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死國滅而不悔,崇禎皇帝言辭間的決絕已經溢於言表。
但群臣又豈能善罷甘休。
祖製若能輕易違反,那就不叫祖製了。
大明自立國起,便沒有出現過兵權為一人掌握的情況,這不僅是對江山社稷的不負責,也是對他們每個人身家性命的不負責。
“陛下若執意如此,吾等隻能死諫了!”吏部尚書鄭三俊麵色凝重。
“請陛下收迴成命!”
內閣首輔劉宇亮繼而拜倒,同時也高唿道。
吏部尚書和內閣首輔打頭,六部中除卻刑部的範複粹、戶部的蔡國用外,幾乎全部跪地請求崇禎皇帝收迴成命。
場麵蔚為壯觀,即使是張世康也是頭一迴見到。
自古便有文死諫武死戰的道理,意思是文人當為了堅持正義而不惜生命進諫,武將則為了打贏戰爭而不惜戰死。
雖然曆朝曆代皆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有明一朝出現的頻率卻最多。
隻要皇帝的詔令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朝臣便會來這麽一出,具體是不是出於正義,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披著正義的皮,難道就不是正義了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展現他們心中忠義的時候到了。
一見朝臣如此,崇禎皇帝頓時心中火起。
“諸卿莫要逼朕!”崇禎皇帝皺著眉頭凝視著劉宇亮等人道。
然而群臣壓根不懼,所謂法不責眾,如今滿朝的文官皆是一條心,這條詔令絕不可以妥協。
沉默了片刻,見群臣仍舊不肯同意,崇禎皇帝陡然一笑,繼而表情變得冷厲起來。
“朕剛登基之時,每遇大事,朕皆聽爾等之言。
然國事不僅未有好轉,反倒每況愈下。
建奴入寇,社稷危難之時,朕問策於爾等,皆顧左右而言他。
今流寇又起,爾等不思如何應對,朕有心任用良才,爾等卻又隻知阻攔。
爾等眼裏,還有朕這個天子嗎?”
崇禎皇帝的言辭不可謂不嚴厲,張世康突然覺得老哥發起火來,還真有點王霸之氣。
雖然現在崇禎十一年還沒過,不過這老哥的話卻一點都不假,史料可都是有記載的。
幾年之後,李自成圍困北京城時,老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可群臣都跟啞巴一樣,沒有一個人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到了城破的前一天,老哥再次召集群臣議事,朝臣竟連一個都沒來。
他們早就等著新主人進城了。
但劉宇亮等人這次十分堅持,麵對崇禎皇帝少有的盛怒,仍舊請求他收迴成命。
崇禎皇帝大怒道:
“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為亡國之臣!”
說罷,崇禎皇帝拂袖離開了皇極殿。
崇禎皇帝的話說的已經很重了,幾乎充滿了對文官的憤怒和失望。
張世康砸吧一下嘴,老哥最後那句話,本來是出自六年後大明亡國前的感慨。
沒想到這才崇禎十一年,老哥心裏就已經隱隱有這個心思了。
崇禎皇帝走後,在場的文官仍舊義憤填膺,看向張世康的眼神也十分不善,不少文官甚至對他指指點點。
意思是你小子何德何能,即便天子執拗,你也當出言拒絕才是,大明非要亡於爾等之手。
這些人還不敢當著張世康的麵說,一來張世康是個無賴,二來張世康的老爹,英國公張之極也不好惹。
是個老無賴。
三來,大殿內可不止都是文官,可還杵著二三十個勳戚呢!
這群勳戚雖然在朝堂上鮮少參與議事,大多時候都是擺設,但若論官職品級,個個都是一品上。
崇禎皇帝剛宣布這道詔令時,在場的勳戚大多腦子都有點懵,
不過沒多久就反應了過來, 勳戚在朝堂上本來話語權就少,張世康若能掌握兵權,對勳戚來說絕對算不上壞事。
雖然這小子坑了他們不少錢,但此一時彼一時也,更何況那些銀子又不是張世康昧下的,都是為了朝廷。
值此危難之際,大家都是勳戚,本就該抱團取暖。
再加上在場的勳戚有不少子嗣皆在京營當差,於是都有護著張世康的意思。
此時張世康站在勳戚堆裏,感覺格外的有安全感,甚至還挑釁似的迴瞪那些文官,把幾個老頭氣的直跳腳。
“嚴大人,怎麽?在這兒練練?
