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閣臣都先後出言反對,自打張世康與崇禎老哥合作肅清朝堂之後,廷議時所有閣臣還是頭一迴如此正式的集體反對。
就是土地改製和戶籍改製時,以及取消徭役製度時都沒這麽集體強烈反對過。
可即便麵對如此強烈的反對,張世康的表情仍舊很平靜。
“諸位為何如此激動呢?”張世康麵露不解的道。
“我有點不明白,海閣老說,科舉製施行千年,所以不得更改。
那徭役製度,可是施行了兩千年不止,當初為何就沒看到諸位如此激動的反對呢?”
科舉製度從隋唐到現在,也就一千年剛出頭,可徭役製度那是公元前就有的。
“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科舉製度在隋唐時,也是有明算科的,到了五代時,因為不符合當時的情況,便取消了。
你看,現在的科舉,就不符合咱大明的情況了,為何就不能改了呢?”
張世康不論是陳述還是反問,表情都很是平和,有爭議嘛,不要緊,大家來辯論就是了。
“取消明算科,是因為明算科進士,隻能做些低品級的小官,報考的人少,是以才取消。
而取消徭役製度,全是因為……因為公爺你執意如此。
今歲目前已經征召了兩百多萬民夫用於挖渠,消耗的錢糧已經是個天文數字,公爺你應當知道的。
國庫的銀子倘若很快消耗完,想要再恢複徭役製度,可就沒那麽容易了。”海中期反駁道。
“既然明算科是因為隻能做低品級的小官,才造成報考的人少,那為何不是取消這個限製呢?
我想既然當時的統治者將明算科加入科舉,肯定是因為明算科很重要,既然重要,就因為這個小小的原因,就取消,是因為什麽呢?
至於海閣老說的徭役問題,你看看,你們當初明明就沒怎麽反對嘛,現在就說是本公爺執意為之,搞的跟本公爺很霸道似的。
倘若真是我執意為之,那我現在再執意一次,我就是想把理工科加入科舉,你們就說同意不同意吧。”
張世康換了一副說辭道。
你說老子耍無賴是吧,既然耍無賴能把事兒辦成,那老子就耍給你們看。
“本官不讚成。”內閣首輔李邦華再次強硬的表態。
“李閣部言之有理,本官附議。”海中期也道。
另外三人也都相繼附議,不同意張世康的科舉改製意見。
“那就是沒得談嘍?”張世康都被氣笑了,看著海中期聳了聳肩道。
海中期將頭扭到了一旁並不與張世康對視。
於是廷議暫時就陷入了僵局。
沉默了一會兒,見幾個大叔、老頭兒都不肯退讓,張世康隻得收起了笑臉。
沒得談,那特麽就別談了!
“既然你們不肯迴答我的問題,那本公爺呢,就替你們迴答。
當初取消明算科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什麽報考的人少,都是屁話。
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儒學想獨霸科舉!”
張世康的表情,瞬間變得盛氣淩人。
兩年多的征戰和遭遇過的上百次刺殺,早已無形中改變了張世康的氣質,隻不過他已經鍛煉的收放自如了。
平日裏嬉皮笑臉,大家站在朝廷的角度上談事情,即使發生爭執,張世康也會耐心解釋。
但倘若你丫的不講理,開始耍無賴,那張世康絕對不會慣著。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千百年來,隨著專製的不斷提高,儒學也逐漸的滲透到了統治者和全天下讀書人的血肉中。
仿佛懂了儒學,便真的可以治理天下,狗屁。
張世康心裏清楚的很,儒學從來都隻是表象,倘若沒有大明律,光是靠所謂的禮教,看看你們晚上敢不敢出門兒?
