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還是有些擔心的說:“丞相,我實在不能苟同你的想法。我巍巍大漢朝廷,滿朝站的都是一些農夫、工匠,乃至於商賈,豈不是讓人笑話?這若是讓董卓,劉表之流知道了,必然會笑話我們自甘墮落!”
“孔大人,你又錯了!我招收農夫、商賈,是讓他們做實事的!比如說糜大人的商部,若是商業方麵的事都交給糜大人來做,自然是不行的。而那些儒士之中,又有幾個懂得行商之事?別的不說,就說你孔大人如此高才,無論是種地還是行商,你懂麽?”
君豪對孔融那種死板的頭腦很無語,不過他也很慶幸。幸虧沒有把像冀州這種世家橫行的大州給打下來,不然若是再搞幾個孔融這種人來,君豪別的事不用幹了,光給他們做解釋,天天打嘴仗了,是終於明白當初曹操為啥要對翼州世家這麽硬了,不狠點,他們不聽話啊。
孔融笑道:“丞相,你說的就不在理了!當年孔子就說過,安貧樂道,死也不改其誌。亞聖孟子也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隻要不讓朝廷官員魚肉百姓,百姓自然安穩,其他的少點也無妨!”
“孔大人,你肯定沒試過挨餓的滋味!而且,有世家大族在,怎麽可能平均?你想想,你在北海的時候,雖說你北海百姓生活還算富裕,可是孔大人您吃飽穿暖的時候,城外依舊有百萬黃巾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就說你北海城中的百姓也有這樣的人吧!
既然我們能想辦法讓百姓過的更好,為什麽不試著相信一下商賈、農夫?當我大漢百姓都成腰纏萬貫,不愁吃喝的人的時候,誰還會想造反?官吏貪汙就讓他貪,到時候自然有司會找他們麻煩!再說了,我的監督機製可是讓全天下的百姓都來做我的禦史!”
孔融對君豪的話有些疑惑,他自然不明白君豪設立的太守、刺史就好像後世政府中的市級、省級政府官員,他們隻負責政事和處理百姓反映的問題。君豪把上訪權交給百姓,若是百姓對政策和官員有所不滿,就可以直接上訪。若是在現代經常路過鄉、縣政府的人就知道。
常常都有一些年紀大的人因為不滿政府政策或是對政策有疑問去政府上訪。偏激一點的人,還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比如說脫的隻剩一條內褲站在政府門口!至於毆打政府官員,中國幾千年來還真沒有幾個老百姓敢做的,君豪現在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徹底完善了。
隻不過現在的人手有些不夠而已,現在也隻能先把自己創辦的學校的教材給印刷出來,等到以後忍受充足,君豪救把教材、和東觀藏書大量翻印後拋售,好好的打劫一下那些世家大族的腰包,為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到時候,君豪賠本賺吆喝,再把報紙搞起來。
不用每日一刊,每周天一刊總行吧!至於編輯報紙的人選,君豪早已定下來了,他不是別人,正是三國有名的一條毒舌禰衡,由他來當報刊主管,不愁報紙沒人買,再說,有郭嘉的情報部看著,他才不怕有人再自己背後搞鬼。君豪看孔融還梗著脖子想說什麽。
便笑道:“孔大人無須如此,其實新政之所以稱之為新政,就是因為它還在試行中,政策不好,不適用,咱們就再改過來嘛!你現在空想也沒有用,很多東西不切身經曆,就不能知道它的好壞。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當年秦孝公用商鞅變法,而墨家見商鞅殺人太多,就說秦法是暴政,是惡法,數次組織刺客刺殺秦孝公和商鞅,可得到商鞅變法的秦國,最後是什麽結果,你我都知道,秦國因秦法而富強,就連墨家也甘心為秦國效力。秦孝公用二十年的時間證明他和商鞅沒有錯。
難道孔大人連一個試行機會都不給我麽?不用多,不出十年就能看出新政的成效,到時候孔大人再看我大漢到底是富強了,還是衰敗了!”君豪的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孔融自然不會再有意見。
郭嘉等人也早就知道君豪的打算,他們也想看看君豪說的事能不能成功。劉辯也在事前與君豪通過氣,武將們更是對君豪馬首是瞻,君豪說一,他們從不說二。至於田豐對君豪的話雖然還有些疑惑,但是剛才孔融把他們要問的話都問完了,所以他們也想先看看再說。
君豪看大家都沒有意見了,轉過頭對劉辨說:“陛下若是覺得可行就請用璽!”劉辨對我寫的詔書十分滿意,他拿起內侍捧來的傳國玉璽就印在了詔書上。
詔書頓時是金光閃爍,自動的卷了起來,落入了一旁的內侍手中,劉辯說道:“攝政王之詔甚合朕意,我大漢從今天開始招賢。”
劉辨讓內侍把蓋好印的詔書遞給君豪,君豪站起身對郭嘉說:“奉孝,將此詔書複印出來,貼於全國各地的天香酒樓所開設招賢館之內,所有人才全部登記在冊,衣食住行由當地酒樓主管負責。凡是前來應征者,分劃各部考核,若是文士、武將之流,本王要親自接見!”
