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楊翦、張鬆之談
三國:隨子龍七進七出揚名立萬 作者:小楊y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下來的幾日,大雪紛飛,路滑而難行。
為此,張鬆隻能暫待於襄陽。
偶爾,會與諸葛亮、龐統、徐庶以及蔣琬等人接觸。
見到劉備麾下,有如此多的有智之士。
張鬆的內心頗為感慨。
遙想自己的主公劉璋。
何時得到過,如此多的有智之士,甘心投效?!
而且劉備這幾日,也對自己尤為看重。
不僅每日命人送來溫酒,給他暖身。
有時還會將烹好的肉,為他送到驛站。
被劉備如此相待,要說張鬆的心裏,沒有什麽感觸。
那肯定是假的。
…
這日,晌午。
楊翦騎馬離開府內,來到驛站,主動找到了張鬆。
而張鬆正在驛站內,思考著要不要將益州地圖,獻給劉備…
“先生,外麵有一年輕將軍,稱,要見先生。”一名護衛來到,拱手告知張鬆。
“喔?可有報上名號?”張鬆思緒被打斷,故而問向眼前之人。
“未道名號。”護衛告知道。
“如此…出去看看。”張鬆想了想,決定出去,瞧瞧。
驛站外。
張鬆雙手交叉於袖口內,脖子縮在厚襖中,微眯眸子,看著近前楊翦。
今日,楊翦身著一身褐色厚襖,厚襖外麵,則套著一副薄甲,腰間懸有一柄匕首,手腕處,也有一層薄甲,這副打扮的確是個將軍,不錯。
“敢問將軍尊姓大名,尋鬆又為何事?”張鬆見楊翦一臉正氣,身上氣勢磅礴,故而拱手,朝楊翦詢問道。
“張先生,尊姓大名談不上。在下楊翦,字言策,今日到訪,是有話與先生說,不知方便否?”楊翦帶著笑,拱手朝張鬆道。
“原來是…楊將軍來訪,久仰大名,久仰大名啊!”張鬆聞此言,眼眸睜大,看著楊翦,拱手忙道。
楊翦聞言,朝之一笑。
“屋外寒冷,楊將軍隨在下入裏屋,避寒再談。”張鬆說完,讓開一個身位,接著伸手示意楊翦,入驛站裏屋。
“好。”楊翦拱手迴禮過後,便大步朝裏屋而去。
張鬆則,緊跟在旁。
驛站,裏屋內。
張鬆與楊翦,同案而坐。
旁邊兩個仆從,為其斟酒,待仆從斟完酒,才退出了裏屋。
“張先生,這冬日,以嚐溫酒暖身,乃一興事也。”楊翦拿起裝有溫酒的酒樽,朝對麵張鬆,示意道。
“將軍,所言極是啊。”張鬆笑了笑,拿起自己的酒樽,說道。
“先生請!”
“將軍請!”
楊翦同張鬆,相互施禮後,這才一飲而盡,樽中酒水。
緩了緩…
楊翦放下酒樽,朝張鬆問道:“張先生,如今天下未平,雍涼馬騰被曹操所滅,現如今韓遂被曹操派兵馬征討,想必要不了多久,雍涼之地,便歸曹操所有,不知先生,如何認為?”
聞言,張鬆想了想,道:“韓遂此人,在下有所耳聞,本與雍涼馬騰為異姓兄弟,奈何二人交惡,便分道揚鑣,如今馬騰逝,而韓遂獨擋曹軍,想要久守雍涼,必不可能。”
楊翦一笑,道:“先生說的是。而曹操所派主將,乃是夏侯淵,此人領兵之強,作戰英勇,區區韓遂一無援軍,二無良將,定然不敵這夏侯淵。更何況,夏侯淵還有張合、曹純等大將,為之副將,任憑調遣。”
張鬆點點頭,道:“楊將軍,這張合,在下亦有所耳聞,據說曾在袁紹麾下效力,同那顏良、文醜、高覽並稱為河北四庭柱,隻是不知為何,張合、高覽會去曹操帳下效力?”
楊翦歎口氣,道:“張合為袁紹效力,未如顏良文醜般,得其看重,至於改投曹操,自然是那郭圖,挑撥離間,誣陷張合高覽所致。”
張鬆來了興趣:“不知那郭圖,是誣陷張、高二將何事?”
楊翦笑了笑,道:“此事,也是在下道聽途說,官渡之戰時,本是袁紹一直占據上風,奈何袁紹居功自傲,張合的多次諫言,都未被袁紹采納,反而是去采納郭圖之策,
結果在官渡一戰,袁軍的烏巢,被曹軍劫毀焚燒,郭圖之策,使得袁紹大敗,因此,郭圖便擔心自身落難。
於是心生一計,言語誣陷張合與高覽,以此來保住自身,關鍵還是袁紹信了郭圖之言。等張合與高覽得知此事以後,這一怒之下,便投降了曹軍,拋棄了袁紹。”
張鬆微微點頭:“不曾想,這郭圖竟是如此小人,還有袁紹,親小人,遠賢才。官渡落敗曹操,袁紹也怨不得別人。”
楊翦感歎道:“可惜了這四世三公的名號,不過,袁紹中年不犯渾,官渡一戰,或許還會改寫,隻可惜,中年的他,
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優柔而寡斷,再加上好大喜功,寬而不斷,這才導致袁紹,最終獲得一個落敗的結局。”
張鬆點頭:“四世三公之名,名滿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曉?”
