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三才同談『下』
三國:隨子龍七進七出揚名立萬 作者:小楊y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位,如今劉曹兩家,平占天下,陛下於曹操手中,形同案板魚肉,在下切問二位,曹操可有稱帝之心?”法正朝諸葛亮、龐統問道。
“有,亦或沒有。”諸葛亮頓了頓:“曹操看似做了魏王,實則與皇帝又有何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並被賜予十二旒王冕;
乘金根車,駕六馬等象征王權之物!嗬,如此大逆不道,理應天下共討,奈何不想有人竟與之同流合汙,任其左右。”
見諸葛亮這般說。
龐統微微一歎:“欸,還不是靈帝在位期間,受十常侍之蠱,使得天下動蕩,貪官汙吏遍地。此外,外有烏桓等外族勢力擾境,內有黃巾之亂,禍亂天下。
而靈帝隻顧享樂,不顧天下百姓死活,才引得百姓叛亂?誰又可想到黃巾之亂的平叛,是拉開後麵諸侯紛爭的帷幕。”
諸葛亮…法正沉默下來。
見二人不語,龐統也沉默了下來。
良久…
法正道:“二位,曹賊如今為魏王,倘若他命不久矣,曹賊會立誰為世子?”
龐統想了想,道:“曹賊之子曹昂若在,不用想,便知定下來世子,是他曹賊大兒曹昂,據說這曹昂為人沉靜善謀,在戰場上殺伐果斷,幾乎與曹操的性格一樣,最重要的是曹昂對曹操非常孝順。”
諸葛亮搖搖頭:“可建安二年正月,曹賊集軍攻伐張繡時,明明張繡願降,可曹賊卻侮辱了張繡嬸嬸。這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何況還是剛降的張繡。
他知曉自己在軍事實力上,不如曹賊,但卻不能接受曹賊,站在勝利者的位置上,肆意妄為的侮辱自己親人。
於是張繡在當時賈詡的計謀下,趁曹操醉酒享樂時候,帶兵偷襲。典韋死護,曹賊同曹昂騎馬奔逃,慌亂之下曹賊墜馬,曹昂為救曹賊性命,棄自己的馬,讓於曹賊,才使曹賊得救,可曹昂卻死在了敵軍箭下。”
龐統笑了笑:“若當時無曹昂棄馬給曹賊,這死的可就是他了。”
“所以說曹昂乃至孝之子,就是這爹…”說到這兒,法正搖搖頭,欲言又止。
諸葛亮繼續道:“宛城一戰曹昂死後,據說曹賊痛不欲生,曾在悲傷中度過一段時間;之後曹賊看中了從小就聰慧且善良的曹衝,可是曹衝聰慧早夭。
曹賊連續失去兩個最喜愛的兒子,悲痛難過,甚至多次公開在眾臣麵前,是辱罵上天,為何不將報應,都降到他身上,要對他疼愛的兒子下手?”
龐統、法正二人默認不語。
曹昂的死,純屬是曹操自己沒管住下半身才惹的禍。
就連典韋、曹安民以及兵馬,都是因為曹操而亡於宛城。
完全是咎由自取。
曾聞曹操擔心自己死在戰場上沒有辦法返迴迴來,後繼無人。
導致朝堂大亂。
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在思考究竟讓誰來當他的繼承人。
曹操所有的兒子中。
所熟知的除了昂、衝外。
丕、植二人。
是最可能繼承曹操位置的。
因為這兩人身上特點,是各有千秋。
曹丕為人沉穩老練,手段狠辣。
而且背後有一眾漢室老臣們的支持。
曹植則是才華橫溢,非常得曹操喜歡。
因此在朝廷中支持這兩位公子的大臣,也分成了兩派陣營。
雖丕、植二位公子,並沒有在明麵上發生任何摩擦。
但是支持他們的大臣,卻代替他們不斷的明爭暗鬥。
正因如此,曹操對於立誰為世子。
便是左右搖擺。
他雖然欣賞曹丕,但不願意讓他一生被漢室的老臣們製轄。
又怕曹植繼位後,壓不住曹丕。
百般糾結之下。
也是因為如此,曹操立世子之事,便一直沒有風聲傳出。
但極有可能,是曹丕與曹植二者之間的其中一人。
被曹操立為世子。
…
諸葛亮看著龐統,法正:“士元,孝直,這王莽與曹操皆不姓劉,也非堯舜周文王後裔,也非孔子後裔,但是這兩人卻都當了公爵,要知道漢朝公爵,非漢室宗親者,不可褻瀆妄想。
然而曹操先自領司空,位至三公;在滅袁氏勢力之後,將自己的政治軍事中心設置在了鄴城,已避免受到天子的掣肘與威脅;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領丞相;之後進位魏王,曹操成為王莽後的第二公爵,這又是丞相,又是王,再受賜九錫,擁有使用天子的衣、車駕、禮儀製度的資格,可以說是位極人臣,距離皇帝之位隻有一步!”