還是說諸位大人一塊來?”泰寧侯陳延祚衝著文臣們道。
陳延祚說罷,西寧侯宋裕德也掰了掰手指頭,搞得嘎巴一陣亂響。
文武大臣在朝堂上打群架,是大明一朝的傳統項目,光是史料有記載的就一雙手數不過來。
勳戚們祖上大抵都是武夫,吵架或許吵不過,但若論打架自詡不懼這群老學究。
“哼,跟爾等動手簡直有辱斯文。
元輔,天子既不納諫,吾等不若在乾清宮外長跪,不信天子不從吾等。”
這位姓嚴的官員剛一提議,立即就得到不少官員的讚同。
內閣首輔劉宇亮與鄭三俊對視一眼,當即率領群臣奔著乾清宮的方向,浩浩湯湯的殺了過去。
文官們走後,在場的勳戚對張世康都熱絡了起來。
“陛下如此厚愛,賢侄日後身上的擔子可就重了。
不過自古以來能者多勞,賢侄日後若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找老叔我。”
“就是,我等勳戚同氣連枝,朝廷危難,我等義不容辭啊,不瞞賢侄,咱家的老三跟你年歲差不多,正是報國的時候啊。
不知賢侄可否安排一二,哈,當然,跟賢侄肯定是不能比的。”
“拉倒吧老楊,你家老三胖的都快走不動了,上了戰場就算跑都跑不掉。
聽聞賢侄還未曾婚娶,如此年紀也差不多該成家了,不瞞賢侄,家有一女……”
“賢侄別聽他的,他那女兒長得像牛。”被嘲諷的老楊反諷道。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說著就差點幹起來。
人風光的時候,身邊都是好人,張世康突然心有所感。
不過他的這群勳戚老叔、老伯們,雖然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貪生怕死、貪婪吝嗇,但還是有點用的。
念及此張世康便隻是一一拱手致謝,嘴上卻道:
“此事八字還沒一撇呢,那群人倘若不同意,陛下也沒奈何。
恐怕到時還需世叔、世伯們幫襯,今之局勢,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說著,張世康抬頭環視一圈,發現文官都走了之後,壓低了聲音接著道:
“不瞞諸位世叔、世伯,大明若真被流寇、亦或建奴顛覆。
那些文臣,換個主子仍舊是官兒,畢竟李自成和皇太極,仍舊需要文官幫他們治理天下。
可是,諸位世叔、世伯呢?”
這話說的在場的勳戚都緊皺眉頭,這道理所有人都懂,隻是平日裏沒想那麽多罷了。
諾大的大明,怎會說亡就亡了呢?
可張世康一說出來,再加上如今的局勢一對比,所有人都傻了眼。
他們赫然發現,朝廷如今的狀況,已經四處皆是亡國之相了。
見眾人都麵色難看,張世康又道:
“不過諸位長輩也不必太過擔憂,一切都還有轉機。
但不論如何,我等勳戚都該跟陛下站在一起。
同富貴,也該共患難。”
……
但群臣又豈能善罷甘休。
祖製若能輕易違反,那就不叫祖製了。
大明自立國起,便沒有出現過兵權為一人掌握的情況,這不僅是對江山社稷的不負責,也是對他們每個人身家性命的不負責。
“陛下若執意如此,吾等隻能死諫了!”吏部尚書鄭三俊麵色凝重。
“請陛下收迴成命!”
內閣首輔劉宇亮繼而拜倒,同時也高唿道。
吏部尚書和內閣首輔打頭,六部中除卻刑部的範複粹、戶部的蔡國用外,幾乎全部跪地請求崇禎皇帝收迴成命。
場麵蔚為壯觀,即使是張世康也是頭一迴見到。
自古便有文死諫武死戰的道理,意思是文人當為了堅持正義而不惜生命進諫,武將則為了打贏戰爭而不惜戰死。
雖然曆朝曆代皆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有明一朝出現的頻率卻最多。
隻要皇帝的詔令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朝臣便會來這麽一出,具體是不是出於正義,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披著正義的皮,難道就不是正義了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展現他們心中忠義的時候到了。
一見朝臣如此,崇禎皇帝頓時心中火起。
“諸卿莫要逼朕!”崇禎皇帝皺著眉頭凝視著劉宇亮等人道。
然而群臣壓根不懼,所謂法不責眾,如今滿朝的文官皆是一條心,這條詔令絕不可以妥協。
沉默了片刻,見群臣仍舊不肯同意,崇禎皇帝陡然一笑,繼而表情變得冷厲起來。
“朕剛登基之時,每遇大事,朕皆聽爾等之言。
然國事不僅未有好轉,反倒每況愈下。
建奴入寇,社稷危難之時,朕問策於爾等,皆顧左右而言他。
今流寇又起,爾等不思如何應對,朕有心任用良才,爾等卻又隻知阻攔。
爾等眼裏,還有朕這個天子嗎?”
崇禎皇帝的言辭不可謂不嚴厲,張世康突然覺得老哥發起火來,還真有點王霸之氣。
雖然現在崇禎十一年還沒過,不過這老哥的話卻一點都不假,史料可都是有記載的。
幾年之後,李自成圍困北京城時,老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可群臣都跟啞巴一樣,沒有一個人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到了城破的前一天,老哥再次召集群臣議事,朝臣竟連一個都沒來。
他們早就等著新主人進城了。
但劉宇亮等人這次十分堅持,麵對崇禎皇帝少有的盛怒,仍舊請求他收迴成命。
崇禎皇帝大怒道:
“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為亡國之臣!”
