡帕到屋後山塘裏去打“撲嗵”,那滋味暢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