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爆發戰亂之時,前來討伐“叛逆”的青州軍卻僵持在了陵水縣外。
隨著首戰失利,青州軍軍心渙散,很多青州軍士卒已經無心再戰,隻盼著罷兵班師。
之後蕭九又偽造了聖旨,前往勸退各部,所以現在整個青州軍內出現了兩種聲音。
大部分人建議就此退兵返迴,之後在慢慢圖謀陵水縣,隻有一小部分不怕死的堅持攻打陵水縣。
青州督撫呂耀良作為此次出征的發起人,自然不想就這樣灰溜溜的迴去,這對於他的威信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可現在手下大部分人都無心再戰,他也不能過分逼迫。
所以現在出征日久的青州軍隻是駐紮在距離陵水縣不遠的地方互相僵持,並沒有什麽大的動作。
可隨著大軍出征,整整四萬多人生火做飯消耗的糧食就是一筆巨大的消耗。
陵水縣的蕭九這邊同樣也不好過,麵對不知何時發起的進攻,所有人都繃緊著神經,小心在前線防備。
眼看時間過去數日,駐紮在陵水縣外的青州軍已經開始蠢蠢欲動,蕭九卻得到了京都戰亂的消息。
最開始聽到皖州兵變,圍攻京都時蕭九有些驚疑,之後又聽到皖州張唯兵敗自裁的消息。
通過手下隻言片語的零碎情報,蕭九在心裏梳理出事件的基本脈絡。
野心勃勃的皖州軍想入京挾持皇帝、朝堂,久攻不下後被趕來勤王的軍隊兩麵夾擊。
隨著皖州督撫張唯的身死,皖州軍群龍無首之下已是砧板上的魚肉。
雖然京都發生的這些大事與自己並無什麽具體的關聯,可他好歹也算是皇帝安插在青州的眼線。
現在冀州、豫州的勤王大軍騰出手來,隻要自己在陵水縣拖住青州軍,想必沒多久就會等來迴援。
想到這裏,蕭九快速起身寫了兩封書信,差蕭字營騎兵星夜趕往冀州和豫州。
之前兩州爆發民變,無心去管自己的陵水縣,可現在大軍返迴,麵對隨時都會打進來的青州軍想必那些手握實權的大人物不會不聞不問。
就在蕭九寫信送往冀、豫兩州時,陵水縣外的呂耀良同樣得到了京都傳來的消息,甚至內容比蕭九知道的更加詳細。
聽著手下密探的匯報,呂耀良的臉色有些難看。
其實早在從青州起兵之前,他與皖州督撫張唯就多有聯絡。
所以在呂耀良在青州放出風去準備起兵討伐陵水縣蕭九時,皖州的張唯也趁機起兵圍攻京都。
原本還想著青州軍西進,冀州和豫州都會派兵前往援助陵水縣的蕭九。
可他萬萬沒想到京都的探子早已安插在皖州境內,提前給皇帝傳出了情報。
這才有了之後皖州軍圍攻京城,冀州、豫州兩麵來援的局麵產生。
此時呂耀良得知張唯兵敗的消息後,知道繼續攻打陵水縣已經不是明智之舉。
隨著京都困境解除,冀州、豫州大批兵馬必定已經開始返迴。
而且通過手下密探匯報,京都的那位皇帝似乎對自己敵意頗大,已經給了冀州、豫州討伐自己的借口。
若是繼續攻打陵水縣,哪怕將陵水縣完全掌握,必然也會迎來冀州和豫州的忌憚。
就在呂耀良對是否撤軍舉棋不定時,文詰此時卻在中軍大帳外求見,呂耀良也隻好屏退密探示意士卒帶文詰進來。
文詰入帳之後,對著呂耀良行了一個軍禮,之後便從手中遞出一個信封,說道:“老師的信。”
看著文詰遞來的書信,呂耀良臉色微變,可還是從身後接過,拿出早已拆封的信件看了起來。
一行行熟悉的字跡從眼簾緩緩劃過,最終呂耀良也隻是仰頭一聲歎息。
“老師已經不看好青州了。”
隨著呂耀良話音落下,一旁的文詰卻是出聲反駁。
“老師並非不看好青州,而是不看好你我。”
聽著文詰冷漠的話語,呂耀良無奈地露出一絲苦笑,沒有繼續言語。
這封來自京都的書信雖然是李立所寫,可卻代表著那位皇帝的意思。
信中大致意思是要呂耀良的青州軍在青州安分守己,不要妄想西進。
