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願為方公取寶應
說易行難,道理人人皆知,可真正能夠施行到位的又有幾人?
自古以來,文官求的是“醉臥美人膝,醒握天下權”,武將為的是“馬上封侯、蒙蔭子孫”,說到底,他們追求的都是極致的享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個人私欲與軍卒待遇就成了重中之重。
若能不貪財,提高軍卒待遇,以身作則,即便達不到衛霍之一成,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試想,兩軍對陣,在甲胄、武器、武藝差別並不大的情況下,比拚的是什麽?
是軍隊的意誌!
與官軍相比,太平軍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戰,所以他們往往能夠承受更大的恐懼、更嚴重的傷亡,這就意味著太平軍往往可以成為最後的贏家。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贏得軍卒的信賴,使其徹底收心效命,沒有一番水磨工夫是不成的!
眼下,太平軍隻是有了強軍的雛形,想要徹底大功告成,還需要很久的一段路要走。
“汪末泥!”方臘看了對方一眼,這廝一心推翻朝廷,此時正摩拳擦掌,一臉的興奮。
“在!”
“今日是新年,又逢我軍大勝,每人賜錢五貫、絹三匹!留守駐軍也有!”
“得令!”
輜重營早將堆積如山的財貨搬運過來。
如今,麾下軍卒太多,已經不可能再親手分發賞賜了。
不過,方臘還是傳令各部根據花名冊點名發放,如此以來既可以防範各部吃空餉,也可以杜絕各部軍將層層克扣。
領到賞賜的太平軍將士人人興奮,口唿“謝方公!”“方公新年大吉!”
汪末泥帶著人不斷在軍中宣講:“爾等能有今日,都是方公的功勞,日後定要好生報答!”
“願為方公效死!”
軍士們自然知道一切的一切全都離不開方臘,若無方臘,不知多少江南百姓要被花石綱盤削的家破人亡。
太平軍起事之前,百姓家無餘糧,手無寸田,全靠為地主賣力才攢下些許口糧。
現在不同了,太平軍分田到戶,又使出以工代賑的措施,無論男女老幼,隻要能做力所能及的活,都可以分到一份口糧。
軍卒們絕不會忘記,家人們在他們出征之時再三叮囑:一定要立下功勳,一定要服從命令聽指揮,家中無需掛念,隻需安心殺敵!
這一刻,滔天的呐喊直衝雲霄:“太平軍萬勝!方公萬勝!”
北伐在即,太平軍有如此士氣,自然使得方臘大為滿意。
眼下高郵軍願意歸降,必須抓緊這難得的時機,一舉北上!
於是,犒賞過後,大軍立刻啟程,前往高郵。
此時,高郵軍指揮使李源正與太平軍信使陳泰飲酒密談,“陳老弟,我有一計,可為方公取下寶應城,隻是此舉頗為冒險,究竟是否值得,還請你替我斟酌一番。”
談及正事,陳泰當即正襟危坐,“且說來聽聽!”
“某願為方公取寶應!”
“喔?如何取法?”
“我想領軍北上,以協守寶應的名義帶軍入城,你覺得此事能有幾分勝算?”
陳泰鬆了口氣,“如果你瞞著我,自行出兵,隻怕成算連一半都沒有,可現在伱告訴了我,這勝算便可以再加上兩成!”
李源皺眉不解,“陳老弟,這可不是說笑的時候,一個不好,我可能都要折在寶應!”
陳泰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上頭、中間俱是空白,隻在落款處蓋了個童貫的印鑒!
李源急忙取出朝廷下發的印鑒名錄核對,一一查看之後,驚為天人:“這是從何得來?”
陳泰當然不會實話實說,此時,保持高深莫測才能鎮住這廝,“不可說,不可說!李使君,你倒是說說看,有了這文書,寶應城可還入得?”
李源連連頜首,“入得,自然入得!若沒有文書,我便是出師無名,可有了這文書,寶應城便攔不得我!”
陳泰露出莫測高深的微笑,他身上的這份文書,原本是為了對付李源用的。
若是李源不降,陳泰便會補上空缺文字,手持文書去見高郵軍監軍,令其斬殺李源。
現在,李源降了,本以為文書排不上用場了,沒想到還有這般意外之喜!
