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時間,張華三人來到了這個沒有名字的山的主峰。
站在山頂,俯瞰山下,山南便是章平縣的花園、樓灣兩個山區鄉。
山北是省城真陽區的宜豐鎮和濉河鎮。
一山之隔,山南山北兩個世界。山北,高樓林立,甚是繁華;山南阡陌縱橫,村莊零落分布,倒是滿眼的綠色舒緩了不少張華沉重的心情。
張華不由苦笑:“花園,多好聽的名字,可一朵花都沒有,還是什麽花園?
前路漫長啊!”
花園與樓灣兩個鄉的書記和鄉長急匆匆的趕到了縣政府,一打聽,張縣長去花園鄉了。四人暗恨自己,差點抽自己的嘴巴。
看看人家張縣長,一旦作出決定立刻就去花園鄉了,而自己呢,還在琢磨領導的心思,胡球跑呢。
四人不做半分停留,馬上跑著出了二號樓,來到了停車場,各自鑽進自己鄉裏的專車,車子一加油門,往大門口駛去。
其他鄉鎮的領導陸陸續續的進入了二號樓,一打聽,張縣長去花園鄉了。
各個失望不已,沒辦法,人家張縣長已經決定優先發展花園與樓灣了,以後肯定會常去這兩個鄉的。
既然來了,也不能白跑一趟吧,於是鄉裏的書記悄悄溜出了二號樓,去一號樓找簡書記匯報工作去了。
鄉裏的鄉長們便找席縣長匯報工作了。
簡書記和席縣長也納了悶了,今天啥日子?各鄉怎麽都來匯報工作來了?各鄉都發生大事了?沒聽說啊!
兩位縣領導相繼接待了兩三鄉的匯報後才大概明白是怎麽一迴事。
敢情人家是找張縣長的,因為張縣長不在家,人家才順便來他們這匯報一下工作的。
簡書記不說話了,就是微笑著聽一個鄉一個鄉的書記的工作匯報。
匯報,也是沒有新工作和新成績的匯報。
簡書記也不打斷他們,隻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扔,心裏卻罵著張華:“沒事你瞎跑什麽,害的我幫你接待人。”
席縣長這個老頑固會的多,當他發現各個鄉長向他匯報工作隻是捎帶的,因為沒見到張華,要見到張華,他們這些貨肯定不來找自己匯報工作了。
他說:“你們別在我這浪費時間了,要麽找李縣長要項目去,要麽去花園聽聽張華怎麽給他們開的現場會。”
鄉長們一聽,有道理,一個個敲響了李建平縣長的門。
喜歡溜號的李縣長今天愣是沒跑成,被鄉長們堵著門聊到了下班,還有一大半的鄉長沒談成話呢。
晚上李縣長又加了個班,被幾名鄉長架著出去在酒桌上聊了一陣工作,開了個喝酒的圓桌會議。
幾個鄉長沒見到張華,又從李縣長這邊要不來項目,心裏不免有點小情緒,幾人一發力,李縣長醉了。
張華所爬的這座山,是一座土山,山勢不是很高,整座山完全在花園和樓灣境內。
北邊的山腳下,就是真陽區的地盤。
張華估計,這山要是在真陽區,早就開發了。
晚上與花園、樓灣兩個鄉的領導幹部一起吃飯時,張華又深入的了解了兩個鄉的情況。
兩個鄉的人口加起來有十五萬左右,一大半的勞力都是在外務工。
留在家裏的人員老的老、小的小,能保證著自己家的農田不荒廢已經是不錯的了,誰還有工夫向荒山要土地?
