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的意思是,這職業教育雖好,但實際上是難以推行的?”


    楊思義反應很迅速,立刻朝著蘇璟問道。


    蘇璟看著楊思義道:“事實上,任何一件顛覆過往的事情都是難以推行的,難以才是常態,順暢反倒是不正常了,因為人總是有著舒適區的,習慣了一件事之後,再想改變就很困難。”


    楊思義仔細的聽著蘇璟的話,不由的點頭:“蘇先生之語真是相當的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大道理。”


    “改變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我相信,隻要是對大明有利的事情,即便是陛下,也會堅持的推行下去的。”


    即便蘇璟隻是簡單的描述了一下職業教育的前景,但楊思義已經可以看見這職業教育對於大明的未來的改變可以有多大。


    他此刻已經在思考,該怎麽和朱元璋匯報這件事了。


    而且,現在的科舉,鄉試就快要舉行了,教育是大事,耽擱不得。


    蘇璟應和道:“楊大人說的是,若是大明官員都像楊大人這般,那大明才是真的好!”


    雖然和楊思義才剛剛接觸,但蘇璟卻能感覺到楊思義身上的赤誠。


    就在剛才,蘇璟在玻璃大棚內見過楊思義之後,就簡單的車朱橚了解了一下楊思義。


    大明的戶部尚書,去年年底才搞出了一大批的賬目,讓朝堂上下文武百官相當的厭惡。


    甚至不少官員都彈劾了楊思義,但楊思義始終都沒有表露出任何妥協的意思。


    這財務審查是蘇璟提出來的,他自然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而楊思義對於這個農學院的想法,對朱橚的支持,都說明了楊思義不單純隻是為了巴結皇子或是巴結皇帝朱元璋。


    更重要的是,在老朱在位的時候當戶部尚書,蘇璟卻沒有在記憶裏搜尋到任何關於他貪汙的信息。


    戶部尚書這種級別的官員,要是貪汙被殺或者犯罪被殺,大概都是有記錄的。


    兩相印證之下,蘇璟已經基本可以確定這個戶部尚書楊思義的確是一個好官。


    至少,對大明對百姓來說,是一個好官。


    “蘇先生謬讚了,我楊思義既然當了戶部尚書,那就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楊思義十分謙虛的說道。


    此時的他早就沒有繼續稱唿蘇璟為仁遠伯,因為在他看來這,蘇璟這樣的人,足以擔當他的先生,大明的先生。


    蘇璟笑笑道:“既然如此,那楊大人介意我多說說這職業教育具體的執行方案嗎?楊大人也可以為我查漏補缺,看看有什麽地方做的還不夠好可以嗎?”


    對於這種有想法的,蘇璟完全不介意多說點。


    職業教育這件事,蘇璟也相當好奇,在大明到底能擦出怎麽樣的火花。


    雖然不知道到底作用有多大,但至少是朝著改變科舉唯一的地位在努力著。


    科舉有好處,同樣也有著壞處。


    “蘇先生願意的話,那我真是太高興了,還請蘇璟不吝賜教!”


    楊思義相當的興奮,沒想到蘇璟還願意再多說點。


    這讓楊思義對於蘇璟的看法,又改變了一些。


    先前的蘇璟,在楊思義這裏是無比神秘的,雖然說對大明是有著莫大的功勞,但究竟是一個怎麽樣的情況,楊思義並不了解。


    然而,現在的楊思義感受到了蘇璟身上的赤誠。


    這是兩種純粹的人的相互吸引,這樣的特質讓兩人都感受到了彼此間的欣賞。


    蘇璟點點頭道:“好,楊大人,那我就暢所欲言了,首先我們還是得知道,什麽叫做職業教育,得給它下一個比較精準的定義。”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綜合素質而實施的教育活動。”


    “核心不僅僅是為了教授技術知識,還有必須的職業道德,當然,道德隻是最低限度的約束,必要時候出台相對應的法律也是可以的。”


