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宗暴崩後,唐穆宗李恆登基,郭太後主導一切。
穆宗對河北諸鎮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就是把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往成德;把成德節度使王承元調往義成;把義成節度使劉悟調往昭儀。
魏博與成德兩個藩鎮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原來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自然得不到成德將士們的好感。田弘正從魏博出發的時候,隨身帶了兩千多名士兵保衛自己,但是田弘正到達成德之後,朝廷不願意支付士兵們的軍餉。本來就是調虎離山,讓你帶兵又何必調?田弘正隻好讓他們返迴魏博。
士兵們走後,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田弘正一家,然後自稱留後,上表朝廷要求獲得節度使一職。
田弘正之子田布留守魏博,聽說父親被害,便帶領本部兵馬平叛。可魏博的軍隊不聽田布的命令,田布無奈之下自殺身亡。
唐穆宗下詔討伐王庭湊。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官軍幾乎沒有進展。次年二月,唐穆宗一道詔書宣稱王庭湊無罪,現在朝廷為他平反。
幽州節度使劉總殺害父兄後十分恐懼,決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他給唐穆宗上表請求出家。唐穆宗賜他法號“大覺”,並允許他迴京。劉總啟程返京,剛出冀州不遠便死了。朝廷調河東節度使張宏靖到幽州主事,幽州都知兵馬使朱克融殺了張宏靖的隨官並將其軟禁起來,自己暫時管理軍務。
穆宗皇帝知道張宏靖被軟禁後,發布了一份詔書,貶張宏靖為吉州刺史。
穆宗的這些做法等於承認王庭湊殺死田弘正,朱克融軟禁張宏靖的行為都是合理的。
從此河北三鎮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麵,穆宗皇帝不再關心這些雜務,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遊樂之中。
此時淮西戰役中的名將李愬突然病死,裴度被任命為總指揮,監督前線軍事。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官軍基本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而朝廷也失去了耐性。次年二月,一道詔書宣稱說王庭湊不是壞人,是因為小人脅迫才不得已這麽做的,現在朝廷收迴原來加在他身上的罪名,為他平反昭雪。於是官軍也找到了一個停戰的體麵台階,隻有裴度徒勞而無功。
裴度為相二十餘年,曾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賢臣,重用過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堅持唯才是舉,這正是他為官的正直之處。
年輕的天子已經一心一意投入遊樂之中,不再有興趣關注這麽許多的雜務了。唐憲宗與裴度君臣一起奠定的大好局麵也消失殆盡了。即將沒落的大唐王朝已經不再需要裴度了。
在這場動亂之後,裴度曾經短時間出任宰相,但不久便被排擠出朝堂,到地方出任節度使。朝中主事的一直是宦官王守澄等人以及依附於王的宰相李逢吉。因為之前的一些恩怨,他們恨透了裴度,因此,終唐穆宗一朝,裴度再也未能入朝主事。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暴卒,敬宗在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扶持下繼位。唐敬宗童心未化嬉戲無度,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敬宗即位的第二個月,就率領內侍往中和殿擊球;越日,又至飛龍院蹴踘;又越日,召集樂工在踘場奏樂。從此晝與內侍遊戲,夜與後宮宴狎。敬宗對右神策軍中尉梁守謙優禮有加;對左神策軍中尉馬存亮則不聞不問。
敬宗熱愛馬球的名聲不僅傳遍皇宮,甚至越過宮牆,傳到了長安城的市肆之中。
張韶是染署裏的一名役夫,專門給進貢朝廷的絲織品印染。有一個算命先生名叫蘇玄明,跟張韶的關係不錯。一天晚上兩個人喝酒,蘇玄明跟張韶說:“我給你算了一卦,你將來會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跟我共進晚餐。目下正是發跡的日子,你想皇帝晝夜遊獵,時常不在宮中。你現在不乘此圖謀大事,尚待何時?”
