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940年12月一月,意大利人的蹩腳水平在全世界麵前暴露無遺。
利比亞的意大利殖民地駐防軍隔三差五就要被自由法國的部隊暴打一通,每次少說也要被幹掉兩個排,而且自由法國總是不得不就地釋放相當一批俘虜,隻因為“俘虜過多,無法全部帶走”。
如果說輸給久經沙場的法國勁旅和英國特種部隊尚不丟人,“領袖”的部隊在希臘邊境上的表現可就極其辣眼睛了。
希臘北部多山,希臘軍隊又是主場作戰,意大利人缺乏攻堅能力,進攻難以奏效還能解釋得通。問題是現在希臘人居然開始反攻,甚至把戰線反推到阿爾巴尼亞南部了!
意大利如此拉胯,倒讓自由法國第一摩步團的戰績水分變大了不少,不過暴揍意大利廢物軍隊,好歹也提振了一番盟軍的士氣。
無論如何,1940年已經過去,迴想起過去這一年,戴高樂真是感到恍如隔世。不過身為自由法國領袖的他無心多愁善感,終於處理完抵抗委員會機構這一檔子事的他隻想好好休息一會。
這些日子他真是被穆茲利埃和其他部門的衝突搞得身心俱疲。
海軍中將穆茲利埃之所以第一個加入自由法國,他在海軍裏受到排擠便是主要原因。而他自己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受排擠並不是沒來由的。這位中將是有能力,但是在團結同僚這方麵簡直是一個白癡。
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募兵也是怎麽方便怎麽來,政治頭腦也很有問題。在戴高樂前往非洲視察部隊的時候,他便給戴高樂捅了個大簍子。
起因是英國組建了一個特別行動部,負責組織歐洲大陸上的抵抗運動。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情報滲透、公開宣傳、破壞襲擊和組織反抗軍(所謂向歐洲點火),無論是哪項工作,都離不開本地人的幫助。因此特別行動部便向各國流亡政府提出半是請求半是命令的申請,讓各國政府允許特別行動部征募各國誌願者。
如果戴高樂當時在倫敦,他會毫不猶豫地拒絕這個要求——法國誌願者隻有自由法國自己才能招募,英國對法國的所有事務和行動都必須經過自由法國,這是涉及主權獨立的大事,根本沒得商量!
但是缺乏政治敏感性的穆茲利埃同意了,甚至連討價還價都沒有。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畢竟丹麥、荷蘭、挪威、比利時和波蘭流亡政府都同意了,自由法國雖然自詡為大國,但如今的情況也隻比他們好了一線(自由法國控製的法屬赤道非洲和法屬西非真的很窮),更何況法國還有合法政府帶頭投降的汙點。
雖然知道穆茲利埃如此做法與戴高樂的觀念相悖,但其人的軍銜比戴高樂還高,在自由法國內部的資曆也不低。抵抗委員會其他成員縱有不滿,也隻能忍了。大不了等戴高樂迴來,再把這個權力拿迴來唄?
不過他們哪想到,英國特別行動處見穆茲利埃不像戴高樂那麽難對付,便立刻動了歪心思,打算趁戴高樂還在非洲,能從穆茲利埃身上榨多少油水就榨多少油水。於是抵抗委員會猛然發現,加入自由法國的士兵還在逐漸增多,但來卡登花園的政治家和平民卻越來越少,到最後居然幹脆一個也沒有了!
經過旁敲側擊,他們才發現,原來是穆茲利埃中將跟英國人達成了協議,將征募誌願者的工作完全甩給了後者。當怒氣衝衝的內政委員安東尼和外交委員哈金質問這個遲鈍的海軍中將的時候,他居然迴答說“反正他們來英國幾乎都要經過英國的審查,讓他們幫我們甄別一些人是不是間諜不是效率更高?”
“他們是法國公民!要審查也是我們審查,他英國軍情處有什麽資格甄別一個法國人是不是間諜!”
