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星寒的震驚,朱元璋顯然早已預料到,指了指聖旨讓他看完後,朱元璋這才接過聖旨放迴暗格當中。
“我累了,從二十五打仗,到現在五十八歲,十三年的金戈鐵馬和朝堂上二十年的嘔心瀝血讓我累了,標兒現在三十歲,而立之年,風華正茂,且幫我監國十年,早就有了皇帝的樣子。”
朱元璋又拉著李星寒說了半天,朱標確實能勝任這個位置,等自己退下去,朱標當了皇帝,就可以立太孫,一方麵是斷了這幫朝臣的念頭,一方麵就可以將太子黨都換上去了,這些朝臣除了兩個相國和幾個尚書,基本上年輕的都是朱標的人。
而這次繼位之後,太子黨的魁首自然就是宋文遠,一個是自己家的人,一個是宋文遠確實是個人才,這十幾年在兵部混的還行,是時候繼任尚書了。
李星寒覺得有些不妥,宋文遠雖然說是自己的女婿,但是才三十六七歲,怕是難以勝任這個尚書的位置。
朱元璋則是覺得不然,畢竟新皇帝也就才三十歲,一個兵部尚書三十六七有什麽好奇怪的。
又商議了一會兒,朱元璋驟然問道:“星寒,你會輔佐標兒的對嗎?”
李星寒笑了:“大哥你說什麽話,標兒是我看著長起來的,我不輔佐他誰輔佐他。”
朱元璋鬆了口氣:“那我讓標兒遇到問題就直接給你發密信了,你可別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然後對京師不管不顧的,你的那些錦衣衛也得......”
“哎呀大哥我知道了,我先迴去看看小滿和外孫,等明天再入宮陪你。”
撂下話李星寒匆匆跑了,既然朱元璋下了這個心,自己家那邊的籌劃就得提上日程了。
李星寒入京後直接就去了宮內待了一天,此刻迴到郡主府,小滿看見幾年不見的李星寒哭的不行,而那外孫宋廉貞倒是抱著李星寒的大腿親昵的很,想必是天天聽小滿念叨,對這個外公也是好奇的很。
宋廉貞這個名字起的倒是很好,取了宋濂一個字和宋貞一個字,不但寓意好,還對應了天上的廉貞星君。
天色實在是不早了,站了一會兒,又將廉貞送入了臥房,李星寒帶著女兒女婿走入了書房當中。
府內除了小滿的房間,其他所有東西基本上沒動過位置,李星寒心中感動不已。
說了朱元璋要提拔宋文遠當兵部尚書的想法,宋文遠並未太過震驚,朱標這段時間經常來到府中與兩人私下會麵,大部分的消息朱標已經自己說了出來。
宋文遠從桌下摸出一個布包,裏麵放著兩個折子,都是名單。
“文遠這是什麽?”
李星寒接過折子,在宋文遠意味深長的笑容中緩緩打開,自己臉上的笑容則是凝固住了:“胡惟庸要造反?兵部和中書省都有參與?”