張韶聽後大笑道:“你是卜人,我是染工,如何走得進朝門,坐得上龍廷,真正白日做夢,十分可笑!”蘇玄明正色道:“我的卜課很是靈驗,你不聞薑子牙釣魚,漢沛公斬蛇嗎,後來二人拜相稱帝名聞古今,難道我等不及古人麽?”張韶一聽點頭說道:“我做皇帝你拜相,一刻也是好的。”兩人密謀許久後,製訂了一套縝密的行動方案。
卻說印染在宮中的染署進行,但是染材卻要從外麵運進宮中。張韶是染署的役夫,平時經常運輸染材入宮,因此和守衛們混得廝熟。張韶和蘇玄明私下裏遊說染署裏的染工,許諾他們占領皇宮之後,不光能吃香的喝辣的,還有大批的財寶可以劫掠。染工們膽小怕事,蘇玄明鼓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道:“你們這些土老冒兒!即使失敗了,你們有什麽可以失去的呢?無產階級失去的隻有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就這樣,兩人糾集了一百多人。張韶叫他們將兵器藏在製作染料用的紫草裏,然後一行人便朝皇宮進發。
紫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高隻能長到二尺多,再多的紫草也不可能把車輪壓得嘎吱嘎吱作響。一位門役生了疑心,就上來盤問。張韶本來就心懷鬼胎,一遭盤問立即驚惶失措。他忙抽刀殺死門役,接著讓部眾拿起武器,眾人大聲喊叫著向皇宮衝去。
當時敬宗正與宦官、宮女在一起踢球,忽見幾個小宦官驚饋失措地跑來報告,說前邊有叛亂,已衝入宮中,現在正朝這兒趕來。敬宗一聽嚇得麵如死灰,下令宦官立即關閉大門。大門剛關上,張韶等人便搭人梯爬上圍牆,並有幾個人跳下牆來與禁軍交戰。宦官、宮女們嚇得不知所措,敬宗忙吩咐侍從趕快護駕到粱守謙營中避難。當時右神策軍離禦寢較遠,左神策軍離禦寢較近,隨從宦官勸道:“右神策軍太遠,在路上怕不安全;左神策軍較近,我們不如去左神策軍”。敬宗一聽有理,便率領隨從狼狽不堪地逃出寢宮。
左神策軍中尉馬存亮聽說敬宗到來後,急忙迎駕捧足涕泣,接著自負敬宗入營,立遣大將康藝全帶領騎卒入宮討賊。
小皇帝驚魂初定,忙說媽媽和奶奶還處於危險之中。馬存亮立馬派五百騎兵接來兩位太後。李湛這才把提著的心放到肚子裏。
張韶等人衝入皇宮後把禁軍殺散,接著衝進清思殿。張韶見富麗堂皇的禦殿光彩奪目,便與算命先生蘇玄明同步坐上禦榻。兩人把酒當歌,慨當以慷。張韶興高采烈地對蘇玄明說:“你小子算得真準!現在我已經做過皇帝,你也做過宰相,我們可以一起出去了。”蘇玄明吃驚地張大嘴巴說道:“難道你進來就是為了這個?”
張韶起座說道:“這寶座豈可長據,倘禁兵到來如何對敵?”張韶和蘇玄明麵麵相覷。蘇玄明這才發現兩人的溝通出了問題——蘇玄明本來想鼓勵張韶幹一番事業,而張韶隻想與自己來皇宮吃飯!
這時馬存亮已經調兵遣將,派左神策大將軍康藝全、將軍何文哲,連同聞訊趕來的右神策大將軍康誌睦、將軍李泳等人合兵一處,向染工們發起了最後的總攻。一百多人的烏合之眾怎麽抗衡得過正規軍呢?三下五除二,義勇軍全軍覆沒,張韶和蘇玄明也死於亂軍之中,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就此灰飛煙滅。
這晚宮門全閉,敬宗留宿左軍,中外不知所在。第二天黎明,在左右神策軍的護衛下,李湛凱旋還宮,然後論功行賞,論罪行罰:馬存亮功勞最大,給了他二百戶做食邑,梁守謙也跟著升了官;守衛宮門的宦官本來應當被處死,最後改為杖刑。
這就是著名的染織工人謀反事件,張韶為了驗證一下朋友的預測,賠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本來好玩的一件喜事,最後卻化成了血腥的悲劇。
敬宗時有個假太監名叫劉克明,他是大太監劉光的幹兒子,憑借劉光的勢力進了宮,也成了一名太監。但是他與其他太監不一樣,他沒有淨身,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湛特別喜歡玩,於是劉克明就陪他玩,時間一場,劉克明就受到太子的喜愛。
得到太子的喜愛之後,劉克明開始在後宮之中唿風喚雨,宮女們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太監之後,紛紛獻身於他,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宮女為他侍寢,他的生活比皇帝還要滋潤。李湛登上皇位之後,整日不理朝政,每天隻知道遊玩,對後宮的三千佳麗也不管不顧,於是劉克明不再滿足於宮女,而是將魔爪伸向了後宮的嬪妃,時間一長,後宮便成了他的天下,後宮裏的女人都圍著他轉。
後來有一次劉克明陪皇上打獵,皇上不小心一箭射在他的大腿上,劉克明假太監的身份敗露,他找人一起殺死了皇帝,那個時候李湛才18歲。
殺死皇帝之後,劉克明冒出了一個更大的想法,那就是掌控朝政,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劉克明偽造遺旨,擁立當時的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太監王守辰帶著大批兵馬攻進了皇宮,劉克明投井身亡,絳王李悟被殺,王守澄擁立李昂為帝,即唐文宗,改年號為“太和”。
唐文宗在位時不好女色、勤勉聽政、厲行節儉,革除奢靡之風,致力於複興王朝。但是大宦官仇士良、魚弘誌等人掌握朝政,唐文宗要權力沒權力,要自由沒自由,皇帝當得比太監還難受。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抑鬱成疾不能起床,他叫來宰相楊嗣複、李玨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誌聞訊後立即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並派出一班神策軍士兵去迎接安王李溶。