麵對諸葛亮的話。
龐統、法正默默點頭,現在的曹操距離皇帝的確隻有一步之遙。
隻要曹操想,隨時可廢陛下,自己稱帝。
可過了這麽久。
曹操耐著性子,並未廢帝而自立為帝。
莫非是想天下一統?
諸葛亮看著二人,繼續道:“二位,這曹賊完全是學王莽!王莽先為大司馬,受封\"安漢公\",後王莽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太傅\"、\"安國公\"的爵位,成為外姓的第一位公爵,再加九錫,位極人臣!”
龐統想了想,道:“因此王莽被認為\"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得到了“宰衡”之號!成為漢朝第一個宰衡!
自此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再後來自立為帝,王莽從安漢公至宰衡至假皇帝至真皇帝,其計八年!”
“嗬!”法正一聲冷笑:“王莽當“假皇帝”,這曹操當“魏王”;若按王莽的時間來算,這曹操從進位魏王,還要差王莽幾個年頭的時間!”
“嗯。”諸葛亮\/龐統點頭。
“甭管曹操稱不稱帝,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曹操的初心便已經改變,不可挽迴。”諸葛亮緩緩道。
“是啊。”龐統附和。
法正低頭不語。
良久…
“孔明,士元,二位可知春秋時,秦穆公盜馬賜酒的事否?”法正朝兩人問。
“在下聽聞過,秦穆公此人,還算不錯;也算是有功有過吧。”龐統附和。
諸葛亮笑道:“二位,春秋時,秦穆公於一日失馬,知為‘野人’所為,被己方軍士逮住後,這秦穆公不僅為處罰食馬肉的“野人”們,反而怕他們吃駿馬肉,不飲酒而傷腹。
於是以酒施恩,讓眾野人遍飲才離開。隨後的韓原之戰,穆公處境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曾經受過秦穆公恩惠的“野人”們,拚力前來相救。
正因如此,秦穆公之後轉敗為勝。自此,酒便成了君王行德愛人之事,正因其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樂為其君死也。”
龐統笑了笑:“由此看出,仁德行善,並非無用啊。”
法正點頭:“當時的野人指奴仆,平民,秦穆公善待野人,之後便得野人之助,這便是因果,種下什麽因,便得什麽果。”
諸葛亮看向法正,笑道:“孝直之言,正合我意!”
“哈哈哈…!!”
“哈哈哈…!!”
三人仰頭,同案而笑。
…
求支持,求催更,感謝——!!
“有,亦或沒有。”諸葛亮頓了頓:“曹操看似做了魏王,實則與皇帝又有何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並被賜予十二旒王冕;
乘金根車,駕六馬等象征王權之物!嗬,如此大逆不道,理應天下共討,奈何不想有人竟與之同流合汙,任其左右。”
見諸葛亮這般說。
龐統微微一歎:“欸,還不是靈帝在位期間,受十常侍之蠱,使得天下動蕩,貪官汙吏遍地。此外,外有烏桓等外族勢力擾境,內有黃巾之亂,禍亂天下。
而靈帝隻顧享樂,不顧天下百姓死活,才引得百姓叛亂?誰又可想到黃巾之亂的平叛,是拉開後麵諸侯紛爭的帷幕。”
諸葛亮…法正沉默下來。
見二人不語,龐統也沉默了下來。
良久…
法正道:“二位,曹賊如今為魏王,倘若他命不久矣,曹賊會立誰為世子?”
龐統想了想,道:“曹賊之子曹昂若在,不用想,便知定下來世子,是他曹賊大兒曹昂,據說這曹昂為人沉靜善謀,在戰場上殺伐果斷,幾乎與曹操的性格一樣,最重要的是曹昂對曹操非常孝順。”
諸葛亮搖搖頭:“可建安二年正月,曹賊集軍攻伐張繡時,明明張繡願降,可曹賊卻侮辱了張繡嬸嬸。這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何況還是剛降的張繡。
他知曉自己在軍事實力上,不如曹賊,但卻不能接受曹賊,站在勝利者的位置上,肆意妄為的侮辱自己親人。
於是張繡在當時賈詡的計謀下,趁曹操醉酒享樂時候,帶兵偷襲。典韋死護,曹賊同曹昂騎馬奔逃,慌亂之下曹賊墜馬,曹昂為救曹賊性命,棄自己的馬,讓於曹賊,才使曹賊得救,可曹昂卻死在了敵軍箭下。”
龐統笑了笑:“若當時無曹昂棄馬給曹賊,這死的可就是他了。”
“所以說曹昂乃至孝之子,就是這爹…”說到這兒,法正搖搖頭,欲言又止。
諸葛亮繼續道:“宛城一戰曹昂死後,據說曹賊痛不欲生,曾在悲傷中度過一段時間;之後曹賊看中了從小就聰慧且善良的曹衝,可是曹衝聰慧早夭。
曹賊連續失去兩個最喜愛的兒子,悲痛難過,甚至多次公開在眾臣麵前,是辱罵上天,為何不將報應,都降到他身上,要對他疼愛的兒子下手?”
