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一段科普。

    簡單來講,計算機,芯片,互聯網,網頁,網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關係?

    先講計算機。

    計算機,是集成電路的大成之作,必須了解一些半導體,比較常見的是矽和錫,搞電路板的那種將電壓的流通量,通過矽和錫的傳導,各種電阻設置,減小到到12伏特,5伏特,直流電,弱電。

    就行成了如今的“電子科技”。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在弱電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叫做“晶體管”的元件,這是弱電的控製核心,同時具有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等作用。

    對弱電的應用就達到了登堂入室的地步。

    但這樣還不夠。

    1950年,一個美國工程師在開發打字機的時候覺得不滿。

    傳統打字機是純機械構造,打完一個字,要按下一個鐵片開關,打完一行,就需要手動抽送一下。

    速度極慢。

    那麽,可不可以用電路來解決呢?

    自動跳行,自動前進,不高興還可以後退?

    隻管劈裏啪啦打字就可以了,讓打字機自動運轉?

    是不是很舒服?

    於是他開始研究,用矽板做基底材料,用錫做隧道電路,加上電容,電阻,變壓器,濾波器,四個晶體管,一共20多個電子元件,實現了這一功能,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枚芯片,讓它擁有了簡單的邏輯編輯功能,這塊芯片足足有臉盆那麽大。

    開發成功了。

    也成功讓英語鍵盤上,多出了一個空格鍵。

    按一下,跳一個字符。

    也多出了一個迴車鍵。

    按一下跳一行。

    還多出了一個刪除鍵,按一下退一步。

    這款隻有4個晶體管的芯片,專利被一家生產收聲機的公司授權使用,改進到巴掌大小,於1953年推出了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

    後來,集成電路的電視電話也相繼被發明。

    集成電路實現了信號與電流的同步傳輸,實現了工業可視化技術。

    而集成電路玩到極致,加上可視化操作界麵,顯示器,加上鍵盤,就成了計算機。

    1971年,英特爾的芯片技術已經非常牛逼了,發布了第一個微型芯片,改名叫微型處理器4004,將晶體管壓縮到了10微米的地步,刻錄在晶圓表麵,2.5厘米寬的處理器上,刻錄了2000多個晶體管。

    這在當時來看,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後麵。

    1978年,英特爾16位8088微處理器,晶體管的數量達到2.9萬個。

    1993年,英特爾奔騰處理器問世,晶體管的數量,300萬個。

    到2002年,奔騰4處理器發布,晶體管5500萬個。

    2005年,第一個雙核處理器,晶體管2.3億個。

    到第四代酷睿i7,這一數量達到了18.6億。

    現在知道芯片的生產有多難了吧?

    要在指甲蓋那麽大的晶圓表麵,刻錄18.6億個晶體管和微米電路。

    ……

    而此時的work公司。

    範陽和高路並排,站在那台14寸球麵顯示器前。

    這是一台ibm牌子的顯示器,顯示器的右上方,貼著一個四四方方的反光貼,上麵的字母再熟悉不過。

    pentium,正是目前英特爾公司發布,全球最好的處理器—奔騰。

    範陽笑著搖頭,他在連雲港時也去看過電腦。

    但那都是什麽玩意兒?

    美帝良心還在用ibm5650台式機,搭載英特爾286處理器,賣1萬多一台,還是dos係統,連鼠標都沒。

    簡直垃圾中的垃圾。

    可此時的work公司,這台ibm就已經很不錯了,奔騰1,更加全麵的運算和彩顯技術可以同步處理聲音,文字,圖片。

    視頻,是絕對別想的。

    還等5年。

    奔騰和windows視窗操作完美兼容,也代表著電腦正式進入鼠標時代。

    至少範陽勉強看得過去了。

    鍵盤的右手邊放著一個鼠標,桌麵是灰白底色的windows3.0。

    操作電腦的是個金色頭發的外國女人,正用鼠標在上麵點點點,在玩蜘蛛紙牌。

    範陽也有心賣弄一下,畢竟這個年代並不是誰都了解電腦的。

    笑著問道:“你這是奔騰處理器吧?”

    阿倫眼神一亮:“你是留學生?”

    範陽搖頭:“比較關注而已。”

    “耶,你不敢相信它的魅力,我可以告訴你它是最最最好的。”

    範陽笑道:“可以給我看一下你們網頁麽?”

    高路跟他們的合作關係是,五湖論壇上招商過來的。

    需要說明一點,電腦是電腦,互聯網是互聯網,是完全獨立的兩碼事。

    就好像電話是電話,電話線是電話線一樣。

    互聯網沒出來之前,計算機已經發展了20多年。

    所謂互聯網,隻是利用網線,將一台台個人電腦,串聯起來而已。

    這裏麵有個叫tcpip,網絡通信協議,為每台加入的計算機分配一個ip地址,相當於這台計算機的名字,方便識別,讓兩台計算機可以互相傳輸數據。

    目前,美國的互聯網是用電話線傳輸,也就是“撥號上網。”

    能夠互相傳輸和訪問,最原始的傳輸,僅僅局限於文字。

    但文字太單調。

    可不可以圖文並茂呢?把圖片和文字交叉排列,達到傳統印刷媒體的排版效果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能。

    活人豈被尿憋死。

    1991年,博納斯.李,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編寫方式,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縮寫http,意為超文本傳輸協議,將文字和圖片共同排列,作為一個html的文檔展示在網絡上。

    一打開,就像個全彩頁的書籍一樣,有圖片,也有文字。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外國蠻多重要的發明,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博納斯.李是麻省理工的教授,他開發超文本傳輸協議的目的,隻是為了向他的學生展示研究成果和分享論文。

    但學生該怎麽看呢?

    到哪兒訪問?

    於是這位牛人,順便,發明了ie瀏覽器。

    給了ie瀏覽器“地址”的概念,抬頭便用http:加上info.cern.ch。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網址,第一個“網頁”。

    後來info的概念太籠統了,就改成worldwideweb,世界寬帶網絡,,中文譯名萬維網。

    這一發明轟動了全球,博納斯.李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擁有這一專利,完全可以坐擁億萬財富,可是他卻決定無償奉獻出來,免費提供給所有人使用。

    不收一分錢。

    有著ie瀏覽器的免費在先,也導致後來的瀏覽器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任何網上的東西都可能收費,唯獨瀏覽器,不管什麽品牌都是完全免費。

    “網頁”的集合,就叫做“網站”

    現在的美國到處都在建網站,而work公司,作為很有資曆的erp軟件開發公司,當然也搭上了這一波熱潮。

    收費編寫網頁,受到美國ups快遞公司和西雅圖海關的委托,建立了西部第一家外經貿信息網站,到各大論壇招商。

    高路作為連雲港的行業領袖,收到了他們的邀請。

    比老馬早了整整兩年。

    其實早就該過來了。

    隻是高路也下不定決心,一個小小的子頁麵,就是將高路的公司掛到西雅圖外經貿的網站上,留下電話號碼,地址,聯係方式,可以讓美國公司看到,就要付出3萬美金的高額代價。

    要不是範陽堅持,或許高路還不會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國際倒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吹牛小王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吹牛小王呀並收藏重生之國際倒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