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指的是泉州少林寺,又名鎮國東禪寺,位於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
泉州少林寺,又名鎮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位於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於唐朝,興盛於兩宋,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經曆幾度興廢,史跡猶存。
泉州南少林最早見於《萬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書《少林拳術秘訣》稱:“斯時國內有兩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閩中“。唐豪考證認為:此“閩中“少林即泉州少林,從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認為:建於清源山麓的泉州東禪院即南少林。
始建於唐初的泉州少林寺雖曆經滄桑,千年古刹史跡猶存,文獻可稽。清鹹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間,東禪寺主持幻空曾手書“少林古跡“山門匾額,稍後又出現過“欽賜東禪少林寺“供案。泉州曆史學會陳泗東據此認為:“東禪寺有兩個名稱,一是正式的,名為鎮國東禪寺……另一個是俗稱,叫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東張鎮新寧裏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閩通誌》、《三山誌》、《福州府誌》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記載。流傳於福清民間的《請神薄》上有“少林寺伽藍“之名。少林寺遺址位於新寧裏彌勒山南坡,寺院依山而建,有八座層次分明的平坦地台,第二殿右側有馬廄、練功場、少林僧人墓葬等遺跡。寺前約400米的石板橋有刻著“少林院沙門謹募眾緣,共發心德,舍造下洋石橋一間“條石一塊,可作為福清少林寺的佐證。1993年,福建省武協派人對福清少林進行考察,並結合文獻記載,認定福清少林寺確實存在,其依據有五:1.福清少林寺於清乾隆以後消失,與傳說中康熙年間毀少林之事吻合。2.福州府無福田縣,仰為福清縣之謬。3.福清地屬福州府,地理位置恰為閩中,與《少林拳術秘訣》中南少林在“閩中“相符。4.福清古代亦有武僧,《後村大會集》中“得法於鐵鞭韶“的德誠和尚,便是福清高僧。5.莆田無九連山,福清少林遺址坐落在與永泰、莆田交界處的九連山脈,極有可能是“真正“的“南少林“。
993年7月13日,《福建僑報》率先發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內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
少林寺,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麵積約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曆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南北朝時,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開辟譯場,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設立翻經堂翻譯經書。之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四分律》等師說,經多代發展,後世最終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於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在南北朝佛教發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納還俗沙門衛元嵩刪寺減僧的建議,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傳流,史稱北周武帝滅佛,少林寺毀壞嚴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恢複少林寺,將其改名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複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再加上其他賞賜,少林寺成為擁有百頃良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在唐朝興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新政失敗後,留心空宗者始於汴京(今開封)設立禪院。
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左右,報恩禪師在少林寺弘揚曹洞宗風,終使少林寺“革律為禪“。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並統領嵩嶽一帶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僧徒雲集至此演武禮佛。
嘉靖時期,日本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少林僧侶抗倭有功,因此朝庭大規模修整寺院,少林寺還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其後,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朝廷征調,參與戰事,並屢建功勳,所以朝廷又多次為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也得以確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親書少林寺(原掛於天王殿,後移至山門)、寶樹芳蓮(原掛於大雄寶殿,後被火焚)二方匾額。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親覽寺院規劃圖,審定方案,重建山門,重修千佛殿,少林寺這次大修繕和改建耗銀達九千兩。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寫下眾多詩詞、匾額。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約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少林寺西約三百米處的少室山腳下,有一片中國最大的塔林。它南臨少溪,背依龍虎嶺,東接伏牛山脈,西依當陽坡,林木蔥鬱,環境秀美幽雅,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寢。
塔林中現存從唐至今的各類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僅次明塔的存量。據說現存塔僅是原來的二分之一,其餘被曆年來山水所衝毀。這裏的47座元塔其建築風格、磚石雕刻為研究元代的建築藝術留下了寶貴實物。更可貴的是,幾乎每座塔都有塔銘留存,為研究少林寺的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幾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長老壽塔、還遠長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間。
塔林中部偏東有一座建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長老靈塔“,這是一座單層密簷式磚塔,疊簷五重,造型秀麗,塔後壁鑲嵌著“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敘“的石碑。碑文和書丹並出自“當山首日本國沙門邵元“之手。法照禪師號菊庵,朝廷賜號“顯教圓通大禪師“。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禮請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圓寂。十六年後門弟子子珍請當時為當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書丹,留下了這座塔銘。
由於銘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並且文辭書法都具有相當高的造詣,尤顯珍貴。少林寺塔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古塔建築群,是古塔建築群世界之最。
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
塔林北約一公裏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遺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麵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祖師像。