二人議定之後,陳泰留在高郵軍,準備接應太平軍,而李源自領三千兵馬北上楚州,直奔寶應。
翌日,李源率軍抵達寶應城外。
由於泰州失守的緣故,如今寶應城四門戒嚴,外來人丁需要經過仔細盤查才可入城。
城上,一隊隊廂軍正在四處巡視,城門處,數百名兵丁隨時注意門口的動向。
若是有敵來襲,城門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予以關閉,便是此處兵丁的使命!
此時,三千高郵軍兵臨城下,隻駭得城頭號角連連,鼓聲陣陣,就連城門都“吱嘎嘎”關了起來。
高郵軍指揮使李源見狀不由得發了脾氣:“某乃高郵軍李源,速速通秉上官,便說某奉命前來協守寶應!”
寶應通判聞訊前來:“李使君,某乃寶應通判王立,不知使君奉誰人之命?為何我未曾接到通秉?”
李源微微拱手,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嘴裏道:“童相公手書調令在此,王通判且觀之!”
為求穩妥,城門並未開啟,隻是從城頭縋下一個竹筐,以筐盛物,很快便將文書提到城上。
王立見過文書之後,依舊有些疑惑:“李使君,你領軍來援,高郵怎麽辦?”
“敵從泰州來,他們的目的是通過楚州攻打漣水軍腹地,進而接應海州亂軍,高郵尚在後方,暫且無事”
泰州與海州之間隔著漣水軍以及楚州,太平軍想要北上增援,楚州確實是繞不開的地方。
聽到這般解釋,王立再無疑心,“既如此,那便有勞李使君了,來人呐,開城門,迎高郵軍入城!”
“通判有令,開城門,迎高郵軍!”
……
李源打馬入城,念頭千轉,身為一個降將,他知道隻有盡可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獲得方臘的重用。
李源看的透徹,既然要歸降方臘,那就降的徹底。
陳泰不是索要投名狀嗎?
若是高郵監軍份量不夠的話,那再加上這寶應如何?
一個、兩個、十個、一百個……
當入城的兵丁數目來到三百人之時,李源驀然發難:“奪城!”
“殺!”
事發突然,高郵軍瞬間擊殺了當前之敵,而李源在眨眼間便將寶應通判擒拿。
隨後,越來越多的高郵軍進入城中,徹底掌控了此處城門。
通判王立瞪著大眼,滿臉怒色:“李源,你這是何意?”
“王通判難道還看不明白嗎?這寶應城我要了!”
“你到底是誰?”
“我是李源,貨真價實的李源,隻不過,我不再是趙宋之臣,而是太平軍方公帳下一將!”
王立披散著頭發,幾乎帶著哭腔質問道:“李源,朝廷待你何其厚也!你竟也反了?”
李源喚過一名軍卒,示意其好生看管王立,嘴裏道:“良禽擇木而棲,王通判,你可知道童貫童相公又敗了?十萬大軍,如今隻剩兩萬,一萬去了漣水,一萬退往六合!我若不降,外無援兵,內無糧秣的高郵軍又能堅持多久?”
王立剛剛得知童貫第二次落敗的消息,一時間難以接受:“李源,你又在詐我,對不對?童相公手握強軍,又有劉延慶相助,十萬西軍所向披靡,便是麵對遼國、西夏都綽綽有餘,怎麽會敗?而且是敗在方臘之手?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源冷冷一笑,不再解釋:“來人呐,堵住他的嘴,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許跟他講話,其餘人,速速入城,奪取要地!”
“得令!”
寶應本是楚州重鎮,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
城內本有兩千守軍,城牆厚實高大,若是攻打起來,隻怕要耗費不少氣力。
不過,眼下高郵軍使詐賺城,取勝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時,方臘一行剛剛抵達高郵。
“李源呢?”
陳泰急忙將李源意圖計賺寶應的經過和盤托出。
饒是方臘見多識廣,一時間也不由得大為詫異,“李源好膽色,若是為我取了寶應,一定重重有賞!”