一直以來,都是法家那一套真正在撐著國家的秩序。
但儒學發展到現在,幾乎已經壟斷了國家的政治資源,這是不爭的事實。
取消明算科,而不是提高明算科的待遇,是因為這一點。
拒絕將理工科加入科舉,也是因為這一點。
如果他們答應,那幾乎就是讓儒學讓儒生讓出一部分政治資源,那李邦華、海中期等人,就要遭受天下儒生的口誅筆伐。
在這樣的時代,對於海中期這等不貪不腐的朝臣,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名聲了。
他們在乎自己的名聲,甚至高於在乎自己的性命。
但即便如此,張世康還是要掀開他們的遮羞布,然後指著他們的軟肋高聲痛罵。
質問他們,到底是你們的名聲重要,還是朝廷的未來重要?
“你們之所以反對將理工科加入科舉製度,不就是不想讓其他學科,分享儒學的政治資源嗎?
難道你們能否認理工科的重要性嗎?
你們吃的、穿的、用的,哪一項能離開了理工科?”
張世康發起飆來,是絲毫不留情麵的。
所謂的明算科,其實就是幾何、數算相關的學科,難以想象沒有數學的支撐,大明朝廷會是什麽樣子。
而張世康所言的理工科,其實更為寬泛,隻說一個理,就是將明算科也給包括了進去。
除此之外,理當然還包括物理、化學等跟工業有強關聯的學科。
至於這個工,也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是工業的工,也可以是工匠的工。
但不論是理還是工,目的隻有一個,一切有助於實現大明工業化的,都應該包括其中。
隻有將理工科加入科舉,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主動去學,大明朝廷也缺乏真正的理工人才。
而科舉製度,又是全天下老百姓實現階級躍遷的少有的通道。
它不是唯一的通道,但卻是最安全的通道。
張世康說罷,海中期、李邦華、範景文等閣臣都皺起眉頭,顯得有些下不來台。
鬧到這個地步,張世康才不管這些家夥下不下得來台,他隻關心怎麽去實現工業化的問題。
儒學、儒學,特麽的滿腦子都是儒學,儒學早晚毀了中華。
海中期等人不吭氣兒,張世康也寸步不讓,廷議再次陷入了僵局。
“咳咳——”崇禎皇帝見狀,終於咳嗽一聲,結束了摸魚狀態。
……
就是土地改製和戶籍改製時,以及取消徭役製度時都沒這麽集體強烈反對過。
可即便麵對如此強烈的反對,張世康的表情仍舊很平靜。
“諸位為何如此激動呢?”張世康麵露不解的道。
“我有點不明白,海閣老說,科舉製施行千年,所以不得更改。
那徭役製度,可是施行了兩千年不止,當初為何就沒看到諸位如此激動的反對呢?”
科舉製度從隋唐到現在,也就一千年剛出頭,可徭役製度那是公元前就有的。
“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科舉製度在隋唐時,也是有明算科的,到了五代時,因為不符合當時的情況,便取消了。
你看,現在的科舉,就不符合咱大明的情況了,為何就不能改了呢?”
張世康不論是陳述還是反問,表情都很是平和,有爭議嘛,不要緊,大家來辯論就是了。
“取消明算科,是因為明算科進士,隻能做些低品級的小官,報考的人少,是以才取消。
而取消徭役製度,全是因為……因為公爺你執意如此。
今歲目前已經征召了兩百多萬民夫用於挖渠,消耗的錢糧已經是個天文數字,公爺你應當知道的。
國庫的銀子倘若很快消耗完,想要再恢複徭役製度,可就沒那麽容易了。”海中期反駁道。
“既然明算科是因為隻能做低品級的小官,才造成報考的人少,那為何不是取消這個限製呢?
我想既然當時的統治者將明算科加入科舉,肯定是因為明算科很重要,既然重要,就因為這個小小的原因,就取消,是因為什麽呢?