郭嘉接過君豪手中的詔書笑道:“丞相果然大才,如此詔書竟能一揮而就,實在是讓我等文士汗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丞相之才,我可是早已知曉!”禰衡笑道:“當年丞相於北海孔太守府上,一曲《將進酒》唱盡了我們這些酒客的心聲。詞曲慷慨激昂,豪邁雄壯,也是一揮而就,實在讓人欽佩!”聽了禰衡的話,君豪那心裏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當年的將進酒,他可是盜版後世詩仙李白的,而今天的這篇求賢令,更是把曆史上曹大老板的創意給剽竊的是一幹二淨。還好君豪現在臉皮也厚了,最少比洛陽城那水泥澆的城牆薄不了多少,就算是子彈,也頂多打一道白印!
君豪笑著說:“大家就不要再談論我的才華了,現在求賢令已經備好,大家迴衙門等著人才上門吧!奉孝,這件事你一定要辦好,這可是關乎我們以後發展的大事!”
“丞相,我郭嘉自從跟隨您以來,有什麽事讓您不放心的麽?”說真的,郭嘉這個人的確是少年老成,自從有了他和戲誌才,我就沒在政務和民政上操過心!劉辯看君豪已經把事情都安排好了。
他笑著說道;“既然大家明白攝政王的意思,那麽就散朝去準備吧!”其實劉辨也挺尷尬的。
說他是傀儡吧,他不是!說他不是傀儡吧,他僅僅是比長安那個隻會蓋印的皇帝強點,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算什麽。不過,君豪曾對他說,開心就好!劉辯比起劉協來的確是開心很多,也許這就是智者常說的,知足者常樂!
散朝後,君豪走到郭嘉身邊問道:“奉孝,孔融和禰衡的家眷可曾接出來了?”
孔融在劉辨登基的那天往劉辯跟前一跪,君豪就立刻吩咐郭嘉讓情報部想辦法把孔融的家眷從北海給接了過來,如今北海已經算是劉備的地盤了,自從劉備去了北海之後,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勢力,僅僅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孔融給架空了,所以孔融才會這麽閑,來洛陽觀禮。
劉備的一舉一動君豪都看在眼裏,所以在孔融來洛陽之後,君豪先是讓影衛把孔融的兩個兒子給偷了出來,然後又擬好一份詔書,讓國家帶著神機營的將士,把孔融和禰衡的家眷給正大光明的接了出來,君豪之所以這麽煞費苦心的將孔融的家眷給接到洛陽來。
也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孔家不光孔融年少聰穎,就說孔融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等閑之輩。根據《世說新語》和《魏氏春秋》記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早就對孔融是心生不滿,後來曹操以孔融對孫權的使者有詆毀、汙蔑的言語為由,判孔融棄市之刑。
曹操派人去抓捕孔融的時候,孔融的家人、仆役都是十分的害怕,而孔融的兩個兒子,一個八歲,一個九歲。他們對曹操派來的皂隸沒有一絲的畏懼,還在那裏從容自如的玩著遊戲。
“孔大人,你又錯了!我招收農夫、商賈,是讓他們做實事的!比如說糜大人的商部,若是商業方麵的事都交給糜大人來做,自然是不行的。而那些儒士之中,又有幾個懂得行商之事?別的不說,就說你孔大人如此高才,無論是種地還是行商,你懂麽?”