安東尼本來就是急性子,穆茲利埃又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兩人當場就吵了起來。到最後安東尼直接表示,所有來英的學者都被英國人截留了,自由法國的內政沒法幹了!
不幹就不幹!穆茲利埃居然也撂了挑子,你們民政部門不願意幹,那就讓軍人插手!把自由法國變成軍政府拉倒!
“協同作戰,總該信任盟友。現在盟軍力量本就弱小,還在這勾心鬥角,耗費氣力,法蘭西的國事就是被你們這群政客敗壞的!”
嘿,他穆茲利埃居然還有理了?難道他不記得先前弩炮事件中英國政府對自由法國下的黑手了嗎?
可是穆茲利埃確實不知道這件事,當時他還在埃及,遊說駐紮在亞曆山大的法國艦隊加入自由法國呢!
留在倫敦的自由法國軍政雙方便如此對抗起來,互相指責。戴高樂一返迴倫敦後,擺在他麵前的就是這麽個一地雞毛的局麵。
“穆茲利埃中將可真是……”
如果戴高樂還是一年前的那個上校師長,他肯定毫不猶豫就開噴了。但現在他作為自由法國領袖,隻能規勸衝突各方相忍為國。為了避免抵抗委員會將來再因為這種事內訌,他這次徹底給各個部門劃分好了職權。
穆茲利埃中將現在成了海軍委員,負責組織由自由法國領導的艦隊,自此失去了插手外交事務的權力——戴高樂也再也不敢讓他跟英國人打交道了。
誰知穆茲利埃不去找英國人,英國人倒去找他的麻煩了。
戴高樂才和家人抵達希洛普郡,準備享受難得的兩日休息時光,就收到接替哈利法克斯勳爵擔任英國外長的艾登的電話,後者讓他立刻到外交部去。戴高樂滿腹狐疑,隻得當晚就返迴了倫敦,並在第二天一早同那位工黨領袖見了麵。
艾登以焦慮不安的神色向戴高樂通報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發生了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我們剛剛得到證據,說明穆茲利埃中將正秘密地與維希方麵保持聯係。”
這個消息令戴高樂目瞪口呆,英國人還能再扯一點嗎?要跟維希勾結的話,穆茲利埃加入自由法國是吃飽了撐的嗎?雖然戴高樂號稱自由法國是比維希法國正統性更高的政府,但說實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根本不承認自由法國,維希政府更是如此!穆茲利埃做這間諜既無必要,也無好處。
而且維希根本不可能將一個海軍中將派來當臥底——戴高樂自己才是個準將,維希還能特地派一個中將來增強自由法國的影響力嗎?!
但是艾登卻說的有鼻子有眼:“當達喀爾遠征艦隊還在籌備的時候,他就企圖把這個計劃告訴達爾朗,並計劃將‘蘇爾考夫’號交給他。首相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下令逮捕了那位海軍中將。這件可怕的事將在你們的人民和我們的人民中產生什麽印象,我們確實不敢想象。但我們無法不立即行動。”
戴高樂幾乎要當場發作,他強忍怒火,鐵青著臉查看艾登遞給他的“證據”。那是一些在公用信箋上用打字機打下的便條,上麵蓋有倫敦法國領事館(完全被維希當局的官員控製著)的公章,以及最近被遣送迴國的空軍羅索亞將軍的簽名。
便條上印著據說是穆茲利埃海軍中將提供給羅索亞的情報,而英國方麵聲稱羅索亞又把這個便條傳給了某南美國家駐倫敦的公使館,然後由這個公使館轉給維希政府。
但艾登解釋道,這些文件在傳遞途中被一個機智的“情報處”人員給截獲了:“經過徹底的審訊,英國當局不得不相信了這些文件的真實性。”
戴高樂當時就愣住了,他本能地不相信這些所謂的證據,更為英國人不通知他便擅自拘捕審訊了自由法國的高級將領而感到憤怒。
