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記錄
1823年9月5日,從卡爾斯巴德去埃格爾的鄉間小道上,有一輛旅行的馬車在慢慢行進。在這個秋天的晨曦,遼闊的田野上麵是一片湛藍的天空。田野上的莊稼都已經收割完了,當一陣冷風瑟瑟吹過時,寒意撲麵而來。在這輛輕便的四輪單駕馬車裏坐著三個男人,他們是馮·歌德(這個名字來自卡爾斯巴德的療養表格)以及他的兩名隨從:忠心耿耿的秘書約翰和老仆人施塔德爾曼。馮·歌德是薩克森一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歌德在新世紀裏的全部著作的首次抄寫幾乎都是由這位秘書完成的。他們誰都不說一句話,這位年邁的老人自從在姑娘們和少婦的簇擁下、在她們深情的祝願和親吻下離開卡爾斯巴德以來,就再也沒有張開過嘴。他一動不動地坐在車廂裏,那全神貫注的正在思索的目光顯示著他的內心活動。到達第一個換馬站稍作休息時,他下車了,兩位同伴看見他匆匆地用鉛筆在一張順手找到的紙片上寫著字句。後來,在去魏瑪的整個旅途中,無論是在歇宿地還是在車上,他都一直忙著幹著這樣的事。第二天,剛到茨沃滔,他就一頭栽進哈爾騰城堡埋頭疾書起來,接下來的日子,不管是在埃格爾還是在琺斯內克他也都是如此。每到一處,他要做的頭一件事情,便是趕緊把在馬車行駛中斟酌好的詞句記下來。此後,他的日記僅僅是非常簡略地提到這件事:(9月6日)“斟酌詩句”,(9月7日)“星期日,繼續寫詩”,(9月12日)“途中把詩又修改潤色了一遍”。而當到達目的地魏瑪時,整篇詩作也就完成了。旅途中完成的這首《瑪麗恩巴德悲歌》,絕不是一首無足輕重的詩,它是晚年時的歌德最重要、最發自心靈深處的詩,因而也是歌德自己最喜愛的詩。這首《瑪麗恩巴德悲歌》標誌著他勇敢地訣別過去,毅然開始新的起點。
曾經的一次談話中,歌德稱這悲歌的詩句是“內心狀態的日記”。也許在他的生活日記中再沒有一頁會像這些詩句一樣把他自己內心感情的迸發,如此清楚、如此坦率地呈現在世人麵前。這是一份用悲愴的哀訴和發問真實記錄了他內心情感的文獻。歌德少年時代那些宣泄自己個人情感的抒情詩都未曾如此直接地發端於某一機緣或是某一具體事件,這是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詩作,是一首“獻給我們的奇妙的歌”,猶如西下的夕陽散射出奪目的光輝。我們再也沒有見過他有其他作品能像這首詩一樣的一氣嗬成,節與節之間緊緊相扣。正如他對愛克曼1說的那樣,這首詩是“激情達到最高峰的產物”,在形式上它同時又和無比高尚的自我克製相結合在一起,因而能夠把他一生中這最熱烈的時刻寫得如此坦率而又隱秘。這是他枝葉繁茂、簌簌作響的生命之樹上最豔麗的一葉,直至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凋謝和褪色。9月5日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將世世代代保存在德國人永久的記憶和感情之中。
紀念日
那顆使他獲得新生的奇異之星,散發的光芒照耀著這首詩,照耀著這個時刻,照耀著這個人。1822年2月,歌德不得不去對付一場重病。連日來的高燒讓他的身體難以支持,有時甚至會昏迷不醒。連他自己也覺得病得不輕。可醫生們查不出明顯的症狀,隻是覺得情況危急,但又無計可施。值得驚喜的是,正如病得突然那樣,好得也很突然。這年6月,歌德到了瑪麗恩巴德1去療養,當時他像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就仿佛那場暴病隻是一種內心的返老還童—這一“新青春期”的征兆。經過了數十年之後,這個態度嚴峻、沉默寡言、咬文嚼字、滿腦子隻有詩歌創作的人,又一次完全隻聽憑自己感情的擺布。正如他曾經所說那樣—音樂“使他心緒不寧”,每每他聽到鋼琴演奏,特別是聽到施瑪諾芙斯卡那樣的漂亮的女人彈奏時,他總會淚水泫然。因為深埋的本能欲念會不時地衝動,所以他經常去和年輕人相聚。和他一起療養的人驚奇地發現,這個七十四歲的老人經常直至深夜還在和年輕的女人們一起散步,他們還看到他在多年沒有涉足舞會後又去參加跳舞。