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老師,這個利己確實是被批判的對象!”


    “還是那句話,你要弄清楚大家到底批判的是利己,還是損人不利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修身養性’隻說。”


    “學生聽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


    “對沒錯,那你們說說,為什麽修身養性能和齊家治國平天下並列?


    修身養性對其他人有什麽用?對其他人有什麽幫助?


    這能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向相比?”


    “這……”


    眾人語噎。


    他們隻是知道那句話,哪能知道為什麽是並列的。


    就算按照以前的理解,修身養性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但也不該這麽反複提,反複並列吧!


    畢竟不管怎麽說,修身養性,這確實對其他人沒多少作用。


    至少在初始階段,是沒有的!


    難道說,這裏麵確實包含著利己的意思?


    這時,就見台上的夫子再次開口:


    “所以利己,對於他人來說,其實是一個中性詞語,因為他確實沒有損害其他人的利益。


    而相反,損人利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麵詞語。


    這裏麵的重點是什麽,重點是損人!


    如果你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比如你就是自己做了幅畫,自己寫了個字,或者自己跳了個舞,然後你自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那麽這是不是惡呢?


    不是!隻要你過程中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這就不是惡!


    相反,因為你從其中得到了樂趣,得到了成就感,得到了快樂,這對於你而言,是不是獲得了利益?”


    “是,是吧!情緒,應該也算是一種利益!”


    “沒錯,情緒,也是一種利益!我讓我自己高興,讓我自己開心,這是不是對我有利?


    那麽這應該稱作什麽?”


    “利己!不不對,應該是善己!”


    “沒錯,是善己!


    人,都是利己的!


    大家要清楚,凡是沒有利己之心的,他的血脈根本就不會留下來。


    人的一生就隻有三件事,生存、繁衍,還有滿足自己。


    生存不用說,生存不下來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繁衍呢,這是血脈賜予我們的本能,凡是抵抗這種本能的,他的血脈根本不會留到現在。


    現在抵抗的,他的血脈也不會留到將來。


    至於最後一個滿足自己,就像孟懷,你的理想是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想要考取功名。


    錢生福,你想繼承你父親的基業,讓你們錢家做大做強。


    孔真,你想繼承先祖的遺誌,繼續完善你們孔家的學說。


    宮羽,你想做大官,比你爹更大的官。


    姬明瑤,你想開創武皇的偉業,想讓國家做大做強,想讓百姓安居樂業,健康快樂。


    ……


    這些是你們的理想,也是你們滿足自己的過程,是讓你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的存在。


    但同樣,這些也都是利己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有些是隻利己,而有些是在利己的過程中還會惠及他人,達到利他的好處。”


    聽到這裏,眾位學生如遭雷擊。


    他們這些居然也都是利己的?


    不過想一想,也確實。實現願望的過程可不就是在完善自己,滿足自己的過程嘛!


    有些人心善,想著幫助他人,惠及他人,這同樣不也是在滿足自己的善良心?


    有些人天生官癮大,那他向上攀升的過程中不也是在滿足自己的官癮,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個過程中如果他們沒有傷害到他人,那麽要說是惡,還真有些免為其難。


    所以認真來說,好像還真是這麽迴事。


    這時,就見姬明瑤突然站起身來,“老師,那如此說來,豈不是還有惡己和惡人之說?”


    “不錯!確實有惡己和惡人之分。


    和之前的善己和善人之分一樣,惡己,是對自己有害;而惡人,則是對其他人有害。


    比方說,一個小偷,他經常偷東西,這對於其他人來說,他這種行為就是惡人的。


    那麽對於小偷來說,這個行為就一定是有利於自己的嗎?