這班士兵都是一些沒文化的粗人,聽到命令後匆忙來到十六王宅,可是卻不知道迎接哪位親王了。一群人站在王宅門口麵麵相覷,仇士良反應還算快,又派了一個信得過的手下追去,然而這個人是個腦子明白但嘴上講不明白的笨蛋,到了王府門口嘴張了半天,才傻乎乎地喊出一句“迎接大的!迎接大的!”神策軍聽到後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清到底該接誰。這時王府裏的安王和穎王也聽到外邊的喧嘩,但他們在沒有確定到底是誰之前都不敢貿然行動。
就在兩個大男人發怵的時候,穎王妃王美人走出王府,她極其鎮定地對滿腦子漿糊的神策軍士兵說道:“你們聽著,所謂‘大的’就是穎王殿下。你們睜大眼睛看看,穎王殿下身材魁偉,當今皇帝都稱他為‘大王’。你們的仇公公也和他一起喝過酒,是生死之交。擁立新君可是頭等大事,你們出了岔子要被殺頭的!”眾人一聽大眼瞪小眼,不知道這個女人說的是真是假。王美人立即轉身迴府,把隱藏在屏風後邊的李炎推到眾人麵前。果然李炎高大魁梧,神策軍士兵都被忽悠住了,於是立即護送李炎來到少陽院。看到李炎,仇士良恨不得一頭撞牆。但現在隻好將錯就錯,冊立穎王為皇太弟。
2月10日,李昂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於長安宮中的太和殿,享年三十一歲。
李炎生於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二十七歲之前,他一直兢兢業業地做王爺,任憑皇位在父親穆宗、哥哥敬宗和文宗的手裏轉來轉去。李炎有一次去邯鄲自助遊,偶然認識了一位王姓歌妓。此女不僅豔驚四座,而且歌舞俱佳,李炎喜歡得不得了,當時便決定為她贖身,然後帶迴自己的王府。這位歌妓就是上文提到的王美人。
唐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勸說下,將唐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全部賜死。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因為服食“仙丹”過多,進入彌留狀態。
武宗本有五子,不過年皆幼弱,未識大政,宮內一班宦豎認為子承父統不過尋常舊例,就是擁立起來也沒有什麽功績,不若迎戴光王較為得計。於是擅傳詔命,說是皇子年幼,令皇太叔處分國事。
這時擔任宰相的李德裕請求麵見聖上,結果多次被拒。
會昌六年六月,武宗疾已大漸,王才人侍立榻旁,武宗瞪視良久,好容易說出一語道:“我要與你長別了。”王才人忍住淚道:“陛下大福未艾,怎出此不祥之語?”武宗再想發言,偏喉中已是痰塞,不能再語,而兩目注視不瞬。王才人揣透意旨後說道:“陛下萬歲後,妾願身殉。”武宗略有歡容,說了一個“好”字,從此再不複言,承統問題也不提及。未幾駕崩,在位六年,止三十三歲。王才人悉取貯遺分給左右,接著解帶自盡榻下。不愧烈婦。
當天光王在武宗靈前即位,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宣宗。當下尊生母鄭氏為皇太後,追贈王才人為賢妃。閱數月安葬武宗,並將王賢妃附葬陵旁。王妃生前得寵專房,後宮嬪妃多懷不滿;如今殉節捐軀大義凜然,宮人都為之感動,相率送葬同聲一哭。
光王李怡是憲宗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憲宗生前光王並不怎麽受寵,憲宗朝的史料中幾乎沒有出現過他的名字,就是光王也是他的哥哥穆宗皇帝給他封的。論輩分,李怡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和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李怡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看過後卻撫摸著李怡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並賜給李怡玉如意、禦馬、金帶等物,並安排母親郭太後的堂弟擔任他的師傅。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以後不要再說。”
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肯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飲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此外光王的出身也不是很高,他的母親原來姓爾朱,從這個姓氏看應該是胡族。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後來與山東的士族鄭氏聯親,才改姓鄭。光王的母親曾經是叛臣李琦的侍妾,李琦兵敗被殺後被沒入掖庭,並且成了郭太後的侍女。憲宗出入往來,見鄭氏秀色可餐,便召入別室演了一出龍鳳配,後來就生了光王李怡。
婦人家容易懷妒,況鄭氏是個犯婦,郭太後便經常嘲笑她是個宮婢,稱其為“洗腳婢”。
不受寵與庶出的現實使得光王殿下從小就懂得“扮豬吃老虎”,宮內的所有人都以為其“不慧”,是個癡呆。他的兩個侄子文宗與武宗也公開拿他開玩笑。