宋文遠點點頭:“嶽丈,他們沒打算現在反,他們在布局,等陛下死了,太子即位後再造反,如今陛下既然透露出要提前讓太子稱帝,那這兩本名單明天就會出現在朝堂之上,當初我爹的布局,如今才真正的好用了起來。”
“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看似他們身邊親近的人,其實都是咱們家的暗子。”
李星寒笑道:“當初我就覺得親家這步棋走得好,如今正好給你換個兵部尚書。”
宋文遠看了看身旁的小滿:“其實我還想給小滿換個指揮使,但是這個得嶽丈去找陛下提,畢竟女子的正三品,聽都沒聽過。”
“這個倒是無妨,之前陛下說過,想提勞狄當這個大將軍,正好讓徐達退下來。這指揮使的位置就空了下來,讓小滿當幾年,等累了再找人接班。”
按照朱棣給李星寒出的主意,那就是過些年讓李星寒假死,王位交給念君,之後李星寒易容一下,再讓念君去找朱元璋求個聖旨,求錦衣衛的指揮使由岐王麾下出,這樣李星寒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迴到京城接管錦衣衛,也不會被懷疑岐王的身份了。
這個方法看似拙劣,但是暫時是可行的,畢竟岐王府出個錦衣衛的指揮使,最起碼頭幾代的皇帝是不會反對的。
到時候李星寒就可以正式的摘下麵甲,等有些事情不可控製的時候,麵甲一戴,洪武金牌和秋水雁翎一出,就等於是岐王親至了。
可是宋家和小滿畢竟是自己人,自己這些秘密不說也不合適,說了也不合適,李星寒猶豫了半天,咬咬牙摘下麵甲,若是漏了消息,憑著自己的本事,也能永遠的逍遙自在下去。
想象中的震驚並未出現,宋文遠看到李星寒年輕的麵容大笑不止:“我就說嶽父是天人吧,小滿你非不信,如今看來,李家和宋家的未來都有了,在嶽丈的護佑下,千秋萬代。”
小滿嗔怪:“你說什麽呢,就算爹真的長生不老,也無法護佑子孫千秋萬代的。”
李星寒說了朱棣的想法,宋文遠十分認同:“燕王殿下真是大才,這樣是最好的辦法,一個陪著大明皇權更替的指揮使,能量太大了,能辦好多事情,而且既然燕王有這個想法,我都覺得其實讓他當皇帝也不錯,反正都是朱家人。”
李星寒擺擺手:“可不要說這個了,人家老四自己都擁戴標兒,咱們就別瞎操心了,已經不早了,早點休息,明天上朝見,趁著我們都在,將胡惟庸按死,想要篡位,那可就別怕牽連九族了。”
李星寒迴到自己當年的臥房睡覺了,宋文遠卻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大早,文武百官齊聚朝堂之上,等早朝結束之際,錦衣衛指揮僉事趙軒,鎮撫使方東濟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事起奏。”
朱標迴頭看了一眼朱元璋,朱元璋抬了抬手,示意朱標聽一下。
“兩位卿家講。”
趙軒再度踏前一步,手中是昨天宋文遠掏出來的折子。
“臣參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勾結中丞塗節,大夫陳寧等一十五人,意圖謀反,這是證據。”
朱元璋眯縫著的眼睛緩緩睜開,走下龍椅到了朱標前方:“呈上來。”
“我累了,從二十五打仗,到現在五十八歲,十三年的金戈鐵馬和朝堂上二十年的嘔心瀝血讓我累了,標兒現在三十歲,而立之年,風華正茂,且幫我監國十年,早就有了皇帝的樣子。”
朱元璋又拉著李星寒說了半天,朱標確實能勝任這個位置,等自己退下去,朱標當了皇帝,就可以立太孫,一方麵是斷了這幫朝臣的念頭,一方麵就可以將太子黨都換上去了,這些朝臣除了兩個相國和幾個尚書,基本上年輕的都是朱標的人。
而這次繼位之後,太子黨的魁首自然就是宋文遠,一個是自己家的人,一個是宋文遠確實是個人才,這十幾年在兵部混的還行,是時候繼任尚書了。
李星寒覺得有些不妥,宋文遠雖然說是自己的女婿,但是才三十六七歲,怕是難以勝任這個尚書的位置。
朱元璋則是覺得不然,畢竟新皇帝也就才三十歲,一個兵部尚書三十六七有什麽好奇怪的。
又商議了一會兒,朱元璋驟然問道:“星寒,你會輔佐標兒的對嗎?”
李星寒笑了:“大哥你說什麽話,標兒是我看著長起來的,我不輔佐他誰輔佐他。”
朱元璋鬆了口氣:“那我讓標兒遇到問題就直接給你發密信了,你可別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然後對京師不管不顧的,你的那些錦衣衛也得......”