現在京都局勢已經基本穩固,冀州和豫州光是處理民變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已經無力謀圖朝堂。
之前呂耀良抗旨已經引起了秦鈺的注意,直接要求青州調撥大量糧食用於賑災。
現在形勢比人差,青州軍被堵在陵水縣境外進退兩難,一時間讓呂耀良無法抉擇。
此時文詰出麵勸諫呂耀良退兵,倒是個借坡下驢的機會。
思慮再三之後,呂耀良也隻能無奈的傳令三軍就此退兵。
望著近在咫尺的陵水縣,呂耀良心中有些悵然若失,他知道下次隻怕更難拿下這方寸之地。
縱然心有不甘,此時也隻能咬牙認下。
隨著青州軍退兵,陵水縣的危機算是暫時解除,蕭九也可以緩一口氣。
現在迴過頭去看蕭九發家的過程,麵對一次次困境更多的還是依靠運氣僥幸過關。
就像這次,若不是呂耀良忌憚來自京都的壓力,縱然有威力驚人的大炮,也很難僥幸過關。
蕭九對著一件件往事在心中不斷複盤,越發看不透大夏未來的走向。
若想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手裏不但要有糧食,要有兵、有人。
想到深處,一股前所未有的掌控欲填滿了蕭九的腦海。
……
就在京都之危解除,陵水縣外的青州軍退兵時,徐州、冀州、豫州三地民變造反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隨著時間的發酵,風頭最盛的神火教在各處搶劫縣城,洗劫鄉鎮已經有了不小的積蓄。
神火教成員的數量也隨著難民隊伍的擴大不斷生長,已經有了數萬人規模。
而剛抽調大量兵卒進京勤王的軍隊麵對與日俱增的反賊,倒是顯得有心無力。
這些瘋狂的神火教成員打散一批又會出現另外一批,就像割韭菜一樣接連不斷。
出兵鎮壓叛亂的各州府兵每次出征都會消耗大量錢糧,與那群光腳不怕穿鞋的災民根本無法比較。
隨著戰火的蔓延,有多少人因為這場災難變得家破人亡自己沒人記得清楚。
隨著首戰失利,青州軍軍心渙散,很多青州軍士卒已經無心再戰,隻盼著罷兵班師。
之後蕭九又偽造了聖旨,前往勸退各部,所以現在整個青州軍內出現了兩種聲音。
大部分人建議就此退兵返迴,之後在慢慢圖謀陵水縣,隻有一小部分不怕死的堅持攻打陵水縣。
青州督撫呂耀良作為此次出征的發起人,自然不想就這樣灰溜溜的迴去,這對於他的威信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可現在手下大部分人都無心再戰,他也不能過分逼迫。
所以現在出征日久的青州軍隻是駐紮在距離陵水縣不遠的地方互相僵持,並沒有什麽大的動作。
可隨著大軍出征,整整四萬多人生火做飯消耗的糧食就是一筆巨大的消耗。
陵水縣的蕭九這邊同樣也不好過,麵對不知何時發起的進攻,所有人都繃緊著神經,小心在前線防備。
眼看時間過去數日,駐紮在陵水縣外的青州軍已經開始蠢蠢欲動,蕭九卻得到了京都戰亂的消息。
最開始聽到皖州兵變,圍攻京都時蕭九有些驚疑,之後又聽到皖州張唯兵敗自裁的消息。
通過手下隻言片語的零碎情報,蕭九在心裏梳理出事件的基本脈絡。
野心勃勃的皖州軍想入京挾持皇帝、朝堂,久攻不下後被趕來勤王的軍隊兩麵夾擊。
隨著皖州督撫張唯的身死,皖州軍群龍無首之下已是砧板上的魚肉。
雖然京都發生的這些大事與自己並無什麽具體的關聯,可他好歹也算是皇帝安插在青州的眼線。
現在冀州、豫州的勤王大軍騰出手來,隻要自己在陵水縣拖住青州軍,想必沒多久就會等來迴援。
想到這裏,蕭九快速起身寫了兩封書信,差蕭字營騎兵星夜趕往冀州和豫州。
之前兩州爆發民變,無心去管自己的陵水縣,可現在大軍返迴,麵對隨時都會打進來的青州軍想必那些手握實權的大人物不會不聞不問。
就在蕭九寫信送往冀、豫兩州時,陵水縣外的呂耀良同樣得到了京都傳來的消息,甚至內容比蕭九知道的更加詳細。
