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分門別類的科舉考試
大宋宣和三年二月二十七,金國使臣錫剌和魯與大堤烏在宋國時節馬政的帶領下登陸登州,準備前往汴京。
然而,一行人剛剛下船,就被登州知府攔了下來。
金使大怒,“宋國是要背盟嗎?為什麽不讓我等前往汴京?”
馬政同樣納悶的很,“使君,我等奉命出使金國,此番迴程須得麵秉聖君!”
登州知府義正言辭,“若是兩國邦交,須得有文書為憑證,貴使可有憑證?”
金使從懷中摸出國書,“此乃盟約,看罷之後速速放行!”
誰曾想登州知府看罷之後依舊沒有放行,“貴使稍安勿躁,這等邦交大事,在下還需上稟朝廷再作答複!”
金人一頭霧水,他們不明白為什麽宋人再三攔阻,難道他們的皇帝變卦了?
馬政閉口不言,剛才他已經看到了登州知府傳遞出的訊息。
朝堂有變,須得穩住金使!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馬政出使金國的時候,方臘尚未起事。
如今,太平軍席卷江南,原本用來北上收取燕雲的十萬西軍精銳損失殆盡。
這時,朝堂上是戰還是和確實還沒有定論!
避開金使,從登州知府口中得知詳情之後,馬政徹底驚呆了。
這才幾個月的時間,朝野上下便發生了這麽多的事情。
現在看來,這聯金攻遼一事確實要被束之高閣了!
想到這裏,馬政第一時間找到了金人使者,以迴稟皇帝為由告辭離去。
金使十分惱怒,他們私下商議道:“這幫宋人還以為我們不知道他們南方發生了叛亂,眼下再三攔阻,定是朝廷有人作祟!”
“不急,你忘了咱們的使命了?”
大堤烏沉聲說到:“盟約是假,探清虛實為真!”
“不錯,從登州到汴京,足有千裏,咱們務必要將宋人的虛實探個清楚!”
“我聽說前幾日薩魯木密會方臘,得到了童貫戰敗的消息,如今十萬西軍十不存一,你覺得,宋人還有多少實力?”
“傳聞宋人精銳有兩部分,一部分便是西軍,另一部分則是汴京禁軍,禁軍數量遠超於西軍!若是屬實,大金必須進一步考慮與宋人的關係!”
“好,那咱們就耐心等幾日!”
……
就在金人來使受阻於登州的時候,方臘在方肥、方傑、包康、呂將等人的聯名勸阻下終於折返江寧。
作為方臘指定的太平軍首府,江寧城繁華依舊,而蔗糖、肥皂、燒刀子、等物品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本地工商業的發展。
商賈、百姓,每人都可以分一杯羹。
最重要的是,在太平軍麾下沒有名目眾多的苛捐雜稅,人人樂得其所。
當然了,與百姓蒸蒸日上、喜笑顏開的日子不同,方臘初迴江寧的日子卻有些難捱。
將軍府中堆積了成堆的文書,上麵全都是近期需要酌情處理的緊急事務:春耕在即,各地久旱無雨;宋人使者多次求見,意圖談論招安事宜;武鬆詢問方臘何時稱王……
春旱,若不能及時緩解旱情,極有可能影響一年的收成,若是糧食不能豐產,太平軍再想四處征戰可就要三思而行了,要知道,糧草向來是大軍出行的重要保障!
必須開挖河渠,統籌灌溉,同時出資投建水車,為百姓引水入田!
旱情是一次挑戰,更是太平軍軍府展現手段的時候,如果經此一役,各地百姓能夠成功播下糧食,熬過春旱,那麽,太平軍便可以徹底在江南紮下根來!
