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山便隨下人一起迴李府,見刀閑自己一個人在泡茶,李唐山心想刀閑、馬間這兩兄弟也不知道什麽叫做客氣!
李唐山一進門便:“刀先生,看來財運亨通!”
刀閑放下茶杯向李唐山抱拳施禮後,從懷裏掏一個布袋遞給李唐山:“還是李大人多多關照!這裏李大人的分紅。”
李唐山不客氣接過打開布袋:“喲!不錯嗎?還是金幣。”
刀閑笑道:“這隻是一部分,後麵陸續還有分紅。”
李唐山把布袋還給刀閑:“金幣對我用處不大,龍川需要大量鐵器,你從中原地區弄些鐵器過來。”
刀閑驚訝看著李唐山:“李大人,私販鐵器是犯法的。”
李唐山看著刀閑問道:“是嗎?鐵器犯法嗎?好像在龍川沒有這條法律規定。”
刀閑聽出李唐山話外之音,想了想說:“李大人,我跟哥哥商量一下!”
李唐山點點頭說:“富貴險中求,利潤非常可觀,是栗子利潤的3倍。”
刀閑點點頭,向李唐山告別就離開李府。
李唐山知道刀間和刀閑一定有辦法把鐵器運到龍川來的。馬克思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
李唐山非常佩服馬克思這個經濟學家洞察能力。
幾天後,磚廠場地平整好了,各種製磚工具也齊備了。魯一缺已經提前一年就準備了製作磚的土,土選擇的是東江灘塗的泥土,這種土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而且魯一缺說製磚的土要提前一年用水浸泡,次年再用,這樣子磚的質量就上乘。
魯一缺派人去請李唐山過來,他們已經準備大量工作提前一天和泥,翻土浸水就等著今天來使用。
李唐山帶著呂端一起去磚瓦廠去看一下,魯一缺正在帶領工人們和泥、踩泥、翻泥。李唐山和呂端也沒有去打擾他們,隻見他們把土與水拌混準備製磚的泥料,後來李唐山才知道泥料的質量直接影響了磚坯的好壞,製坯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不斷的和泥,和出好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的踩泥和翻泥,這需要付出很大的體力。
魯一缺忙碌大半天上午,泥料已經準備差不多,魯一缺找人不斷向泥料撒水,防止泥料幹了。
這時魯一缺才發現李唐山早就來了,連忙向李唐山抱拳施禮,李唐山示意他免禮。
李唐山在想能不能用水力帶動土製攪拌機是否可行:“先生,如果這個環節用機械替代的話,會不會不用這麽辛苦!”
魯一缺迴話道:“李大人,我們以前也考慮過用水力來攪拌泥料,但是這些做出磚沒有生命,並失去了韻味,而且采用機械攪拌的泥料製出的磚坯會出現裂紋,這些都老製磚人總結的經驗。”
李唐山明白的自己的想法有點想當然了,這些經驗都沒有親身經曆的人體會不到的。李唐山尊重專業,也不願意自己過多插手磚廠的管理。
魯一缺帶著李唐山參觀整個磚瓦廠的,短短半個月時間,整個工廠規模就形式。不由對魯一缺豎起大拇指。
李唐山在工序管理方麵提出一些建議,采用現代工廠生產線模式,每個人隻負責一小部分,這有利於技術保密和流程管理。魯一缺對李唐山這種全新管理方式非常感興趣,決定私下再向李唐山請教企業管理之道。
李唐山也對魯一缺沒有什麽保留,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製坯車間。
李唐山認真觀察工人就是將泥料摔入磚母,然後倒出磚坯,魯一缺看見李唐山有興趣,問李唐山要不要試試,李唐山點點頭心想這個簡單的體力活應該難不倒自己,李唐山便呂端一起來試試。
魯一缺便讓工人拿來兩個單磚母放在工作台上,讓工人先做一遍,然後講解給李唐山父子倆聽。
工人拿一把細砂撒在磚母底框和邊框上:“李大人,第一步,先用要加砂,目的是讓磚母底框和邊框沾滿細砂用來保證磚坯與磚母脫離,所以細砂是製坯的必備耗材,保證磚坯與磚母脫離的最有效辦法。”