聽著手下密探的匯報,呂耀良的臉色有些難看。
其實早在從青州起兵之前,他與皖州督撫張唯就多有聯絡。
所以在呂耀良在青州放出風去準備起兵討伐陵水縣蕭九時,皖州的張唯也趁機起兵圍攻京都。
原本還想著青州軍西進,冀州和豫州都會派兵前往援助陵水縣的蕭九。
可他萬萬沒想到京都的探子早已安插在皖州境內,提前給皇帝傳出了情報。
這才有了之後皖州軍圍攻京城,冀州、豫州兩麵來援的局麵產生。
此時呂耀良得知張唯兵敗的消息後,知道繼續攻打陵水縣已經不是明智之舉。
隨著京都困境解除,冀州、豫州大批兵馬必定已經開始返迴。
而且通過手下密探匯報,京都的那位皇帝似乎對自己敵意頗大,已經給了冀州、豫州討伐自己的借口。
若是繼續攻打陵水縣,哪怕將陵水縣完全掌握,必然也會迎來冀州和豫州的忌憚。
就在呂耀良對是否撤軍舉棋不定時,文詰此時卻在中軍大帳外求見,呂耀良也隻好屏退密探示意士卒帶文詰進來。
文詰入帳之後,對著呂耀良行了一個軍禮,之後便從手中遞出一個信封,說道:“老師的信。”
看著文詰遞來的書信,呂耀良臉色微變,可還是從身後接過,拿出早已拆封的信件看了起來。
一行行熟悉的字跡從眼簾緩緩劃過,最終呂耀良也隻是仰頭一聲歎息。
“老師已經不看好青州了。”
隨著呂耀良話音落下,一旁的文詰卻是出聲反駁。
“老師並非不看好青州,而是不看好你我。”
聽著文詰冷漠的話語,呂耀良無奈地露出一絲苦笑,沒有繼續言語。
這封來自京都的書信雖然是李立所寫,可卻代表著那位皇帝的意思。
信中大致意思是要呂耀良的青州軍在青州安分守己,不要妄想西進。
現在京都局勢已經基本穩固,冀州和豫州光是處理民變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已經無力謀圖朝堂。
之前呂耀良抗旨已經引起了秦鈺的注意,直接要求青州調撥大量糧食用於賑災。
現在形勢比人差,青州軍被堵在陵水縣境外進退兩難,一時間讓呂耀良無法抉擇。
此時文詰出麵勸諫呂耀良退兵,倒是個借坡下驢的機會。
思慮再三之後,呂耀良也隻能無奈的傳令三軍就此退兵。
望著近在咫尺的陵水縣,呂耀良心中有些悵然若失,他知道下次隻怕更難拿下這方寸之地。
縱然心有不甘,此時也隻能咬牙認下。
隨著青州軍退兵,陵水縣的危機算是暫時解除,蕭九也可以緩一口氣。
現在迴過頭去看蕭九發家的過程,麵對一次次困境更多的還是依靠運氣僥幸過關。
就像這次,若不是呂耀良忌憚來自京都的壓力,縱然有威力驚人的大炮,也很難僥幸過關。
蕭九對著一件件往事在心中不斷複盤,越發看不透大夏未來的走向。
若想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手裏不但要有糧食,要有兵、有人。
想到深處,一股前所未有的掌控欲填滿了蕭九的腦海。
……
就在京都之危解除,陵水縣外的青州軍退兵時,徐州、冀州、豫州三地民變造反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隨著時間的發酵,風頭最盛的神火教在各處搶劫縣城,洗劫鄉鎮已經有了不小的積蓄。
神火教成員的數量也隨著難民隊伍的擴大不斷生長,已經有了數萬人規模。
而剛抽調大量兵卒進京勤王的軍隊麵對與日俱增的反賊,倒是顯得有心無力。
這些瘋狂的神火教成員打散一批又會出現另外一批,就像割韭菜一樣接連不斷。
出兵鎮壓叛亂的各州府兵每次出征都會消耗大量錢糧,與那群光腳不怕穿鞋的災民根本無法比較。
隨著戰火的蔓延,有多少人因為這場災難變得家破人亡自己沒人記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