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欣欣向榮
按理來說,彼得一下子接手這麽多事務會忙死,但好在各項事務都在進行發展。手下人就能夠辦好的事他隻需要做最後決定並且交給皇帝就行。
北方主要是哥薩克酋長國和烏克蘭公爵領,米哈伊前些日子還找過他,跟他說想到莫斯科看看。
米哈伊想要去莫斯科旅遊直接跟父親說就行,怎麽會跟他說,除非他有別的心思。聯想到莫斯科大公至今沒有子嗣和弟媳是留裏克家族的成員,彼得明白了,米哈伊想要當莫斯科大公。
弟弟的願望哥哥自然是支持的,莫斯科是羅馬的親密盟友,如果讓一個親立陶宛的人成為大公,那可就難了。
現在還是需要整頓內政,彼得決定設立一個機構負責全國的選拔考試,通過大學考試後還需要來君堡參加進一步的選拔,必要時皇帝會主持第三場的考試。
這樣的考試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作弊行為,也能避免通過的人水平太差的問題。皇帝直接批準了這個提議,並讓他來負責。
殖民地方麵的事情彼得也進行處理,聽說女性不多,那就將威尼斯還在生育年齡的女性俘虜通通送到殖民地去。
除了梅森出任東方總督負責探索外,一些冒險家也收到資助來探索迷霧地圖。詹姆斯·羅森伯格向南到達了蒙巴薩地區,還發現一個新月教國家——桑給巴爾蘇丹國。目前負責羅馬帝國與蘇丹國之間的貿易和外交。
與東方的貿易不僅讓帝國多了一筆收入,也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象牙、地圖、風景人情、還有一些……
“見…過…帝國…的…凱撒,願…上…帝與…您同…在。”
一個來自皇宮的人向彼得告訴皇帝的命令和決定,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這是個宦官,還是個黑人。
米爾恰開創巴特蘭王朝後,所有的規章和宮廷進行複原,包括使用宦官。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東羅馬帝國法院裏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比如查士丁尼身邊的納爾西斯,也是東羅馬帝國最能打的宦官。
在宮廷內部,宦官大多是從遊牧民和邊遠地區挑選並進行閹割和培訓送入宮中。主要負責服侍和其他勞動。
由於新朝初建,宦官的使用較少,所以隻有130多人,領頭的會被皇帝封為大總管,負責皇室的一切日常生活。他們可以獲得較高的薪水和賞賜,一些想要見到皇帝或者其他成員的官員或者貴族,也會向他們進行行賄。所以有的宦官比其他地方的小貴族還要富有。
帝國進入黑奴貿易後,黑人也進入宦官的行列。他們來自異教徒商人手中,家鄉遙遠,聽奴隸販子說他們對主人很忠誠,這才閹割後進入宮廷試用。
彼得將一個裝有10個金列伊的袋子扔給他,這個黑人用不太熟練的羅馬尼亞語向彼得表達感激。
“好了,退下吧。”
宦官確實好用,如果官員都像他們這樣,把自己奉獻給國家就好了。(大人,這個想法很危險)
宮廷的複蘇帶來的是花銷的增多,米爾恰要求財政部門拿出20萬金列伊來修繕和擴建皇宮。在君堡等城市都有皇室建立的工場,皇後過生日,就花了將近10萬金列伊。
米爾恰也明白不能過度使用國庫,所以做出皇室和國家財政分開的決定。好在羅馬後宮不像東方那樣有成百上千的妻妾,這讓他們的財政壓力比其他地方要小。
君士坦丁堡的重新建設提上日程,這次主要是修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帶來的損傷。除了皇宮、聖索菲亞大教堂等地方,君士坦丁堡競技場打算以賽馬場的形式重新展現在眾人眼前。