方臘十分興奮,為了一舉打通南北要道,與鄧元覺揮師,他早已派人知會了林衝,要求其領軍北上楚州,伺機奪取五佑場!
五佑場是鹽城在南方的門戶,隻要門戶不失,鹽城便穩如泰山!
反之,一旦五佑場失守,鹽城孤城難受!
現在就看李源能否大功告成了!
當越來越多的高郵軍進入寶應之際,為數不多的守軍再也不敢抵抗,他們摸不清高郵軍的實力,對太平軍更是畏之如虎!
於是,成百上千名軍卒不聽號令,不戰而退,任憑各路軍將吼破嗓子也無濟於事!
寶應完了!
大事去矣!
寶應知州聞訊之後揮刀自刎!
知州一死,城內三三兩兩的抵抗很快便被李源帶兵剿滅。
關鍵時刻,城內官軍試圖焚火糧秣,幸好,高郵軍早有準備。
一番廝殺之後,徹底護住了糧秣。
寶應屯有十萬漕糧,隻等著開春冰化之後便運入汴京。
誰曾想,高郵李源一降,寶應竟然成了前線。
這讓十萬石軍糧瞬間易手!
等到石寶帶領太平軍先鋒抵達寶應城外的時候,城頭已經飄著太平軍的紅色旗幟。
表明身份之後,李源不敢托大,“降將李源見過石將軍!”
石寶重重拍了拍李源的肩膀,嘴裏道:“好樣的,真是好樣的!李源,你這一出手,便為方公送上一份厚禮,且等著,方公一定不吝賞賜!”
“不敢當,在下不求賞賜,隻願為方公衝鋒陷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石寶是個大老粗,當下咧嘴大笑:“好說,好說!這奪城之功非你莫屬,我來之前,方公已經得到了消息,不出兩個時辰,方公必至!”
“石將軍且入城休整,我便在門外候著!”
石寶大為詫異,還有兩個時辰的時間,這廝竟然要一直等?
也罷,且由他!
石寶的任務是接管寶應城防,至於李源要如何行使,他卻不曾在意。
城外,李源接連下令:一是吩咐城內醫者收治傷患,雖是冬季,傷口不易感染,但若是軍卒受傷得不到醫治的話,對於軍心士氣以及戰鬥力都會有不小的影響!二是吩咐城內百姓收斂雙方屍首,若是在城內有親眷的,交由家人處置,若是外籍,便統一焚燒,統一安葬。
至於寶應的城防,李源徹底放棄了,他明白石寶此行的目的所在。
既然已經達成奪城目標,李源自然不會節外生枝。
此時,城內家家戶戶關門閉窗,不敢有絲毫動作。
一道道大街小巷上,石寶派出的軍士正在四處巡視,一旦發現宵小滋事,軍卒便會痛下殺手。
一番血淋淋的教訓之後,青皮無賴心膽俱裂,再也不敢以身犯險。
與揚州相比,寶應雖然略小些,可商鋪、貨棧應有盡有,便是民宅也錯落有致,數量眾多,這說明城內人員密集,養活了不少百姓。
沒多久,石寶來到了儲存糧秣的地方。
占地數十畝的糧庫地勢極高,四麵順水,而密密麻麻的糧倉錯落有致,這樣可以確保每一個糧倉都能曬到太陽。
遠遠看去,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
石寶走到近前,扒開茅草,露出防水布包裹著的麻布袋。
抬手一劃,幹燥的米粟便“嘩啦啦”落在了地上。
石寶也是莊戶人家出身,見到糧秣便喜不勝收,當下忍不住隨手抓了一把,牙齒磕了幾粒。
入口嘎嘣脆,這說明糧秣曬得夠幹,可以確保長久存放。
“好,很好,有這批糧秣,即便打通漣水,會師鄧元覺也不需要從江南調糧了!”
之前,太平軍雖然占據了不少城池,可由於城池自身並不大量儲糧的緣故,隻能通過公審大會,抄取大族的存糧,再將其轉變為軍糧!
這等殺雞取卵的事情,不可持續。
現在,寶應城的這批糧秣,出現的十分及時,解了方臘的燃眉之急。
說易行難,道理人人皆知,可真正能夠施行到位的又有幾人?