楊翦對於張鬆道話,點頭表示了讚同。
要知道,袁紹可是出身,汝南袁氏,名門望族之後。
而在秦、西漢時期。
這所謂的三公,便是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也就是古書裏常說的:“三公論道,六卿分職”。
直到後來,東漢由劉秀建立,三公便改成了:太尉、司空與司徒。
可見袁紹出身在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這地位,可見一斑呐。
然而,就是這樣地位,致使袁紹居功自傲。
最終落敗…
…
“先生,據說去過雒陽,可最終的結局,不盡人意。”楊翦忽然朝張鬆,提起此事。
“也是在下眼拙,獨以為曹操才是這世間英雄,是在下看錯也,此事不提也罷。”一想到曹操,張鬆便微微皺眉,朝楊翦,如此道。
“不知先生是為何事,不遠千裏,也要往雒麵見曹操?”楊翦繞過曹操,將話題,故意引向張鬆的目的。
聞言,張鬆糾結了一陣。
“若是不好說,先生不必勉強。”楊翦故意退讓,給了張鬆一個台階。
“楊將軍,實不相瞞,在下前往雒陽,本想與他相談益州易主之事,未曾想,此人見我麵貌醜陋,便言語輕蔑,舉止無禮,毫無待客之道,欸…”張鬆說完,朝楊翦歎了口氣。
果不其然,是益州易主之事。
楊翦看著張鬆,緩緩點頭。
“楊將軍,我主劉璋懦弱多疑,益州在他手,遲早會被別人拿下,與其坐以待斃,生靈塗炭,還不如為益州,引得一位賢主,入益州,主持大局。”張鬆見楊翦不語,再次道。
“所以,以先生之見,何人可為賢主?”楊翦看著張鬆,問道。
“賢主不賢主,觀其言行舉止,便可知曉。”張鬆朝楊翦,笑道。
楊翦不語,隻是看著張鬆,笑著點頭。
張鬆對此,則笑著迴應。
忽然,楊翦起身,拱手道:“時候不早了,在下告辭。”
張鬆起身,拱手迴禮:“在下送送將軍。”
兩人收迴各自的雙手以後,這才朝驛站的外麵,走去。
而賢主,除了虛心聽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外。
還要謙虛知禮,知惡明善…
…
求支持,求催更,感謝——!!
為此,張鬆隻能暫待於襄陽。
偶爾,會與諸葛亮、龐統、徐庶以及蔣琬等人接觸。
見到劉備麾下,有如此多的有智之士。
張鬆的內心頗為感慨。
遙想自己的主公劉璋。
何時得到過,如此多的有智之士,甘心投效?!
而且劉備這幾日,也對自己尤為看重。
不僅每日命人送來溫酒,給他暖身。
有時還會將烹好的肉,為他送到驛站。
被劉備如此相待,要說張鬆的心裏,沒有什麽感觸。
那肯定是假的。
…
這日,晌午。
楊翦騎馬離開府內,來到驛站,主動找到了張鬆。
而張鬆正在驛站內,思考著要不要將益州地圖,獻給劉備…
“先生,外麵有一年輕將軍,稱,要見先生。”一名護衛來到,拱手告知張鬆。
“喔?可有報上名號?”張鬆思緒被打斷,故而問向眼前之人。
“未道名號。”護衛告知道。
“如此…出去看看。”張鬆想了想,決定出去,瞧瞧。
驛站外。
張鬆雙手交叉於袖口內,脖子縮在厚襖中,微眯眸子,看著近前楊翦。
今日,楊翦身著一身褐色厚襖,厚襖外麵,則套著一副薄甲,腰間懸有一柄匕首,手腕處,也有一層薄甲,這副打扮的確是個將軍,不錯。
“敢問將軍尊姓大名,尋鬆又為何事?”張鬆見楊翦一臉正氣,身上氣勢磅礴,故而拱手,朝楊翦詢問道。
“張先生,尊姓大名談不上。在下楊翦,字言策,今日到訪,是有話與先生說,不知方便否?”楊翦帶著笑,拱手朝張鬆道。
“原來是…楊將軍來訪,久仰大名,久仰大名啊!”張鬆聞此言,眼眸睜大,看著楊翦,拱手忙道。
楊翦聞言,朝之一笑。
“屋外寒冷,楊將軍隨在下入裏屋,避寒再談。”張鬆說完,讓開一個身位,接著伸手示意楊翦,入驛站裏屋。
“好。”楊翦拱手迴禮過後,便大步朝裏屋而去。
張鬆則,緊跟在旁。
驛站,裏屋內。
張鬆與楊翦,同案而坐。
旁邊兩個仆從,為其斟酒,待仆從斟完酒,才退出了裏屋。
“張先生,這冬日,以嚐溫酒暖身,乃一興事也。”楊翦拿起裝有溫酒的酒樽,朝對麵張鬆,示意道。
“將軍,所言極是啊。”張鬆笑了笑,拿起自己的酒樽,說道。
“先生請!”