至於朝廷招安事宜,方臘決定再拖幾日,反正都是糊弄來糊弄去的事情,現在沒有事情跟他們囉嗦。
以武鬆為代表的水滸軍將對朝廷恨之入骨,他們巴不得方臘能夠高升一步,那樣的話,一方麵徹底與朝廷站上了對立麵,另一方麵大家的官位也可以提升一番,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方臘明白,武鬆的想法並非個例,要知道,就連方肥、方傑都明裏暗裏試探過方臘。
封王確實有諸多好處,方臘對此並不抗拒,可他打算湊幾樣喜事,等到“喜事”盈門之際再順理成章地封王割據!
從一早起床到日落西山,方臘足足在書房處理了一整天的政務,這還是方肥代為處置一部分的結果。
可以想象,如果所有政務方臘全都需要親力親為的話,隻怕將其劈成八瓣也不夠用!
一村一縣之事與數州、數府之事比起來,宛若滴水之於江河。
包康需要處理分田到戶、村寨聯防自衛事宜;呂將需要穩住江南,開疆拓土。
至於方肥,一直以來他便是方臘麾下的一大助力,
怎麽辦?
開科取士!
為了籌備這一次的開科取士,早在數月之前方臘便定下了章程。
如今,隨著地盤的擴大,參加考試的士子必然也會多上不少。
為了防止出現紕漏,方臘尋到方肥,讓其查缺補漏。
“我是這麽想的,試卷根據士農工商卒五種來分別出具,參考的士子可以自選一門進行考核,若是考核通過,則需要前往底層曆練一番,隻有做出成績之人才能酌情錄用!”
方肥聽罷,讚不絕口,“方公此法妙不可言,全才難找,偏才易求,如今方公願意不拘一格用人才,定有人聞風來投”。
近千年以來,官府對人才的要求一直頗為嚴苛,他們甚至巴不得對方是一名“全才!”
可是,真正文武全才的又有幾人?
眼下,方臘提出這等新穎的選才辦法,貿然聽上去有些荒謬,然而,仔細琢磨一番,便可以發現其中的妙處。
要知道,眼下方臘求賢若渴,隻要能夠為其所用,他巴不得來者不拒。
“方肥,你認為由誰來負責此次科考較為穩妥?”
方肥事務繁忙,根本抽不開身,否則,他確實是主持科舉考試的不二人選。
“方公,科舉大事幹係重大,不如有伱親自過問,事必躬親,等到形成規則之後,再交由他人,這樣以來,才不會誤了大事”
方臘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他想出的分類考核一策明明是一個妙計,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頭來隻會耽誤他的時間,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遲,等我寫好招賢令後便宣告天下”
方臘記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間就搞出了《求賢令》,當時曹孟德為了擴充實力,唯才是舉,很是收攏了一批人才。
眼下,時過境遷,方臘決定將《求賢令》上的內容謄寫出來:“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凡我華夏子民,但凡有一技之長者,皆可入江寧參加科舉,若能過其一門,便可有官職在身,若能在任其表現卓著,定會酌情提拔……”
方肥看罷讚不絕口:“方公這唯才是舉,必將名動天下”。
方肥笑了笑,他知道自己這《求賢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有宋以來,士大夫推行的賢、德、孝一直是為官之根本,現在方臘隻問才學,不問操守,頗有些驚世駭俗。
不過,穿越而來的方臘明白,要想招攬到真正的人才,不用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碼,這是一條便捷之路。
至於品行的問題,那是通過科舉考試之後,基層鍛煉的目的所在。
如果士子行為不端,基層為官期間便可以罷官去職,不給其轉正的機會!
於是乎,方臘的一番“招賢令”在方肥的潤色之後很快印製成了數萬份。
翌日一早,江寧府的百姓便驚訝地發現城門口又多了一張告示。
有識字的書生搖頭晃腦地將告示內容讀了出來,念罷之後,當即臉色大變,嘴裏道:“荒唐,實在是荒唐,方臘此舉差矣!”
說罷,書生就要歎息離開。
此時,有人不以為然道:“我覺得方公說的就很有道理,隻要能夠為方公所用,名聲不佳,身體殘缺又如何?”