自古以來,文官求的是“醉臥美人膝,醒握天下權”,武將為的是“馬上封侯、蒙蔭子孫”,說到底,他們追求的都是極致的享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個人私欲與軍卒待遇就成了重中之重。
若能不貪財,提高軍卒待遇,以身作則,即便達不到衛霍之一成,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試想,兩軍對陣,在甲胄、武器、武藝差別並不大的情況下,比拚的是什麽?
是軍隊的意誌!
與官軍相比,太平軍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戰,所以他們往往能夠承受更大的恐懼、更嚴重的傷亡,這就意味著太平軍往往可以成為最後的贏家。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贏得軍卒的信賴,使其徹底收心效命,沒有一番水磨工夫是不成的!
眼下,太平軍隻是有了強軍的雛形,想要徹底大功告成,還需要很久的一段路要走。
“汪末泥!”方臘看了對方一眼,這廝一心推翻朝廷,此時正摩拳擦掌,一臉的興奮。
“在!”
“今日是新年,又逢我軍大勝,每人賜錢五貫、絹三匹!留守駐軍也有!”
“得令!”
輜重營早將堆積如山的財貨搬運過來。
如今,麾下軍卒太多,已經不可能再親手分發賞賜了。
不過,方臘還是傳令各部根據花名冊點名發放,如此以來既可以防範各部吃空餉,也可以杜絕各部軍將層層克扣。
領到賞賜的太平軍將士人人興奮,口唿“謝方公!”“方公新年大吉!”
汪末泥帶著人不斷在軍中宣講:“爾等能有今日,都是方公的功勞,日後定要好生報答!”
“願為方公效死!”
軍士們自然知道一切的一切全都離不開方臘,若無方臘,不知多少江南百姓要被花石綱盤削的家破人亡。
太平軍起事之前,百姓家無餘糧,手無寸田,全靠為地主賣力才攢下些許口糧。
現在不同了,太平軍分田到戶,又使出以工代賑的措施,無論男女老幼,隻要能做力所能及的活,都可以分到一份口糧。
軍卒們絕不會忘記,家人們在他們出征之時再三叮囑:一定要立下功勳,一定要服從命令聽指揮,家中無需掛念,隻需安心殺敵!
這一刻,滔天的呐喊直衝雲霄:“太平軍萬勝!方公萬勝!”
北伐在即,太平軍有如此士氣,自然使得方臘大為滿意。
眼下高郵軍願意歸降,必須抓緊這難得的時機,一舉北上!
於是,犒賞過後,大軍立刻啟程,前往高郵。
此時,高郵軍指揮使李源正與太平軍信使陳泰飲酒密談,“陳老弟,我有一計,可為方公取下寶應城,隻是此舉頗為冒險,究竟是否值得,還請你替我斟酌一番。”
談及正事,陳泰當即正襟危坐,“且說來聽聽!”
“某願為方公取寶應!”
“喔?如何取法?”
“我想領軍北上,以協守寶應的名義帶軍入城,你覺得此事能有幾分勝算?”
陳泰鬆了口氣,“如果你瞞著我,自行出兵,隻怕成算連一半都沒有,可現在伱告訴了我,這勝算便可以再加上兩成!”
李源皺眉不解,“陳老弟,這可不是說笑的時候,一個不好,我可能都要折在寶應!”
陳泰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上頭、中間俱是空白,隻在落款處蓋了個童貫的印鑒!
李源急忙取出朝廷下發的印鑒名錄核對,一一查看之後,驚為天人:“這是從何得來?”
陳泰當然不會實話實說,此時,保持高深莫測才能鎮住這廝,“不可說,不可說!李使君,你倒是說說看,有了這文書,寶應城可還入得?”
李源連連頜首,“入得,自然入得!若沒有文書,我便是出師無名,可有了這文書,寶應城便攔不得我!”
陳泰露出莫測高深的微笑,他身上的這份文書,原本是為了對付李源用的。
若是李源不降,陳泰便會補上空缺文字,手持文書去見高郵軍監軍,令其斬殺李源。
現在,李源降了,本以為文書排不上用場了,沒想到還有這般意外之喜!