在文化上,從北意帶迴來的藝術品給了各個大學讓他們觀賞。知識分子逐漸放棄了鑲嵌畫,改用佛羅倫薩等地區的風格作畫。哥特式建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整個國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彼得出資進行的書籍編纂也在君士坦丁堡圖書館開始了,從曆史、地理到化學物理,再到文藝、手工,整本書無所不包,就是時間可能長點,五年左右,前提是沒有別的書加入。
在帝國的內政討論激烈的時候,米爾恰的調停終於有了效果。拉斯洛在卡塔尼亞徹底擊潰了阿拉貢軍隊,亞曆山德羅不得不做出妥協,好在那不勒斯海軍在撒丁島附近遭到阿拉貢的強勢反擊,這才不算難看。
兩國使臣在米爾恰的見證下簽訂和約,條約規定:阿拉貢將西西裏割讓給那不勒斯,但那不勒斯要以平常價格向阿拉貢提供小麥,此外作為阿拉貢加入威尼斯同盟的懲罰,阿拉貢需要賠付羅馬10萬金幣以及割讓馬耳他。
這應該是最輕鬆的了,奧地利丟了卡尼奧拉,北意國家損失過多錢財,威尼斯甚至自己都賠進去了。隻有阿拉貢,丟了個海外領地以及兩個小島。損失應該是最小的。以此為標誌,威尼斯戰爭正式落幕,後世曆史學家則以東地中海戰爭來稱唿這次象征羅馬複興的重大事件。
這場戰爭深刻改變了地中海格局,也改變了許多國家的政策和想法。阿拉貢專心維持在伊比利亞的事情,北意諸邦國元氣大傷,法國和神羅部分諸侯對他們有了想法。北意富庶的城邦和肥沃的土地是有實力的諸侯想要的。
羅馬帝國在米爾恰的帶領下重新迴到頂尖的國際地位,和之前的科穆寧王朝、巴列奧略王朝不同,巴特蘭王朝是以瓦拉幾亞為主題的王朝,希臘貴族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加上還有幾個卷入了謀反通敵案件,希臘派的人員已經翻不出什麽風浪。瓦拉幾亞派係的貴族開始主導這個龐大國家,羅馬尼亞語擠壓希臘語的空間,而且還利用考試等升遷手段來誘導民眾進行學習,這樣的高明之處是他們怎麽也學不來的。
按理來說,彼得一下子接手這麽多事務會忙死,但好在各項事務都在進行發展。手下人就能夠辦好的事他隻需要做最後決定並且交給皇帝就行。
北方主要是哥薩克酋長國和烏克蘭公爵領,米哈伊前些日子還找過他,跟他說想到莫斯科看看。
米哈伊想要去莫斯科旅遊直接跟父親說就行,怎麽會跟他說,除非他有別的心思。聯想到莫斯科大公至今沒有子嗣和弟媳是留裏克家族的成員,彼得明白了,米哈伊想要當莫斯科大公。
弟弟的願望哥哥自然是支持的,莫斯科是羅馬的親密盟友,如果讓一個親立陶宛的人成為大公,那可就難了。
現在還是需要整頓內政,彼得決定設立一個機構負責全國的選拔考試,通過大學考試後還需要來君堡參加進一步的選拔,必要時皇帝會主持第三場的考試。
這樣的考試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作弊行為,也能避免通過的人水平太差的問題。皇帝直接批準了這個提議,並讓他來負責。
殖民地方麵的事情彼得也進行處理,聽說女性不多,那就將威尼斯還在生育年齡的女性俘虜通通送到殖民地去。
除了梅森出任東方總督負責探索外,一些冒險家也收到資助來探索迷霧地圖。詹姆斯·羅森伯格向南到達了蒙巴薩地區,還發現一個新月教國家——桑給巴爾蘇丹國。目前負責羅馬帝國與蘇丹國之間的貿易和外交。
與東方的貿易不僅讓帝國多了一筆收入,也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象牙、地圖、風景人情、還有一些……
“見…過…帝國…的…凱撒,願…上…帝與…您同…在。”
一個來自皇宮的人向彼得告訴皇帝的命令和決定,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這是個宦官,還是個黑人。