他自豪地說:“就在女舞伴們變換位置時,大多數的漂亮姑娘都來拉我的手。”就是在這一年的夏天,他那種刻板的稟性神奇地消失了,心扉洞開,整個心靈被那神奇的魔法師—永恆的愛的能力攫住。在日記裏可以看到,“美夢”、“昔日的維特”在他的心中重新複蘇。就如同半個世紀之前他遇到莉莉·舍內曼時那樣,和女人親近,讓他寫出許多風趣的戲劇、詼諧小品和小詩,而現在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女性,還未確定:起初是那位漂亮的波蘭女子,接著又是那個傾注了他全部熱情的十九歲的小姑娘烏爾麗克·馮·萊佛佐1。在十五年前他愛慕過她的母親,並且一年前他還用父輩的口吻親昵地稱她為“小女兒”,可是如今喜愛突然變成了情欲,就好像全身都纏上了另一種病,他在這火山般的情感世界中震顫,而這種經曆是多年以來他早已沒有了的。這個七十四歲的老翁簡直就像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一聽到林蔭道上的笑聲,馬上放下工作,不拿手杖也不戴帽子,就迫不及待地跑下台階,像一個少年、一個男子漢似的,去迎接那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向她獻殷勤。於是,一幕浪漫的、結局悲哀的荒唐戲上演了。在同醫生秘密商量之後,歌德向自己最年長者的同伴—大公爵訴說了衷腸,請求他在萊佛佐太太麵前為自己向她女兒—烏爾麗克求婚。此時,大公爵或許一邊迴想著五十多年前他們一起與女人們尋歡作樂的那些個瘋狂的夜晚,一邊在心裏幸災樂禍地暗自竊笑這個被德國乃至歐洲譽為19世紀最成熟、最徹悟、最有智慧的哲人。不過,這位大公爵還是鄭重其事地佩戴上了勳章綬帶,為這位七十四歲的老翁向那個十九歲的姑娘求婚一事而去走訪她的母親。至於她如何答複的,不知其詳—看來這位母親是采取了拖延的辦法。因此歌德也就成了一個沒有十足把握的求婚者。在他越來越強烈地渴望去再次占有那可心的人兒的青春時,他所得到的不過是匆匆的親吻和那一般撫愛的言辭。現在這個始終急不可待的人隻想在最有利的時刻再作最後一次努力:他癡情地尾隨著那個心愛的人,一直從瑪麗恩巴德趕到了卡爾斯巴德。然而,到了卡爾斯巴德之後,他那強烈的願望仍然看不到絲毫成功的希望。夏季就快要過去了,他內心的痛苦與日俱增。終於到了該要離去的時候了,他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的許諾和暗示。現在,在馬車滾滾向前時,這位善於預見的人深深地感覺到,自己一生中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已經結束了。不過,就在這黯然神傷的時刻,上帝—這位古老的安慰者、心靈最深痛苦的永遠伴侶—降臨到了他的身邊。因為這位天才如今已是悲不自勝,而在人世間又得不到安慰,隻得向上帝唿喚。就像以前歌德多次從現實世界逃到詩歌世界一樣,這次他又選擇了遁入詩歌之中—隻是這是最後一次罷了。四十年前歌德曾為塔索寫過這樣兩行詩:
當一個人痛苦得難以言表時,
上帝是我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用獨特的方式對上帝這最後一次的恩賜表示感謝,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將這兩行詩作為了現在這首詩的題詩,冠在了詩前,表示他奇怪地又經曆了這種處境。
此刻,年邁的老人正坐在滾滾向前的馬車裏苦思默想,正為心中一連串的問題得不到確切的答案而煩悶。清晨,烏爾麗克還和妹妹匆匆向他迎來,在那“喧鬧的告別聲”中為他送行,烏爾麗克那充滿青春氣息的、可愛的嘴唇還親吻他,難道那是一個柔情的吻?還是一個女兒似的吻?她會愛他嗎?她會將他忘記嗎?正在焦急地等盼著他那豐富遺產的兒子和兒媳會容忍這樁婚姻嗎?世人會嘲笑他嗎?明年,在她眼裏他會不會顯得更老態龍鍾?縱使他還能再見到她,又能指望些什麽呢?
這些問題在他心中翻滾。突然,一個問題,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演變成了一行詩、一節詩:
如今,花兒還未綻開,
再相逢,期待為何?
