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革命軍中號稱名將,一向擅長打巧仗。他指揮打仗,總是謀定後動,部隊總能以最小的傷亡,取得最大的戰果。為此,部下都樂於跟著他打仗,友軍也甘心受他的指揮。
可今日的情形,實在是兇險。敵強我弱,敵人是被逼上絕路的窮寇。革命軍人少,必須守住防線,堅決擋住吉字營。
革命軍沒有太多的選擇,隻得硬著頭皮迎擊吉字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吉字營,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李秀成在望遠鏡裏看得真切,吉字營騎兵率先發起了衝鋒。戰馬狂奔,形成一道長達兩三裏的灰塵。
看樣子,吉字營急於逃跑,連炮火準備也沒有,就直接發起了進攻。
李秀成大聲下令:“火力隊準備瞄準,準備集火射擊!等我命令!”
革命軍彈藥將盡,李秀成下令集中彈藥。陸戰隊成立了一支火力隊,準備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予湘軍致命一擊。步四師騎兵則成立了一支馬槍隊,作為預備隊,以防不測。
革命軍火力隊僅剩幾十發40mm炮彈,步槍子彈也所剩不多。衝鋒的湘軍騎兵,很快就進入了革命軍槍炮的射程,李秀成大喝一聲,下令:“開火!”
火力隊一陣密集的子彈、炮彈,吉字營當頭損失兩三百名騎兵。但吉字營騎兵數量多,攻勢有所減弱,隨即又反應過來,繼續向前衝鋒。
李秀成毅然下令:“騎兵出擊!不許放過吉字營一兵一卒!”
騎兵團長鄭成釗把心一橫,帶領騎兵向前衝擊。以往時,革命軍裝備精良,清軍裝備落後,遇有騎兵衝鋒,革命軍往往借助槍炮大量殺傷清軍。
這一次,革命軍彈藥用盡,隻能冒著吉字營的炮火,爭取與吉字營展開白刃戰。好在湘軍騎兵缺少訓練,馬上騎射的功夫相當一艘,手上就算有來複槍,也不能很好地在馬上射擊。
曾國荃好大喜功,貪大求全,纏著大哥給他購買了許多洋槍。其洋槍以來複槍為主,槍管內有膛線,又稱為線膛槍,射擊精度較以往的滑膛槍大為提高。
曾國藩並非冥頑不靈者,他同樣很早就認識到了洋槍的優越性能。但湘軍大多來自湖南山鄉,沒有文化,訓練不足。就算給他們配備了來複槍,湘軍也來不及組織嚴格的射擊訓練。
一到戰場上,湘軍士兵心理緊張,就算手持來複槍,也會慌作一團,胡亂射擊。
(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時,當時的各國軍事觀察家驚奇地發現,已經普遍裝備起洋槍洋炮的淮軍,卻連最基本的戰術動作都不會,隻是對著日軍陣地盲目射擊。
(反觀當時的日本陸軍,把西方軍事操典學得有模有樣,戰術素養可圈可點,戰場勇氣更是令人欽佩。甲午戰爭的輸贏,不管海戰還是陸戰,其實並無多大懸念。)
曾國藩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一直反對給湘軍裝備洋槍。他不是不想裝備洋槍,而是知道這玩意太花錢,湘軍士兵短期內又掌握不了射擊要領。
相反,曾國荃長期在前線帶兵打仗,對革命軍的步槍、火炮印象深刻,極力主張裝備為湘軍裝備洋槍洋炮。吉字營和楚軍,都是湘軍洋槍裝備率較高的部隊。
現在,兩軍騎兵相接,開始白刃戰,仿佛又迴到了冷兵器時代。
革命軍的騎兵,已經完全拋棄了長矛,以馬槍、刺刀、馬刀為製式武器。
馬槍與步槍不同,槍身更短。為馬槍配備的刺刀,長度較步槍刺刀更長,基座比步槍刺刀更加厚重。不過,革命軍騎兵拚白刃戰,更喜歡用馬刀。
在冷兵器時代,長矛重甲的騎兵堪稱是戰場的大殺器,也是各國軍隊的殺手鐧。在中國,手持弓箭、長矛的草原騎兵,更成為曆屆中原王朝的夢魘。
但到了近代,隨著火槍火炮的流行,裝備火槍火炮的步兵,重新成為戰場主角。騎兵日漸淪為輔助兵種,作戰職能邊緣化,笨重的長矛反而不便於騎兵的快速機動。
因此,到了十九世紀後半頁,各國騎兵相繼淘汰了長矛,改用更為輕便的馬槍、馬刀為武器。
在楊烜的堅持下,革命軍率先放棄了長矛,改用馬刀、馬槍為製式武器。遇有白刃戰,騎兵在馬槍上安裝刺刀,或直接使用馬刀。
輕便的馬刀在騎兵衝鋒時有著極佳的效率。隻要戰馬在奔騰,騎兵就可以借助戰馬的速度,不需要大力揮舞馬刀,僅手持馬刀向外掠出,就能輕鬆收割敵兵的性命。
兩軍相接,很快廝殺起來。革命軍騎兵人少,卻毫不相讓,與吉字營廝殺在一起。