五乳峰上達摩洞深約7米,高寬3米餘,北額有燕都近溪題刻“東來肇跡“。洞內石壁上,遺有高1米多、寬約60厘米的凹槽,即是當年挖鑿達摩麵壁石的痕跡。內供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造,雙柱石砌,南額胡斌題刻“默玄處“。傳說達摩曾在此麵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二祖庵位於少林寺西南方向缽盂峰峰頂。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曾在此養傷。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少林寺內外碑銘繁多,其中元代碑銘不僅數量可觀,且大都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曆史、書法藝術、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實物文獻。在少林寺甫道右側“慈雲堂“碑廊裏,奇碑珍銘琳琅滿目。其中有兩通麵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邊的一通就是“大元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少林開山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注:裕公,即福裕法師)。這座碑,翻開了元代大少林禪寺曆史的第一頁。論書法之精妙,要數《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禪寺蕭梁達磨大師碑敘》。此碑建於至正七年(1347年),碑文高3.23米,寬1.38米,撰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出自當時文人歐陽玄之手。而碑文的書丹則為元代大書法家康裏巎巎。《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禪寺蕭梁達磨大師碑敘》不僅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還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折疊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一詞成為中國傳統武術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絕技、少林拳術、少林派棍術、少林派槍術、少林派刀術、少林派劍術。
少林武術兵器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等。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遊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少林功夫傳人釋延芫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有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
折疊少林譜係
曆史資料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元初有個叫福裕的少林寺和尚統一了五大宗派,創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並撰寫了子孫輩訣,此後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譜訣的確立,標誌著少林寺從此之後形成了一個子孫相繼的禪院,譜訣共70字(雪庭曹洞正宗),內容是:
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鑒、崇、詐。
忠、正、善、禧、祥,謹、戀、願、濟、度。
雪、庭、為、尋、師,引、汝、歸、銘、路。
最常見的是:德、行、永、延、恆字輩。
現任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永“字輩弟子。
曹洞正宗起源:曆史資料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是屬於十方選賢住持寺院,曾有佛教禪宗的臨濟、溈仰、法眼、雲門、曹洞等五大宗派僧侶同住和修;元初,雪庭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以後,將原有的五大宗派僧侶統一尊立曹洞宗為正宗,創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別,並撰寫了子孫輩訣,此後曆代少林寺弟子均照此取名,自此嵩山少林寺稱為子孫推賢住持寺院。
禪宗世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泉州少林寺,又名鎮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位於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於唐朝,興盛於兩宋,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經曆幾度興廢,史跡猶存。
泉州南少林最早見於《萬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書《少林拳術秘訣》稱:“斯時國內有兩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閩中“。唐豪考證認為:此“閩中“少林即泉州少林,從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認為:建於清源山麓的泉州東禪院即南少林。
始建於唐初的泉州少林寺雖曆經滄桑,千年古刹史跡猶存,文獻可稽。清鹹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間,東禪寺主持幻空曾手書“少林古跡“山門匾額,稍後又出現過“欽賜東禪少林寺“供案。泉州曆史學會陳泗東據此認為:“東禪寺有兩個名稱,一是正式的,名為鎮國東禪寺……另一個是俗稱,叫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東張鎮新寧裏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閩通誌》、《三山誌》、《福州府誌》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記載。流傳於福清民間的《請神薄》上有“少林寺伽藍“之名。少林寺遺址位於新寧裏彌勒山南坡,寺院依山而建,有八座層次分明的平坦地台,第二殿右側有馬廄、練功場、少林僧人墓葬等遺跡。寺前約400米的石板橋有刻著“少林院沙門謹募眾緣,共發心德,舍造下洋石橋一間“條石一塊,可作為福清少林寺的佐證。1993年,福建省武協派人對福清少林進行考察,並結合文獻記載,認定福清少林寺確實存在,其依據有五:1.福清少林寺於清乾隆以後消失,與傳說中康熙年間毀少林之事吻合。2.福州府無福田縣,仰為福清縣之謬。3.福清地屬福州府,地理位置恰為閩中,與《少林拳術秘訣》中南少林在“閩中“相符。4.福清古代亦有武僧,《後村大會集》中“得法於鐵鞭韶“的德誠和尚,便是福清高僧。5.莆田無九連山,福清少林遺址坐落在與永泰、莆田交界處的九連山脈,極有可能是“真正“的“南少林“。
993年7月13日,《福建僑報》率先發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內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
少林寺,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麵積約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曆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南北朝時,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開辟譯場,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設立翻經堂翻譯經書。之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四分律》等師說,經多代發展,後世最終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於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在南北朝佛教發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納還俗沙門衛元嵩刪寺減僧的建議,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傳流,史稱北周武帝滅佛,少林寺毀壞嚴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恢複少林寺,將其改名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複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再加上其他賞賜,少林寺成為擁有百頃良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在唐朝興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新政失敗後,留心空宗者始於汴京(今開封)設立禪院。
