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貴族又搞事
“殿下,陛下出手真大方,五分之一的戰利品,這也得上百萬弗羅林了。”
尼古拉向彼得說著,北意大利的富裕名不虛傳。掠奪一次就賺到幾輩子都見不到的錢財,雖然大部分都是帝國的,但彼得拿的也不少。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麽,你不是也拿了不少嗎?”
尼古拉在威尼斯和羅馬戰役中拿了不少東西,還搶了一位威尼斯女子享受。基於他的戰功和這麽多年的苦勞,彼得賜給他一座大莊園和其他封地,足夠他和子孫的花銷了。
“殿下,米蘭和薩伏伊兩位恐怕要記恨上您了。”
“那就恨吧,反正他們也做不了什麽。”
羅馬這次攻擊讓這些邦國至少十年對他們沒什麽想法,況且在意大利還有兩個附庸國,萬一戰事重開,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彼得的小金庫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錢,隻知道有很多金幣。除了參與一下商業貿易,藝術文學也可以看看了。
不過招募意大利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這條路看著是堵死了,羅馬在這裏做的事能讓不少人感到害怕,還有什麽膽子去君堡。但是吧,為什麽要招募意大利知識分子呢?
這段思想感覺是廢話,從彼得腦子裏刪除。還是迴到君士坦丁堡再說如何。
迴到薩勒格布,當地在普蘭科維奇的治理下已經穩定下來。不聽話的都去君堡報道了,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將永遠會是帝國的臣民。
————分割線————
君士坦丁堡內,經過卡羅爾牧首的勸說,安東尼大牧首終於決定恢複羅馬牧首區,重新設立羅馬牧首。
憑什麽天主教就可以在東正教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東正教卻不可以反擊。威尼斯的毀滅就是他們給予那些異端的教訓,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鍾在那一天敲的最響。
皇帝頒布的政策都由底下的官吏推廣,在城市中自然是順利的。不過其他地方因為情況不同,所以同樣的政策會造成不同的效果。不過基本上都是向好發展。
米爾恰每天都要工作十個小時,因為他喜歡事必躬親。好不容易創業有了這麽多家產,不多看幾遍就怕會沒。
“陛下,這是貴族們聯合遞交的建議書。”
米爾恰接過這份文件,裏麵的內容讓他想笑。原來他們想讓皇帝效仿奧古斯都時期,將波雅爾會議變成元老院,這個機構還得掌控征稅、軍事指揮等權力。
“他們怎麽敢的,之前的教訓還不夠?”
“陛下,恕我直言。您之前的手段隻是針對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貴族,現在遞交建議書的都是保加利亞和塞薩洛尼基的人。”
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阻礙皇帝的命令。當那些支持米爾恰的貴族發現皇帝正逐漸侵吞他們的權利後,開始利用波雅爾會議進行反擊。
在開會的一個月裏,貴族屢次提出要皇帝將權力轉移到這裏,表麵上說是為了皇帝能夠不這麽勞累,實際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如果說是神羅那樣的君主製就更好了,想要登上皇位,就得經過他們的同意。
而且他們認為這樣的君主製是最符合羅馬的,看看奧古斯都,再看看五賢帝時期,羅馬是多麽強大。如果羅馬要迴到那個時代,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君主製。
看來當初清理西歐派還是有些漏網之魚呀,哪怕毀滅了威尼斯也是如此。
“這個是他們同意了的?”