光王對於這些嘲諷毫不在意,因為鄭太後是胡族出身,受其母影響,光王十分擅長弓箭、馬球,並精通音樂。光王利用這些才藝來降低文宗、武宗對他的猜忌與懷疑,讓他們認為自己胸無大誌,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由於弓馬嫻熟,光王經常陪武宗一起去打獵,這樣光王便有機會與宦官接觸。武宗去世後,宦官便立光王為皇帝。
不過宣宗即位之初也是很危險的。首先他是被宦官擁立的,而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武宗留下的大臣,這些大臣們很可能與其不同心,特別是宰相李德裕。其次宣宗以皇叔的身份繼承侄子的皇位,而侄子並不是沒有後代,相反有好幾個兒子,這些皇子都是他隱藏的威脅。所以宣宗皇帝為了穩定地位,一上台就開始大殺四方。
武宗時期,李德裕可以算是武宗最為信任的大臣,一人獨攬相權多年,凡是挑撥武宗與李德裕君臣關係的人都被武宗貶的貶,殺的殺。武宗與李德裕兩人君臣相得。而且李德裕正式踏入官場也是由於穆宗的提拔關照,而穆宗是光王的哥哥,武宗的父親。
因此宣宗皇帝在即位之際,看到李德裕作為大臣的代表奉冊時,內心十分擔心。每當李德裕看他時,他都會覺得毛發直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宣宗皇帝決定主動出擊。
會昌六年(846年)四月,宣宗聽政的第一個月就罷去李德裕的知政事,出鎮荊南,同年九月,又將李德裕改為東都留守。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再次將李德裕由東都留守貶為太子少保。同年十二月,李德裕被貶潮州。
在大力貶黜李德裕的同時,宣宗又大力提拔被李德裕趕出朝廷的牛黨等人,最後宣宗與牛黨大臣團結一致,將李德裕直接貶往崖州。
就這樣,李德裕一貶再貶,直到大中三年(849年)十二月淒涼地死於崖州。
在貶黜李德裕的同時,宣宗又舉起自己的第二把刀,這把刀直接對準了穆宗一係的正統性問題。的確穆宗一係是宣宗皇位正統性的最大挑戰。誰也沒想到宣宗皇帝直接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就是將憲宗的死算在穆宗一係頭上,這樣自己的皇位是從弑父賊子的手中奪迴來的,是順應天道的。
關於憲宗的死因,現在都沒有得出確定的答案,有的說憲宗是因為晚年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也有的說憲宗晚年對宦官動輒打罵,結果宦官陳弘誌不堪忍受鋌而走險;還有的說是郭太後和穆宗指使宦官做的,反正一直沒有定論。
但是宣宗即位後,明裏暗裏將弑殺憲宗的罪名甩給了穆宗。因為憲宗在位時穆宗是東宮之主,在為父報仇的名義下,宣宗對穆宗一係展開了清算,這場清算上到太皇太後郭氏,中到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位皇帝,下到武宗諸子。在他的血腥清算下,穆宗一係徹底退出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宣宗當上皇帝後,他的媽媽鄭氏由叛賊的侍妾變成了皇太後;但是郭太後的存在讓母子二人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首先郭太後是憲宗的元妻,在天下臣民看來,郭太後所出的穆宗一係是憲宗的嫡係,郭太後是正統的象征。
其次鄭太後曾是郭太後的婢女,這件事無疑是鄭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即使她當了太後也不會忘記自己曾經侍奉郭太後的日子。
最後宣宗繼承的是侄子的位置,從名義上來說,郭太後還是太皇太後,比其母鄭太後要高一個輩分。
可以說郭太後的存在使宣宗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她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在提醒宣宗其來位不正與正統性不足,並且郭太後作為郭子儀的孫女,身後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但是神奇的是,宣宗即位的第二年,郭太後就離奇地去世了。並且在她去世的當天,郭太後曾試圖跳樓自殺,但是被侍女攔了下來,隨後侍女將情況匯報給宣宗,宣宗大怒。緊接著郭太後就“暴崩”。
事實上宣宗對於郭太後十分不友好,幾乎在慢慢消耗郭太後的生命。郭太後死後,關於其祔祭問題再次引發朝廷上的爭論,宣宗堅決不允許郭太後陪葬憲宗,其原因便是如果郭太後陪葬憲宗,那麽等於是在承認穆宗一係的正統性,並且鄭太後也無法陪葬憲宗;隻有鄭太後陪葬憲宗,宣宗一係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憲宗嫡係。
郭氏一生曆經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以及唐宣宗七代帝王,其中五朝居皇太後或者太皇太後之位。她完全可以效仿武則天稱帝,但是為了郭家的名譽,也為了大唐的江山,郭氏並沒有這麽做。
郭氏為大唐王朝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足以名垂千史,成為千古一後。
武宗生前有五個兒子,但是史書上隻有他們的姓名和封號,事跡以及薨年全無。武宗的兒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造成這一現象的最大可能,就是宣宗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萬無一失,對武宗的後代下了黑手。後來唐朝的皇位一直在宣宗一係流傳,唐朝的後人也不敢對這一事件進行過多的探究與宣傳。