書生漲紅了臉:“國朝以孝道為先,取德不取才,空有才華,若無德行也是一無是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隻要身有大才,當可一用!”
隨著方臘的求賢令在江南四麵開花,諸如此類的爭辯此起彼伏。
當然了,更誇張的是,還有一支支商隊將告示偷偷摸摸帶到了宋廷的控製區。
把持官場的士子豪族自然不爽,可可升鬥小民,寒門士子卻大喜過望。
短短幾日的功夫,方臘草草選就的招賢館便注滿了慕名而來的士子。當然了,剛開始,不會有真正的大才前來,畢竟方臘唯才是舉的行為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對於追求名聲的士子們來說,求賢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過,方臘要的是實用性人才,愛惜羽毛,愛護聲明的那些名士,方臘甚至不打算他們過來。
倘若來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實事,就算方臘想要趕他們走,都要考慮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來最好了,省的麻煩。
為了盡快將有才之人納入治下,方臘采取的是定期分批考試的製度。
也就說,士農工商兵五種門類之中,隻要報名人數滿二十人即可開考!
第一次考核,方臘選出匠工二十人,商人三人,軍士五人,農學官三人,讀書的士人十八人!
秉承千金買馬骨的想法,方臘與相應的考官商議過,此番的題目並不困難,他要借此樹立一個個受人豔羨的榜樣。
工匠好打發,盡數分到匠工營就算妥當了;三名敗盡家財的商賈,方臘考核一番過後,決定讓他們參與到販賣酒水的生意中取,不管怎麽說,畢竟是做過生意的人,頭腦活絡的很,隻要給他們一些機會,想必會吸取教訓的;至於手指殘缺的書生,方臘也沒有攆走,對方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對於算術頗為擅長,方臘便讓其參與賬目統籌一事。
新事物的出現,勢必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開始的觀望,到試探,再到適用這個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長。
對此,方臘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江寧府,由於汴京糧價暴漲的緣故,這裏的糧價也有了幾分波動。
不過,經過太平軍警告過後,各大糧店很快恢複到了正常價格。
此舉,自然獲得了無數百姓好感。
有了招賢館的第一批人手,方臘決定在治下進行相應的改革。
首先,擴充匠工營,方臘打算重金招募天下匠工,將其集中起來,在不影響打造農具的前提下,發揮特長,製造軍械、以及農事器具。同時鼓勵發明創造,無論是誰,隻要能夠造出可以提升效率的物事,都會給予重金賞賜,對掌握熟練工藝的老匠工,鼓勵他們傳授手藝,而一旦他們教會徒弟,日後太平軍將每月給予他們額外的俸祿補助。
其次,興修水利,減輕稅賦,清點人口。事實證明,水車、筒車都是有利於農業生產灌溉的大利器,之前,溝渠無人疏浚,便是有水車都用不上,如今,趁著農閑,方臘命令各地開挖溝渠,匠工營趕製水車,以備用,而鑒於較為沉重的人頭稅,方臘改為戶調製,也就是對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畝四升,每戶出絹二匹,棉二斤。相對於上述兩件政策,清點人口這件事情就頗為複雜了,若不是方臘改變稅賦,施行分田到戶,說不定會遇到不小的阻撓。
有宋一朝,豪族多好豢養奴仆,而奴仆都是不在戶籍上的私產。
如今,為了分得田地,奴仆紛紛登記了人口,隻為了分得田地。。
這一來一迴,方臘治下人口數量進一步大漲,原本的隱戶、黑戶、奴仆紛紛登記造冊!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在摸清家底,掌握自身所有資源的前提下,太平軍才能酌情製定相應的政策。
否則,若是步子大了,很可能跌跟頭,若是步子小了,太過保守,又可能浪費千載難逢的機會!
方臘始終在跟時間賽跑,他不敢浪費絲毫的機會,太平軍也是如此!