“沒有,會議對這個分歧很大,不少人都吵起來了。”
波雅爾會議被分成大貴族為主的上議院和地主、商人、中小貴族為主的下議院。這次的建議書就是上議院一小撮貴族鼓搗出來的,下議院可不會同意,因為中央集權更能保護他們的利益。而且下議院又有一部分是從底層被提拔出來成為貴族的,他們要麽參加過對外戰爭,要麽通過考試成為官僚。都是從中央集權中得益,想要迴到那個大貴族的時代,那他們先成為大貴族再說。
“讓他們吵吧,吵的越激烈,朕才能安心。”
米爾恰對這些貴族恨的,怎麽跟那些瓦拉幾亞貴族似的,這麽不知好歹呢。非得逼他大開殺戒是吧。
“繼續盯著他們,有什麽情況馬上告訴朕。”
“是”
此時的波雅爾會議駐地,不僅是下議院,就連上議院都吵瘋了。你們想死不要拉著我們呀,敢從皇帝陛下手中爭奪權力,伱是蘇拉附身還是奧古斯都轉世。十個膽子都沒有你有勇氣。
“這是為了讓帝國重新偉大,皇帝日理萬機,我們需要為他分擔一些。這也是會議設立的職責所在。”
一個主張提案的成員還沒說完,就遭到另一個人反駁。
“這十幾年要不是皇帝和凱撒,帝國能有現在的成就嗎。你不過就是一個在塞薩洛尼基的地主,靠著溜須拍馬才在這裏,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是怎麽大加稱頌皇帝的。”
“你,胡說八道…”
上議院吵成一鍋粥,下議院這邊倒是悠閑的很。討論經濟的、農業的、邊境的都有,他們可不像那些大貴族吃飽了沒事幹,他們的身上可有不少當地民眾的請願和希望。
“話說要不要去達爾馬提亞購買莊園,那裏的價格比這裏低了三分之一。”
“還是不要吧,我覺得在安納托利亞最好,那裏可是免稅兩年。”
皇帝在會議開的一個月裏可以大量聽他們這些成員的建議和收請願書,這對皇帝治理地方也是有用的。
此時的波雅爾會議已經是一個擁有200多人的議會型機構,在上議院的有74人,其他的都是下議院的成員。這其實也是米爾恰的有意為之,讓下議院的人數一直超過上議院的人數,這樣才能壓製住最能反叛的大貴族。兩院分設一位領導者負責管理會議進程,同時開會時由掌璽大臣負責將他們聚集在一起。但也隻是說明皇帝的意願和接受他們的請願等事宜,他們通過的所謂提案沒有皇帝批準就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殿下,陛下出手真大方,五分之一的戰利品,這也得上百萬弗羅林了。”
尼古拉向彼得說著,北意大利的富裕名不虛傳。掠奪一次就賺到幾輩子都見不到的錢財,雖然大部分都是帝國的,但彼得拿的也不少。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麽,你不是也拿了不少嗎?”
尼古拉在威尼斯和羅馬戰役中拿了不少東西,還搶了一位威尼斯女子享受。基於他的戰功和這麽多年的苦勞,彼得賜給他一座大莊園和其他封地,足夠他和子孫的花銷了。
“殿下,米蘭和薩伏伊兩位恐怕要記恨上您了。”
“那就恨吧,反正他們也做不了什麽。”
羅馬這次攻擊讓這些邦國至少十年對他們沒什麽想法,況且在意大利還有兩個附庸國,萬一戰事重開,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彼得的小金庫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錢,隻知道有很多金幣。除了參與一下商業貿易,藝術文學也可以看看了。
不過招募意大利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這條路看著是堵死了,羅馬在這裏做的事能讓不少人感到害怕,還有什麽膽子去君堡。但是吧,為什麽要招募意大利知識分子呢?
這段思想感覺是廢話,從彼得腦子裏刪除。還是迴到君士坦丁堡再說如何。
迴到薩勒格布,當地在普蘭科維奇的治理下已經穩定下來。不聽話的都去君堡報道了,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將永遠會是帝國的臣民。
————分割線————
君士坦丁堡內,經過卡羅爾牧首的勸說,安東尼大牧首終於決定恢複羅馬牧首區,重新設立羅馬牧首。
憑什麽天主教就可以在東正教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東正教卻不可以反擊。威尼斯的毀滅就是他們給予那些異端的教訓,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鍾在那一天敲的最響。
皇帝頒布的政策都由底下的官吏推廣,在城市中自然是順利的。不過其他地方因為情況不同,所以同樣的政策會造成不同的效果。不過基本上都是向好發展。
米爾恰每天都要工作十個小時,因為他喜歡事必躬親。好不容易創業有了這麽多家產,不多看幾遍就怕會沒。
“陛下,這是貴族們聯合遞交的建議書。”
米爾恰接過這份文件,裏麵的內容讓他想笑。原來他們想讓皇帝效仿奧古斯都時期,將波雅爾會議變成元老院,這個機構還得掌控征稅、軍事指揮等權力。
“他們怎麽敢的,之前的教訓還不夠?”
