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上輩子的爛文章在這裏卻是價格昂貴的知識
見幾位大文豪麵露驚訝和詫異之色,陳韜短暫迴憶了一下上輩子混跡於網絡上看過的東西,之後再次開口說道:
“這是科技的進步,曆史的進程,我們誰都擋不住,就像誰都擋不住英國當時的工業革命一樣。
現在才是一點點苗頭,未來更可怕,我們手上的手機,大家都知道最近幾年開始流行智能手機,再過幾年,智能手機可以代替一部分電腦,因為它更加便捷,現在我們打遊戲看電影聽音樂要去網吧,但未來很可能一部手機就能實現......”
那時候就叫移動互聯網,人們的業餘生活會徹底被手機占據,可能幾位老師都也聽說了現在網上有網絡小說對吧,網絡小說的出現,也是導致傳統文學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管是網絡小說,還是碎片化的文字片段,以及音影這些出現在手機上,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新媒體,新媒體很好理解,就是載體的稱唿罷了,傳統文學的載體是紙,而新的文字載體是手機,是互聯網,所以叫新媒體。”
新媒體?文豪們咀嚼著這個新詞。
而徐曉雅在學校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清大有一個社團就是關於新媒體的,但具體他們研究些什麽她也不清楚,應該就是網絡媒體一類的東西。
其實新媒體早就出現了,網絡新媒體在國內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網絡新媒體階段,從1996年到2008年,這個階段出現了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網易、搜狐、騰訊和新浪四大門戶成立。
天涯、貓撲、西祠等bbs論壇上線,阿裏巴巴電子商務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此外,優酷、土豆這些視頻網站紛紛建立。
第二階段是移動社交新媒體階段,從2009年到2018年,這個階段形成了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app的移動新媒體形態,也就是移動社交新媒體,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直播眾多娛樂與遊戲平台,以及短視頻平台。
第三階段是智能數字新媒體階段,這個階段是建立在大數據、區塊鏈、ai等核心技術為基礎之上,也就是萬物聯網的時代前身。
這裏陳韜所說的新媒體隻是指第二階段的自媒體。
“新媒體文化必定會如洪流一般,帶著無比的衝力,衝擊著我們的視覺、聽覺,甚至是思維方式,它將其熱烈、活躍和不斷刷新的特性,吸引著眾多的讀者和觀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學,那些曾經讓人心潮澎湃,引發深深思考的詩歌、小說、散文等,似乎會越來越被邊緣化。
那麽,在新媒體文化的衝擊之下,傳統文學的出路何在?”
普及了半天新媒體,終於說到了關鍵之處,幾位文豪支棱著耳朵認真聽著,徐振海更加懵逼,趙學芝也一樣,情商雖高,可認知依然在小縣城,陳韜講的這些東西,有一些隻言片語也曾在報紙上看到過,但如此具有預判性的知識她還是第一次聽說。
而在發達城市的幾位文豪,多少能理解一些,但理解的也並不是很多,也許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都很牛逼,可在一個重生人麵前來說,對不住了,各位都是弟弟。
沉吟一下陳韜繼續說道:
“我們先來看一下新媒體文化的特性,新媒體包括互聯網、社交媒體、數字媒體等,其特點是內容更新速度快,形式更加多樣,遠遠超過傳統的文學形式。
這種快速、直接、多元的特性,使得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需求。
然而新媒體文化的這種特性也帶來了信息的碎片化,閱讀的淺層化,以及思考的匆忙化。這就使得新媒體的內容往往缺乏深度和持久性。”
幾位文豪恍然一笑,明白了,網絡這種東西屬於快餐,雖然便捷,但吃多了也不好。
“相比之下,傳統文學以其深度和韻律美,具有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詩歌的抒情,小說的敘事,還是散文的隨想,都能深入人心,激起我們的思考和共鳴。
這種深度和持久性,正是網絡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傳統文學是我們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要說出路,真沒有什麽好出路,我們隻要堅持本真就行,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傳統文學的載體改變一下,利用網絡平台,增加傳播的效率和範圍,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傳統文學。
同時,作為文學創作者,更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創作出深度和韻律美並存的作品,讓網絡小說變成網絡文學,把文學和文筆融入好的故事當中,這就是最好的出路。”
陳韜鬆了口氣,這些東西好像是他上輩子從網上一篇文章上看來的,作者不明,但今天好歹是用上了,看來當時碎片閱讀也並不是一定沒有用。
這些後世在網上像爛白菜一樣遍地都是的爛文章,此刻卻像晴天霹靂一樣讓幾位文豪感到震驚。
賈平凹和莫言終於明白了,明白這位小作者為什麽既能駕馭推理,又能駕馭農村題材,還能寫出具有超高價值觀的雜文。
現在看來他不僅博覽群書,同時對時代潮流的嗅覺十分的敏銳啊,如果此生去經商,可能也是一個攪動乾坤的大人物。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不過,雖然陳韜說傳統文學的出路是利用好互聯網,最直白的理解就是把自己寫的小說發到網上,而不是通過出版社出版,這種做法幾位作家並不讚同,從骨子裏來說,他們瞧不上網絡小說,之前也在電腦上看過一些,寫的什麽亂七八糟,那也叫文學?