剛開始時,革命軍刀術精湛,馬刀輕便,刺刀精利,略占上風。十幾分鍾後,兩軍完全糾纏在一起,吉字營人多,不時使用來複槍偷襲,革命軍傷亡不斷擴大,陣線動搖。
鄭成釗見狀,騎馬來迴奔走,極力穩住陣腳。突然,一發子彈擊中鄭成釗肩膀,巨大的衝擊力使他跌落馬下。兩名親兵立即上前,救起鄭成釗。
鄭成釗忍住巨痛,草草包紮了槍傷,止住了流血。親兵要護送他返迴後方,鄭成釗喝道:“我要留在陣地上。我隻要不死,就決不退卻。”
他再次躍上馬背,手持馬刀,來迴招唿部下,宛如關羽再世,異常神勇。
這時候,兩邊的騎兵已經完全糾纏在一起,在原地互相砍殺。革命軍的陸戰隊員、吉字營的步兵,也都衝殺到一起,各不相讓,展開了殘酷的白刃戰。
革命軍官兵訓練有素,但彈藥已盡,隻能靠勇氣與敵人短兵相接,盡可能地與敵人糾纏在一起,影響湘軍發揚火力。
吉字營乃是窮寇,得了曾國荃的犒賞,人數上占有優勢,又有火槍的加持。不過,連日戰鬥,吉字營從半壁山撤離時又走得匆忙,彈藥同樣不多。步四師主力又已攻克鄭家堰,威脅吉字營退路。
雙方打到這種份上,已經完全殺紅了眼。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看誰勇氣更佳,誰能堅持到最後,取得最終勝利。
鄭成釗一直堅持在前線,哪裏戰事最激烈,就趕到哪裏。吉字營官兵也像瘋了一樣,勢必要從革命軍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打通逃迴湖南之路。
戰至一個小時,雙方已經相當疲憊。鄭成釗再次負傷,但他堅決不下火線。親兵從醫護兵那裏取來簡易擔架,鄭成釗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
革命軍對戰場救護非常重視,每個連隊都配有一名醫護兵。連隊每個官兵都要掌握基本的戰場救護常識,醫護兵則跟隨連隊上戰場,在戰場上執行基本的戰場急救。
這種最基本的戰場救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士兵戰場傷亡率。就算是新兵,在戰場上負了傷,痊愈之後也會成為老兵,戰鬥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鄭成釗失血過多,又在擔架上來迴顛簸,臉色已經蒼白,嘴唇已經發紫。左右皆勸他撤下來休息,他卻擔心會給士氣造成不良影響,堅定地說道:
“我不要緊。打不敗吉字營,我死不瞑目。不打敗吉字營,不得收殮我!”
左右大哭,皆奮不顧身,寧願戰死沙場。
吉字營人多,逐漸占了上風。李秀成見狀,知道再不增援,革命軍防線就要崩潰。他親自帶領最後的三百預備隊,衝殺進入敵陣。
三百預備隊都是騎兵,預先集中了騎兵最後的彈藥。衝殺進入敵陣後,先救起鄭成釗,再與吉字營廝打成一片。
預備隊使用手槍、馬槍,撂倒兩百多名吉字營官兵,攪動了戰場局勢。然而,彈藥用盡後,預備隊也陷入了苦戰。
到這個地步,雙方隊形密集,騎兵在戰馬上反而施展不開。很多騎兵都下馬步戰,使用刺刀、馬刀混戰。
其實,騎兵作戰時,並不完全在戰馬上,經常要下馬戰鬥。特別是到了近代,裝備火槍後,騎兵與敵軍接敵時,往往下馬射擊,以提高射擊精度,減少自身傷亡。騎兵彈藥用盡後,要展開白刃格鬥,也經常下馬進行。
李秀成身為師長,也已經親自上陣,打光了左輪手槍的子彈。
革命軍寡不敵眾,戰線已經動搖。如果此時撤退,必將功虧一簣。東麵隱約傳來了炮聲,正是鄭家堰方向,步四師步兵主力正在東麵猛攻湘軍。
革命軍士氣大震,李秀成也咬定牙關,大聲喝令道:“兄弟們,四師主力已經追上來了。我們絕對不許撤退,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能退縮一步。”
兩軍都像瘋了一樣,誰也不讓誰,前沿的屍體摞成屍山,鮮血染紅了士地。
可今日的情形,實在是兇險。敵強我弱,敵人是被逼上絕路的窮寇。革命軍人少,必須守住防線,堅決擋住吉字營。
革命軍沒有太多的選擇,隻得硬著頭皮迎擊吉字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吉字營,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李秀成在望遠鏡裏看得真切,吉字營騎兵率先發起了衝鋒。戰馬狂奔,形成一道長達兩三裏的灰塵。
看樣子,吉字營急於逃跑,連炮火準備也沒有,就直接發起了進攻。
李秀成大聲下令:“火力隊準備瞄準,準備集火射擊!等我命令!”
