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問您是哪位?”
“九主任,真的不好意思,這個時間打擾您。您的丈夫魏之善先生生前一直很照顧我,對於他的離世,我深表哀痛。但是,對於您的父親,當年的省衛生廳九牧野副廳長的車禍死亡,我更表示深切的遺憾和悲傷……”
“你是誰?到底想幹什麽?”
“您不需要知道我是誰,至於我想幹什麽就要看您怎麽選擇了?”
“什麽意思?”
“如果您選擇讓魏先生的死不再節外生枝,我們可以談談;如果您選擇為父親報仇雪恨,我們更應該談談。”
“怎麽談?”
“用您最容易的方法:錢……”
九菲知道,這個人一定對所有的情況都很了解,不然不會貿然提出事隔多年父親的車禍原因。她想起那名“惠安咕咕”的網絡作者。
“你就是……”
對方掛了電話,撥打過去已然成空號。
很明顯,對方是為了錢才聯係自己。
把丈夫的入土為安和父親的報仇雪恨放在一起,說明沒有不漏風的牆,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
丈夫魏之善活著的時候,就被這個知道真相的人要挾……
如果真是這樣,就完美的解釋了丈夫這麽多年的背後投資,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生意中背後資金來往方便。
他怎麽就以為這樣的信息從自己這裏拿到錢?畢竟人死萬事空……
九菲靠在沙發上,把事情翻來覆去的想了又想,實在想不出這個打電話的人對自己要錢的理由。
張惠龍這些年一直暗中追查,他會有這個人的信息嗎?
九菲看一下時間,猶豫著要不要過去詢問。
張惠龍的家在這個院子的最後麵。
當時考慮到領導工作方便,專門給有資格的秘書或者司機預備的。張惠龍的入住全靠當年九牧野副廳長的努力爭取。
此時,六十多平方,裝修陳舊發暗,家具簡陋,但幹淨整潔的屋內,張惠龍正麵對著市公安局刑偵科科長楊軍,這位不速之客。
“如果沒有記錯,這是我們第二次見麵。”楊軍腦海中清晰浮現出那天在邙山陵園外,張惠龍對著警車“呸”的動作。
“你確定沒有認錯人?”
“張惠龍,六十七歲。退伍軍人,正直氣節。曾經給省衛生廳副廳長九牧野當司機,他出車禍死亡時您也在現場。您腿上的殘疾應該就是那次車禍造成的。”
“是又怎麽樣?”
“這些年您一直對老領導念念不忘,每年都會前去祭拜。對單位不提任何多餘的要求,其實那次車禍完全是因公受傷,但事後您並沒有提出補償要求,反而在新的崗位任勞任怨,直到退休。”
楊軍說到這裏,瞟一眼張惠龍麵前的煙灰缸,從自己上衣裏掏出煙盒,抽出兩根,一根遞給張惠龍。
“專門跑來,不是讓聽這些廢話吧?”張惠龍為楊軍和自己點煙後,深吸一口。
“我們在追查本市企業家魏之善意外死亡的案件時,發現了一本當年九牧野副廳長的日記,我想多了解一些有關那次車禍的情況。”
“已經結案這麽多年,了解還能怎麽樣?再說,你完全可以找到當年的卷宗查看,我該說的那上麵應該寫的很清楚。”
“我查看過了,心中有疑問才來找您。希望您能知無不言。”
“為了往上升嗎?”張惠龍透過煙霧看著楊軍。
“我說為了工作,您是不是不相信?”楊軍深諳,對於吃鹽太多的人,不供水隻對他分析鹽的成分,沒有任何用處。
“你有什麽疑問?”
“當年車禍是您突發頭暈,慌亂中沒踩刹車,導致車速過高,撞向山壁?”
“不是頭暈,是發懵,有點神誌不清,看見前麵急彎時,意識模糊,應該是沒有踩緊刹車。”
“當時您的茶水裏麵檢測出大量的雷他定藥物,您說茶水是在家自己泡好提到車上的。到單位您把茶杯放到車上去了一趟衛生間,在衛生間碰到九副廳長。隨後,兩人一起乘車出發,出城時您喝了兩口茶水,出事的時候剛喝過第二次,那次大口喝了兩口。”
“對。”
“前一天晚上,廳裏領導一直在開會。您妻子的降糖藥沒了,您到醫院趕在醫生下班前給她開藥,提前離開了。廳裏有規定,如果領導在單位,司機有事也不能把車開走的。那天晚上,會議結束太晚,九副廳長是在單位歇息的。”
“是的。”
“您確定事發當天早晨從家裏到單位,手中的茶杯一直提著,直到自己放進車裏麵,鎖好車門才去的衛生間?”