君豪對孔融那種死板的頭腦很無語,不過他也很慶幸。幸虧沒有把像冀州這種世家橫行的大州給打下來,不然若是再搞幾個孔融這種人來,君豪別的事不用幹了,光給他們做解釋,天天打嘴仗了,是終於明白當初曹操為啥要對翼州世家這麽硬了,不狠點,他們不聽話啊。
孔融笑道:“丞相,你說的就不在理了!當年孔子就說過,安貧樂道,死也不改其誌。亞聖孟子也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隻要不讓朝廷官員魚肉百姓,百姓自然安穩,其他的少點也無妨!”
“孔大人,你肯定沒試過挨餓的滋味!而且,有世家大族在,怎麽可能平均?你想想,你在北海的時候,雖說你北海百姓生活還算富裕,可是孔大人您吃飽穿暖的時候,城外依舊有百萬黃巾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就說你北海城中的百姓也有這樣的人吧!
既然我們能想辦法讓百姓過的更好,為什麽不試著相信一下商賈、農夫?當我大漢百姓都成腰纏萬貫,不愁吃喝的人的時候,誰還會想造反?官吏貪汙就讓他貪,到時候自然有司會找他們麻煩!再說了,我的監督機製可是讓全天下的百姓都來做我的禦史!”
孔融對君豪的話有些疑惑,他自然不明白君豪設立的太守、刺史就好像後世政府中的市級、省級政府官員,他們隻負責政事和處理百姓反映的問題。君豪把上訪權交給百姓,若是百姓對政策和官員有所不滿,就可以直接上訪。若是在現代經常路過鄉、縣政府的人就知道。
常常都有一些年紀大的人因為不滿政府政策或是對政策有疑問去政府上訪。偏激一點的人,還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比如說脫的隻剩一條內褲站在政府門口!至於毆打政府官員,中國幾千年來還真沒有幾個老百姓敢做的,君豪現在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徹底完善了。
隻不過現在的人手有些不夠而已,現在也隻能先把自己創辦的學校的教材給印刷出來,等到以後忍受充足,君豪救把教材、和東觀藏書大量翻印後拋售,好好的打劫一下那些世家大族的腰包,為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到時候,君豪賠本賺吆喝,再把報紙搞起來。
不用每日一刊,每周天一刊總行吧!至於編輯報紙的人選,君豪早已定下來了,他不是別人,正是三國有名的一條毒舌禰衡,由他來當報刊主管,不愁報紙沒人買,再說,有郭嘉的情報部看著,他才不怕有人再自己背後搞鬼。君豪看孔融還梗著脖子想說什麽。
便笑道:“孔大人無須如此,其實新政之所以稱之為新政,就是因為它還在試行中,政策不好,不適用,咱們就再改過來嘛!你現在空想也沒有用,很多東西不切身經曆,就不能知道它的好壞。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當年秦孝公用商鞅變法,而墨家見商鞅殺人太多,就說秦法是暴政,是惡法,數次組織刺客刺殺秦孝公和商鞅,可得到商鞅變法的秦國,最後是什麽結果,你我都知道,秦國因秦法而富強,就連墨家也甘心為秦國效力。秦孝公用二十年的時間證明他和商鞅沒有錯。
難道孔大人連一個試行機會都不給我麽?不用多,不出十年就能看出新政的成效,到時候孔大人再看我大漢到底是富強了,還是衰敗了!”君豪的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孔融自然不會再有意見。
郭嘉等人也早就知道君豪的打算,他們也想看看君豪說的事能不能成功。劉辯也在事前與君豪通過氣,武將們更是對君豪馬首是瞻,君豪說一,他們從不說二。至於田豐對君豪的話雖然還有些疑惑,但是剛才孔融把他們要問的話都問完了,所以他們也想先看看再說。
君豪看大家都沒有意見了,轉過頭對劉辨說:“陛下若是覺得可行就請用璽!”劉辨對我寫的詔書十分滿意,他拿起內侍捧來的傳國玉璽就印在了詔書上。
詔書頓時是金光閃爍,自動的卷了起來,落入了一旁的內侍手中,劉辯說道:“攝政王之詔甚合朕意,我大漢從今天開始招賢。”
劉辨讓內侍把蓋好印的詔書遞給君豪,君豪站起身對郭嘉說:“奉孝,將此詔書複印出來,貼於全國各地的天香酒樓所開設招賢館之內,所有人才全部登記在冊,衣食住行由當地酒樓主管負責。凡是前來應征者,分劃各部考核,若是文士、武將之流,本王要親自接見!”