陳韜看出了幾位大佬的心思,於是他說:
“武俠小說也算文學作品吧,金庸大俠不也被很多人喜愛,文學既是反映時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人的精神食糧啊,我們看電視不可能隻看新聞或者焦點訪談動物世界,當然也會看泡沫劇。”
“武俠小說總有一天也會落伍,變成傳統武俠小說,沒有人再看。”
說到連火極一時的武俠小說都麵臨著衰敗,幾位文豪再次麵露黯然。
見幾位大文豪麵露驚訝和詫異之色,陳韜短暫迴憶了一下上輩子混跡於網絡上看過的東西,之後再次開口說道:
“這是科技的進步,曆史的進程,我們誰都擋不住,就像誰都擋不住英國當時的工業革命一樣。
現在才是一點點苗頭,未來更可怕,我們手上的手機,大家都知道最近幾年開始流行智能手機,再過幾年,智能手機可以代替一部分電腦,因為它更加便捷,現在我們打遊戲看電影聽音樂要去網吧,但未來很可能一部手機就能實現......”
那時候就叫移動互聯網,人們的業餘生活會徹底被手機占據,可能幾位老師都也聽說了現在網上有網絡小說對吧,網絡小說的出現,也是導致傳統文學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管是網絡小說,還是碎片化的文字片段,以及音影這些出現在手機上,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新媒體,新媒體很好理解,就是載體的稱唿罷了,傳統文學的載體是紙,而新的文字載體是手機,是互聯網,所以叫新媒體。”
新媒體?文豪們咀嚼著這個新詞。
而徐曉雅在學校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清大有一個社團就是關於新媒體的,但具體他們研究些什麽她也不清楚,應該就是網絡媒體一類的東西。
其實新媒體早就出現了,網絡新媒體在國內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網絡新媒體階段,從1996年到2008年,這個階段出現了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網易、搜狐、騰訊和新浪四大門戶成立。
天涯、貓撲、西祠等bbs論壇上線,阿裏巴巴電子商務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此外,優酷、土豆這些視頻網站紛紛建立。
第二階段是移動社交新媒體階段,從2009年到2018年,這個階段形成了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app的移動新媒體形態,也就是移動社交新媒體,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直播眾多娛樂與遊戲平台,以及短視頻平台。
第三階段是智能數字新媒體階段,這個階段是建立在大數據、區塊鏈、ai等核心技術為基礎之上,也就是萬物聯網的時代前身。
這裏陳韜所說的新媒體隻是指第二階段的自媒體。
“新媒體文化必定會如洪流一般,帶著無比的衝力,衝擊著我們的視覺、聽覺,甚至是思維方式,它將其熱烈、活躍和不斷刷新的特性,吸引著眾多的讀者和觀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學,那些曾經讓人心潮澎湃,引發深深思考的詩歌、小說、散文等,似乎會越來越被邊緣化。
那麽,在新媒體文化的衝擊之下,傳統文學的出路何在?”
普及了半天新媒體,終於說到了關鍵之處,幾位文豪支棱著耳朵認真聽著,徐振海更加懵逼,趙學芝也一樣,情商雖高,可認知依然在小縣城,陳韜講的這些東西,有一些隻言片語也曾在報紙上看到過,但如此具有預判性的知識她還是第一次聽說。
而在發達城市的幾位文豪,多少能理解一些,但理解的也並不是很多,也許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都很牛逼,可在一個重生人麵前來說,對不住了,各位都是弟弟。
沉吟一下陳韜繼續說道:
“我們先來看一下新媒體文化的特性,新媒體包括互聯網、社交媒體、數字媒體等,其特點是內容更新速度快,形式更加多樣,遠遠超過傳統的文學形式。
這種快速、直接、多元的特性,使得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需求。
然而新媒體文化的這種特性也帶來了信息的碎片化,閱讀的淺層化,以及思考的匆忙化。這就使得新媒體的內容往往缺乏深度和持久性。”
幾位文豪恍然一笑,明白了,網絡這種東西屬於快餐,雖然便捷,但吃多了也不好。
“相比之下,傳統文學以其深度和韻律美,具有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詩歌的抒情,小說的敘事,還是散文的隨想,都能深入人心,激起我們的思考和共鳴。
這種深度和持久性,正是網絡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傳統文學是我們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要說出路,真沒有什麽好出路,我們隻要堅持本真就行,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傳統文學的載體改變一下,利用網絡平台,增加傳播的效率和範圍,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傳統文學。
同時,作為文學創作者,更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創作出深度和韻律美並存的作品,讓網絡小說變成網絡文學,把文學和文筆融入好的故事當中,這就是最好的出路。”
陳韜鬆了口氣,這些東西好像是他上輩子從網上一篇文章上看來的,作者不明,但今天好歹是用上了,看來當時碎片閱讀也並不是一定沒有用。
這些後世在網上像爛白菜一樣遍地都是的爛文章,此刻卻像晴天霹靂一樣讓幾位文豪感到震驚。
賈平凹和莫言終於明白了,明白這位小作者為什麽既能駕馭推理,又能駕馭農村題材,還能寫出具有超高價值觀的雜文。
現在看來他不僅博覽群書,同時對時代潮流的嗅覺十分的敏銳啊,如果此生去經商,可能也是一個攪動乾坤的大人物。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不過,雖然陳韜說傳統文學的出路是利用好互聯網,最直白的理解就是把自己寫的小說發到網上,而不是通過出版社出版,這種做法幾位作家並不讚同,從骨子裏來說,他們瞧不上網絡小說,之前也在電腦上看過一些,寫的什麽亂七八糟,那也叫文學?
陳韜看出了幾位大佬的心思,於是他說:
“武俠小說也算文學作品吧,金庸大俠不也被很多人喜愛,文學既是反映時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人的精神食糧啊,我們看電視不可能隻看新聞或者焦點訪談動物世界,當然也會看泡沫劇。”
“武俠小說總有一天也會落伍,變成傳統武俠小說,沒有人再看。”
說到連火極一時的武俠小說都麵臨著衰敗,幾位文豪再次麵露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