有地方獻給李忱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李忱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李忱認為這樣下去會重現玄宗朝的故事,於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將她放出宮。”李忱卻說:“放她迴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給她毒酒一杯。”一名國色天香的女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宣宗的行為簡直稱得上恐怖。
穆宗對河北諸鎮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就是把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往成德;把成德節度使王承元調往義成;把義成節度使劉悟調往昭儀。
魏博與成德兩個藩鎮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原來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自然得不到成德將士們的好感。田弘正從魏博出發的時候,隨身帶了兩千多名士兵保衛自己,但是田弘正到達成德之後,朝廷不願意支付士兵們的軍餉。本來就是調虎離山,讓你帶兵又何必調?田弘正隻好讓他們返迴魏博。
士兵們走後,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田弘正一家,然後自稱留後,上表朝廷要求獲得節度使一職。
田弘正之子田布留守魏博,聽說父親被害,便帶領本部兵馬平叛。可魏博的軍隊不聽田布的命令,田布無奈之下自殺身亡。
唐穆宗下詔討伐王庭湊。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官軍幾乎沒有進展。次年二月,唐穆宗一道詔書宣稱王庭湊無罪,現在朝廷為他平反。
幽州節度使劉總殺害父兄後十分恐懼,決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他給唐穆宗上表請求出家。唐穆宗賜他法號“大覺”,並允許他迴京。劉總啟程返京,剛出冀州不遠便死了。朝廷調河東節度使張宏靖到幽州主事,幽州都知兵馬使朱克融殺了張宏靖的隨官並將其軟禁起來,自己暫時管理軍務。
穆宗皇帝知道張宏靖被軟禁後,發布了一份詔書,貶張宏靖為吉州刺史。
穆宗的這些做法等於承認王庭湊殺死田弘正,朱克融軟禁張宏靖的行為都是合理的。
從此河北三鎮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麵,穆宗皇帝不再關心這些雜務,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遊樂之中。
此時淮西戰役中的名將李愬突然病死,裴度被任命為總指揮,監督前線軍事。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官軍基本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而朝廷也失去了耐性。次年二月,一道詔書宣稱說王庭湊不是壞人,是因為小人脅迫才不得已這麽做的,現在朝廷收迴原來加在他身上的罪名,為他平反昭雪。於是官軍也找到了一個停戰的體麵台階,隻有裴度徒勞而無功。
裴度為相二十餘年,曾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賢臣,重用過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堅持唯才是舉,這正是他為官的正直之處。
年輕的天子已經一心一意投入遊樂之中,不再有興趣關注這麽許多的雜務了。唐憲宗與裴度君臣一起奠定的大好局麵也消失殆盡了。即將沒落的大唐王朝已經不再需要裴度了。
在這場動亂之後,裴度曾經短時間出任宰相,但不久便被排擠出朝堂,到地方出任節度使。朝中主事的一直是宦官王守澄等人以及依附於王的宰相李逢吉。因為之前的一些恩怨,他們恨透了裴度,因此,終唐穆宗一朝,裴度再也未能入朝主事。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暴卒,敬宗在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扶持下繼位。唐敬宗童心未化嬉戲無度,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敬宗即位的第二個月,就率領內侍往中和殿擊球;越日,又至飛龍院蹴踘;又越日,召集樂工在踘場奏樂。從此晝與內侍遊戲,夜與後宮宴狎。敬宗對右神策軍中尉梁守謙優禮有加;對左神策軍中尉馬存亮則不聞不問。
敬宗熱愛馬球的名聲不僅傳遍皇宮,甚至越過宮牆,傳到了長安城的市肆之中。
張韶是染署裏的一名役夫,專門給進貢朝廷的絲織品印染。有一個算命先生名叫蘇玄明,跟張韶的關係不錯。一天晚上兩個人喝酒,蘇玄明跟張韶說:“我給你算了一卦,你將來會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跟我共進晚餐。目下正是發跡的日子,你想皇帝晝夜遊獵,時常不在宮中。你現在不乘此圖謀大事,尚待何時?”