在你麵前是地獄,還是天堂?,
我的心哪,躊躇複躊躇!—
是上帝在讓他“傾訴我的煩惱”,於是,所有的問題、痛苦都變成了詩歌。心靈深處的唿喚—內心強大的衝動都不加掩飾地、直截了當地注入了這首詩中。
這會兒,痛苦又一次湧入水晶般明淨的詩節,詩歌把本來雜亂不堪的思緒神奇地變得清澈起來。正如這位詩人每當在心煩意亂、感到“鬱悶”時會偶爾舉目遠眺那樣,他在滾動前進的馬車裏瞭望著波希米亞的早晨—一派恬靜風光,一派和平景象,這恰好和他內心的不安形成鮮明的對比,剛剛看到的那些畫麵頃刻間又進入了他的詩:
世界是否依然存在?懸崖陡壁
晨光中,黑黝黝
巋然屹立在那裏?
莊稼早已熟稔?
河畔、叢林和牧場
原野一片片碧綠?
籠罩大地的茫茫蒼穹
變幻無窮,如雲煙掠過?
然而這樣一個世界對他來說實在顯得太沒有生氣了。在這熱戀的時刻,他難以自控地會把所見的一切都同那個可愛的倩影聯係在一起。於是,記憶中的那個倩影又魔幻似的出現在眼前:
在碧空的薄霧裏
一個曼妙的身姿飄蕩,
輕盈柔美,純淨明麗。
隻需撒拉弗天使1揮手一撥,
便露出她的神姿;
看啊—一個麗人中的佼佼者
婆娑曼舞,多麽歡快。
可是這掩飾真人的幻影
僅僅是瞬間的美妙;
迴到靈魂深處去吧!
在那裏你會發現更多,
她會幻化出無窮的姿影在你心裏。
一個身體會塑出許多形象,
千姿百態,嬌媚可愛。
他剛剛表達了這樣的決心,可是烏爾麗克誘人的身姿又浮現在眼前。於是,他用詩描繪著她如何親近他,如何讓他“一步一步地沉浸在幸福之中”,之後她又如何把“最終”的那一吻貼在他的雙唇上。這位年邁的偉大詩人一邊陶醉在極樂的迴憶之中,一邊用最高尚的形式,寫出這樣一節詩篇—在當年的德語和任何一種語言中都無疑是最純潔的詩篇:
純潔的心胸啊
熱流湧動,
僅僅出於感激,
也心甘情願將自己獻給
更純潔、更高貴、陌生的人,
向這個難以稱唿的人揭開自己心底永久的秘密;
我們稱之為—虔誠!
—站在她的麵前
我仿佛觸摸到了這種極樂的頂點。
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對極樂境界的迴味,這個孤寂的人才飽嚐到了現在這種分離的痛苦。這痛苦迸發而出,幾乎破壞了這首傑作的作為悲歌詩體的那種崇高情調,而完全成為一種內心情感的宣泄。在他多少年來的創作中,隻有這一次是自己直接的經曆自發地轉化為了詩歌。這簡直就是感人肺腑的悲訴:
如今我已悄然遠離!
眼前的時光
該如何安排?
我不知道!
她給了我財產,享受美
但我必須將它拋開
這會成為我的負擔。
我坐立不安,
這無法克製的熱望。
除了流不盡的眼淚,
我還能有什麽樣的辦法?
接著,便是那最後的、極其悲傷的唿喚,那喊聲越來越激昂,最後幾乎到了不能再高亢的境地:
忠實的旅伴,允許我留在這裏吧,
在這青苔上、岩石邊、沼澤裏,讓我獨自停留!
你們盡管去吧!