“是的。”
“根據當年的描述,那天您從家裏騎自行車去單位。路程上水杯是怎麽攜帶的?”
張惠龍起身走到裏麵房間,拿出一個挽帶的軍綠色手提帆布包,包裏裝著一個粗大的富光塑料杯。杯體的四分之三在包裏,四分之一露在外麵。
“用這個兜裝著,路上就在車把上係著。”張惠龍邊說便把帆布包帶子纏在手中演示。
“當時就是這個茶杯嗎?”楊軍吃驚他保存這麽久。
“當時那個杯子被警察帶走沒有還迴來,這是我陪九副廳長去下麵調研時,人家送了兩個一個一模一樣的茶杯。九副廳長嫌大,都給我了。這個我後來用了一段時間,最後不舍得用了……”
楊軍把裝著茶杯的布包,掂在手裏上下掂了掂,起身走到廚房接了滿滿一杯水出來。
標記兩千一百毫升的杯子裝滿水,足足超過一公斤重。楊軍把裝滿水的杯子擰緊蓋,然後一隻手再去擰開,發現杯子一動不動。
就像雲層炸裂光線突閃,張惠龍看著一動不動的杯子,眼睛直了。
“您想起了什麽?”
“那天騎車到單位,我把自行車鎖到後麵車棚,掂著茶杯到傳達室,當天值班的老姚先給我當天的報紙,然後轉身給我取昨天放在那裏的車鑰匙。這中間他還和我開玩笑,說我又有機會外麵溜達了。記得傳達室當時還有一個沒見過麵的年輕人。”
“在傳達室內,您肯定手中的杯子一直在手裏嗎?”
“是在手裏,但這麽大的杯子裝滿水是很重的,我應該是手裏握著帶子,杯子放在桌子上的。”
“那個陌生的年輕人有接近您嗎?”
“有,老姚平時會把當天的報紙送到九副廳長辦公室,知道我們那天要外出,就直接把報紙給我了。以前也會這麽做,所以也沒有多想。轉身走時,老姚說當天的報紙上刊登了九副廳長發言的照片,還說照片後麵有個女人羨慕的看向九副廳長。我出於好奇,當即把報紙打開,找到那張照片,又和老姚玩笑兩句,這才離開。”
“這就是您當時說的,返迴傳達室拿了報紙和車鑰匙,打開車門把報紙和茶杯一同放進車裏。”
“是的。難道茶杯裏就是那個時候被人做了手腳?後來聽說警察也問過老姚……”張惠龍滿臉的驚訝與疑惑。
“我們來試一下。”
楊軍說完,轉身從張惠龍身後拿過一張報紙,讓他模仿當年的樣子站起來,雙手拿著攤開的報紙,剛好遮著一隻手握著帆布包帶子,以及放在桌子上的茶杯。自己就模仿那個陌生的年輕人,站在張惠龍指定的位置,斜著身子,伸頭看著張惠龍手中打開的報紙。
過程中,楊軍一邊說話,一邊一隻手伸到張惠龍布包裏的茶杯,從容的把蓋子擰開,然後不慌不忙的合上。
“能感覺杯子有人動嗎?”
像個犯錯的孩子,張惠龍搖搖頭,沮喪地坐下來。
雙眼中的淚水,瞬間順著黝黑的皮膚往下掉:“真的是我的粗心害了領導啊……”
“您對當時那個陌生人還有印象嗎?如果再讓您見到,還會認出來嗎?”
“如果變化不大,我應該認得。年輕人皮膚比較白,頭發自然發黃。”
“您看,這裏麵有他嗎?”楊軍從上衣兜裏掏出三張彩色的二寸照片,放到桌子上。
照片一看就是有了年頭的那種。
張惠龍擦幹眼淚,把三張照片逐一舉起。
最後一張時,楊軍發現張惠龍手指顫抖:“就他,他的眼窩深,有隻眼的眼角上有一條細細疤痕。這上麵看不到。”
楊軍下意識的皺了眉頭,把照片一一收起,站起來對張惠龍正色地說:“今天謝謝您的配合,不過麻煩您,一定要對今天的事情保密,對外任何人都不能吐露。”
“還能查出來嗎?當年公安局有一個黃科長也很積極,一次次的到醫院找我,聽說後來被調走了。他走後我才出院,接替老姚到傳達室工作後,才知道老姚也迴老家縣城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警察來問過我……”張惠龍啜泣著,伸出雙手握著楊軍的手,彎下腰。
楊軍趕忙把他扶著:“相信我們!”?