張韶聽後大笑道:“你是卜人,我是染工,如何走得進朝門,坐得上龍廷,真正白日做夢,十分可笑!”蘇玄明正色道:“我的卜課很是靈驗,你不聞薑子牙釣魚,漢沛公斬蛇嗎,後來二人拜相稱帝名聞古今,難道我等不及古人麽?”張韶一聽點頭說道:“我做皇帝你拜相,一刻也是好的。”兩人密謀許久後,製訂了一套縝密的行動方案。
卻說印染在宮中的染署進行,但是染材卻要從外麵運進宮中。張韶是染署的役夫,平時經常運輸染材入宮,因此和守衛們混得廝熟。張韶和蘇玄明私下裏遊說染署裏的染工,許諾他們占領皇宮之後,不光能吃香的喝辣的,還有大批的財寶可以劫掠。染工們膽小怕事,蘇玄明鼓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道:“你們這些土老冒兒!即使失敗了,你們有什麽可以失去的呢?無產階級失去的隻有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就這樣,兩人糾集了一百多人。張韶叫他們將兵器藏在製作染料用的紫草裏,然後一行人便朝皇宮進發。
紫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高隻能長到二尺多,再多的紫草也不可能把車輪壓得嘎吱嘎吱作響。一位門役生了疑心,就上來盤問。張韶本來就心懷鬼胎,一遭盤問立即驚惶失措。他忙抽刀殺死門役,接著讓部眾拿起武器,眾人大聲喊叫著向皇宮衝去。
當時敬宗正與宦官、宮女在一起踢球,忽見幾個小宦官驚饋失措地跑來報告,說前邊有叛亂,已衝入宮中,現在正朝這兒趕來。敬宗一聽嚇得麵如死灰,下令宦官立即關閉大門。大門剛關上,張韶等人便搭人梯爬上圍牆,並有幾個人跳下牆來與禁軍交戰。宦官、宮女們嚇得不知所措,敬宗忙吩咐侍從趕快護駕到粱守謙營中避難。當時右神策軍離禦寢較遠,左神策軍離禦寢較近,隨從宦官勸道:“右神策軍太遠,在路上怕不安全;左神策軍較近,我們不如去左神策軍”。敬宗一聽有理,便率領隨從狼狽不堪地逃出寢宮。
左神策軍中尉馬存亮聽說敬宗到來後,急忙迎駕捧足涕泣,接著自負敬宗入營,立遣大將康藝全帶領騎卒入宮討賊。
小皇帝驚魂初定,忙說媽媽和奶奶還處於危險之中。馬存亮立馬派五百騎兵接來兩位太後。李湛這才把提著的心放到肚子裏。
張韶等人衝入皇宮後把禁軍殺散,接著衝進清思殿。張韶見富麗堂皇的禦殿光彩奪目,便與算命先生蘇玄明同步坐上禦榻。兩人把酒當歌,慨當以慷。張韶興高采烈地對蘇玄明說:“你小子算得真準!現在我已經做過皇帝,你也做過宰相,我們可以一起出去了。”蘇玄明吃驚地張大嘴巴說道:“難道你進來就是為了這個?”
張韶起座說道:“這寶座豈可長據,倘禁兵到來如何對敵?”張韶和蘇玄明麵麵相覷。蘇玄明這才發現兩人的溝通出了問題——蘇玄明本來想鼓勵張韶幹一番事業,而張韶隻想與自己來皇宮吃飯!
這時馬存亮已經調兵遣將,派左神策大將軍康藝全、將軍何文哲,連同聞訊趕來的右神策大將軍康誌睦、將軍李泳等人合兵一處,向染工們發起了最後的總攻。一百多人的烏合之眾怎麽抗衡得過正規軍呢?三下五除二,義勇軍全軍覆沒,張韶和蘇玄明也死於亂軍之中,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就此灰飛煙滅。
這晚宮門全閉,敬宗留宿左軍,中外不知所在。第二天黎明,在左右神策軍的護衛下,李湛凱旋還宮,然後論功行賞,論罪行罰:馬存亮功勞最大,給了他二百戶做食邑,梁守謙也跟著升了官;守衛宮門的宦官本來應當被處死,最後改為杖刑。
這就是著名的染織工人謀反事件,張韶為了驗證一下朋友的預測,賠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本來好玩的一件喜事,最後卻化成了血腥的悲劇。
敬宗時有個假太監名叫劉克明,他是大太監劉光的幹兒子,憑借劉光的勢力進了宮,也成了一名太監。但是他與其他太監不一樣,他沒有淨身,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湛特別喜歡玩,於是劉克明就陪他玩,時間一場,劉克明就受到太子的喜愛。
得到太子的喜愛之後,劉克明開始在後宮之中唿風喚雨,宮女們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太監之後,紛紛獻身於他,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宮女為他侍寢,他的生活比皇帝還要滋潤。李湛登上皇位之後,整日不理朝政,每天隻知道遊玩,對後宮的三千佳麗也不管不顧,於是劉克明不再滿足於宮女,而是將魔爪伸向了後宮的嬪妃,時間一長,後宮便成了他的天下,後宮裏的女人都圍著他轉。
後來有一次劉克明陪皇上打獵,皇上不小心一箭射在他的大腿上,劉克明假太監的身份敗露,他找人一起殺死了皇帝,那個時候李湛才18歲。
殺死皇帝之後,劉克明冒出了一個更大的想法,那就是掌控朝政,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劉克明偽造遺旨,擁立當時的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太監王守辰帶著大批兵馬攻進了皇宮,劉克明投井身亡,絳王李悟被殺,王守澄擁立李昂為帝,即唐文宗,改年號為“太和”。
唐文宗在位時不好女色、勤勉聽政、厲行節儉,革除奢靡之風,致力於複興王朝。但是大宦官仇士良、魚弘誌等人掌握朝政,唐文宗要權力沒權力,要自由沒自由,皇帝當得比太監還難受。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抑鬱成疾不能起床,他叫來宰相楊嗣複、李玨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誌聞訊後立即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並派出一班神策軍士兵去迎接安王李溶。