至於海閣老說的徭役問題,你看看,你們當初明明就沒怎麽反對嘛,現在就說是本公爺執意為之,搞的跟本公爺很霸道似的。
倘若真是我執意為之,那我現在再執意一次,我就是想把理工科加入科舉,你們就說同意不同意吧。”
張世康換了一副說辭道。
你說老子耍無賴是吧,既然耍無賴能把事兒辦成,那老子就耍給你們看。
“本官不讚成。”內閣首輔李邦華再次強硬的表態。
“李閣部言之有理,本官附議。”海中期也道。
另外三人也都相繼附議,不同意張世康的科舉改製意見。
“那就是沒得談嘍?”張世康都被氣笑了,看著海中期聳了聳肩道。
海中期將頭扭到了一旁並不與張世康對視。
於是廷議暫時就陷入了僵局。
沉默了一會兒,見幾個大叔、老頭兒都不肯退讓,張世康隻得收起了笑臉。
沒得談,那特麽就別談了!
“既然你們不肯迴答我的問題,那本公爺呢,就替你們迴答。
當初取消明算科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什麽報考的人少,都是屁話。
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儒學想獨霸科舉!”
張世康的表情,瞬間變得盛氣淩人。
兩年多的征戰和遭遇過的上百次刺殺,早已無形中改變了張世康的氣質,隻不過他已經鍛煉的收放自如了。
平日裏嬉皮笑臉,大家站在朝廷的角度上談事情,即使發生爭執,張世康也會耐心解釋。
但倘若你丫的不講理,開始耍無賴,那張世康絕對不會慣著。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千百年來,隨著專製的不斷提高,儒學也逐漸的滲透到了統治者和全天下讀書人的血肉中。
仿佛懂了儒學,便真的可以治理天下,狗屁。
張世康心裏清楚的很,儒學從來都隻是表象,倘若沒有大明律,光是靠所謂的禮教,看看你們晚上敢不敢出門兒?
一直以來,都是法家那一套真正在撐著國家的秩序。
但儒學發展到現在,幾乎已經壟斷了國家的政治資源,這是不爭的事實。
取消明算科,而不是提高明算科的待遇,是因為這一點。
拒絕將理工科加入科舉,也是因為這一點。
如果他們答應,那幾乎就是讓儒學讓儒生讓出一部分政治資源,那李邦華、海中期等人,就要遭受天下儒生的口誅筆伐。
在這樣的時代,對於海中期這等不貪不腐的朝臣,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名聲了。
他們在乎自己的名聲,甚至高於在乎自己的性命。
但即便如此,張世康還是要掀開他們的遮羞布,然後指著他們的軟肋高聲痛罵。
質問他們,到底是你們的名聲重要,還是朝廷的未來重要?
“你們之所以反對將理工科加入科舉製度,不就是不想讓其他學科,分享儒學的政治資源嗎?
難道你們能否認理工科的重要性嗎?
你們吃的、穿的、用的,哪一項能離開了理工科?”
張世康發起飆來,是絲毫不留情麵的。
所謂的明算科,其實就是幾何、數算相關的學科,難以想象沒有數學的支撐,大明朝廷會是什麽樣子。
而張世康所言的理工科,其實更為寬泛,隻說一個理,就是將明算科也給包括了進去。
除此之外,理當然還包括物理、化學等跟工業有強關聯的學科。
至於這個工,也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是工業的工,也可以是工匠的工。
但不論是理還是工,目的隻有一個,一切有助於實現大明工業化的,都應該包括其中。
隻有將理工科加入科舉,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主動去學,大明朝廷也缺乏真正的理工人才。
而科舉製度,又是全天下老百姓實現階級躍遷的少有的通道。
它不是唯一的通道,但卻是最安全的通道。
張世康說罷,海中期、李邦華、範景文等閣臣都皺起眉頭,顯得有些下不來台。
鬧到這個地步,張世康才不管這些家夥下不下得來台,他隻關心怎麽去實現工業化的問題。
儒學、儒學,特麽的滿腦子都是儒學,儒學早晚毀了中華。
海中期等人不吭氣兒,張世康也寸步不讓,廷議再次陷入了僵局。
“咳咳——”崇禎皇帝見狀,終於咳嗽一聲,結束了摸魚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