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左右,報恩禪師在少林寺弘揚曹洞宗風,終使少林寺“革律為禪“。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並統領嵩嶽一帶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僧徒雲集至此演武禮佛。
嘉靖時期,日本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少林僧侶抗倭有功,因此朝庭大規模修整寺院,少林寺還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其後,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朝廷征調,參與戰事,並屢建功勳,所以朝廷又多次為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也得以確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親書少林寺(原掛於天王殿,後移至山門)、寶樹芳蓮(原掛於大雄寶殿,後被火焚)二方匾額。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親覽寺院規劃圖,審定方案,重建山門,重修千佛殿,少林寺這次大修繕和改建耗銀達九千兩。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寫下眾多詩詞、匾額。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約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少林寺西約三百米處的少室山腳下,有一片中國最大的塔林。它南臨少溪,背依龍虎嶺,東接伏牛山脈,西依當陽坡,林木蔥鬱,環境秀美幽雅,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寢。
塔林中現存從唐至今的各類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僅次明塔的存量。據說現存塔僅是原來的二分之一,其餘被曆年來山水所衝毀。這裏的47座元塔其建築風格、磚石雕刻為研究元代的建築藝術留下了寶貴實物。更可貴的是,幾乎每座塔都有塔銘留存,為研究少林寺的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幾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長老壽塔、還遠長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間。
塔林中部偏東有一座建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長老靈塔“,這是一座單層密簷式磚塔,疊簷五重,造型秀麗,塔後壁鑲嵌著“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敘“的石碑。碑文和書丹並出自“當山首日本國沙門邵元“之手。法照禪師號菊庵,朝廷賜號“顯教圓通大禪師“。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禮請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圓寂。十六年後門弟子子珍請當時為當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書丹,留下了這座塔銘。
由於銘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並且文辭書法都具有相當高的造詣,尤顯珍貴。少林寺塔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古塔建築群,是古塔建築群世界之最。
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
塔林北約一公裏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遺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麵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祖師像。
五乳峰上達摩洞深約7米,高寬3米餘,北額有燕都近溪題刻“東來肇跡“。洞內石壁上,遺有高1米多、寬約60厘米的凹槽,即是當年挖鑿達摩麵壁石的痕跡。內供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造,雙柱石砌,南額胡斌題刻“默玄處“。傳說達摩曾在此麵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二祖庵位於少林寺西南方向缽盂峰峰頂。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曾在此養傷。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少林寺內外碑銘繁多,其中元代碑銘不僅數量可觀,且大都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曆史、書法藝術、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實物文獻。在少林寺甫道右側“慈雲堂“碑廊裏,奇碑珍銘琳琅滿目。其中有兩通麵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邊的一通就是“大元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少林開山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注:裕公,即福裕法師)。這座碑,翻開了元代大少林禪寺曆史的第一頁。論書法之精妙,要數《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禪寺蕭梁達磨大師碑敘》。此碑建於至正七年(1347年),碑文高3.23米,寬1.38米,撰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出自當時文人歐陽玄之手。而碑文的書丹則為元代大書法家康裏巎巎。《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禪寺蕭梁達磨大師碑敘》不僅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還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折疊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一詞成為中國傳統武術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絕技、少林拳術、少林派棍術、少林派槍術、少林派刀術、少林派劍術。
少林武術兵器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等。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遊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少林功夫傳人釋延芫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有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
折疊少林譜係
曆史資料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元初有個叫福裕的少林寺和尚統一了五大宗派,創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並撰寫了子孫輩訣,此後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譜訣的確立,標誌著少林寺從此之後形成了一個子孫相繼的禪院,譜訣共70字(雪庭曹洞正宗),內容是:
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鑒、崇、詐。
忠、正、善、禧、祥,謹、戀、願、濟、度。
雪、庭、為、尋、師,引、汝、歸、銘、路。
最常見的是:德、行、永、延、恆字輩。
現任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永“字輩弟子。
曹洞正宗起源:曆史資料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是屬於十方選賢住持寺院,曾有佛教禪宗的臨濟、溈仰、法眼、雲門、曹洞等五大宗派僧侶同住和修;元初,雪庭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以後,將原有的五大宗派僧侶統一尊立曹洞宗為正宗,創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別,並撰寫了子孫輩訣,此後曆代少林寺弟子均照此取名,自此嵩山少林寺稱為子孫推賢住持寺院。
禪宗世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