大宋宣和三年二月二十七,金國使臣錫剌和魯與大堤烏在宋國時節馬政的帶領下登陸登州,準備前往汴京。
然而,一行人剛剛下船,就被登州知府攔了下來。
金使大怒,“宋國是要背盟嗎?為什麽不讓我等前往汴京?”
馬政同樣納悶的很,“使君,我等奉命出使金國,此番迴程須得麵秉聖君!”
登州知府義正言辭,“若是兩國邦交,須得有文書為憑證,貴使可有憑證?”
金使從懷中摸出國書,“此乃盟約,看罷之後速速放行!”
誰曾想登州知府看罷之後依舊沒有放行,“貴使稍安勿躁,這等邦交大事,在下還需上稟朝廷再作答複!”
金人一頭霧水,他們不明白為什麽宋人再三攔阻,難道他們的皇帝變卦了?
馬政閉口不言,剛才他已經看到了登州知府傳遞出的訊息。
朝堂有變,須得穩住金使!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馬政出使金國的時候,方臘尚未起事。
如今,太平軍席卷江南,原本用來北上收取燕雲的十萬西軍精銳損失殆盡。
這時,朝堂上是戰還是和確實還沒有定論!
避開金使,從登州知府口中得知詳情之後,馬政徹底驚呆了。
這才幾個月的時間,朝野上下便發生了這麽多的事情。
現在看來,這聯金攻遼一事確實要被束之高閣了!
想到這裏,馬政第一時間找到了金人使者,以迴稟皇帝為由告辭離去。
金使十分惱怒,他們私下商議道:“這幫宋人還以為我們不知道他們南方發生了叛亂,眼下再三攔阻,定是朝廷有人作祟!”
“不急,你忘了咱們的使命了?”
大堤烏沉聲說到:“盟約是假,探清虛實為真!”
“不錯,從登州到汴京,足有千裏,咱們務必要將宋人的虛實探個清楚!”
“我聽說前幾日薩魯木密會方臘,得到了童貫戰敗的消息,如今十萬西軍十不存一,你覺得,宋人還有多少實力?”
“傳聞宋人精銳有兩部分,一部分便是西軍,另一部分則是汴京禁軍,禁軍數量遠超於西軍!若是屬實,大金必須進一步考慮與宋人的關係!”
“好,那咱們就耐心等幾日!”
……
就在金人來使受阻於登州的時候,方臘在方肥、方傑、包康、呂將等人的聯名勸阻下終於折返江寧。
作為方臘指定的太平軍首府,江寧城繁華依舊,而蔗糖、肥皂、燒刀子、等物品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本地工商業的發展。
商賈、百姓,每人都可以分一杯羹。
最重要的是,在太平軍麾下沒有名目眾多的苛捐雜稅,人人樂得其所。
當然了,與百姓蒸蒸日上、喜笑顏開的日子不同,方臘初迴江寧的日子卻有些難捱。
將軍府中堆積了成堆的文書,上麵全都是近期需要酌情處理的緊急事務:春耕在即,各地久旱無雨;宋人使者多次求見,意圖談論招安事宜;武鬆詢問方臘何時稱王……
春旱,若不能及時緩解旱情,極有可能影響一年的收成,若是糧食不能豐產,太平軍再想四處征戰可就要三思而行了,要知道,糧草向來是大軍出行的重要保障!
必須開挖河渠,統籌灌溉,同時出資投建水車,為百姓引水入田!
旱情是一次挑戰,更是太平軍軍府展現手段的時候,如果經此一役,各地百姓能夠成功播下糧食,熬過春旱,那麽,太平軍便可以徹底在江南紮下根來!