革命軍彈藥將盡,李秀成下令集中彈藥。陸戰隊成立了一支火力隊,準備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予湘軍致命一擊。步四師騎兵則成立了一支馬槍隊,作為預備隊,以防不測。
革命軍火力隊僅剩幾十發40mm炮彈,步槍子彈也所剩不多。衝鋒的湘軍騎兵,很快就進入了革命軍槍炮的射程,李秀成大喝一聲,下令:“開火!”
火力隊一陣密集的子彈、炮彈,吉字營當頭損失兩三百名騎兵。但吉字營騎兵數量多,攻勢有所減弱,隨即又反應過來,繼續向前衝鋒。
李秀成毅然下令:“騎兵出擊!不許放過吉字營一兵一卒!”
騎兵團長鄭成釗把心一橫,帶領騎兵向前衝擊。以往時,革命軍裝備精良,清軍裝備落後,遇有騎兵衝鋒,革命軍往往借助槍炮大量殺傷清軍。
這一次,革命軍彈藥用盡,隻能冒著吉字營的炮火,爭取與吉字營展開白刃戰。好在湘軍騎兵缺少訓練,馬上騎射的功夫相當一艘,手上就算有來複槍,也不能很好地在馬上射擊。
曾國荃好大喜功,貪大求全,纏著大哥給他購買了許多洋槍。其洋槍以來複槍為主,槍管內有膛線,又稱為線膛槍,射擊精度較以往的滑膛槍大為提高。
曾國藩並非冥頑不靈者,他同樣很早就認識到了洋槍的優越性能。但湘軍大多來自湖南山鄉,沒有文化,訓練不足。就算給他們配備了來複槍,湘軍也來不及組織嚴格的射擊訓練。
一到戰場上,湘軍士兵心理緊張,就算手持來複槍,也會慌作一團,胡亂射擊。
(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時,當時的各國軍事觀察家驚奇地發現,已經普遍裝備起洋槍洋炮的淮軍,卻連最基本的戰術動作都不會,隻是對著日軍陣地盲目射擊。
(反觀當時的日本陸軍,把西方軍事操典學得有模有樣,戰術素養可圈可點,戰場勇氣更是令人欽佩。甲午戰爭的輸贏,不管海戰還是陸戰,其實並無多大懸念。)
曾國藩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一直反對給湘軍裝備洋槍。他不是不想裝備洋槍,而是知道這玩意太花錢,湘軍士兵短期內又掌握不了射擊要領。
相反,曾國荃長期在前線帶兵打仗,對革命軍的步槍、火炮印象深刻,極力主張裝備為湘軍裝備洋槍洋炮。吉字營和楚軍,都是湘軍洋槍裝備率較高的部隊。
現在,兩軍騎兵相接,開始白刃戰,仿佛又迴到了冷兵器時代。
革命軍的騎兵,已經完全拋棄了長矛,以馬槍、刺刀、馬刀為製式武器。
馬槍與步槍不同,槍身更短。為馬槍配備的刺刀,長度較步槍刺刀更長,基座比步槍刺刀更加厚重。不過,革命軍騎兵拚白刃戰,更喜歡用馬刀。
在冷兵器時代,長矛重甲的騎兵堪稱是戰場的大殺器,也是各國軍隊的殺手鐧。在中國,手持弓箭、長矛的草原騎兵,更成為曆屆中原王朝的夢魘。
但到了近代,隨著火槍火炮的流行,裝備火槍火炮的步兵,重新成為戰場主角。騎兵日漸淪為輔助兵種,作戰職能邊緣化,笨重的長矛反而不便於騎兵的快速機動。
因此,到了十九世紀後半頁,各國騎兵相繼淘汰了長矛,改用更為輕便的馬槍、馬刀為武器。
在楊烜的堅持下,革命軍率先放棄了長矛,改用馬刀、馬槍為製式武器。遇有白刃戰,騎兵在馬槍上安裝刺刀,或直接使用馬刀。
輕便的馬刀在騎兵衝鋒時有著極佳的效率。隻要戰馬在奔騰,騎兵就可以借助戰馬的速度,不需要大力揮舞馬刀,僅手持馬刀向外掠出,就能輕鬆收割敵兵的性命。
兩軍相接,很快廝殺起來。革命軍騎兵人少,卻毫不相讓,與吉字營廝殺在一起。
剛開始時,革命軍刀術精湛,馬刀輕便,刺刀精利,略占上風。十幾分鍾後,兩軍完全糾纏在一起,吉字營人多,不時使用來複槍偷襲,革命軍傷亡不斷擴大,陣線動搖。
鄭成釗見狀,騎馬來迴奔走,極力穩住陣腳。突然,一發子彈擊中鄭成釗肩膀,巨大的衝擊力使他跌落馬下。兩名親兵立即上前,救起鄭成釗。