世界已經為你們開放,
廣袤的大地,高遠深邃的天空,
探究、分析、歸納,
自然的秘密就會全部敞開。
我已經失去了我自己,也失去一切,
就在不久前,我這個眾神的寵兒;
他們檢驗我,賜予我潘多拉,
她身藏無數珍寶,也暗蓄更多危險;
他們逼我親吻她的令人銷魂的嘴唇,
隨後便將我拉開—扔進深淵。
這位平日裏非常善於克己的人在過往的日子裏還從未寫過類似的詩句。他在少年時就已經懂得隱藏自己的情感,青年時代的他也知道節製,通常隻在寫照或是隱喻自己的作品中才象征性地流露一些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然而,在已步入古稀之年,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時,他卻選擇第一次在自己的詩篇中表白自己的情感。五十多年來,在這個多情善感的人、這個偉大的抒情詩人心中,從未出現過比這更激動人心的時刻,比這更難以忘懷的經曆,這是他生命中值得紀念的轉折點。
上天的賞賜
這首詩的產生對歌德本人來說也充滿了神秘感,仿佛就是上天的一種珍貴恩賜。迴到魏瑪家中,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親手謄清這一傑作—《悲歌》的草稿。在三天的時間裏,他就像個修道士一樣深居在自己的淨修室裏,他親自精選了紙,接著用大字體端端正正地把它抄寫完畢,然後秘密地將它藏了起來,甚至不讓家中至親的人和最信賴的人知道。為了不引起可能的非議,他親自將詩稿裝訂成冊,配上了鮮豔的紅色羊皮封麵,並用一根飄逸的絲帶捆好(後來,他又改用精致的藍色亞麻布裝訂了封麵,就像人們今天在歌德—席勒資料館裏見到的那樣)。那幾天他悶悶不樂,情緒也變得極易波動,因為他的結婚計劃在家裏隻招來了嘲諷,兒子甚至公開敵視他。他隻能去自己的詩句裏尋找那可愛的人兒。
這樣的日子直到施瑪諾芙斯卡再次來探望他時才結束,他開始重溫起瑪麗恩巴德的那些晴朗的日子裏產生的感情,他又變得健談起來。10月27日,他把愛克曼叫到了身邊,用一種非同尋常的莊重語調朗讀了這首詩的開頭,他對這首詩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偏愛。這時,仆人在書桌上放了兩盞燭台,請愛克曼在蠟燭前坐下來,請他閱讀這首悲歌。不久,其他人也逐漸地聽到了這首悲歌。當然,隻限於那些他最信賴的人,因為正如愛克曼所說,歌德一直像守護“聖物”那樣守護著它。
隨後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表明這悲歌對他一生產生了特殊的意義。在這之後,他的健康狀況一日好似一日,可是不久便出現了衰竭征兆。兒媳婦旅行去了,兒子整日怒氣衝衝,因而沒有人照顧他,更沒人替他出主意想辦法。孤獨的年邁老人一會兒從床上挪步到扶手椅上,一會兒又要從扶手椅上挪到床上,反反複複,沒有一刻安靜,看上去他似乎已到了死亡的邊緣了。這時,歌德最知心的好友策爾特爾從柏林來了—顯然是朋友們將他召來的。策爾特爾深刻感覺到歌德的內心正在燃燒:“我覺得,他此刻看上去完全是一個正處在熱戀中的人,而在這熱戀中他內心備嚐了青春的一切苦痛。”策爾特爾懷著“深切的同情”醫治著好友心靈的創傷,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為他朗讀這首不同尋常的詩。而歌德聽這首詩的時候,從不會覺得疲倦。在痊愈後,歌德寫信給策爾特爾說:“這真是太奇怪了,你那充滿感情的、柔和的嗓音多次使我領悟到我內心愛得是那麽深沉,盡管我自己非常不願承認這一點。”他接著又說:“我對這首詩真是愛不釋手,我們又恰好在一起,所以你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念給我聽,唱給我聽,直到你能背誦為止。”
所以,正如策爾特爾說的那樣,“就是這支刺傷他的矛治愈了他”。也許人們會這樣說:歌德正是用這首詩拯救了自己。他終於拋棄了那最後的一線無望的希冀,戰勝了痛苦。他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再去那個逍遙者們的輕鬆愉快的遊樂世界了—不會再去瑪麗恩巴德,也不會再去卡爾斯巴德,和鍾愛的“小女兒”過夫妻生活的夢想就此結束了。這位經受了折磨的人此時對命運的新起點完全“斷念”了,從此以後,他隻屬於工作,而在他的生活領域中這時又出現了另一種偉大的境界。他認真地迴顧了自己六十多年來的作品,覺得它們零散而破碎,但現在已不可能重新創作。於是,他決定進行一番整理工作。緊接著他就簽訂了出版《全集》的合同書,獲得了版權專利。