李唐山和呂端也學著做。
工人拿著取泥弓來到準備好泥料前說:“李大人,我們下麵來取泥料,我們一次取泥量必須滿足一塊磚坯的用量,隻能多,不能少。如果少了會導致二次取泥,並且會形成夾皮磚,多取則耗費體力。”
李唐山和呂端點點頭按工人指導來取泥料。
工人把泥料拿到工作台:“李大人,下麵我們要進行步驟是摔泥,為什麽用摔的呢?摔的作用就是讓泥充滿磚母的四角。”
工人拿起泥料向磚母上狠狠摔去:“這個步驟叫刮泥,就是將多餘的泥料刮去,保證磚坯脫母後不出現空、鼓。”
工人拿刮泥弓把多餘泥料刮去:“李大人,現在要進行扣母,扣的力度要掌握好,重了可能損害磚母,輕了則磚坯沾母。取母的時候手要穩,不能讓磚母碰到磚坯。”
李唐山和呂端學著工廠脫母,李唐山費了半天還沒有磚坯脫母下來。李唐山使勁一敲,磚坯掉到工作台上,形狀歪了。呂端倒是很輕鬆就脫母了,磚坯四角出現空角現象,這個看似簡單製磚,卻包含了很多技巧,掌握不好,製出的磚坯可能就是廢品。
魯一缺:“李大人,你的製磚技術還要多練習。”
李唐山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術有專攻了,我以前還真的小瞧製磚的磚家們。你們可要盡快出第一批的產品,時間不等人。”
魯一缺點點頭:“李大人說的是,製磚真的不太容易,我們也是邊做邊學!磚坯脫母後,還要經過淨麵、上架、晾曬等後續工作才能告一段落,真正的驗收是裝窯。可能還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出第一批的產品”
李唐山一進門便:“刀先生,看來財運亨通!”
刀閑放下茶杯向李唐山抱拳施禮後,從懷裏掏一個布袋遞給李唐山:“還是李大人多多關照!這裏李大人的分紅。”
李唐山不客氣接過打開布袋:“喲!不錯嗎?還是金幣。”
刀閑笑道:“這隻是一部分,後麵陸續還有分紅。”
李唐山把布袋還給刀閑:“金幣對我用處不大,龍川需要大量鐵器,你從中原地區弄些鐵器過來。”
刀閑驚訝看著李唐山:“李大人,私販鐵器是犯法的。”
李唐山看著刀閑問道:“是嗎?鐵器犯法嗎?好像在龍川沒有這條法律規定。”
刀閑聽出李唐山話外之音,想了想說:“李大人,我跟哥哥商量一下!”
李唐山點點頭說:“富貴險中求,利潤非常可觀,是栗子利潤的3倍。”
刀閑點點頭,向李唐山告別就離開李府。
李唐山知道刀間和刀閑一定有辦法把鐵器運到龍川來的。馬克思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
李唐山非常佩服馬克思這個經濟學家洞察能力。
幾天後,磚廠場地平整好了,各種製磚工具也齊備了。魯一缺已經提前一年就準備了製作磚的土,土選擇的是東江灘塗的泥土,這種土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而且魯一缺說製磚的土要提前一年用水浸泡,次年再用,這樣子磚的質量就上乘。
魯一缺派人去請李唐山過來,他們已經準備大量工作提前一天和泥,翻土浸水就等著今天來使用。
李唐山帶著呂端一起去磚瓦廠去看一下,魯一缺正在帶領工人們和泥、踩泥、翻泥。李唐山和呂端也沒有去打擾他們,隻見他們把土與水拌混準備製磚的泥料,後來李唐山才知道泥料的質量直接影響了磚坯的好壞,製坯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不斷的和泥,和出好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的踩泥和翻泥,這需要付出很大的體力。
魯一缺忙碌大半天上午,泥料已經準備差不多,魯一缺找人不斷向泥料撒水,防止泥料幹了。
這時魯一缺才發現李唐山早就來了,連忙向李唐山抱拳施禮,李唐山示意他免禮。
李唐山在想能不能用水力帶動土製攪拌機是否可行:“先生,如果這個環節用機械替代的話,會不會不用這麽辛苦!”