至於朝廷招安事宜,方臘決定再拖幾日,反正都是糊弄來糊弄去的事情,現在沒有事情跟他們囉嗦。
以武鬆為代表的水滸軍將對朝廷恨之入骨,他們巴不得方臘能夠高升一步,那樣的話,一方麵徹底與朝廷站上了對立麵,另一方麵大家的官位也可以提升一番,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方臘明白,武鬆的想法並非個例,要知道,就連方肥、方傑都明裏暗裏試探過方臘。
封王確實有諸多好處,方臘對此並不抗拒,可他打算湊幾樣喜事,等到“喜事”盈門之際再順理成章地封王割據!
從一早起床到日落西山,方臘足足在書房處理了一整天的政務,這還是方肥代為處置一部分的結果。
可以想象,如果所有政務方臘全都需要親力親為的話,隻怕將其劈成八瓣也不夠用!
一村一縣之事與數州、數府之事比起來,宛若滴水之於江河。
包康需要處理分田到戶、村寨聯防自衛事宜;呂將需要穩住江南,開疆拓土。
至於方肥,一直以來他便是方臘麾下的一大助力,
怎麽辦?
開科取士!
為了籌備這一次的開科取士,早在數月之前方臘便定下了章程。
如今,隨著地盤的擴大,參加考試的士子必然也會多上不少。
為了防止出現紕漏,方臘尋到方肥,讓其查缺補漏。
“我是這麽想的,試卷根據士農工商卒五種來分別出具,參考的士子可以自選一門進行考核,若是考核通過,則需要前往底層曆練一番,隻有做出成績之人才能酌情錄用!”
方肥聽罷,讚不絕口,“方公此法妙不可言,全才難找,偏才易求,如今方公願意不拘一格用人才,定有人聞風來投”。
近千年以來,官府對人才的要求一直頗為嚴苛,他們甚至巴不得對方是一名“全才!”
可是,真正文武全才的又有幾人?
眼下,方臘提出這等新穎的選才辦法,貿然聽上去有些荒謬,然而,仔細琢磨一番,便可以發現其中的妙處。
要知道,眼下方臘求賢若渴,隻要能夠為其所用,他巴不得來者不拒。
“方肥,你認為由誰來負責此次科考較為穩妥?”
方肥事務繁忙,根本抽不開身,否則,他確實是主持科舉考試的不二人選。
“方公,科舉大事幹係重大,不如有伱親自過問,事必躬親,等到形成規則之後,再交由他人,這樣以來,才不會誤了大事”
方臘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他想出的分類考核一策明明是一個妙計,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頭來隻會耽誤他的時間,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遲,等我寫好招賢令後便宣告天下”
方臘記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間就搞出了《求賢令》,當時曹孟德為了擴充實力,唯才是舉,很是收攏了一批人才。
眼下,時過境遷,方臘決定將《求賢令》上的內容謄寫出來:“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凡我華夏子民,但凡有一技之長者,皆可入江寧參加科舉,若能過其一門,便可有官職在身,若能在任其表現卓著,定會酌情提拔……”
方肥看罷讚不絕口:“方公這唯才是舉,必將名動天下”。
方肥笑了笑,他知道自己這《求賢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有宋以來,士大夫推行的賢、德、孝一直是為官之根本,現在方臘隻問才學,不問操守,頗有些驚世駭俗。
不過,穿越而來的方臘明白,要想招攬到真正的人才,不用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碼,這是一條便捷之路。
至於品行的問題,那是通過科舉考試之後,基層鍛煉的目的所在。
如果士子行為不端,基層為官期間便可以罷官去職,不給其轉正的機會!
於是乎,方臘的一番“招賢令”在方肥的潤色之後很快印製成了數萬份。
翌日一早,江寧府的百姓便驚訝地發現城門口又多了一張告示。
有識字的書生搖頭晃腦地將告示內容讀了出來,念罷之後,當即臉色大變,嘴裏道:“荒唐,實在是荒唐,方臘此舉差矣!”
說罷,書生就要歎息離開。
此時,有人不以為然道:“我覺得方公說的就很有道理,隻要能夠為方公所用,名聲不佳,身體殘缺又如何?”