龐統、法正二人默認不語。
曹昂的死,純屬是曹操自己沒管住下半身才惹的禍。
就連典韋、曹安民以及兵馬,都是因為曹操而亡於宛城。
完全是咎由自取。
曾聞曹操擔心自己死在戰場上沒有辦法返迴迴來,後繼無人。
導致朝堂大亂。
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在思考究竟讓誰來當他的繼承人。
曹操所有的兒子中。
所熟知的除了昂、衝外。
丕、植二人。
是最可能繼承曹操位置的。
因為這兩人身上特點,是各有千秋。
曹丕為人沉穩老練,手段狠辣。
而且背後有一眾漢室老臣們的支持。
曹植則是才華橫溢,非常得曹操喜歡。
因此在朝廷中支持這兩位公子的大臣,也分成了兩派陣營。
雖丕、植二位公子,並沒有在明麵上發生任何摩擦。
但是支持他們的大臣,卻代替他們不斷的明爭暗鬥。
正因如此,曹操對於立誰為世子。
便是左右搖擺。
他雖然欣賞曹丕,但不願意讓他一生被漢室的老臣們製轄。
又怕曹植繼位後,壓不住曹丕。
百般糾結之下。
也是因為如此,曹操立世子之事,便一直沒有風聲傳出。
但極有可能,是曹丕與曹植二者之間的其中一人。
被曹操立為世子。
…
諸葛亮看著龐統,法正:“士元,孝直,這王莽與曹操皆不姓劉,也非堯舜周文王後裔,也非孔子後裔,但是這兩人卻都當了公爵,要知道漢朝公爵,非漢室宗親者,不可褻瀆妄想。
然而曹操先自領司空,位至三公;在滅袁氏勢力之後,將自己的政治軍事中心設置在了鄴城,已避免受到天子的掣肘與威脅;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領丞相;之後進位魏王,曹操成為王莽後的第二公爵,這又是丞相,又是王,再受賜九錫,擁有使用天子的衣、車駕、禮儀製度的資格,可以說是位極人臣,距離皇帝之位隻有一步!”
麵對諸葛亮的話。
龐統、法正默默點頭,現在的曹操距離皇帝的確隻有一步之遙。
隻要曹操想,隨時可廢陛下,自己稱帝。
可過了這麽久。
曹操耐著性子,並未廢帝而自立為帝。
莫非是想天下一統?
諸葛亮看著二人,繼續道:“二位,這曹賊完全是學王莽!王莽先為大司馬,受封\"安漢公\",後王莽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太傅\"、\"安國公\"的爵位,成為外姓的第一位公爵,再加九錫,位極人臣!”
龐統想了想,道:“因此王莽被認為\"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得到了“宰衡”之號!成為漢朝第一個宰衡!
自此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再後來自立為帝,王莽從安漢公至宰衡至假皇帝至真皇帝,其計八年!”
“嗬!”法正一聲冷笑:“王莽當“假皇帝”,這曹操當“魏王”;若按王莽的時間來算,這曹操從進位魏王,還要差王莽幾個年頭的時間!”
“嗯。”諸葛亮\/龐統點頭。
“甭管曹操稱不稱帝,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曹操的初心便已經改變,不可挽迴。”諸葛亮緩緩道。
“是啊。”龐統附和。
法正低頭不語。
良久…
“孔明,士元,二位可知春秋時,秦穆公盜馬賜酒的事否?”法正朝兩人問。
“在下聽聞過,秦穆公此人,還算不錯;也算是有功有過吧。”龐統附和。
諸葛亮笑道:“二位,春秋時,秦穆公於一日失馬,知為‘野人’所為,被己方軍士逮住後,這秦穆公不僅為處罰食馬肉的“野人”們,反而怕他們吃駿馬肉,不飲酒而傷腹。
於是以酒施恩,讓眾野人遍飲才離開。隨後的韓原之戰,穆公處境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曾經受過秦穆公恩惠的“野人”們,拚力前來相救。
正因如此,秦穆公之後轉敗為勝。自此,酒便成了君王行德愛人之事,正因其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樂為其君死也。”
龐統笑了笑:“由此看出,仁德行善,並非無用啊。”
法正點頭:“當時的野人指奴仆,平民,秦穆公善待野人,之後便得野人之助,這便是因果,種下什麽因,便得什麽果。”
諸葛亮看向法正,笑道:“孝直之言,正合我意!”
“哈哈哈…!!”
“哈哈哈…!!”
三人仰頭,同案而笑。
…
求支持,求催更,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