不過現在情況不明,戴高樂也不能貿然提出這些證據是偽造的。於是他便向艾登說:“我認為這一定是由於某個陰謀而引起的大誤會,我們的敵人是很擅長搞這一套的。您要知道,我的獄友——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就這樣無奈地倒在了德國人可恥的陰謀和戰友殘忍的猜忌之下。”
艾登隻是一個外交家,他並不了解情報場上的爾虞我詐,因此他無法反駁戴高樂的話。不過戴高樂也沒有提出什麽令他為難的要求,自由法國的領袖僅僅是讓英國人給他一段時間,讓他親自且機密地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罷了。
僅僅是這點要求,艾登當然不會反對。
戴高樂就這樣氣鼓鼓地離開了英國外交部,進入汽車後,他用力將後門扣上,把德庫塞爾和司機都嚇了一跳。
他們還沒見過這樣怒形於色的戴高樂。
“迴卡登花園,同時召集所有在倫敦的抵抗委員會和帝國防務委員會成員。”戴高樂沉聲說道。
“發生什麽事了?”德庫塞爾小心翼翼地問道。
“穆茲利埃將軍被逮捕了,英國人說他是維希政府的間諜。”
“這也太扯了吧?!”
“我們必須向英國人出示證據以證明穆茲利埃將軍的清白,並且讓公開他們道歉。”戴高樂夾起一根香煙,卻氣惱到記不起點火,“英國所有針對法國的情報工作必須經過我們!否則維希那邊隨便炮製點所謂的‘證據’,我們這邊就要人人自危了!”
————
此時蘇聯大清洗的資料還沒有解密,戴高樂並不知道圖哈切夫斯基的“德國間諜”完全是捏造的,他還以為斯大林落入了希特勒的陷阱。
戴高樂在一戰曾被德軍俘虜,圖哈切夫斯基也被德軍俘虜,兩人被關在了同一個戰俘營中,他們互相欣賞,時常交流軍事理論,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利比亞的意大利殖民地駐防軍隔三差五就要被自由法國的部隊暴打一通,每次少說也要被幹掉兩個排,而且自由法國總是不得不就地釋放相當一批俘虜,隻因為“俘虜過多,無法全部帶走”。
如果說輸給久經沙場的法國勁旅和英國特種部隊尚不丟人,“領袖”的部隊在希臘邊境上的表現可就極其辣眼睛了。
希臘北部多山,希臘軍隊又是主場作戰,意大利人缺乏攻堅能力,進攻難以奏效還能解釋得通。問題是現在希臘人居然開始反攻,甚至把戰線反推到阿爾巴尼亞南部了!
意大利如此拉胯,倒讓自由法國第一摩步團的戰績水分變大了不少,不過暴揍意大利廢物軍隊,好歹也提振了一番盟軍的士氣。
無論如何,1940年已經過去,迴想起過去這一年,戴高樂真是感到恍如隔世。不過身為自由法國領袖的他無心多愁善感,終於處理完抵抗委員會機構這一檔子事的他隻想好好休息一會。
這些日子他真是被穆茲利埃和其他部門的衝突搞得身心俱疲。
海軍中將穆茲利埃之所以第一個加入自由法國,他在海軍裏受到排擠便是主要原因。而他自己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受排擠並不是沒來由的。這位中將是有能力,但是在團結同僚這方麵簡直是一個白癡。
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募兵也是怎麽方便怎麽來,政治頭腦也很有問題。在戴高樂前往非洲視察部隊的時候,他便給戴高樂捅了個大簍子。
起因是英國組建了一個特別行動部,負責組織歐洲大陸上的抵抗運動。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情報滲透、公開宣傳、破壞襲擊和組織反抗軍(所謂向歐洲點火),無論是哪項工作,都離不開本地人的幫助。因此特別行動部便向各國流亡政府提出半是請求半是命令的申請,讓各國政府允許特別行動部征募各國誌願者。
如果戴高樂當時在倫敦,他會毫不猶豫地拒絕這個要求——法國誌願者隻有自由法國自己才能招募,英國對法國的所有事務和行動都必須經過自由法國,這是涉及主權獨立的大事,根本沒得商量!