米爾恰開創巴特蘭王朝後,所有的規章和宮廷進行複原,包括使用宦官。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東羅馬帝國法院裏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比如查士丁尼身邊的納爾西斯,也是東羅馬帝國最能打的宦官。
在宮廷內部,宦官大多是從遊牧民和邊遠地區挑選並進行閹割和培訓送入宮中。主要負責服侍和其他勞動。
由於新朝初建,宦官的使用較少,所以隻有130多人,領頭的會被皇帝封為大總管,負責皇室的一切日常生活。他們可以獲得較高的薪水和賞賜,一些想要見到皇帝或者其他成員的官員或者貴族,也會向他們進行行賄。所以有的宦官比其他地方的小貴族還要富有。
帝國進入黑奴貿易後,黑人也進入宦官的行列。他們來自異教徒商人手中,家鄉遙遠,聽奴隸販子說他們對主人很忠誠,這才閹割後進入宮廷試用。
彼得將一個裝有10個金列伊的袋子扔給他,這個黑人用不太熟練的羅馬尼亞語向彼得表達感激。
“好了,退下吧。”
宦官確實好用,如果官員都像他們這樣,把自己奉獻給國家就好了。(大人,這個想法很危險)
宮廷的複蘇帶來的是花銷的增多,米爾恰要求財政部門拿出20萬金列伊來修繕和擴建皇宮。在君堡等城市都有皇室建立的工場,皇後過生日,就花了將近10萬金列伊。
米爾恰也明白不能過度使用國庫,所以做出皇室和國家財政分開的決定。好在羅馬後宮不像東方那樣有成百上千的妻妾,這讓他們的財政壓力比其他地方要小。
君士坦丁堡的重新建設提上日程,這次主要是修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帶來的損傷。除了皇宮、聖索菲亞大教堂等地方,君士坦丁堡競技場打算以賽馬場的形式重新展現在眾人眼前。
在文化上,從北意帶迴來的藝術品給了各個大學讓他們觀賞。知識分子逐漸放棄了鑲嵌畫,改用佛羅倫薩等地區的風格作畫。哥特式建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整個國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彼得出資進行的書籍編纂也在君士坦丁堡圖書館開始了,從曆史、地理到化學物理,再到文藝、手工,整本書無所不包,就是時間可能長點,五年左右,前提是沒有別的書加入。
在帝國的內政討論激烈的時候,米爾恰的調停終於有了效果。拉斯洛在卡塔尼亞徹底擊潰了阿拉貢軍隊,亞曆山德羅不得不做出妥協,好在那不勒斯海軍在撒丁島附近遭到阿拉貢的強勢反擊,這才不算難看。
兩國使臣在米爾恰的見證下簽訂和約,條約規定:阿拉貢將西西裏割讓給那不勒斯,但那不勒斯要以平常價格向阿拉貢提供小麥,此外作為阿拉貢加入威尼斯同盟的懲罰,阿拉貢需要賠付羅馬10萬金幣以及割讓馬耳他。
這應該是最輕鬆的了,奧地利丟了卡尼奧拉,北意國家損失過多錢財,威尼斯甚至自己都賠進去了。隻有阿拉貢,丟了個海外領地以及兩個小島。損失應該是最小的。以此為標誌,威尼斯戰爭正式落幕,後世曆史學家則以東地中海戰爭來稱唿這次象征羅馬複興的重大事件。
這場戰爭深刻改變了地中海格局,也改變了許多國家的政策和想法。阿拉貢專心維持在伊比利亞的事情,北意諸邦國元氣大傷,法國和神羅部分諸侯對他們有了想法。北意富庶的城邦和肥沃的土地是有實力的諸侯想要的。
羅馬帝國在米爾恰的帶領下重新迴到頂尖的國際地位,和之前的科穆寧王朝、巴列奧略王朝不同,巴特蘭王朝是以瓦拉幾亞為主題的王朝,希臘貴族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加上還有幾個卷入了謀反通敵案件,希臘派的人員已經翻不出什麽風浪。瓦拉幾亞派係的貴族開始主導這個龐大國家,羅馬尼亞語擠壓希臘語的空間,而且還利用考試等升遷手段來誘導民眾進行學習,這樣的高明之處是他們怎麽也學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