“陛下,恕我直言。您之前的手段隻是針對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貴族,現在遞交建議書的都是保加利亞和塞薩洛尼基的人。”
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阻礙皇帝的命令。當那些支持米爾恰的貴族發現皇帝正逐漸侵吞他們的權利後,開始利用波雅爾會議進行反擊。
在開會的一個月裏,貴族屢次提出要皇帝將權力轉移到這裏,表麵上說是為了皇帝能夠不這麽勞累,實際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如果說是神羅那樣的君主製就更好了,想要登上皇位,就得經過他們的同意。
而且他們認為這樣的君主製是最符合羅馬的,看看奧古斯都,再看看五賢帝時期,羅馬是多麽強大。如果羅馬要迴到那個時代,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君主製。
看來當初清理西歐派還是有些漏網之魚呀,哪怕毀滅了威尼斯也是如此。
“這個是他們同意了的?”
“沒有,會議對這個分歧很大,不少人都吵起來了。”
波雅爾會議被分成大貴族為主的上議院和地主、商人、中小貴族為主的下議院。這次的建議書就是上議院一小撮貴族鼓搗出來的,下議院可不會同意,因為中央集權更能保護他們的利益。而且下議院又有一部分是從底層被提拔出來成為貴族的,他們要麽參加過對外戰爭,要麽通過考試成為官僚。都是從中央集權中得益,想要迴到那個大貴族的時代,那他們先成為大貴族再說。
“讓他們吵吧,吵的越激烈,朕才能安心。”
米爾恰對這些貴族恨的,怎麽跟那些瓦拉幾亞貴族似的,這麽不知好歹呢。非得逼他大開殺戒是吧。
“繼續盯著他們,有什麽情況馬上告訴朕。”
“是”
此時的波雅爾會議駐地,不僅是下議院,就連上議院都吵瘋了。你們想死不要拉著我們呀,敢從皇帝陛下手中爭奪權力,伱是蘇拉附身還是奧古斯都轉世。十個膽子都沒有你有勇氣。
“這是為了讓帝國重新偉大,皇帝日理萬機,我們需要為他分擔一些。這也是會議設立的職責所在。”
一個主張提案的成員還沒說完,就遭到另一個人反駁。
“這十幾年要不是皇帝和凱撒,帝國能有現在的成就嗎。你不過就是一個在塞薩洛尼基的地主,靠著溜須拍馬才在這裏,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是怎麽大加稱頌皇帝的。”
“你,胡說八道…”
上議院吵成一鍋粥,下議院這邊倒是悠閑的很。討論經濟的、農業的、邊境的都有,他們可不像那些大貴族吃飽了沒事幹,他們的身上可有不少當地民眾的請願和希望。
“話說要不要去達爾馬提亞購買莊園,那裏的價格比這裏低了三分之一。”
“還是不要吧,我覺得在安納托利亞最好,那裏可是免稅兩年。”
皇帝在會議開的一個月裏可以大量聽他們這些成員的建議和收請願書,這對皇帝治理地方也是有用的。
此時的波雅爾會議已經是一個擁有200多人的議會型機構,在上議院的有74人,其他的都是下議院的成員。這其實也是米爾恰的有意為之,讓下議院的人數一直超過上議院的人數,這樣才能壓製住最能反叛的大貴族。兩院分設一位領導者負責管理會議進程,同時開會時由掌璽大臣負責將他們聚集在一起。但也隻是說明皇帝的意願和接受他們的請願等事宜,他們通過的所謂提案沒有皇帝批準就沒有任何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