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caa在內的經紀公司動作很快。

    先是布拉德-皮特被采訪的那段專欄在電視台播放之後,緊接著其他幾個主演也紛紛參加一些會談節目或者夜間綜藝,基本上跟皮特的做法沒什麽兩樣,都是盡力撇開自己,把球,哦不,把鍋,推給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

    話要說的含糊一點,不那麽透骨,才有利於觀眾自發的聯想。

    甚至一些真愛粉早就想洗白自己的偶像了,苦於沒什麽話題突破口,現在主動有了由頭,更是有個好台階下。

    就像是某某電影,市場慘敗,卻有不少粉絲說著“我愛豆怎麽怎麽樣,表演多麽多麽好,比起之前,進步的空間很大.....”。

    總之,電影的失利不關我愛豆的事哦,大家不能噴他。

    對比於此,簡直一致。

    連洗白的程序都是那麽的相仿。

    如此可見,全天下的娛樂圈確實一個卵樣。

    粗看之下,光鮮美好,細細一品,烏煙瘴氣。

    這麽一招。

    看著演員們現身說法,加之皮特和奧蘭多-布魯姆的顏值很頂。

    風向是有轉變的跡象。

    但這還不夠,甚至還僅僅隻是個開端。

    忽然,一些主流的報紙雖然還是在評判、嘲諷《特洛伊》的失利,但漸漸卻把目標放到了導演身上。

    有說他臨時改劇本的;有說他拍攝期間跟副導演爭吵的。

    總之,上映之初一副和睦的劇組景象怎麽就變成了各種不合。

    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先關於演員的諸多不利,全都順勢轉到導演身上,動作那是相當的整齊。

    隻是可惜了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

    他是真可憐。

    要說《特洛伊》的失敗他不擔責任,肯定是瞎說。

    但這麽一麵倒的形勢,顯然也太涼薄。

    人家努力了二十幾年,拍了七八部還算不錯的電影。

    僅僅就這一次,就全盤否定了所有的付出。

    再者,真要細論,他一個導演又能影響多少?

    這裏可是好萊塢。原因呢,大家也能清楚:

    一是圈內奉行製片人中心製,劇本是編劇寫的,哪裏能拍,哪裏不該拍,製片人都是要插手的,又不是他一個人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誌拍攝出來的作品。

    二來最重要的後期剪輯也不是導演說了算。

    就這電影創作最關鍵的兩點,導演都沒太大的話語權,真能說是他擔大責嗎。

    沃爾夫岡-彼得森就是如此。

    他覺得自己很委屈。

    明明拍攝的時候,幹涉這,幹涉那的,怎麽一失敗,就全是他的鍋。

    怎一個慘字了得。

    可惜,誰讓你是導演呢。

    一如吳白鴿灰溜溜的跑迴內地,李按失手《綠巨人》後,也隻能接手小成本文藝電影,很多時候,導演就是第一個犧牲的對象。

    這裏麵既沒有道理可言,也沒有公平可言。

    畢竟,都失敗了,誰還講什麽情義。

    ......

    b計劃影業的辦公室。

    約翰遜-格雷匯報著最新的情況,“現在媒體和影迷觀眾的罵聲,都是集中在以沃爾夫岡-彼得森等幕後主創的身上。”

    布拉德-皮特得知這個成果,也並不是很開心。

    因為再怎麽樣,接下來的一段日子,他都需要避避風頭,盡量少的出現在公共視野裏。

    再者,他的事業也確實受到了影響。

    往上攀登的腳步也停緩了下來。

    “那些人有沒有說什麽?”

    格雷搖搖頭,“沃爾夫岡-彼得森就算接受媒體采訪,這種輿論也已經逆轉不了。再者,他們根本沒有發聲的渠道,誰會在意一個導演說的話?”

    嗯,很現實。

    經此一事,彼得森導演的前途算是完了。

    除非他能像李按一樣重新靠著作品迴到大眾視野,但在此之前,他更需要的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

    因為很多電影公司會把這種導演列為不可合作對象。

    畢竟,不追求成功者,難道去追求失敗者嗎。也沒這個道理啊。

    事實也正是如此。

    後來的好幾年,沃爾夫岡-彼得森再無任何產出,返迴了自己的故土德國。

    要不是阿齊瓦-高斯曼(《美麗心靈》是他編劇的作品)這位業內聲譽不錯的製片人兼編劇重新推舉了他,他這輩子都很難迴到好萊塢。

    而接手的《海神號》也不過是投資不大的中等製作。

    為了省錢,演員也大多是資曆淺薄者。

    至於為什麽導演很難有發聲渠道。

    還不是因為媒體力量被好萊塢六大所把持。

    華納既然與經紀公司統一了口徑,難道還會出什麽紕漏嗎。

    短短幾天時間,最受折磨的就是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

    所有人都在自救、自保,唯獨他救不得。

    看著莫名承受的媒體攻擊,又想著沒上映之前的一切美好:演員吹捧、華納的友善態度,忽然就成了泡影。

    他也不是沒找過華納的高層。

    但人家根本就不待見他。

    那幾天,他瘋狂的打電話。

    那些曾經想找他合作的電影公司和投資人也是口風大變。

    這些人的應付話語,讓他隻覺得身心疲憊。

    契約上的那些承諾條件更是早已作廢,從電影注定失敗的時候,他不僅拿不到說好的票房獎勵,甚至連一部分後續的酬勞都被苛刻不少。

    但他也沒辦法去申訴。

    因為這都是合同裏規定好的,白紙黑字,還是由他親自簽署的拍攝合同。

    為什麽片酬要分作兩次,甚至更多次才付清。

    為的就是今日這種局麵。

    對於製作方來說,他們與發行方對比,顯得很不占優勢,但與更沒有話語權的導演、編劇,他們又是非常強勢的一方。

    很多時候,不對等是這樣一步步的來的。

    發行方想辦法從製片方身上挽迴損失,製作方也想辦法從別處那裏找補迴一些。

    說到底,還是失敗不得。

    要是能成功,大家都有錢賺,一些小恩小惠,哪家都願意分享。

    沃爾夫岡-彼得森死心了。

    再一次談判無果後,麵對這個最為現實的圈子,也隻得灰溜溜的離開。

    好萊塢也還是那個好萊塢,不曾變過。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萊塢傳奇導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血流三千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血流三千尺並收藏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