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一個“如影隨形”已到了覺醒身後,以“金剛指”點在覺醒的笑腰穴上。覺醒扔掉匕首,連蹦帶跳、連喊帶叫地在地上扭了起來。弄得兩個小和尚也愣了,心想,師父打不過人家,怎麽又扭起秧歌來了?
張庭瞪眼道:“你們兩個還愣著幹什麽?快把屍首抬出去掩埋了!”
趙元道:“等等!”急忙過來揭開四個蒙麵大漢的黑紗,一看都不認識。
張庭道:“他們是耶律莫哥手下的高手,你剝掉外衣就知道了。”
趙元剝開一個大漢外衣一看,內穿遼國服裝,並掛有腰牌,上寫著遼國文字,點頭歎道:
“果然如此。”
說著,隨手把從苗冒腰上翻出的牌子裝入自己腰中。
小和尚把屋中打掃幹淨後,跪在地上哀求張庭:
“施主,慈悲為本。念我家師父乃是初犯,求施主寬恕他這一迴吧。”
趙元說:“張大俠,請把和尚穴道解開,我要問他幕後操縱之人。”
張庭拍了和尚一掌。和尚直打哆嗦,站在那裏熱汗直流。
趙元說:“覺醒,你乃出家之人,因何助紂為虐?背後是何人指使?隻要你說實話,我就饒你這一次!”
覺醒長歎一聲:
“唉!老衲出家四十多年,從未做過錯事。隻因受了小徒苗冒的蠱惑,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老袖還能牽連別人嗎?”
說完,隻見和尚身子一顫,張庭再想伸手搭救,和尚已嚼舌自盡了。
兩個小和尚抱住屍首放聲大哭。
張庭說:“哭也無用了,他是自作自受。你們把他掩埋了吧。”
小和尚把屍體抬了出去。張庭轉身要走,趙元說:
“大俠就這樣走了嗎?”
張庭轉身說:“怎麽?趙兄還有什麽吩咐嗎?”
“你不打算知道我的底細嗎?”
“知道不知道都一樣。我不希望有人在我麵前說‘報恩’二字。”
“你怎麽知道我會說‘報恩’二字呢?”
張庭湊近趙元說:
“我原先隻知道你是個珠寶商,不會武術;現在我知道你不但是個珠寶商,而且還會武術。知道的差不多了吧?”
“差得很多。”
“你還有其它身份?”
“當然,若沒有其它身份,為什麽有這許多人來殺我?”
“你是什麽人?”
“我是當今宋朝太子。”
張庭半信半疑地說:
“能有此事?”
趙元仰天長歎,感慨萬分,滿懷惆悵地說:
“外有遼寇侵犯,內有奸相賣國。朝政日廢,百姓水火。小王我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上月父王贈我一顆陰陽珠,並說此珠善解百毒。我迴東宮召見總管伍殿,問他此珠來曆。開始他不肯吐露真情,經我再三剖白,他才說此珠乃張瓊之子張庭之物,並把得此珠經過對我細述了一遍。小王因此而萌起各處遊走之念,一來飽覽天下美景,二來廣收天下義士。天若能隨人願,小王一旦身登大寶,驅胡虜,收複失地;除奸臣,昭雪忠良。能達目的,雖死無憾!”
張庭靜靜地注視著趙元,心潮也隨之而起伏。
“我知你父乃父皇和奸相所害。你恨宋朝君相,但你單身保高懷德以劍換五城的事跡,高愛卿已對小王說了。這就充分證明你不失炎黃子孫之本色,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
張庭默默無言。
“你要給父報仇,隻管下手。隻要大俠按你所說去做,小王死也瞑目!”
“我說的什麽?”張庭不解地問。
趙元永說:“張庭,你可以大膽地為你父親報仇!”
張庭這時心情很不平靜,他說:
“根據你方才的剖白,國家還算有幸。不過要等你身登大寶後,話應前言,我就佩服了。如若不然,我還要殺你!”
說完轉身欲走。
“等等!”趙元說。
“還有什麽事?”
“欲往何方?”
“嶺南尋母。”
“你母不在嶺南。”
“你怎麽知道?”