    這個不一定。


    比如說,這個小偷的母親臥病在床,他又年紀小,沒有生存的能力,那麽他就隻能去偷。


    但是偷的過程中,他的良心卻又在不住的受到譴責。


    那麽,從他救母親這個心理來說,他的行為是利己的,因為這件事確實能讓他的母親獲救,或者維持下去。


    但是對於他自己的良心來說,他的這個行為確實害己的。


    因為他的良心確實受到了譴責。


    而且,因為這件事的連帶關係,他的名聲,他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也確實一落到底。


    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害己還是利己都是不確定的!


    再比如,咱們還拿之前的‘子貢贖人’來說。


    子貢將魯國人從國外贖了迴來,但是卻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假使此時子貢抱有的念頭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好事,不留名,也不想要財!


    那麽這件事對於子貢來說,是不是利己的呢?


    應該是的,因為他在踐行自己的理想。


    比如我就是崇尚“做好事不留名”,我是這樣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


    那我們能說他錯了嗎?


    不能,因為站在子貢的角度上來說,他這是知行合一的大道。


    但是相反,對於魯國人來說,這就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了。


    對於已經被贖迴的那個人來說,他被救迴了自己的國家,他肯定對子貢感恩戴德,因為別人救了他的命,讓他迴到了自己的國家。


    對於魯國來說,有人救了自己的子民,這確實對他們有好處。


    但是,從國家的未來和那些還沒有救迴來的魯國人來說,這件事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子貢當時是什麽身份,是孔子的學生,而孔子還在魯國當官,那麽,子貢這種一心為國,一心為了他人的舉動是不是會受到他人的推崇。


    而一旦這樣做的人多了,短時間確實可能贖迴更多的魯國人,但是時間一長,沒有利益的補償,這樣做的人就會自然而然的減少。


    因為從其他國家救人迴來確實是一件有風險,也費時費力的工作。


    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任何好處,你們會堅持一件事很久嗎?”


    眾人搖了搖頭。


    “所以,子貢這種行為可以叫做什麽?”


    “短期利己利人,長期害己害人!”


    “不錯,在執行當時,他滿足了自己的救贖心,但是迴去後,他就受到了孔子的批判。


    以後,他的故事更是淪為了大家爭相討論的典型案例。


    從這個方向上來說,他的行為確實是長期不利於自己的。


    當然,這是從我們其他人的觀點來說了。


    如果子貢心性堅毅,一直秉持君子之道,那麽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別人的指責和謾罵還會讓他的心性更加的堅毅。


    從而磨礪了他的心性。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這件事對他來說反而是長期利己的。


    沒有害處啊!


    另外一個,如果從被救迴來的那個魯國人來說,如果他也能一直記著子貢的恩情,而不受到周圍的風言風語的影響,那麽子貢的行為對他來說也是長期利人的。


    相反,如果他一迴來就受到了風言風語的影響,認為是子貢的所作所為才讓他遭受了現在的一切,那麽對他來說,子貢的行為就是短期利人,長期害人的!”


    “原來是這樣啊!”


    聽到這番論述,學生們俱都若有所悟。


    從各個角度來說,人的某種行為卻會導致不一樣的後果,這個他們還從來沒有想過。


    但是經過台上的夫子一分析,他們頓時明悟。


    好像確實應該是這麽迴事。


    畢竟他們的老師可是常說: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既然不一樣,那麽各自的感受,想法,甚至對某件事的看法也都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子貢贖人那件事,如果被贖的那人自尊心很強,他覺得子貢把他帶迴去就是侮辱了他,踐踏了他的尊嚴。


    那子貢的利他之心也就無從說起了。


    畢竟當事人都說你這不是利他了,你再強行堆上去,也是無濟於事。


    再比如,如果某件事隻是按著“為你好”的心裏去做的,那麽行為人可能實踐了自己“為你好”的心裏,獲得了某種幫助人的快感,但是被幫助人則不一定認同了。


    因為“好心辦壞事”這件事,可是太容易出現了。


    更何況,對某些人是好事的事,可不一定對大眾是好事,也不一定對受幫助的人是好事。


    利己、利他、害己、害他,這些不光對個人是同一個標準,而且之間也不一定就是排斥關係。


    想到此處,學生們若無所覺的點頭應喝。


    學到了,真的學到了!