書生漲紅了臉:“國朝以孝道為先,取德不取才,空有才華,若無德行也是一無是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隻要身有大才,當可一用!”
隨著方臘的求賢令在江南四麵開花,諸如此類的爭辯此起彼伏。
當然了,更誇張的是,還有一支支商隊將告示偷偷摸摸帶到了宋廷的控製區。
把持官場的士子豪族自然不爽,可可升鬥小民,寒門士子卻大喜過望。
短短幾日的功夫,方臘草草選就的招賢館便注滿了慕名而來的士子。當然了,剛開始,不會有真正的大才前來,畢竟方臘唯才是舉的行為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對於追求名聲的士子們來說,求賢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過,方臘要的是實用性人才,愛惜羽毛,愛護聲明的那些名士,方臘甚至不打算他們過來。
倘若來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實事,就算方臘想要趕他們走,都要考慮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來最好了,省的麻煩。
為了盡快將有才之人納入治下,方臘采取的是定期分批考試的製度。
也就說,士農工商兵五種門類之中,隻要報名人數滿二十人即可開考!
第一次考核,方臘選出匠工二十人,商人三人,軍士五人,農學官三人,讀書的士人十八人!
秉承千金買馬骨的想法,方臘與相應的考官商議過,此番的題目並不困難,他要借此樹立一個個受人豔羨的榜樣。
工匠好打發,盡數分到匠工營就算妥當了;三名敗盡家財的商賈,方臘考核一番過後,決定讓他們參與到販賣酒水的生意中取,不管怎麽說,畢竟是做過生意的人,頭腦活絡的很,隻要給他們一些機會,想必會吸取教訓的;至於手指殘缺的書生,方臘也沒有攆走,對方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對於算術頗為擅長,方臘便讓其參與賬目統籌一事。
新事物的出現,勢必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開始的觀望,到試探,再到適用這個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長。
對此,方臘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江寧府,由於汴京糧價暴漲的緣故,這裏的糧價也有了幾分波動。
不過,經過太平軍警告過後,各大糧店很快恢複到了正常價格。
此舉,自然獲得了無數百姓好感。
有了招賢館的第一批人手,方臘決定在治下進行相應的改革。
首先,擴充匠工營,方臘打算重金招募天下匠工,將其集中起來,在不影響打造農具的前提下,發揮特長,製造軍械、以及農事器具。同時鼓勵發明創造,無論是誰,隻要能夠造出可以提升效率的物事,都會給予重金賞賜,對掌握熟練工藝的老匠工,鼓勵他們傳授手藝,而一旦他們教會徒弟,日後太平軍將每月給予他們額外的俸祿補助。
其次,興修水利,減輕稅賦,清點人口。事實證明,水車、筒車都是有利於農業生產灌溉的大利器,之前,溝渠無人疏浚,便是有水車都用不上,如今,趁著農閑,方臘命令各地開挖溝渠,匠工營趕製水車,以備用,而鑒於較為沉重的人頭稅,方臘改為戶調製,也就是對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畝四升,每戶出絹二匹,棉二斤。相對於上述兩件政策,清點人口這件事情就頗為複雜了,若不是方臘改變稅賦,施行分田到戶,說不定會遇到不小的阻撓。
有宋一朝,豪族多好豢養奴仆,而奴仆都是不在戶籍上的私產。
如今,為了分得田地,奴仆紛紛登記了人口,隻為了分得田地。。
這一來一迴,方臘治下人口數量進一步大漲,原本的隱戶、黑戶、奴仆紛紛登記造冊!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在摸清家底,掌握自身所有資源的前提下,太平軍才能酌情製定相應的政策。
否則,若是步子大了,很可能跌跟頭,若是步子小了,太過保守,又可能浪費千載難逢的機會!
方臘始終在跟時間賽跑,他不敢浪費絲毫的機會,太平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