這兩座山上的樹木還算茂盛,隻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變成家具、板材等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個好價錢。
如果能把山上的石頭和土壤利用起來,還可以發展一些特色農業產業,比如種植果樹、養殖家畜等。
這樣一來,不僅能讓村民們增加收入,還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張華說:“我建議你們兩個鄉聯合起來,共同開發這片荒山。
你們可以成立一個合作社,組織村民們參與到荒山的開發中來。
同時,你們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資,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荒山的開發效益。
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你們可以向縣政府申請資金和政策扶持,爭取得到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另外,你們還要加強與外界的聯係,積極尋找合作夥伴,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聽到這裏,兩個鄉裏的領導都覺得很有道理,表示會認真考慮這個方案,並盡快付諸實踐。
他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讓這片荒山變成一座金山銀山。
張華又將他的一些設想告訴給了他們,讓他們抓緊時間書寫項目申請。
兩個鄉的四名領導更是高興的不得了,馬上立下保證:“一個星期內一定寫好申請。”
正當張華將工作重心暫時放在兩個山區鄉的時候,一封由省信訪辦批轉迴來的上訪信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
這是一封縣城裏的居民寫的上訪信,寫信的人叫潘元,今年六十六了,兒子與老伴幾年前因病相繼過世。
他本人右腿有殘疾,行動不便,需要拄著拐才能行走。
家中原來還有一點積蓄,隨著兒子與老伴的治病花銷,已經再無分文了。
他因年齡大,又有殘疾,無法找到一個可以糊口的工作,平時隻能靠撿垃圾為生。
聽說可以申請低保,政府會每個月會給發一點生活費用。
他連續申請了三年,城關鎮都沒批準。
離他家不遠,居委會主任的家、居委會主任的親戚,都有私家車,縣城還買商品房,他們都有低保拿,而自己真正需要低保的人卻領不到。
他想不通,也不理解,就向省信訪辦寫了這封信。
事情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的小事,張華卻是拍案而起,罵道:“腐敗、官僚,天不治你我張華治你。”
他當即便帶著韓東宇與王滿倉出了縣府大院,沒有開車,步行著向潘元上訪信留的地址找去。
在一個隻有兩間低矮的平房內,張華見到了潘元。
潘元的家庭是典型的因病致貧,為了兒子和老伴治病,他賣掉了一切,包括縣城的房子。
潘元一家三口屬於城鎮戶口,老伴是原縣副食品公司的退休職工。
退休工資不高,好歹也能有飯吃。
兒子會駕駛技術,幫別人開車,一個月也有一份收入。
可當兩人相繼患病離世,他的家徹底毀了。
他無依無靠,沒法謀生,隻能靠撿些垃圾廢品之類的換一口飯。
上訪信是街頭算卦的老人幫他寫的,他說他已經死了申請低保的心了。
他還說:“政府願意管我讓我活,我就活,不願意讓我活,我死也心甘情願,我認了。”
張華憤而起身:“老人家,我代表縣委代表縣政府告訴你,我們縣委縣政府是不會拋下任何一個有困難的人的。
你放心吧,你的低保很快就能辦下來,你以後再也不用撿垃圾了。”
站在山頂,俯瞰山下,山南便是章平縣的花園、樓灣兩個山區鄉。
山北是省城真陽區的宜豐鎮和濉河鎮。
一山之隔,山南山北兩個世界。山北,高樓林立,甚是繁華;山南阡陌縱橫,村莊零落分布,倒是滿眼的綠色舒緩了不少張華沉重的心情。
張華不由苦笑:“花園,多好聽的名字,可一朵花都沒有,還是什麽花園?
前路漫長啊!”
花園與樓灣兩個鄉的書記和鄉長急匆匆的趕到了縣政府,一打聽,張縣長去花園鄉了。四人暗恨自己,差點抽自己的嘴巴。
看看人家張縣長,一旦作出決定立刻就去花園鄉了,而自己呢,還在琢磨領導的心思,胡球跑呢。
四人不做半分停留,馬上跑著出了二號樓,來到了停車場,各自鑽進自己鄉裏的專車,車子一加油門,往大門口駛去。
其他鄉鎮的領導陸陸續續的進入了二號樓,一打聽,張縣長去花園鄉了。
各個失望不已,沒辦法,人家張縣長已經決定優先發展花園與樓灣了,以後肯定會常去這兩個鄉的。
既然來了,也不能白跑一趟吧,於是鄉裏的書記悄悄溜出了二號樓,去一號樓找簡書記匯報工作去了。
鄉裏的鄉長們便找席縣長匯報工作了。
簡書記和席縣長也納了悶了,今天啥日子?各鄉怎麽都來匯報工作來了?各鄉都發生大事了?沒聽說啊!