    他們沒想到,他們這位老師不僅修為高深,而且對人性和道理居然如此精通。


    這簡直就是,就是傳說中的聖賢啊!


    身為皇女的姬明瑤更是感慨,如果不是知道對方的身份,她恨不得將對方請到京城,天天給她開課,並且奏請她的父皇,封對方為國師。


    沒辦法,對方簡直太厲害了!


    使得姬明瑤這位皇女都眼中直冒星星。


    正崇拜間,就見她那平時不喜歡說話的弟弟突然站了起來。


    “那麽敢問老師,該如何取舍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對啊老師,我們平時生活的時候該如何用這套理念來指導自己,提升自己?”


    對此,就見夫子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那自然應該是:以利己之心行利他之事!”


    “以利己之心行利他之事?還望老師明言!”


    “所謂利己之心,則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察事物的方方麵麵,看看這件事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的,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心意!


    而利他之事則是還要考慮到這件事是不是對其他人也有利。”


    “老師,這個不一定吧,您剛剛不還說,有些事是隻利己的,根本沒有利他屬性,而且有的利己行為還會明確影響他人,禍害他人!這也要做?”


    夫子聞言,環視一圈,道:


    “你們要明白,咱們是生活在什麽樣的一個世界,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相處的世界。


    既然是人與人相處,那麽不用想也知道,對其他人有利的,經常做好事的,會生活的更好。”


    這時,孟懷站起身來,“老師的意思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這不對吧,明明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如此的!”


    夫子則笑道:“你們可以迴去打聽打聽,是不是善良的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通常都過得比較好。


    至少,他應該過得不差才對!”


    “老師,學生還是覺得不對,學生覺得,善良應該已經過時了,至少更應該看重自己的利益才對!”


    夫子聞言,微微一笑。


    “孟懷,你覺得你善良嗎?”


    “我……”


    孟懷神情一滯,隨後道:“學生自認自己還是可以的!”


    “那你能說說自己做過的善事嗎?”


    “學生曾經幫鄰家小妹補課,幫他讀書寫字;還經常幫其他人收麥子,幫他們計算土方,計算稅收,計算物價……”


    孟懷說了很多很多,可以看得出,他平常確實喜歡幫助人。


    對此,夫子不置可否,而是再次問道:“那麽,你有沒有收到什麽迴報,或者說,你的名聲怎麽樣?”


    “迴報是有,隔壁的嬸子有好吃的就叫我,另一家的王奶奶也經常說給我說媒,還經常誇我,還有還有……”


    正說著,孟懷卻突然愣住了。


    這些好像都是夫子所說的好人有好報啊!


    但是明明不是這樣的。


    想到此處,孟懷突然改變了話題,說到了其他人身上,“夫子,學生可以舉出來一個反例。


    曾經我家的對門老奶奶是一個大好人,經常把孩子們叫去家裏吃好吃的,但是有一天她卻突發惡疾,直接不省人事,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要知道劉奶奶他當時才五十三歲。


    還有還有,我們家街尾也有一位好人,但是家中卻遭了賊,把多年的積蓄被偷光了。


    老師,這可不就是好人沒好報嗎?”


    夫子聞言,點了點頭,問道:


    “那麽老師問你,你那位老奶奶過世後,你們是怎麽做的?”


    “我們去哭了靈,一直守到劉奶奶入土為安!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還要過去一趟,為劉奶奶祈福!”


    “做的不錯!那遭了賊的那位呢?他家有沒有餓死?”


    “沒有!好像是周圍人都去接濟了!對了,學生家裏好像也給過幾升米!”


    “那這不就是好人有好報嗎?”


    孟懷瞬間愣住了。


    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集眾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天的大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天的大雁並收藏集眾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