郭嘉接過君豪手中的詔書笑道:“丞相果然大才,如此詔書竟能一揮而就,實在是讓我等文士汗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丞相之才,我可是早已知曉!”禰衡笑道:“當年丞相於北海孔太守府上,一曲《將進酒》唱盡了我們這些酒客的心聲。詞曲慷慨激昂,豪邁雄壯,也是一揮而就,實在讓人欽佩!”聽了禰衡的話,君豪那心裏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當年的將進酒,他可是盜版後世詩仙李白的,而今天的這篇求賢令,更是把曆史上曹大老板的創意給剽竊的是一幹二淨。還好君豪現在臉皮也厚了,最少比洛陽城那水泥澆的城牆薄不了多少,就算是子彈,也頂多打一道白印!
君豪笑著說:“大家就不要再談論我的才華了,現在求賢令已經備好,大家迴衙門等著人才上門吧!奉孝,這件事你一定要辦好,這可是關乎我們以後發展的大事!”
“丞相,我郭嘉自從跟隨您以來,有什麽事讓您不放心的麽?”說真的,郭嘉這個人的確是少年老成,自從有了他和戲誌才,我就沒在政務和民政上操過心!劉辯看君豪已經把事情都安排好了。
他笑著說道;“既然大家明白攝政王的意思,那麽就散朝去準備吧!”其實劉辨也挺尷尬的。
說他是傀儡吧,他不是!說他不是傀儡吧,他僅僅是比長安那個隻會蓋印的皇帝強點,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算什麽。不過,君豪曾對他說,開心就好!劉辯比起劉協來的確是開心很多,也許這就是智者常說的,知足者常樂!
散朝後,君豪走到郭嘉身邊問道:“奉孝,孔融和禰衡的家眷可曾接出來了?”
孔融在劉辨登基的那天往劉辯跟前一跪,君豪就立刻吩咐郭嘉讓情報部想辦法把孔融的家眷從北海給接了過來,如今北海已經算是劉備的地盤了,自從劉備去了北海之後,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勢力,僅僅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孔融給架空了,所以孔融才會這麽閑,來洛陽觀禮。
劉備的一舉一動君豪都看在眼裏,所以在孔融來洛陽之後,君豪先是讓影衛把孔融的兩個兒子給偷了出來,然後又擬好一份詔書,讓國家帶著神機營的將士,把孔融和禰衡的家眷給正大光明的接了出來,君豪之所以這麽煞費苦心的將孔融的家眷給接到洛陽來。
也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孔家不光孔融年少聰穎,就說孔融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等閑之輩。根據《世說新語》和《魏氏春秋》記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早就對孔融是心生不滿,後來曹操以孔融對孫權的使者有詆毀、汙蔑的言語為由,判孔融棄市之刑。
曹操派人去抓捕孔融的時候,孔融的家人、仆役都是十分的害怕,而孔融的兩個兒子,一個八歲,一個九歲。他們對曹操派來的皂隸沒有一絲的畏懼,還在那裏從容自如的玩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