但是缺乏政治敏感性的穆茲利埃同意了,甚至連討價還價都沒有。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畢竟丹麥、荷蘭、挪威、比利時和波蘭流亡政府都同意了,自由法國雖然自詡為大國,但如今的情況也隻比他們好了一線(自由法國控製的法屬赤道非洲和法屬西非真的很窮),更何況法國還有合法政府帶頭投降的汙點。
雖然知道穆茲利埃如此做法與戴高樂的觀念相悖,但其人的軍銜比戴高樂還高,在自由法國內部的資曆也不低。抵抗委員會其他成員縱有不滿,也隻能忍了。大不了等戴高樂迴來,再把這個權力拿迴來唄?
不過他們哪想到,英國特別行動處見穆茲利埃不像戴高樂那麽難對付,便立刻動了歪心思,打算趁戴高樂還在非洲,能從穆茲利埃身上榨多少油水就榨多少油水。於是抵抗委員會猛然發現,加入自由法國的士兵還在逐漸增多,但來卡登花園的政治家和平民卻越來越少,到最後居然幹脆一個也沒有了!
經過旁敲側擊,他們才發現,原來是穆茲利埃中將跟英國人達成了協議,將征募誌願者的工作完全甩給了後者。當怒氣衝衝的內政委員安東尼和外交委員哈金質問這個遲鈍的海軍中將的時候,他居然迴答說“反正他們來英國幾乎都要經過英國的審查,讓他們幫我們甄別一些人是不是間諜不是效率更高?”
“他們是法國公民!要審查也是我們審查,他英國軍情處有什麽資格甄別一個法國人是不是間諜!”
安東尼本來就是急性子,穆茲利埃又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兩人當場就吵了起來。到最後安東尼直接表示,所有來英的學者都被英國人截留了,自由法國的內政沒法幹了!
不幹就不幹!穆茲利埃居然也撂了挑子,你們民政部門不願意幹,那就讓軍人插手!把自由法國變成軍政府拉倒!
“協同作戰,總該信任盟友。現在盟軍力量本就弱小,還在這勾心鬥角,耗費氣力,法蘭西的國事就是被你們這群政客敗壞的!”
嘿,他穆茲利埃居然還有理了?難道他不記得先前弩炮事件中英國政府對自由法國下的黑手了嗎?
可是穆茲利埃確實不知道這件事,當時他還在埃及,遊說駐紮在亞曆山大的法國艦隊加入自由法國呢!
留在倫敦的自由法國軍政雙方便如此對抗起來,互相指責。戴高樂一返迴倫敦後,擺在他麵前的就是這麽個一地雞毛的局麵。
“穆茲利埃中將可真是……”
如果戴高樂還是一年前的那個上校師長,他肯定毫不猶豫就開噴了。但現在他作為自由法國領袖,隻能規勸衝突各方相忍為國。為了避免抵抗委員會將來再因為這種事內訌,他這次徹底給各個部門劃分好了職權。
穆茲利埃中將現在成了海軍委員,負責組織由自由法國領導的艦隊,自此失去了插手外交事務的權力——戴高樂也再也不敢讓他跟英國人打交道了。
誰知穆茲利埃不去找英國人,英國人倒去找他的麻煩了。
戴高樂才和家人抵達希洛普郡,準備享受難得的兩日休息時光,就收到接替哈利法克斯勳爵擔任英國外長的艾登的電話,後者讓他立刻到外交部去。戴高樂滿腹狐疑,隻得當晚就返迴了倫敦,並在第二天一早同那位工黨領袖見了麵。
艾登以焦慮不安的神色向戴高樂通報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發生了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我們剛剛得到證據,說明穆茲利埃中將正秘密地與維希方麵保持聯係。”
這個消息令戴高樂目瞪口呆,英國人還能再扯一點嗎?要跟維希勾結的話,穆茲利埃加入自由法國是吃飽了撐的嗎?雖然戴高樂號稱自由法國是比維希法國正統性更高的政府,但說實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根本不承認自由法國,維希政府更是如此!穆茲利埃做這間諜既無必要,也無好處。
而且維希根本不可能將一個海軍中將派來當臥底——戴高樂自己才是個準將,維希還能特地派一個中將來增強自由法國的影響力嗎?!