他把之前荒廢在十九歲少女身上的愛的感情再一次奉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最老伴侶—《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他整天精力充沛地寫作,從變黃的稿紙上重溫著上個世紀自己訂下的計劃。他在八十歲以前完成了《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八十一歲時又以堅韌不屈的毅力繼續他畢生的“主要事業”—《浮士德》的創作。在《悲歌》產生帶來的那些不幸日子過去七年之後,《浮士德》完成了。他懷著與對《悲歌》同樣的虔誠,把《浮士德》蓋印封存起來,對世界秘而不宣。
在最後的“欲念”與最後的“戒欲”之間,在起點和完成之間,在經過那令人難忘的內心轉變時刻—9月5日告別愛情的那一天,在經過那悲痛欲絕的哀訴而進入到永遠寧靜的境界,這之間是分水嶺。我們可以將那一天稱為紀念日,因為此後在德國的詩歌中,再也找不到能把愛情衝動描寫得如此出色的詩篇,如同歌德那樣將最亢奮的情感傾注進這樣強有力的長詩。
1823年9月5日,從卡爾斯巴德去埃格爾的鄉間小道上,有一輛旅行的馬車在慢慢行進。在這個秋天的晨曦,遼闊的田野上麵是一片湛藍的天空。田野上的莊稼都已經收割完了,當一陣冷風瑟瑟吹過時,寒意撲麵而來。在這輛輕便的四輪單駕馬車裏坐著三個男人,他們是馮·歌德(這個名字來自卡爾斯巴德的療養表格)以及他的兩名隨從:忠心耿耿的秘書約翰和老仆人施塔德爾曼。馮·歌德是薩克森一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歌德在新世紀裏的全部著作的首次抄寫幾乎都是由這位秘書完成的。他們誰都不說一句話,這位年邁的老人自從在姑娘們和少婦的簇擁下、在她們深情的祝願和親吻下離開卡爾斯巴德以來,就再也沒有張開過嘴。他一動不動地坐在車廂裏,那全神貫注的正在思索的目光顯示著他的內心活動。到達第一個換馬站稍作休息時,他下車了,兩位同伴看見他匆匆地用鉛筆在一張順手找到的紙片上寫著字句。後來,在去魏瑪的整個旅途中,無論是在歇宿地還是在車上,他都一直忙著幹著這樣的事。第二天,剛到茨沃滔,他就一頭栽進哈爾騰城堡埋頭疾書起來,接下來的日子,不管是在埃格爾還是在琺斯內克他也都是如此。每到一處,他要做的頭一件事情,便是趕緊把在馬車行駛中斟酌好的詞句記下來。此後,他的日記僅僅是非常簡略地提到這件事:(9月6日)“斟酌詩句”,(9月7日)“星期日,繼續寫詩”,(9月12日)“途中把詩又修改潤色了一遍”。而當到達目的地魏瑪時,整篇詩作也就完成了。旅途中完成的這首《瑪麗恩巴德悲歌》,絕不是一首無足輕重的詩,它是晚年時的歌德最重要、最發自心靈深處的詩,因而也是歌德自己最喜愛的詩。這首《瑪麗恩巴德悲歌》標誌著他勇敢地訣別過去,毅然開始新的起點。
曾經的一次談話中,歌德稱這悲歌的詩句是“內心狀態的日記”。也許在他的生活日記中再沒有一頁會像這些詩句一樣把他自己內心感情的迸發,如此清楚、如此坦率地呈現在世人麵前。這是一份用悲愴的哀訴和發問真實記錄了他內心情感的文獻。歌德少年時代那些宣泄自己個人情感的抒情詩都未曾如此直接地發端於某一機緣或是某一具體事件,這是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詩作,是一首“獻給我們的奇妙的歌”,猶如西下的夕陽散射出奪目的光輝。我們再也沒有見過他有其他作品能像這首詩一樣的一氣嗬成,節與節之間緊緊相扣。正如他對愛克曼1說的那樣,這首詩是“激情達到最高峰的產物”,在形式上它同時又和無比高尚的自我克製相結合在一起,因而能夠把他一生中這最熱烈的時刻寫得如此坦率而又隱秘。這是他枝葉繁茂、簌簌作響的生命之樹上最豔麗的一葉,直至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凋謝和褪色。9月5日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將世世代代保存在德國人永久的記憶和感情之中。
紀念日