“你父被害之後,王欽將你母親和姐姐發配雲南,又暗中派人在半路殺害你母親和姐姐。不料在蒼梧山賊人正要下手時,你姐姐跳澗而死,你母親被一蒙麵大漢救走。蒙麵大漢把王欽派去的三個人殺了兩個,剩下的一個逃迴了臨安。當時此人向父王和王欽報告時,我正在父王身旁。”
張庭悲憤萬千,暗自痛心,姐姐死得慘啊!強忍著胸中的怒火問:
“你能斷定我母親現在不在嶺南嗎?”
“王欽曾派以司空亮為首的八大高手去嶺南搜尋四年,但毫無結果。王欽又給嶺南的經略下令,命其嚴查,但至今仍無消息。大俠此番前去,恐怕也是枉費心機。”
張庭沉思不語。
趙元說:“王欽私通外國,人所共知。高懷德等忠臣曾聯名上告,但無確證,皇上怎能治罪?大俠若能在他府搜出王欽和遼國私通的信件,哪怕隻有一封也可作為佐證,也能將王欽等告倒。”
張庭劍眉倒豎,鋼牙咬得直響。
“大俠決心已定?”
“決無反悔!”
“小王我如走露半點風聲,不得善終!”
張庭感激得淚流滿麵:“但願太子福壽千秋,早登大寶!”說罷,跪下叩頭。
太子趕忙扶起張庭,泣不成聲地說道:“國有棟梁,如君之豁達者,小王於願足矣!”隨手從腰中取出陰陽珠遞給張庭:“物歸原主,請卿笑納。”
“這……萬歲查問,你何言對答呢?”
“小王自有辦法,卿隻管放心。”
張庭保護太子迴到京城,太子迴轉東宮去了,張庭在城外找一旅店住下。二更過後,他收拾利落,直奔奸相府。
張庭從後牆跳入。腳剛沾地,兩條黑影直撲過來,口中還大聲喝斥:
“大膽蟊賊!敢入相府,你找……”
話未說完,張庭讓他倆見閻王去了。把兩具死屍拉到樹叢深處後,他探身奔前院而來。
侯門深似海。房屋錯落交雜,樓台曲徑迴廊,明崗、暗哨出沒無常。
張庭來到第四進院落,見東廂房南頭燈光明亮,他飛身上房,透過紗窗看到屋內人影搖搖。他剛欲下房,隻聽東通風道內有二人低聲說話:
“劉太醫還沒走嗎?”
張庭瞪眼道:“你們兩個還愣著幹什麽?快把屍首抬出去掩埋了!”
趙元道:“等等!”急忙過來揭開四個蒙麵大漢的黑紗,一看都不認識。
張庭道:“他們是耶律莫哥手下的高手,你剝掉外衣就知道了。”
趙元剝開一個大漢外衣一看,內穿遼國服裝,並掛有腰牌,上寫著遼國文字,點頭歎道:
“果然如此。”
說著,隨手把從苗冒腰上翻出的牌子裝入自己腰中。
小和尚把屋中打掃幹淨後,跪在地上哀求張庭:
“施主,慈悲為本。念我家師父乃是初犯,求施主寬恕他這一迴吧。”
趙元說:“張大俠,請把和尚穴道解開,我要問他幕後操縱之人。”
張庭拍了和尚一掌。和尚直打哆嗦,站在那裏熱汗直流。
趙元說:“覺醒,你乃出家之人,因何助紂為虐?背後是何人指使?隻要你說實話,我就饒你這一次!”
覺醒長歎一聲:
“唉!老衲出家四十多年,從未做過錯事。隻因受了小徒苗冒的蠱惑,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老袖還能牽連別人嗎?”
說完,隻見和尚身子一顫,張庭再想伸手搭救,和尚已嚼舌自盡了。
兩個小和尚抱住屍首放聲大哭。
張庭說:“哭也無用了,他是自作自受。你們把他掩埋了吧。”
小和尚把屍體抬了出去。張庭轉身要走,趙元說:
“大俠就這樣走了嗎?”
張庭轉身說:“怎麽?趙兄還有什麽吩咐嗎?”
“你不打算知道我的底細嗎?”
“知道不知道都一樣。我不希望有人在我麵前說‘報恩’二字。”
“你怎麽知道我會說‘報恩’二字呢?”
張庭湊近趙元說:
“我原先隻知道你是個珠寶商,不會武術;現在我知道你不但是個珠寶商,而且還會武術。知道的差不多了吧?”