這班士兵都是一些沒文化的粗人,聽到命令後匆忙來到十六王宅,可是卻不知道迎接哪位親王了。一群人站在王宅門口麵麵相覷,仇士良反應還算快,又派了一個信得過的手下追去,然而這個人是個腦子明白但嘴上講不明白的笨蛋,到了王府門口嘴張了半天,才傻乎乎地喊出一句“迎接大的!迎接大的!”神策軍聽到後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清到底該接誰。這時王府裏的安王和穎王也聽到外邊的喧嘩,但他們在沒有確定到底是誰之前都不敢貿然行動。
就在兩個大男人發怵的時候,穎王妃王美人走出王府,她極其鎮定地對滿腦子漿糊的神策軍士兵說道:“你們聽著,所謂‘大的’就是穎王殿下。你們睜大眼睛看看,穎王殿下身材魁偉,當今皇帝都稱他為‘大王’。你們的仇公公也和他一起喝過酒,是生死之交。擁立新君可是頭等大事,你們出了岔子要被殺頭的!”眾人一聽大眼瞪小眼,不知道這個女人說的是真是假。王美人立即轉身迴府,把隱藏在屏風後邊的李炎推到眾人麵前。果然李炎高大魁梧,神策軍士兵都被忽悠住了,於是立即護送李炎來到少陽院。看到李炎,仇士良恨不得一頭撞牆。但現在隻好將錯就錯,冊立穎王為皇太弟。
2月10日,李昂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於長安宮中的太和殿,享年三十一歲。
李炎生於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二十七歲之前,他一直兢兢業業地做王爺,任憑皇位在父親穆宗、哥哥敬宗和文宗的手裏轉來轉去。李炎有一次去邯鄲自助遊,偶然認識了一位王姓歌妓。此女不僅豔驚四座,而且歌舞俱佳,李炎喜歡得不得了,當時便決定為她贖身,然後帶迴自己的王府。這位歌妓就是上文提到的王美人。
唐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勸說下,將唐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全部賜死。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因為服食“仙丹”過多,進入彌留狀態。
武宗本有五子,不過年皆幼弱,未識大政,宮內一班宦豎認為子承父統不過尋常舊例,就是擁立起來也沒有什麽功績,不若迎戴光王較為得計。於是擅傳詔命,說是皇子年幼,令皇太叔處分國事。
這時擔任宰相的李德裕請求麵見聖上,結果多次被拒。
會昌六年六月,武宗疾已大漸,王才人侍立榻旁,武宗瞪視良久,好容易說出一語道:“我要與你長別了。”王才人忍住淚道:“陛下大福未艾,怎出此不祥之語?”武宗再想發言,偏喉中已是痰塞,不能再語,而兩目注視不瞬。王才人揣透意旨後說道:“陛下萬歲後,妾願身殉。”武宗略有歡容,說了一個“好”字,從此再不複言,承統問題也不提及。未幾駕崩,在位六年,止三十三歲。王才人悉取貯遺分給左右,接著解帶自盡榻下。不愧烈婦。
當天光王在武宗靈前即位,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宣宗。當下尊生母鄭氏為皇太後,追贈王才人為賢妃。閱數月安葬武宗,並將王賢妃附葬陵旁。王妃生前得寵專房,後宮嬪妃多懷不滿;如今殉節捐軀大義凜然,宮人都為之感動,相率送葬同聲一哭。
光王李怡是憲宗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憲宗生前光王並不怎麽受寵,憲宗朝的史料中幾乎沒有出現過他的名字,就是光王也是他的哥哥穆宗皇帝給他封的。論輩分,李怡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和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李怡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看過後卻撫摸著李怡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並賜給李怡玉如意、禦馬、金帶等物,並安排母親郭太後的堂弟擔任他的師傅。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以後不要再說。”
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肯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飲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此外光王的出身也不是很高,他的母親原來姓爾朱,從這個姓氏看應該是胡族。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後來與山東的士族鄭氏聯親,才改姓鄭。光王的母親曾經是叛臣李琦的侍妾,李琦兵敗被殺後被沒入掖庭,並且成了郭太後的侍女。憲宗出入往來,見鄭氏秀色可餐,便召入別室演了一出龍鳳配,後來就生了光王李怡。
婦人家容易懷妒,況鄭氏是個犯婦,郭太後便經常嘲笑她是個宮婢,稱其為“洗腳婢”。
不受寵與庶出的現實使得光王殿下從小就懂得“扮豬吃老虎”,宮內的所有人都以為其“不慧”,是個癡呆。他的兩個侄子文宗與武宗也公開拿他開玩笑。
光王對於這些嘲諷毫不在意,因為鄭太後是胡族出身,受其母影響,光王十分擅長弓箭、馬球,並精通音樂。光王利用這些才藝來降低文宗、武宗對他的猜忌與懷疑,讓他們認為自己胸無大誌,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由於弓馬嫻熟,光王經常陪武宗一起去打獵,這樣光王便有機會與宦官接觸。武宗去世後,宦官便立光王為皇帝。
不過宣宗即位之初也是很危險的。首先他是被宦官擁立的,而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武宗留下的大臣,這些大臣們很可能與其不同心,特別是宰相李德裕。其次宣宗以皇叔的身份繼承侄子的皇位,而侄子並不是沒有後代,相反有好幾個兒子,這些皇子都是他隱藏的威脅。所以宣宗皇帝為了穩定地位,一上台就開始大殺四方。