魯一缺迴話道:“李大人,我們以前也考慮過用水力來攪拌泥料,但是這些做出磚沒有生命,並失去了韻味,而且采用機械攪拌的泥料製出的磚坯會出現裂紋,這些都老製磚人總結的經驗。”
李唐山明白的自己的想法有點想當然了,這些經驗都沒有親身經曆的人體會不到的。李唐山尊重專業,也不願意自己過多插手磚廠的管理。
魯一缺帶著李唐山參觀整個磚瓦廠的,短短半個月時間,整個工廠規模就形式。不由對魯一缺豎起大拇指。
李唐山在工序管理方麵提出一些建議,采用現代工廠生產線模式,每個人隻負責一小部分,這有利於技術保密和流程管理。魯一缺對李唐山這種全新管理方式非常感興趣,決定私下再向李唐山請教企業管理之道。
李唐山也對魯一缺沒有什麽保留,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製坯車間。
李唐山認真觀察工人就是將泥料摔入磚母,然後倒出磚坯,魯一缺看見李唐山有興趣,問李唐山要不要試試,李唐山點點頭心想這個簡單的體力活應該難不倒自己,李唐山便呂端一起來試試。
魯一缺便讓工人拿來兩個單磚母放在工作台上,讓工人先做一遍,然後講解給李唐山父子倆聽。
工人拿一把細砂撒在磚母底框和邊框上:“李大人,第一步,先用要加砂,目的是讓磚母底框和邊框沾滿細砂用來保證磚坯與磚母脫離,所以細砂是製坯的必備耗材,保證磚坯與磚母脫離的最有效辦法。”
李唐山和呂端也學著做。
工人拿著取泥弓來到準備好泥料前說:“李大人,我們下麵來取泥料,我們一次取泥量必須滿足一塊磚坯的用量,隻能多,不能少。如果少了會導致二次取泥,並且會形成夾皮磚,多取則耗費體力。”
李唐山和呂端點點頭按工人指導來取泥料。
工人把泥料拿到工作台:“李大人,下麵我們要進行步驟是摔泥,為什麽用摔的呢?摔的作用就是讓泥充滿磚母的四角。”
工人拿起泥料向磚母上狠狠摔去:“這個步驟叫刮泥,就是將多餘的泥料刮去,保證磚坯脫母後不出現空、鼓。”
工人拿刮泥弓把多餘泥料刮去:“李大人,現在要進行扣母,扣的力度要掌握好,重了可能損害磚母,輕了則磚坯沾母。取母的時候手要穩,不能讓磚母碰到磚坯。”
李唐山和呂端學著工廠脫母,李唐山費了半天還沒有磚坯脫母下來。李唐山使勁一敲,磚坯掉到工作台上,形狀歪了。呂端倒是很輕鬆就脫母了,磚坯四角出現空角現象,這個看似簡單製磚,卻包含了很多技巧,掌握不好,製出的磚坯可能就是廢品。
魯一缺:“李大人,你的製磚技術還要多練習。”
李唐山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術有專攻了,我以前還真的小瞧製磚的磚家們。你們可要盡快出第一批的產品,時間不等人。”
魯一缺點點頭:“李大人說的是,製磚真的不太容易,我們也是邊做邊學!磚坯脫母後,還要經過淨麵、上架、晾曬等後續工作才能告一段落,真正的驗收是裝窯。可能還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出第一批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