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建德城北門口來了一名外鄉客,此人胯下騎著良駒,腰間係著盤龍棍,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


    雖是外鄉人,但門口的軍士也沒有故意為難,“秀才也是來應試的嗎?”


    包康略微詫異:“什麽應試?在下遊曆至此,並未得知應試的消息。”


    軍士手指告示,笑道:“那裏有咱們太平將軍的招賢令,秀才一看便知!”


    包康看後眼前一亮,“太平將軍真是好大的氣魄。”


    “秀才有意應試的話現在趕往府衙還來得及”


    包康抱拳致謝,“多謝指點。”


    雖然相談甚歡,但軍士還是仔細查看了包康的行囊,確定並無利器之後便放行了。


    過了城門洞,寬敞的石板路便映入眼簾。


    在道路路兩側,正有不少人在忙著開挖溝渠。


    包康過去攀談一番,得知這是在疏浚水渠,防止澇害。


    又往前行了沒多久,隻見路上行人如織,包康仔細打量,發現這些人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太平軍真有如此魔力?


    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竟然沒有半點愁苦之意。


    這跟包康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大為迥異。


    大至杭州,小至涇縣,包康走南闖北,四處遊曆,眼中見到的都是權貴囂張、富人得意、窮人困苦之態。


    像建德城這般生機勃勃的景象卻是從未有過。


    包康對方臘更好奇了,他忍不住想要見一見這位太平將軍。


    如果包康自曝包拯五世孫的身份,想必方臘不會拒絕接見,可那樣的話,包康覺得有違初心。


    要知道,出身官宦世家的包康看慣了世態炎涼,對朝廷的腐敗,地方吏治的無能,捐稅繁多的種種情況,極為憤慨。


    現在,方臘明明提供了應試入仕的條件,那為什麽還要抬出家世來拔高自己呢?


    想到這裏,包康決定參加應試。


    很快,在熱心鄉民的指引下,包康來到了府衙門口。


    門口的書吏很是熱情:“這位秀才這便請,我在這裏負責登記籍貫、名姓,登記完成之後你需要到裏麵查驗一下行囊,確定無事之後即可進去等候了。”


    與官府的科舉相比,太平軍這樣的過程簡直像是在走過場,實在是太過簡單了。


    包康很聰慧,他輕易便看出了方臘的苦衷。


    眼下太平軍剛剛占據建德城,正是百廢待興,需要各色人才的時候,如果這時候設立種種繁瑣的門檻,很有可能會讓那些原本打算投靠的人望而生畏。


    大道至簡!


    如果包康猜得沒錯,方臘肯定會錄用此番應試的所有人,這樣就可以起到千金買馬骨的效果。


    雖然猜透了結果,但包康還是認認真真完成了文武兩場應試。


    通過文試,包康對方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文試的題目很簡單,一是以方臘的立場闡述如何應對朝廷;二是假如太平軍奪得天下,該如何應對西夏、金國以及遼國。


    這是一位銳意進取、不滿足於現狀的梟雄!


    包康在試卷上揮灑著自己的抱負,書寫著自己的理想。


    文試結束後,方臘第一時間拿到了試卷。


    應試的人並不多,隻有三十六人,方臘逐字評閱,從中選出了一份上上卷,一份上卷,其他都是中卷。


    上上卷上的名姓是包康,上卷的名姓是鄧元覺。


    聽司行方說,鄧元覺與包康的武力都是上選,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名叫杜壆的,善使丈八蛇矛,武力精湛,很是不凡。


    別的暫且不論,就算此次應試隻收到這三名人才,方臘也覺得自己賺翻了。


    曆史上,這幾位可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有了他們的參與,太平軍人才匱乏的情況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人逢喜事精神爽,方臘決定為這些新人召開“瓊林宴”,以示重視。


    在此之前,先將榜單公布。


    包康猜的沒錯,所有參試者都通過了考核,太平軍沒有剔除任何一個人。


    但令包康沒想到的是,他竟然位列狀元,而榜眼是一個名叫鄧元覺的人,至於探花名叫杜壆。


    根據榜單公示的內容,位列三甲之人可以自行選擇文官或者武官,而剩下三十三人也可以根據名次自行選擇職位。


    也就是說,成績越高的人,選擇的餘地越大,而最後一名沒有選擇權,隻能接受別人挑剩下的。


    這法子倒是新穎的很。


    包康選擇了征北校尉一職,可以統領兩千兵馬,鄧元覺選擇了輜重校尉一職,負責後勤輜重,而杜壆選擇了東征校尉,麾下一千兵馬,其餘人或是選擇醫護營、或是選擇縣尉、縣丞。


    將三十六人聚齊之後,方臘有言在先,“諸位既然相信我方臘,願意為太平軍效力,那方某有句醜話就要說在前頭了,我太平軍殺的是貪官汙吏、為富不仁之人,救的是黎民百姓,水深火熱之人,無論各位官居何職,負責何等事務,一定要秉公而行,決不可徇私枉法,如果真有人胡作非為,別怪我不留情麵。”


    眾人自然應允。


    敢在今天應試的人,要麽是無懼無畏的外鄉客,要麽便是圖謀從龍之功的豪傑,他們更在意的是能否實現自己的抱負,至於其他的東西,目前來說吸引力不大。


    酒是從張徽言府中搜出來的紹興美酒,入口甘醇,味道極佳。


    菜肴並不鋪張,每人麵前都有一份兩葷兩素的四菜一湯,就連方臘麵前也是如此。


    酒過三巡之後,包康問出了心中疑惑:“將軍是想借今天的菜肴來提醒我們不得鋪張浪費嗎?”


    方臘笑道:“有這個意圖,但也不完全是,因為我在青溪縣便定下了這個規矩,除了重大節日,官員、軍將飲食一律按照這個標準,不得違製。”


    包康略一思索,嘴裏道:“敢問將軍,什麽人需要遵守這規矩?”


    “但凡我太平軍上下軍將、官員都需要遵守”


    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為了滿足口舌之欲,說不定會有人想法設法鑽空子。


    不過,最起碼方臘開了個好頭。


    如果連方臘都帶頭享樂,那上行下效之下,還不知道會浪費多少錢糧。


    糖衣炮彈防不勝防,後世裏太平天國用血淋淋的教訓說明了享樂之風要不得。


    方臘現在隻能起到一個帶頭作用,後期人手寬裕了,還會成立相應的監管機構。


    包康出身官宦世家,看慣了嬌縱奢靡的士紳官員,對鋪張浪費的風氣深惡痛絕,如今,方臘以身作則,提倡勤儉節約,這行徑讓人眼前一亮,“將軍如此行事,實乃百姓之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水滸之我是方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秀才會武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秀才會武術並收藏重生水滸之我是方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