但是艾登卻說的有鼻子有眼:“當達喀爾遠征艦隊還在籌備的時候,他就企圖把這個計劃告訴達爾朗,並計劃將‘蘇爾考夫’號交給他。首相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下令逮捕了那位海軍中將。這件可怕的事將在你們的人民和我們的人民中產生什麽印象,我們確實不敢想象。但我們無法不立即行動。”
戴高樂幾乎要當場發作,他強忍怒火,鐵青著臉查看艾登遞給他的“證據”。那是一些在公用信箋上用打字機打下的便條,上麵蓋有倫敦法國領事館(完全被維希當局的官員控製著)的公章,以及最近被遣送迴國的空軍羅索亞將軍的簽名。
便條上印著據說是穆茲利埃海軍中將提供給羅索亞的情報,而英國方麵聲稱羅索亞又把這個便條傳給了某南美國家駐倫敦的公使館,然後由這個公使館轉給維希政府。
但艾登解釋道,這些文件在傳遞途中被一個機智的“情報處”人員給截獲了:“經過徹底的審訊,英國當局不得不相信了這些文件的真實性。”
戴高樂當時就愣住了,他本能地不相信這些所謂的證據,更為英國人不通知他便擅自拘捕審訊了自由法國的高級將領而感到憤怒。
不過現在情況不明,戴高樂也不能貿然提出這些證據是偽造的。於是他便向艾登說:“我認為這一定是由於某個陰謀而引起的大誤會,我們的敵人是很擅長搞這一套的。您要知道,我的獄友——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就這樣無奈地倒在了德國人可恥的陰謀和戰友殘忍的猜忌之下。”
艾登隻是一個外交家,他並不了解情報場上的爾虞我詐,因此他無法反駁戴高樂的話。不過戴高樂也沒有提出什麽令他為難的要求,自由法國的領袖僅僅是讓英國人給他一段時間,讓他親自且機密地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罷了。
僅僅是這點要求,艾登當然不會反對。
戴高樂就這樣氣鼓鼓地離開了英國外交部,進入汽車後,他用力將後門扣上,把德庫塞爾和司機都嚇了一跳。
他們還沒見過這樣怒形於色的戴高樂。
“迴卡登花園,同時召集所有在倫敦的抵抗委員會和帝國防務委員會成員。”戴高樂沉聲說道。
“發生什麽事了?”德庫塞爾小心翼翼地問道。
“穆茲利埃將軍被逮捕了,英國人說他是維希政府的間諜。”
“這也太扯了吧?!”
“我們必須向英國人出示證據以證明穆茲利埃將軍的清白,並且讓公開他們道歉。”戴高樂夾起一根香煙,卻氣惱到記不起點火,“英國所有針對法國的情報工作必須經過我們!否則維希那邊隨便炮製點所謂的‘證據’,我們這邊就要人人自危了!”
————
此時蘇聯大清洗的資料還沒有解密,戴高樂並不知道圖哈切夫斯基的“德國間諜”完全是捏造的,他還以為斯大林落入了希特勒的陷阱。
戴高樂在一戰曾被德軍俘虜,圖哈切夫斯基也被德軍俘虜,兩人被關在了同一個戰俘營中,他們互相欣賞,時常交流軍事理論,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