二人議定之後,陳泰留在高郵軍,準備接應太平軍,而李源自領三千兵馬北上楚州,直奔寶應。
翌日,李源率軍抵達寶應城外。
由於泰州失守的緣故,如今寶應城四門戒嚴,外來人丁需要經過仔細盤查才可入城。
城上,一隊隊廂軍正在四處巡視,城門處,數百名兵丁隨時注意門口的動向。
若是有敵來襲,城門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予以關閉,便是此處兵丁的使命!
此時,三千高郵軍兵臨城下,隻駭得城頭號角連連,鼓聲陣陣,就連城門都“吱嘎嘎”關了起來。
高郵軍指揮使李源見狀不由得發了脾氣:“某乃高郵軍李源,速速通秉上官,便說某奉命前來協守寶應!”
寶應通判聞訊前來:“李使君,某乃寶應通判王立,不知使君奉誰人之命?為何我未曾接到通秉?”
李源微微拱手,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嘴裏道:“童相公手書調令在此,王通判且觀之!”
為求穩妥,城門並未開啟,隻是從城頭縋下一個竹筐,以筐盛物,很快便將文書提到城上。
王立見過文書之後,依舊有些疑惑:“李使君,你領軍來援,高郵怎麽辦?”
“敵從泰州來,他們的目的是通過楚州攻打漣水軍腹地,進而接應海州亂軍,高郵尚在後方,暫且無事”
泰州與海州之間隔著漣水軍以及楚州,太平軍想要北上增援,楚州確實是繞不開的地方。
聽到這般解釋,王立再無疑心,“既如此,那便有勞李使君了,來人呐,開城門,迎高郵軍入城!”
“通判有令,開城門,迎高郵軍!”
……
李源打馬入城,念頭千轉,身為一個降將,他知道隻有盡可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獲得方臘的重用。
李源看的透徹,既然要歸降方臘,那就降的徹底。
陳泰不是索要投名狀嗎?
若是高郵監軍份量不夠的話,那再加上這寶應如何?
一個、兩個、十個、一百個……
當入城的兵丁數目來到三百人之時,李源驀然發難:“奪城!”
“殺!”
事發突然,高郵軍瞬間擊殺了當前之敵,而李源在眨眼間便將寶應通判擒拿。
隨後,越來越多的高郵軍進入城中,徹底掌控了此處城門。
通判王立瞪著大眼,滿臉怒色:“李源,你這是何意?”
“王通判難道還看不明白嗎?這寶應城我要了!”
“你到底是誰?”
“我是李源,貨真價實的李源,隻不過,我不再是趙宋之臣,而是太平軍方公帳下一將!”
王立披散著頭發,幾乎帶著哭腔質問道:“李源,朝廷待你何其厚也!你竟也反了?”
李源喚過一名軍卒,示意其好生看管王立,嘴裏道:“良禽擇木而棲,王通判,你可知道童貫童相公又敗了?十萬大軍,如今隻剩兩萬,一萬去了漣水,一萬退往六合!我若不降,外無援兵,內無糧秣的高郵軍又能堅持多久?”
王立剛剛得知童貫第二次落敗的消息,一時間難以接受:“李源,你又在詐我,對不對?童相公手握強軍,又有劉延慶相助,十萬西軍所向披靡,便是麵對遼國、西夏都綽綽有餘,怎麽會敗?而且是敗在方臘之手?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源冷冷一笑,不再解釋:“來人呐,堵住他的嘴,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許跟他講話,其餘人,速速入城,奪取要地!”
“得令!”
寶應本是楚州重鎮,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
城內本有兩千守軍,城牆厚實高大,若是攻打起來,隻怕要耗費不少氣力。
不過,眼下高郵軍使詐賺城,取勝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時,方臘一行剛剛抵達高郵。
“李源呢?”
陳泰急忙將李源意圖計賺寶應的經過和盤托出。
饒是方臘見多識廣,一時間也不由得大為詫異,“李源好膽色,若是為我取了寶應,一定重重有賞!”