“差得很多。”
“你還有其它身份?”
“當然,若沒有其它身份,為什麽有這許多人來殺我?”
“你是什麽人?”
“我是當今宋朝太子。”
張庭半信半疑地說:
“能有此事?”
趙元仰天長歎,感慨萬分,滿懷惆悵地說:
“外有遼寇侵犯,內有奸相賣國。朝政日廢,百姓水火。小王我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上月父王贈我一顆陰陽珠,並說此珠善解百毒。我迴東宮召見總管伍殿,問他此珠來曆。開始他不肯吐露真情,經我再三剖白,他才說此珠乃張瓊之子張庭之物,並把得此珠經過對我細述了一遍。小王因此而萌起各處遊走之念,一來飽覽天下美景,二來廣收天下義士。天若能隨人願,小王一旦身登大寶,驅胡虜,收複失地;除奸臣,昭雪忠良。能達目的,雖死無憾!”
張庭靜靜地注視著趙元,心潮也隨之而起伏。
“我知你父乃父皇和奸相所害。你恨宋朝君相,但你單身保高懷德以劍換五城的事跡,高愛卿已對小王說了。這就充分證明你不失炎黃子孫之本色,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
張庭默默無言。
“你要給父報仇,隻管下手。隻要大俠按你所說去做,小王死也瞑目!”
“我說的什麽?”張庭不解地問。
趙元永說:“張庭,你可以大膽地為你父親報仇!”
張庭這時心情很不平靜,他說:
“根據你方才的剖白,國家還算有幸。不過要等你身登大寶後,話應前言,我就佩服了。如若不然,我還要殺你!”
說完轉身欲走。
“等等!”趙元說。
“還有什麽事?”
“欲往何方?”
“嶺南尋母。”
“你母不在嶺南。”
“你怎麽知道?”
“你父被害之後,王欽將你母親和姐姐發配雲南,又暗中派人在半路殺害你母親和姐姐。不料在蒼梧山賊人正要下手時,你姐姐跳澗而死,你母親被一蒙麵大漢救走。蒙麵大漢把王欽派去的三個人殺了兩個,剩下的一個逃迴了臨安。當時此人向父王和王欽報告時,我正在父王身旁。”
張庭悲憤萬千,暗自痛心,姐姐死得慘啊!強忍著胸中的怒火問:
“你能斷定我母親現在不在嶺南嗎?”
“王欽曾派以司空亮為首的八大高手去嶺南搜尋四年,但毫無結果。王欽又給嶺南的經略下令,命其嚴查,但至今仍無消息。大俠此番前去,恐怕也是枉費心機。”
張庭沉思不語。
趙元說:“王欽私通外國,人所共知。高懷德等忠臣曾聯名上告,但無確證,皇上怎能治罪?大俠若能在他府搜出王欽和遼國私通的信件,哪怕隻有一封也可作為佐證,也能將王欽等告倒。”
張庭劍眉倒豎,鋼牙咬得直響。
“大俠決心已定?”
“決無反悔!”
“小王我如走露半點風聲,不得善終!”
張庭感激得淚流滿麵:“但願太子福壽千秋,早登大寶!”說罷,跪下叩頭。
太子趕忙扶起張庭,泣不成聲地說道:“國有棟梁,如君之豁達者,小王於願足矣!”隨手從腰中取出陰陽珠遞給張庭:“物歸原主,請卿笑納。”
“這……萬歲查問,你何言對答呢?”
“小王自有辦法,卿隻管放心。”
張庭保護太子迴到京城,太子迴轉東宮去了,張庭在城外找一旅店住下。二更過後,他收拾利落,直奔奸相府。
張庭從後牆跳入。腳剛沾地,兩條黑影直撲過來,口中還大聲喝斥:
“大膽蟊賊!敢入相府,你找……”
話未說完,張庭讓他倆見閻王去了。把兩具死屍拉到樹叢深處後,他探身奔前院而來。
侯門深似海。房屋錯落交雜,樓台曲徑迴廊,明崗、暗哨出沒無常。
張庭來到第四進院落,見東廂房南頭燈光明亮,他飛身上房,透過紗窗看到屋內人影搖搖。他剛欲下房,隻聽東通風道內有二人低聲說話:
“劉太醫還沒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