武宗時期,李德裕可以算是武宗最為信任的大臣,一人獨攬相權多年,凡是挑撥武宗與李德裕君臣關係的人都被武宗貶的貶,殺的殺。武宗與李德裕兩人君臣相得。而且李德裕正式踏入官場也是由於穆宗的提拔關照,而穆宗是光王的哥哥,武宗的父親。
因此宣宗皇帝在即位之際,看到李德裕作為大臣的代表奉冊時,內心十分擔心。每當李德裕看他時,他都會覺得毛發直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宣宗皇帝決定主動出擊。
會昌六年(846年)四月,宣宗聽政的第一個月就罷去李德裕的知政事,出鎮荊南,同年九月,又將李德裕改為東都留守。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再次將李德裕由東都留守貶為太子少保。同年十二月,李德裕被貶潮州。
在大力貶黜李德裕的同時,宣宗又大力提拔被李德裕趕出朝廷的牛黨等人,最後宣宗與牛黨大臣團結一致,將李德裕直接貶往崖州。
就這樣,李德裕一貶再貶,直到大中三年(849年)十二月淒涼地死於崖州。
在貶黜李德裕的同時,宣宗又舉起自己的第二把刀,這把刀直接對準了穆宗一係的正統性問題。的確穆宗一係是宣宗皇位正統性的最大挑戰。誰也沒想到宣宗皇帝直接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就是將憲宗的死算在穆宗一係頭上,這樣自己的皇位是從弑父賊子的手中奪迴來的,是順應天道的。
關於憲宗的死因,現在都沒有得出確定的答案,有的說憲宗是因為晚年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也有的說憲宗晚年對宦官動輒打罵,結果宦官陳弘誌不堪忍受鋌而走險;還有的說是郭太後和穆宗指使宦官做的,反正一直沒有定論。
但是宣宗即位後,明裏暗裏將弑殺憲宗的罪名甩給了穆宗。因為憲宗在位時穆宗是東宮之主,在為父報仇的名義下,宣宗對穆宗一係展開了清算,這場清算上到太皇太後郭氏,中到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位皇帝,下到武宗諸子。在他的血腥清算下,穆宗一係徹底退出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宣宗當上皇帝後,他的媽媽鄭氏由叛賊的侍妾變成了皇太後;但是郭太後的存在讓母子二人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首先郭太後是憲宗的元妻,在天下臣民看來,郭太後所出的穆宗一係是憲宗的嫡係,郭太後是正統的象征。
其次鄭太後曾是郭太後的婢女,這件事無疑是鄭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即使她當了太後也不會忘記自己曾經侍奉郭太後的日子。
最後宣宗繼承的是侄子的位置,從名義上來說,郭太後還是太皇太後,比其母鄭太後要高一個輩分。
可以說郭太後的存在使宣宗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她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在提醒宣宗其來位不正與正統性不足,並且郭太後作為郭子儀的孫女,身後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但是神奇的是,宣宗即位的第二年,郭太後就離奇地去世了。並且在她去世的當天,郭太後曾試圖跳樓自殺,但是被侍女攔了下來,隨後侍女將情況匯報給宣宗,宣宗大怒。緊接著郭太後就“暴崩”。
事實上宣宗對於郭太後十分不友好,幾乎在慢慢消耗郭太後的生命。郭太後死後,關於其祔祭問題再次引發朝廷上的爭論,宣宗堅決不允許郭太後陪葬憲宗,其原因便是如果郭太後陪葬憲宗,那麽等於是在承認穆宗一係的正統性,並且鄭太後也無法陪葬憲宗;隻有鄭太後陪葬憲宗,宣宗一係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憲宗嫡係。
郭氏一生曆經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以及唐宣宗七代帝王,其中五朝居皇太後或者太皇太後之位。她完全可以效仿武則天稱帝,但是為了郭家的名譽,也為了大唐的江山,郭氏並沒有這麽做。
郭氏為大唐王朝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足以名垂千史,成為千古一後。
武宗生前有五個兒子,但是史書上隻有他們的姓名和封號,事跡以及薨年全無。武宗的兒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造成這一現象的最大可能,就是宣宗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萬無一失,對武宗的後代下了黑手。後來唐朝的皇位一直在宣宗一係流傳,唐朝的後人也不敢對這一事件進行過多的探究與宣傳。
有地方獻給李忱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李忱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李忱認為這樣下去會重現玄宗朝的故事,於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將她放出宮。”李忱卻說:“放她迴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給她毒酒一杯。”一名國色天香的女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宣宗的行為簡直稱得上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