想起徐斌黃璐兩位警員還在市公安局刑偵科等著自己,楊軍對張惠龍再一次安慰後,匆匆離去。
“九主任,真的不好意思,這個時間打擾您。您的丈夫魏之善先生生前一直很照顧我,對於他的離世,我深表哀痛。但是,對於您的父親,當年的省衛生廳九牧野副廳長的車禍死亡,我更表示深切的遺憾和悲傷……”
“你是誰?到底想幹什麽?”
“您不需要知道我是誰,至於我想幹什麽就要看您怎麽選擇了?”
“什麽意思?”
“如果您選擇讓魏先生的死不再節外生枝,我們可以談談;如果您選擇為父親報仇雪恨,我們更應該談談。”
“怎麽談?”
“用您最容易的方法:錢……”
九菲知道,這個人一定對所有的情況都很了解,不然不會貿然提出事隔多年父親的車禍原因。她想起那名“惠安咕咕”的網絡作者。
“你就是……”
對方掛了電話,撥打過去已然成空號。
很明顯,對方是為了錢才聯係自己。
把丈夫的入土為安和父親的報仇雪恨放在一起,說明沒有不漏風的牆,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
丈夫魏之善活著的時候,就被這個知道真相的人要挾……
如果真是這樣,就完美的解釋了丈夫這麽多年的背後投資,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生意中背後資金來往方便。
他怎麽就以為這樣的信息從自己這裏拿到錢?畢竟人死萬事空……
九菲靠在沙發上,把事情翻來覆去的想了又想,實在想不出這個打電話的人對自己要錢的理由。
張惠龍這些年一直暗中追查,他會有這個人的信息嗎?
九菲看一下時間,猶豫著要不要過去詢問。
張惠龍的家在這個院子的最後麵。
當時考慮到領導工作方便,專門給有資格的秘書或者司機預備的。張惠龍的入住全靠當年九牧野副廳長的努力爭取。
此時,六十多平方,裝修陳舊發暗,家具簡陋,但幹淨整潔的屋內,張惠龍正麵對著市公安局刑偵科科長楊軍,這位不速之客。
“如果沒有記錯,這是我們第二次見麵。”楊軍腦海中清晰浮現出那天在邙山陵園外,張惠龍對著警車“呸”的動作。
“你確定沒有認錯人?”
“張惠龍,六十七歲。退伍軍人,正直氣節。曾經給省衛生廳副廳長九牧野當司機,他出車禍死亡時您也在現場。您腿上的殘疾應該就是那次車禍造成的。”
“是又怎麽樣?”
“這些年您一直對老領導念念不忘,每年都會前去祭拜。對單位不提任何多餘的要求,其實那次車禍完全是因公受傷,但事後您並沒有提出補償要求,反而在新的崗位任勞任怨,直到退休。”
楊軍說到這裏,瞟一眼張惠龍麵前的煙灰缸,從自己上衣裏掏出煙盒,抽出兩根,一根遞給張惠龍。
“專門跑來,不是讓聽這些廢話吧?”張惠龍為楊軍和自己點煙後,深吸一口。
“我們在追查本市企業家魏之善意外死亡的案件時,發現了一本當年九牧野副廳長的日記,我想多了解一些有關那次車禍的情況。”
“已經結案這麽多年,了解還能怎麽樣?再說,你完全可以找到當年的卷宗查看,我該說的那上麵應該寫的很清楚。”
“我查看過了,心中有疑問才來找您。希望您能知無不言。”
“為了往上升嗎?”張惠龍透過煙霧看著楊軍。
“我說為了工作,您是不是不相信?”楊軍深諳,對於吃鹽太多的人,不供水隻對他分析鹽的成分,沒有任何用處。
“你有什麽疑問?”
“當年車禍是您突發頭暈,慌亂中沒踩刹車,導致車速過高,撞向山壁?”
“不是頭暈,是發懵,有點神誌不清,看見前麵急彎時,意識模糊,應該是沒有踩緊刹車。”
“當時您的茶水裏麵檢測出大量的雷他定藥物,您說茶水是在家自己泡好提到車上的。到單位您把茶杯放到車上去了一趟衛生間,在衛生間碰到九副廳長。隨後,兩人一起乘車出發,出城時您喝了兩口茶水,出事的時候剛喝過第二次,那次大口喝了兩口。”
“對。”
“前一天晚上,廳裏領導一直在開會。您妻子的降糖藥沒了,您到醫院趕在醫生下班前給她開藥,提前離開了。廳裏有規定,如果領導在單位,司機有事也不能把車開走的。那天晚上,會議結束太晚,九副廳長是在單位歇息的。”
“是的。”
“您確定事發當天早晨從家裏到單位,手中的茶杯一直提著,直到自己放進車裏麵,鎖好車門才去的衛生間?”