方臘十分興奮,為了一舉打通南北要道,與鄧元覺揮師,他早已派人知會了林衝,要求其領軍北上楚州,伺機奪取五佑場!
五佑場是鹽城在南方的門戶,隻要門戶不失,鹽城便穩如泰山!
反之,一旦五佑場失守,鹽城孤城難受!
現在就看李源能否大功告成了!
當越來越多的高郵軍進入寶應之際,為數不多的守軍再也不敢抵抗,他們摸不清高郵軍的實力,對太平軍更是畏之如虎!
於是,成百上千名軍卒不聽號令,不戰而退,任憑各路軍將吼破嗓子也無濟於事!
寶應完了!
大事去矣!
寶應知州聞訊之後揮刀自刎!
知州一死,城內三三兩兩的抵抗很快便被李源帶兵剿滅。
關鍵時刻,城內官軍試圖焚火糧秣,幸好,高郵軍早有準備。
一番廝殺之後,徹底護住了糧秣。
寶應屯有十萬漕糧,隻等著開春冰化之後便運入汴京。
誰曾想,高郵李源一降,寶應竟然成了前線。
這讓十萬石軍糧瞬間易手!
等到石寶帶領太平軍先鋒抵達寶應城外的時候,城頭已經飄著太平軍的紅色旗幟。
表明身份之後,李源不敢托大,“降將李源見過石將軍!”
石寶重重拍了拍李源的肩膀,嘴裏道:“好樣的,真是好樣的!李源,你這一出手,便為方公送上一份厚禮,且等著,方公一定不吝賞賜!”
“不敢當,在下不求賞賜,隻願為方公衝鋒陷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石寶是個大老粗,當下咧嘴大笑:“好說,好說!這奪城之功非你莫屬,我來之前,方公已經得到了消息,不出兩個時辰,方公必至!”
“石將軍且入城休整,我便在門外候著!”
石寶大為詫異,還有兩個時辰的時間,這廝竟然要一直等?
也罷,且由他!
石寶的任務是接管寶應城防,至於李源要如何行使,他卻不曾在意。
城外,李源接連下令:一是吩咐城內醫者收治傷患,雖是冬季,傷口不易感染,但若是軍卒受傷得不到醫治的話,對於軍心士氣以及戰鬥力都會有不小的影響!二是吩咐城內百姓收斂雙方屍首,若是在城內有親眷的,交由家人處置,若是外籍,便統一焚燒,統一安葬。
至於寶應的城防,李源徹底放棄了,他明白石寶此行的目的所在。
既然已經達成奪城目標,李源自然不會節外生枝。
此時,城內家家戶戶關門閉窗,不敢有絲毫動作。
一道道大街小巷上,石寶派出的軍士正在四處巡視,一旦發現宵小滋事,軍卒便會痛下殺手。
一番血淋淋的教訓之後,青皮無賴心膽俱裂,再也不敢以身犯險。
與揚州相比,寶應雖然略小些,可商鋪、貨棧應有盡有,便是民宅也錯落有致,數量眾多,這說明城內人員密集,養活了不少百姓。
沒多久,石寶來到了儲存糧秣的地方。
占地數十畝的糧庫地勢極高,四麵順水,而密密麻麻的糧倉錯落有致,這樣可以確保每一個糧倉都能曬到太陽。
遠遠看去,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
石寶走到近前,扒開茅草,露出防水布包裹著的麻布袋。
抬手一劃,幹燥的米粟便“嘩啦啦”落在了地上。
石寶也是莊戶人家出身,見到糧秣便喜不勝收,當下忍不住隨手抓了一把,牙齒磕了幾粒。
入口嘎嘣脆,這說明糧秣曬得夠幹,可以確保長久存放。
“好,很好,有這批糧秣,即便打通漣水,會師鄧元覺也不需要從江南調糧了!”
之前,太平軍雖然占據了不少城池,可由於城池自身並不大量儲糧的緣故,隻能通過公審大會,抄取大族的存糧,再將其轉變為軍糧!
這等殺雞取卵的事情,不可持續。
現在,寶應城的這批糧秣,出現的十分及時,解了方臘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