兩位縣領導相繼接待了兩三鄉的匯報後才大概明白是怎麽一迴事。
敢情人家是找張縣長的,因為張縣長不在家,人家才順便來他們這匯報一下工作的。
簡書記不說話了,就是微笑著聽一個鄉一個鄉的書記的工作匯報。
匯報,也是沒有新工作和新成績的匯報。
簡書記也不打斷他們,隻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扔,心裏卻罵著張華:“沒事你瞎跑什麽,害的我幫你接待人。”
席縣長這個老頑固會的多,當他發現各個鄉長向他匯報工作隻是捎帶的,因為沒見到張華,要見到張華,他們這些貨肯定不來找自己匯報工作了。
他說:“你們別在我這浪費時間了,要麽找李縣長要項目去,要麽去花園聽聽張華怎麽給他們開的現場會。”
鄉長們一聽,有道理,一個個敲響了李建平縣長的門。
喜歡溜號的李縣長今天愣是沒跑成,被鄉長們堵著門聊到了下班,還有一大半的鄉長沒談成話呢。
晚上李縣長又加了個班,被幾名鄉長架著出去在酒桌上聊了一陣工作,開了個喝酒的圓桌會議。
幾個鄉長沒見到張華,又從李縣長這邊要不來項目,心裏不免有點小情緒,幾人一發力,李縣長醉了。
張華所爬的這座山,是一座土山,山勢不是很高,整座山完全在花園和樓灣境內。
北邊的山腳下,就是真陽區的地盤。
張華估計,這山要是在真陽區,早就開發了。
晚上與花園、樓灣兩個鄉的領導幹部一起吃飯時,張華又深入的了解了兩個鄉的情況。
兩個鄉的人口加起來有十五萬左右,一大半的勞力都是在外務工。
留在家裏的人員老的老、小的小,能保證著自己家的農田不荒廢已經是不錯的了,誰還有工夫向荒山要土地?
這兩座山上的樹木還算茂盛,隻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變成家具、板材等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個好價錢。
如果能把山上的石頭和土壤利用起來,還可以發展一些特色農業產業,比如種植果樹、養殖家畜等。
這樣一來,不僅能讓村民們增加收入,還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張華說:“我建議你們兩個鄉聯合起來,共同開發這片荒山。
你們可以成立一個合作社,組織村民們參與到荒山的開發中來。
同時,你們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資,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荒山的開發效益。
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你們可以向縣政府申請資金和政策扶持,爭取得到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另外,你們還要加強與外界的聯係,積極尋找合作夥伴,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聽到這裏,兩個鄉裏的領導都覺得很有道理,表示會認真考慮這個方案,並盡快付諸實踐。
他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讓這片荒山變成一座金山銀山。
張華又將他的一些設想告訴給了他們,讓他們抓緊時間書寫項目申請。
兩個鄉的四名領導更是高興的不得了,馬上立下保證:“一個星期內一定寫好申請。”
正當張華將工作重心暫時放在兩個山區鄉的時候,一封由省信訪辦批轉迴來的上訪信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
這是一封縣城裏的居民寫的上訪信,寫信的人叫潘元,今年六十六了,兒子與老伴幾年前因病相繼過世。
他本人右腿有殘疾,行動不便,需要拄著拐才能行走。
家中原來還有一點積蓄,隨著兒子與老伴的治病花銷,已經再無分文了。
他因年齡大,又有殘疾,無法找到一個可以糊口的工作,平時隻能靠撿垃圾為生。
聽說可以申請低保,政府會每個月會給發一點生活費用。
他連續申請了三年,城關鎮都沒批準。
離他家不遠,居委會主任的家、居委會主任的親戚,都有私家車,縣城還買商品房,他們都有低保拿,而自己真正需要低保的人卻領不到。
他想不通,也不理解,就向省信訪辦寫了這封信。
事情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的小事,張華卻是拍案而起,罵道:“腐敗、官僚,天不治你我張華治你。”
他當即便帶著韓東宇與王滿倉出了縣府大院,沒有開車,步行著向潘元上訪信留的地址找去。
在一個隻有兩間低矮的平房內,張華見到了潘元。
潘元的家庭是典型的因病致貧,為了兒子和老伴治病,他賣掉了一切,包括縣城的房子。
潘元一家三口屬於城鎮戶口,老伴是原縣副食品公司的退休職工。
退休工資不高,好歹也能有飯吃。
兒子會駕駛技術,幫別人開車,一個月也有一份收入。
可當兩人相繼患病離世,他的家徹底毀了。
他無依無靠,沒法謀生,隻能靠撿些垃圾廢品之類的換一口飯。
上訪信是街頭算卦的老人幫他寫的,他說他已經死了申請低保的心了。
他還說:“政府願意管我讓我活,我就活,不願意讓我活,我死也心甘情願,我認了。”
張華憤而起身:“老人家,我代表縣委代表縣政府告訴你,我們縣委縣政府是不會拋下任何一個有困難的人的。
你放心吧,你的低保很快就能辦下來,你以後再也不用撿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