    職業技術,職業道德。


    聽著蘇璟的描述,楊思義隻覺得相當的新穎,仔細思考一下,卻又是非常的有道理。


    他沒有打斷蘇璟,隻是在腦海中默默的記憶著蘇璟所說的內容。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國民教育體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更加的側重於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


    蘇璟不斷的侃侃而談,那是無比的自信和嫻熟。


    這就是上輩子企業辦的大的優勢了,蘇璟曾經就在自己的企業內部搞過職業教育學校。


    這些東西,他不僅僅有理論,還有實操的經驗。


    一條條,一件件,清清楚楚的和楊思義訴說著。


    “大概就是這樣了,楊大人有什麽想法和意見,可以直說,我這也就是一家之言,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蘇璟喝了一口茶,看向一旁的楊思義。


    “嗯……啊!”


    楊思義突然迴過神來,才意識到蘇璟已經說完了。


    “蘇先生真乃大才,我本以為蘇先生隻是隨口一言,沒想到蘇先生胸中有溝壑,腹中有才氣。”


    楊思義起身朝著蘇璟躬身道。


    對於蘇璟的才學,他已經徹底的敬佩了。


    這樣的人才,也難怪朱元璋會如此的寵愛了。


    蘇璟趕忙道:“楊大人說笑了,我不過就是隨便說說而已,真算不了什麽的。”


    因為大明和情況和前世頗有不同,所以有些東西也無法照搬,蘇璟隻能是撿著一些可以執行的說,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蘇璟自我感覺說的很散。


    隻是這對於楊思義而言,就不是這樣了。


    職業教育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個很新穎的東西,蘇璟講的東西,在他的眼裏,那是成體係有核心的一套內容。


    蘇璟說是隨口說說,但楊思義分明已經是看到了蘇璟構建了一個非常大的框架。


    “蘇先生,您真是太謙虛了,有您的這些指導,我相信職業教育必然能夠在大明遍地開花,此事必能鐫刻在史記之中,留待後世不斷的傳頌。”


    楊思義看著蘇璟,眼中滿是誠摯和崇敬。


    現在他對於職業教育這件事,已經充滿了信心,他相信,這件事,一定會在大明普及開來。


    “那就要靠楊大人的努力了!”


    蘇璟笑著說道。


    楊思義認真道:“蘇先生放心,我迴去之後,就會上折子,和陛下言明此事,想必很快就會有結果了。”


    聽到楊思義想要立馬匯報給朱元璋,蘇璟提醒道:“楊大人,我給你一個建議,最好有失敗的打算,陛下那裏,或許不會很順利。”


    嗯?


    楊思義一愣,不是很理解。


    這種對大明利好的事情,朱元璋又有什麽理由反對呢?


    不過他也沒有反駁蘇璟,隻當是蘇璟的一個善意提醒。


    ……


    奉先殿內。


    蘇璟評價楊思義的話,也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


    好官!


    蘇璟說的好官,此前蘇璟從未見過楊思義,就這麽短的時間,蘇璟便已經給出了如此評價。


    朱元璋的眉頭微蹙,不知道蘇璟這樣的評價到底什麽意思。


    到底是逢場作戲還是真心覺得如此呢?


    楊思義這個戶部尚書,老朱也不用怎麽調查,這能當上六部尚書,哪一個都是在老朱這裏掛了號的。


    可以說從上到下,任何的記錄,朱元璋這裏都有。


    楊思義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說,非常好,尤其是去年年底的時候,那些個財務審查,抓了不少貪官。


    這讓朱元璋很是滿意,這這距離朱元璋心裏的好官,還是有些差距的。


    因為這些事情,以朱元璋的目光來看,那就是他們應該說的。


    將自己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完成,隻能是及格。


    但,蘇璟的評價,朱元璋很是重視。


    楊思義或許都沒有想到,自己和蘇璟的這一次見麵,會讓自己之後的仕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時間流逝。


    農學院內,工部的人已經進場,蘇璟作為設計師和監工,直接監督著這個改造工程。


    順帶著給一旁的朱橚講解著一些詳細的內容。


    而楊思義這邊,他直接擬好了折子,遞到了朱元璋的案前。


    “職業教育?”