那顆使他獲得新生的奇異之星,散發的光芒照耀著這首詩,照耀著這個時刻,照耀著這個人。1822年2月,歌德不得不去對付一場重病。連日來的高燒讓他的身體難以支持,有時甚至會昏迷不醒。連他自己也覺得病得不輕。可醫生們查不出明顯的症狀,隻是覺得情況危急,但又無計可施。值得驚喜的是,正如病得突然那樣,好得也很突然。這年6月,歌德到了瑪麗恩巴德1去療養,當時他像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就仿佛那場暴病隻是一種內心的返老還童—這一“新青春期”的征兆。經過了數十年之後,這個態度嚴峻、沉默寡言、咬文嚼字、滿腦子隻有詩歌創作的人,又一次完全隻聽憑自己感情的擺布。正如他曾經所說那樣—音樂“使他心緒不寧”,每每他聽到鋼琴演奏,特別是聽到施瑪諾芙斯卡那樣的漂亮的女人彈奏時,他總會淚水泫然。因為深埋的本能欲念會不時地衝動,所以他經常去和年輕人相聚。和他一起療養的人驚奇地發現,這個七十四歲的老人經常直至深夜還在和年輕的女人們一起散步,他們還看到他在多年沒有涉足舞會後又去參加跳舞。他自豪地說:“就在女舞伴們變換位置時,大多數的漂亮姑娘都來拉我的手。”就是在這一年的夏天,他那種刻板的稟性神奇地消失了,心扉洞開,整個心靈被那神奇的魔法師—永恆的愛的能力攫住。在日記裏可以看到,“美夢”、“昔日的維特”在他的心中重新複蘇。就如同半個世紀之前他遇到莉莉·舍內曼時那樣,和女人親近,讓他寫出許多風趣的戲劇、詼諧小品和小詩,而現在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女性,還未確定:起初是那位漂亮的波蘭女子,接著又是那個傾注了他全部熱情的十九歲的小姑娘烏爾麗克·馮·萊佛佐1。在十五年前他愛慕過她的母親,並且一年前他還用父輩的口吻親昵地稱她為“小女兒”,可是如今喜愛突然變成了情欲,就好像全身都纏上了另一種病,他在這火山般的情感世界中震顫,而這種經曆是多年以來他早已沒有了的。這個七十四歲的老翁簡直就像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一聽到林蔭道上的笑聲,馬上放下工作,不拿手杖也不戴帽子,就迫不及待地跑下台階,像一個少年、一個男子漢似的,去迎接那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向她獻殷勤。於是,一幕浪漫的、結局悲哀的荒唐戲上演了。在同醫生秘密商量之後,歌德向自己最年長者的同伴—大公爵訴說了衷腸,請求他在萊佛佐太太麵前為自己向她女兒—烏爾麗克求婚。此時,大公爵或許一邊迴想著五十多年前他們一起與女人們尋歡作樂的那些個瘋狂的夜晚,一邊在心裏幸災樂禍地暗自竊笑這個被德國乃至歐洲譽為19世紀最成熟、最徹悟、最有智慧的哲人。不過,這位大公爵還是鄭重其事地佩戴上了勳章綬帶,為這位七十四歲的老翁向那個十九歲的姑娘求婚一事而去走訪她的母親。至於她如何答複的,不知其詳—看來這位母親是采取了拖延的辦法。因此歌德也就成了一個沒有十足把握的求婚者。在他越來越強烈地渴望去再次占有那可心的人兒的青春時,他所得到的不過是匆匆的親吻和那一般撫愛的言辭。現在這個始終急不可待的人隻想在最有利的時刻再作最後一次努力:他癡情地尾隨著那個心愛的人,一直從瑪麗恩巴德趕到了卡爾斯巴德。然而,到了卡爾斯巴德之後,他那強烈的願望仍然看不到絲毫成功的希望。夏季就快要過去了,他內心的痛苦與日俱增。終於到了該要離去的時候了,他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的許諾和暗示。現在,在馬車滾滾向前時,這位善於預見的人深深地感覺到,自己一生中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已經結束了。不過,就在這黯然神傷的時刻,上帝—這位古老的安慰者、心靈最深痛苦的永遠伴侶—降臨到了他的身邊。因為這位天才如今已是悲不自勝,而在人世間又得不到安慰,隻得向上帝唿喚。就像以前歌德多次從現實世界逃到詩歌世界一樣,這次他又選擇了遁入詩歌之中—隻是這是最後一次罷了。四十年前歌德曾為塔索寫過這樣兩行詩:
當一個人痛苦得難以言表時,
上帝是我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用獨特的方式對上帝這最後一次的恩賜表示感謝,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將這兩行詩作為了現在這首詩的題詩,冠在了詩前,表示他奇怪地又經曆了這種處境。
此刻,年邁的老人正坐在滾滾向前的馬車裏苦思默想,正為心中一連串的問題得不到確切的答案而煩悶。清晨,烏爾麗克還和妹妹匆匆向他迎來,在那“喧鬧的告別聲”中為他送行,烏爾麗克那充滿青春氣息的、可愛的嘴唇還親吻他,難道那是一個柔情的吻?還是一個女兒似的吻?她會愛他嗎?她會將他忘記嗎?正在焦急地等盼著他那豐富遺產的兒子和兒媳會容忍這樁婚姻嗎?世人會嘲笑他嗎?明年,在她眼裏他會不會顯得更老態龍鍾?縱使他還能再見到她,又能指望些什麽呢?
這些問題在他心中翻滾。突然,一個問題,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演變成了一行詩、一節詩:
如今,花兒還未綻開,
再相逢,期待為何?