鄭成釗忍住巨痛,草草包紮了槍傷,止住了流血。親兵要護送他返迴後方,鄭成釗喝道:“我要留在陣地上。我隻要不死,就決不退卻。”
他再次躍上馬背,手持馬刀,來迴招唿部下,宛如關羽再世,異常神勇。
這時候,兩邊的騎兵已經完全糾纏在一起,在原地互相砍殺。革命軍的陸戰隊員、吉字營的步兵,也都衝殺到一起,各不相讓,展開了殘酷的白刃戰。
革命軍官兵訓練有素,但彈藥已盡,隻能靠勇氣與敵人短兵相接,盡可能地與敵人糾纏在一起,影響湘軍發揚火力。
吉字營乃是窮寇,得了曾國荃的犒賞,人數上占有優勢,又有火槍的加持。不過,連日戰鬥,吉字營從半壁山撤離時又走得匆忙,彈藥同樣不多。步四師主力又已攻克鄭家堰,威脅吉字營退路。
雙方打到這種份上,已經完全殺紅了眼。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看誰勇氣更佳,誰能堅持到最後,取得最終勝利。
鄭成釗一直堅持在前線,哪裏戰事最激烈,就趕到哪裏。吉字營官兵也像瘋了一樣,勢必要從革命軍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打通逃迴湖南之路。
戰至一個小時,雙方已經相當疲憊。鄭成釗再次負傷,但他堅決不下火線。親兵從醫護兵那裏取來簡易擔架,鄭成釗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
革命軍對戰場救護非常重視,每個連隊都配有一名醫護兵。連隊每個官兵都要掌握基本的戰場救護常識,醫護兵則跟隨連隊上戰場,在戰場上執行基本的戰場急救。
這種最基本的戰場救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士兵戰場傷亡率。就算是新兵,在戰場上負了傷,痊愈之後也會成為老兵,戰鬥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鄭成釗失血過多,又在擔架上來迴顛簸,臉色已經蒼白,嘴唇已經發紫。左右皆勸他撤下來休息,他卻擔心會給士氣造成不良影響,堅定地說道:
“我不要緊。打不敗吉字營,我死不瞑目。不打敗吉字營,不得收殮我!”
左右大哭,皆奮不顧身,寧願戰死沙場。
吉字營人多,逐漸占了上風。李秀成見狀,知道再不增援,革命軍防線就要崩潰。他親自帶領最後的三百預備隊,衝殺進入敵陣。
三百預備隊都是騎兵,預先集中了騎兵最後的彈藥。衝殺進入敵陣後,先救起鄭成釗,再與吉字營廝打成一片。
預備隊使用手槍、馬槍,撂倒兩百多名吉字營官兵,攪動了戰場局勢。然而,彈藥用盡後,預備隊也陷入了苦戰。
到這個地步,雙方隊形密集,騎兵在戰馬上反而施展不開。很多騎兵都下馬步戰,使用刺刀、馬刀混戰。
其實,騎兵作戰時,並不完全在戰馬上,經常要下馬戰鬥。特別是到了近代,裝備火槍後,騎兵與敵軍接敵時,往往下馬射擊,以提高射擊精度,減少自身傷亡。騎兵彈藥用盡後,要展開白刃格鬥,也經常下馬進行。
李秀成身為師長,也已經親自上陣,打光了左輪手槍的子彈。
革命軍寡不敵眾,戰線已經動搖。如果此時撤退,必將功虧一簣。東麵隱約傳來了炮聲,正是鄭家堰方向,步四師步兵主力正在東麵猛攻湘軍。
革命軍士氣大震,李秀成也咬定牙關,大聲喝令道:“兄弟們,四師主力已經追上來了。我們絕對不許撤退,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能退縮一步。”
兩軍都像瘋了一樣,誰也不讓誰,前沿的屍體摞成屍山,鮮血染紅了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