“將軍請!”
楊翦同張鬆,相互施禮後,這才一飲而盡,樽中酒水。
緩了緩…
楊翦放下酒樽,朝張鬆問道:“張先生,如今天下未平,雍涼馬騰被曹操所滅,現如今韓遂被曹操派兵馬征討,想必要不了多久,雍涼之地,便歸曹操所有,不知先生,如何認為?”
聞言,張鬆想了想,道:“韓遂此人,在下有所耳聞,本與雍涼馬騰為異姓兄弟,奈何二人交惡,便分道揚鑣,如今馬騰逝,而韓遂獨擋曹軍,想要久守雍涼,必不可能。”
楊翦一笑,道:“先生說的是。而曹操所派主將,乃是夏侯淵,此人領兵之強,作戰英勇,區區韓遂一無援軍,二無良將,定然不敵這夏侯淵。更何況,夏侯淵還有張合、曹純等大將,為之副將,任憑調遣。”
張鬆點點頭,道:“楊將軍,這張合,在下亦有所耳聞,據說曾在袁紹麾下效力,同那顏良、文醜、高覽並稱為河北四庭柱,隻是不知為何,張合、高覽會去曹操帳下效力?”
楊翦歎口氣,道:“張合為袁紹效力,未如顏良文醜般,得其看重,至於改投曹操,自然是那郭圖,挑撥離間,誣陷張合高覽所致。”
張鬆來了興趣:“不知那郭圖,是誣陷張、高二將何事?”
楊翦笑了笑,道:“此事,也是在下道聽途說,官渡之戰時,本是袁紹一直占據上風,奈何袁紹居功自傲,張合的多次諫言,都未被袁紹采納,反而是去采納郭圖之策,
結果在官渡一戰,袁軍的烏巢,被曹軍劫毀焚燒,郭圖之策,使得袁紹大敗,因此,郭圖便擔心自身落難。
於是心生一計,言語誣陷張合與高覽,以此來保住自身,關鍵還是袁紹信了郭圖之言。等張合與高覽得知此事以後,這一怒之下,便投降了曹軍,拋棄了袁紹。”
張鬆微微點頭:“不曾想,這郭圖竟是如此小人,還有袁紹,親小人,遠賢才。官渡落敗曹操,袁紹也怨不得別人。”
楊翦感歎道:“可惜了這四世三公的名號,不過,袁紹中年不犯渾,官渡一戰,或許還會改寫,隻可惜,中年的他,
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優柔而寡斷,再加上好大喜功,寬而不斷,這才導致袁紹,最終獲得一個落敗的結局。”
張鬆點頭:“四世三公之名,名滿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曉?”
楊翦對於張鬆道話,點頭表示了讚同。
要知道,袁紹可是出身,汝南袁氏,名門望族之後。
而在秦、西漢時期。
這所謂的三公,便是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也就是古書裏常說的:“三公論道,六卿分職”。
直到後來,東漢由劉秀建立,三公便改成了:太尉、司空與司徒。
可見袁紹出身在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這地位,可見一斑呐。
然而,就是這樣地位,致使袁紹居功自傲。
最終落敗…
…
“先生,據說去過雒陽,可最終的結局,不盡人意。”楊翦忽然朝張鬆,提起此事。
“也是在下眼拙,獨以為曹操才是這世間英雄,是在下看錯也,此事不提也罷。”一想到曹操,張鬆便微微皺眉,朝楊翦,如此道。
“不知先生是為何事,不遠千裏,也要往雒麵見曹操?”楊翦繞過曹操,將話題,故意引向張鬆的目的。
聞言,張鬆糾結了一陣。
“若是不好說,先生不必勉強。”楊翦故意退讓,給了張鬆一個台階。
“楊將軍,實不相瞞,在下前往雒陽,本想與他相談益州易主之事,未曾想,此人見我麵貌醜陋,便言語輕蔑,舉止無禮,毫無待客之道,欸…”張鬆說完,朝楊翦歎了口氣。
果不其然,是益州易主之事。
楊翦看著張鬆,緩緩點頭。
“楊將軍,我主劉璋懦弱多疑,益州在他手,遲早會被別人拿下,與其坐以待斃,生靈塗炭,還不如為益州,引得一位賢主,入益州,主持大局。”張鬆見楊翦不語,再次道。
“所以,以先生之見,何人可為賢主?”楊翦看著張鬆,問道。
“賢主不賢主,觀其言行舉止,便可知曉。”張鬆朝楊翦,笑道。
楊翦不語,隻是看著張鬆,笑著點頭。
張鬆對此,則笑著迴應。
忽然,楊翦起身,拱手道:“時候不早了,在下告辭。”
張鬆起身,拱手迴禮:“在下送送將軍。”
兩人收迴各自的雙手以後,這才朝驛站的外麵,走去。
而賢主,除了虛心聽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外。
還要謙虛知禮,知惡明善…
…
求支持,求催更,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