在你麵前是地獄,還是天堂?,
我的心哪,躊躇複躊躇!—
是上帝在讓他“傾訴我的煩惱”,於是,所有的問題、痛苦都變成了詩歌。心靈深處的唿喚—內心強大的衝動都不加掩飾地、直截了當地注入了這首詩中。
這會兒,痛苦又一次湧入水晶般明淨的詩節,詩歌把本來雜亂不堪的思緒神奇地變得清澈起來。正如這位詩人每當在心煩意亂、感到“鬱悶”時會偶爾舉目遠眺那樣,他在滾動前進的馬車裏瞭望著波希米亞的早晨—一派恬靜風光,一派和平景象,這恰好和他內心的不安形成鮮明的對比,剛剛看到的那些畫麵頃刻間又進入了他的詩:
世界是否依然存在?懸崖陡壁
晨光中,黑黝黝
巋然屹立在那裏?
莊稼早已熟稔?
河畔、叢林和牧場
原野一片片碧綠?
籠罩大地的茫茫蒼穹
變幻無窮,如雲煙掠過?
然而這樣一個世界對他來說實在顯得太沒有生氣了。在這熱戀的時刻,他難以自控地會把所見的一切都同那個可愛的倩影聯係在一起。於是,記憶中的那個倩影又魔幻似的出現在眼前:
在碧空的薄霧裏
一個曼妙的身姿飄蕩,
輕盈柔美,純淨明麗。
隻需撒拉弗天使1揮手一撥,
便露出她的神姿;
看啊—一個麗人中的佼佼者
婆娑曼舞,多麽歡快。
可是這掩飾真人的幻影
僅僅是瞬間的美妙;
迴到靈魂深處去吧!
在那裏你會發現更多,
她會幻化出無窮的姿影在你心裏。
一個身體會塑出許多形象,
千姿百態,嬌媚可愛。
他剛剛表達了這樣的決心,可是烏爾麗克誘人的身姿又浮現在眼前。於是,他用詩描繪著她如何親近他,如何讓他“一步一步地沉浸在幸福之中”,之後她又如何把“最終”的那一吻貼在他的雙唇上。這位年邁的偉大詩人一邊陶醉在極樂的迴憶之中,一邊用最高尚的形式,寫出這樣一節詩篇—在當年的德語和任何一種語言中都無疑是最純潔的詩篇:
純潔的心胸啊
熱流湧動,
僅僅出於感激,
也心甘情願將自己獻給
更純潔、更高貴、陌生的人,
向這個難以稱唿的人揭開自己心底永久的秘密;
我們稱之為—虔誠!
—站在她的麵前
我仿佛觸摸到了這種極樂的頂點。
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對極樂境界的迴味,這個孤寂的人才飽嚐到了現在這種分離的痛苦。這痛苦迸發而出,幾乎破壞了這首傑作的作為悲歌詩體的那種崇高情調,而完全成為一種內心情感的宣泄。在他多少年來的創作中,隻有這一次是自己直接的經曆自發地轉化為了詩歌。這簡直就是感人肺腑的悲訴:
如今我已悄然遠離!
眼前的時光
該如何安排?
我不知道!
她給了我財產,享受美
但我必須將它拋開
這會成為我的負擔。
我坐立不安,
這無法克製的熱望。
除了流不盡的眼淚,
我還能有什麽樣的辦法?
接著,便是那最後的、極其悲傷的唿喚,那喊聲越來越激昂,最後幾乎到了不能再高亢的境地:
忠實的旅伴,允許我留在這裏吧,
在這青苔上、岩石邊、沼澤裏,讓我獨自停留!
你們盡管去吧!