“是的。”
“根據當年的描述,那天您從家裏騎自行車去單位。路程上水杯是怎麽攜帶的?”
張惠龍起身走到裏麵房間,拿出一個挽帶的軍綠色手提帆布包,包裏裝著一個粗大的富光塑料杯。杯體的四分之三在包裏,四分之一露在外麵。
“用這個兜裝著,路上就在車把上係著。”張惠龍邊說便把帆布包帶子纏在手中演示。
“當時就是這個茶杯嗎?”楊軍吃驚他保存這麽久。
“當時那個杯子被警察帶走沒有還迴來,這是我陪九副廳長去下麵調研時,人家送了兩個一個一模一樣的茶杯。九副廳長嫌大,都給我了。這個我後來用了一段時間,最後不舍得用了……”
楊軍把裝著茶杯的布包,掂在手裏上下掂了掂,起身走到廚房接了滿滿一杯水出來。
標記兩千一百毫升的杯子裝滿水,足足超過一公斤重。楊軍把裝滿水的杯子擰緊蓋,然後一隻手再去擰開,發現杯子一動不動。
就像雲層炸裂光線突閃,張惠龍看著一動不動的杯子,眼睛直了。
“您想起了什麽?”
“那天騎車到單位,我把自行車鎖到後麵車棚,掂著茶杯到傳達室,當天值班的老姚先給我當天的報紙,然後轉身給我取昨天放在那裏的車鑰匙。這中間他還和我開玩笑,說我又有機會外麵溜達了。記得傳達室當時還有一個沒見過麵的年輕人。”
“在傳達室內,您肯定手中的杯子一直在手裏嗎?”
“是在手裏,但這麽大的杯子裝滿水是很重的,我應該是手裏握著帶子,杯子放在桌子上的。”
“那個陌生的年輕人有接近您嗎?”
“有,老姚平時會把當天的報紙送到九副廳長辦公室,知道我們那天要外出,就直接把報紙給我了。以前也會這麽做,所以也沒有多想。轉身走時,老姚說當天的報紙上刊登了九副廳長發言的照片,還說照片後麵有個女人羨慕的看向九副廳長。我出於好奇,當即把報紙打開,找到那張照片,又和老姚玩笑兩句,這才離開。”
“這就是您當時說的,返迴傳達室拿了報紙和車鑰匙,打開車門把報紙和茶杯一同放進車裏。”
“是的。難道茶杯裏就是那個時候被人做了手腳?後來聽說警察也問過老姚……”張惠龍滿臉的驚訝與疑惑。
“我們來試一下。”
楊軍說完,轉身從張惠龍身後拿過一張報紙,讓他模仿當年的樣子站起來,雙手拿著攤開的報紙,剛好遮著一隻手握著帆布包帶子,以及放在桌子上的茶杯。自己就模仿那個陌生的年輕人,站在張惠龍指定的位置,斜著身子,伸頭看著張惠龍手中打開的報紙。
過程中,楊軍一邊說話,一邊一隻手伸到張惠龍布包裏的茶杯,從容的把蓋子擰開,然後不慌不忙的合上。
“能感覺杯子有人動嗎?”
像個犯錯的孩子,張惠龍搖搖頭,沮喪地坐下來。
雙眼中的淚水,瞬間順著黝黑的皮膚往下掉:“真的是我的粗心害了領導啊……”
“您對當時那個陌生人還有印象嗎?如果再讓您見到,還會認出來嗎?”
“如果變化不大,我應該認得。年輕人皮膚比較白,頭發自然發黃。”
“您看,這裏麵有他嗎?”楊軍從上衣兜裏掏出三張彩色的二寸照片,放到桌子上。
照片一看就是有了年頭的那種。
張惠龍擦幹眼淚,把三張照片逐一舉起。
最後一張時,楊軍發現張惠龍手指顫抖:“就他,他的眼窩深,有隻眼的眼角上有一條細細疤痕。這上麵看不到。”
楊軍下意識的皺了眉頭,把照片一一收起,站起來對張惠龍正色地說:“今天謝謝您的配合,不過麻煩您,一定要對今天的事情保密,對外任何人都不能吐露。”
“還能查出來嗎?當年公安局有一個黃科長也很積極,一次次的到醫院找我,聽說後來被調走了。他走後我才出院,接替老姚到傳達室工作後,才知道老姚也迴老家縣城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警察來問過我……”張惠龍啜泣著,伸出雙手握著楊軍的手,彎下腰。
楊軍趕忙把他扶著:“相信我們!”?
想起徐斌黃璐兩位警員還在市公安局刑偵科等著自己,楊軍對張惠龍再一次安慰後,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