    朱元璋看著楊思義的折子,有些詫異,但看的很認真。


    因為有了蘇璟的評價,他對待楊思義格外的在意,這折子自然也看的更詳細些。


    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職業教育正是蘇璟提出來的,楊思義也沒有半點掩飾,直接在開篇就明說了這是蘇璟的想法。


    之後是對於蘇璟那些詳細內容的一個整合和綜述,這要是叫蘇璟看了,肯定得大誇特誇。


    這文字濃縮的能力,真不是蓋的。


    蘇璟口述的大片大片的內容,楊思義直接將其變成了一篇數百字的精髓,這說明他是真的有仔細的思考理解蘇璟所說的東西。


    “嗯……嗯……不錯,這倒是有些想法。”


    朱元璋看著,不住的連連點頭,楊思義的描述,讓他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這蘇璟,倒是有些意思,隻不過這事推行怕是不易。”


    朱元璋也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件事裏的困難,他的心裏在衡量著利弊。


    楊思義和朱元璋終究不是站在一個角度上思考問題的,楊思義隻是單純的覺得,這樣的事情執行下去,於大明萬世皆是有利的,小小的阻礙隻不過是成功路上必經的挫折而已。


    但朱元璋得考慮一些更深的東西,比如職業教育的普及,會不會讓大明變得不穩定。


    要知道,朱元璋在創立大明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大方針,那就是特殊的戶籍製度,世襲的戶籍。


    說的簡單點,就是什麽人幹什麽事,子孫後代也一直繼續幹下去。


    這時候的大明,主要有三種戶籍:軍籍、匠籍、民籍。


    匠人本身是一份工作,卻因為這樣的製度變成了一個戶籍。


    這是為了避免某種匠人無人上崗,強製選定了某戶人家,不過匠戶作為一項職責性的職位,可以由幾戶人家同時承擔,類似於征收徭役。


    幾戶人家合在一起輪流充當匠戶是當時的一個常見場麵,而且人員並不固定,完全由民間自發組織。


    而軍籍的話更為複雜,有一個清勾製度,也就是勾軍與清軍。


    勾軍即在役軍人死後,勾取其直係或旁係親屬充軍。


    這項製度產生的由來是明軍衛所逃亡人數過多,所以形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軍籍世襲製度,幾近於種姓製度!


    勾軍條例規定,在役的正軍老疾或逃亡後,即到原籍勾取繼丁補役,若正軍一家全部亡絕,則到原籍勾取其族人頂充,以保證衛所軍伍不致缺額。


    這種製度當然是皇帝為了自身權力而設立的,不合理性誰都清楚,但這樣的製度卻無法改變,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滅亡。


    所以,如果真的出現了職業教育,那麽匠籍的變化,就勢在必行。


    匠籍變了,那軍籍和民籍呢?


    這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朱元璋最怕的事情,就是大明有不穩定的因素。


    盡管楊思義的描述非常的美好,對於大明的好處也非常的多,但朱元璋本能的已經產生了一種抵觸。


    這事,朱元璋終究是無法下定決心直接同意的。


    思考過後,朱元璋給了原路打迴的批複。


    職業教育的前景和現在大明的穩定,朱元璋終究是選擇了後者。


    很快。


    楊思義便收到了自己被打迴的折子。


    他一臉不可置信的看著折子,反反複複的看了好多遍,確認沒有問題,直接癱坐在了椅子上。


    “不可能啊?為什麽?為什麽陛下會不同意這件事?”


    楊思義完全無法理解。


    在他看來,這件事有阻力那是必然的事情,但怎麽也不能在朱元璋這裏出現。


    理論上來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應該是最快同意的才對。


    但是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此時,楊思義想到了蘇璟的話:陛下那裏,或許不會很順利。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老朱,咱說好的不急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邊不亮北邊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邊不亮北邊亮並收藏大明:老朱,咱說好的不急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