世界已經為你們開放,
廣袤的大地,高遠深邃的天空,
探究、分析、歸納,
自然的秘密就會全部敞開。
我已經失去了我自己,也失去一切,
就在不久前,我這個眾神的寵兒;
他們檢驗我,賜予我潘多拉,
她身藏無數珍寶,也暗蓄更多危險;
他們逼我親吻她的令人銷魂的嘴唇,
隨後便將我拉開—扔進深淵。
這位平日裏非常善於克己的人在過往的日子裏還從未寫過類似的詩句。他在少年時就已經懂得隱藏自己的情感,青年時代的他也知道節製,通常隻在寫照或是隱喻自己的作品中才象征性地流露一些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然而,在已步入古稀之年,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時,他卻選擇第一次在自己的詩篇中表白自己的情感。五十多年來,在這個多情善感的人、這個偉大的抒情詩人心中,從未出現過比這更激動人心的時刻,比這更難以忘懷的經曆,這是他生命中值得紀念的轉折點。
上天的賞賜
這首詩的產生對歌德本人來說也充滿了神秘感,仿佛就是上天的一種珍貴恩賜。迴到魏瑪家中,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親手謄清這一傑作—《悲歌》的草稿。在三天的時間裏,他就像個修道士一樣深居在自己的淨修室裏,他親自精選了紙,接著用大字體端端正正地把它抄寫完畢,然後秘密地將它藏了起來,甚至不讓家中至親的人和最信賴的人知道。為了不引起可能的非議,他親自將詩稿裝訂成冊,配上了鮮豔的紅色羊皮封麵,並用一根飄逸的絲帶捆好(後來,他又改用精致的藍色亞麻布裝訂了封麵,就像人們今天在歌德—席勒資料館裏見到的那樣)。那幾天他悶悶不樂,情緒也變得極易波動,因為他的結婚計劃在家裏隻招來了嘲諷,兒子甚至公開敵視他。他隻能去自己的詩句裏尋找那可愛的人兒。
這樣的日子直到施瑪諾芙斯卡再次來探望他時才結束,他開始重溫起瑪麗恩巴德的那些晴朗的日子裏產生的感情,他又變得健談起來。10月27日,他把愛克曼叫到了身邊,用一種非同尋常的莊重語調朗讀了這首詩的開頭,他對這首詩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偏愛。這時,仆人在書桌上放了兩盞燭台,請愛克曼在蠟燭前坐下來,請他閱讀這首悲歌。不久,其他人也逐漸地聽到了這首悲歌。當然,隻限於那些他最信賴的人,因為正如愛克曼所說,歌德一直像守護“聖物”那樣守護著它。
隨後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表明這悲歌對他一生產生了特殊的意義。在這之後,他的健康狀況一日好似一日,可是不久便出現了衰竭征兆。兒媳婦旅行去了,兒子整日怒氣衝衝,因而沒有人照顧他,更沒人替他出主意想辦法。孤獨的年邁老人一會兒從床上挪步到扶手椅上,一會兒又要從扶手椅上挪到床上,反反複複,沒有一刻安靜,看上去他似乎已到了死亡的邊緣了。這時,歌德最知心的好友策爾特爾從柏林來了—顯然是朋友們將他召來的。策爾特爾深刻感覺到歌德的內心正在燃燒:“我覺得,他此刻看上去完全是一個正處在熱戀中的人,而在這熱戀中他內心備嚐了青春的一切苦痛。”策爾特爾懷著“深切的同情”醫治著好友心靈的創傷,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為他朗讀這首不同尋常的詩。而歌德聽這首詩的時候,從不會覺得疲倦。在痊愈後,歌德寫信給策爾特爾說:“這真是太奇怪了,你那充滿感情的、柔和的嗓音多次使我領悟到我內心愛得是那麽深沉,盡管我自己非常不願承認這一點。”他接著又說:“我對這首詩真是愛不釋手,我們又恰好在一起,所以你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念給我聽,唱給我聽,直到你能背誦為止。”
所以,正如策爾特爾說的那樣,“就是這支刺傷他的矛治愈了他”。也許人們會這樣說:歌德正是用這首詩拯救了自己。他終於拋棄了那最後的一線無望的希冀,戰勝了痛苦。他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再去那個逍遙者們的輕鬆愉快的遊樂世界了—不會再去瑪麗恩巴德,也不會再去卡爾斯巴德,和鍾愛的“小女兒”過夫妻生活的夢想就此結束了。這位經受了折磨的人此時對命運的新起點完全“斷念”了,從此以後,他隻屬於工作,而在他的生活領域中這時又出現了另一種偉大的境界。他認真地迴顧了自己六十多年來的作品,覺得它們零散而破碎,但現在已不可能重新創作。於是,他決定進行一番整理工作。緊接著他就簽訂了出版《全集》的合同書,獲得了版權專利。他把之前荒廢在十九歲少女身上的愛的感情再一次奉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最老伴侶—《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他整天精力充沛地寫作,從變黃的稿紙上重溫著上個世紀自己訂下的計劃。他在八十歲以前完成了《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八十一歲時又以堅韌不屈的毅力繼續他畢生的“主要事業”—《浮士德》的創作。在《悲歌》產生帶來的那些不幸日子過去七年之後,《浮士德》完成了。他懷著與對《悲歌》同樣的虔誠,把《浮士德》蓋印封存起來,對世界秘而不宣。
在最後的“欲念”與最後的“戒欲”之間,在起點和完成之間,在經過那令人難忘的內心轉變時刻—9月5日告別愛情的那一天,在經過那悲痛欲絕的哀訴而進入到永遠寧靜的境界,這之間是分水嶺。我們可以將那一天稱為紀念日,因為此後在德國的詩歌中,再也找不到能把愛情衝動描寫得如此出色的詩篇,如同歌德那樣將最亢奮的情感傾注進這樣強有力的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