說罷,崇禎皇帝拂袖離開了皇極殿。
崇禎皇帝的話說的已經很重了,幾乎充滿了對文官的憤怒和失望。
張世康砸吧一下嘴,老哥最後那句話,本來是出自六年後大明亡國前的感慨。
沒想到這才崇禎十一年,老哥心裏就已經隱隱有這個心思了。
崇禎皇帝走後,在場的文官仍舊義憤填膺,看向張世康的眼神也十分不善,不少文官甚至對他指指點點。
意思是你小子何德何能,即便天子執拗,你也當出言拒絕才是,大明非要亡於爾等之手。
這些人還不敢當著張世康的麵說,一來張世康是個無賴,二來張世康的老爹,英國公張之極也不好惹。
是個老無賴。
三來,大殿內可不止都是文官,可還杵著二三十個勳戚呢!
這群勳戚雖然在朝堂上鮮少參與議事,大多時候都是擺設,但若論官職品級,個個都是一品上。
崇禎皇帝剛宣布這道詔令時,在場的勳戚大多腦子都有點懵,
不過沒多久就反應了過來, 勳戚在朝堂上本來話語權就少,張世康若能掌握兵權,對勳戚來說絕對算不上壞事。
雖然這小子坑了他們不少錢,但此一時彼一時也,更何況那些銀子又不是張世康昧下的,都是為了朝廷。
值此危難之際,大家都是勳戚,本就該抱團取暖。
再加上在場的勳戚有不少子嗣皆在京營當差,於是都有護著張世康的意思。
此時張世康站在勳戚堆裏,感覺格外的有安全感,甚至還挑釁似的迴瞪那些文官,把幾個老頭氣的直跳腳。
“嚴大人,怎麽?在這兒練練?
還是說諸位大人一塊來?”泰寧侯陳延祚衝著文臣們道。
陳延祚說罷,西寧侯宋裕德也掰了掰手指頭,搞得嘎巴一陣亂響。
文武大臣在朝堂上打群架,是大明一朝的傳統項目,光是史料有記載的就一雙手數不過來。
勳戚們祖上大抵都是武夫,吵架或許吵不過,但若論打架自詡不懼這群老學究。
“哼,跟爾等動手簡直有辱斯文。
元輔,天子既不納諫,吾等不若在乾清宮外長跪,不信天子不從吾等。”
這位姓嚴的官員剛一提議,立即就得到不少官員的讚同。
內閣首輔劉宇亮與鄭三俊對視一眼,當即率領群臣奔著乾清宮的方向,浩浩湯湯的殺了過去。
文官們走後,在場的勳戚對張世康都熱絡了起來。
“陛下如此厚愛,賢侄日後身上的擔子可就重了。
不過自古以來能者多勞,賢侄日後若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找老叔我。”
“就是,我等勳戚同氣連枝,朝廷危難,我等義不容辭啊,不瞞賢侄,咱家的老三跟你年歲差不多,正是報國的時候啊。
不知賢侄可否安排一二,哈,當然,跟賢侄肯定是不能比的。”
“拉倒吧老楊,你家老三胖的都快走不動了,上了戰場就算跑都跑不掉。
聽聞賢侄還未曾婚娶,如此年紀也差不多該成家了,不瞞賢侄,家有一女……”
“賢侄別聽他的,他那女兒長得像牛。”被嘲諷的老楊反諷道。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說著就差點幹起來。
人風光的時候,身邊都是好人,張世康突然心有所感。
不過他的這群勳戚老叔、老伯們,雖然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貪生怕死、貪婪吝嗇,但還是有點用的。
念及此張世康便隻是一一拱手致謝,嘴上卻道:
“此事八字還沒一撇呢,那群人倘若不同意,陛下也沒奈何。
恐怕到時還需世叔、世伯們幫襯,今之局勢,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說著,張世康抬頭環視一圈,發現文官都走了之後,壓低了聲音接著道:
“不瞞諸位世叔、世伯,大明若真被流寇、亦或建奴顛覆。
那些文臣,換個主子仍舊是官兒,畢竟李自成和皇太極,仍舊需要文官幫他們治理天下。
可是,諸位世叔、世伯呢?”
這話說的在場的勳戚都緊皺眉頭,這道理所有人都懂,隻是平日裏沒想那麽多罷了。
諾大的大明,怎會說亡就亡了呢?
可張世康一說出來,再加上如今的局勢一對比,所有人都傻了眼。
他們赫然發現,朝廷如今的狀況,已經四處皆是亡國之相了。
見眾人都麵色難看,張世康又道:
“不過諸位長輩也不必太過擔憂,一切都還有轉機。
但不論如何,我等勳戚都該跟陛下站在一起。
同富貴,也該共患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