“哎呀大哥我知道了,我先迴去看看小滿和外孫,等明天再入宮陪你。”
撂下話李星寒匆匆跑了,既然朱元璋下了這個心,自己家那邊的籌劃就得提上日程了。
李星寒入京後直接就去了宮內待了一天,此刻迴到郡主府,小滿看見幾年不見的李星寒哭的不行,而那外孫宋廉貞倒是抱著李星寒的大腿親昵的很,想必是天天聽小滿念叨,對這個外公也是好奇的很。
宋廉貞這個名字起的倒是很好,取了宋濂一個字和宋貞一個字,不但寓意好,還對應了天上的廉貞星君。
天色實在是不早了,站了一會兒,又將廉貞送入了臥房,李星寒帶著女兒女婿走入了書房當中。
府內除了小滿的房間,其他所有東西基本上沒動過位置,李星寒心中感動不已。
說了朱元璋要提拔宋文遠當兵部尚書的想法,宋文遠並未太過震驚,朱標這段時間經常來到府中與兩人私下會麵,大部分的消息朱標已經自己說了出來。
宋文遠從桌下摸出一個布包,裏麵放著兩個折子,都是名單。
“文遠這是什麽?”
李星寒接過折子,在宋文遠意味深長的笑容中緩緩打開,自己臉上的笑容則是凝固住了:“胡惟庸要造反?兵部和中書省都有參與?”
宋文遠點點頭:“嶽丈,他們沒打算現在反,他們在布局,等陛下死了,太子即位後再造反,如今陛下既然透露出要提前讓太子稱帝,那這兩本名單明天就會出現在朝堂之上,當初我爹的布局,如今才真正的好用了起來。”
“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看似他們身邊親近的人,其實都是咱們家的暗子。”
李星寒笑道:“當初我就覺得親家這步棋走得好,如今正好給你換個兵部尚書。”
宋文遠看了看身旁的小滿:“其實我還想給小滿換個指揮使,但是這個得嶽丈去找陛下提,畢竟女子的正三品,聽都沒聽過。”
“這個倒是無妨,之前陛下說過,想提勞狄當這個大將軍,正好讓徐達退下來。這指揮使的位置就空了下來,讓小滿當幾年,等累了再找人接班。”
按照朱棣給李星寒出的主意,那就是過些年讓李星寒假死,王位交給念君,之後李星寒易容一下,再讓念君去找朱元璋求個聖旨,求錦衣衛的指揮使由岐王麾下出,這樣李星寒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迴到京城接管錦衣衛,也不會被懷疑岐王的身份了。
這個方法看似拙劣,但是暫時是可行的,畢竟岐王府出個錦衣衛的指揮使,最起碼頭幾代的皇帝是不會反對的。
到時候李星寒就可以正式的摘下麵甲,等有些事情不可控製的時候,麵甲一戴,洪武金牌和秋水雁翎一出,就等於是岐王親至了。
可是宋家和小滿畢竟是自己人,自己這些秘密不說也不合適,說了也不合適,李星寒猶豫了半天,咬咬牙摘下麵甲,若是漏了消息,憑著自己的本事,也能永遠的逍遙自在下去。
想象中的震驚並未出現,宋文遠看到李星寒年輕的麵容大笑不止:“我就說嶽父是天人吧,小滿你非不信,如今看來,李家和宋家的未來都有了,在嶽丈的護佑下,千秋萬代。”
小滿嗔怪:“你說什麽呢,就算爹真的長生不老,也無法護佑子孫千秋萬代的。”
李星寒說了朱棣的想法,宋文遠十分認同:“燕王殿下真是大才,這樣是最好的辦法,一個陪著大明皇權更替的指揮使,能量太大了,能辦好多事情,而且既然燕王有這個想法,我都覺得其實讓他當皇帝也不錯,反正都是朱家人。”
李星寒擺擺手:“可不要說這個了,人家老四自己都擁戴標兒,咱們就別瞎操心了,已經不早了,早點休息,明天上朝見,趁著我們都在,將胡惟庸按死,想要篡位,那可就別怕牽連九族了。”
李星寒迴到自己當年的臥房睡覺了,宋文遠卻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大早,文武百官齊聚朝堂之上,等早朝結束之際,錦衣衛指揮僉事趙軒,鎮撫使方東濟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事起奏。”
朱標迴頭看了一眼朱元璋,朱元璋抬了抬手,示意朱標聽一下。
“兩位卿家講。”
趙軒再度踏前一步,手中是昨天宋文遠掏出來的折子。
“臣參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勾結中丞塗節,大夫陳寧等一十五人,意圖謀反,這是證據。”
朱元璋眯縫著的眼睛緩緩睜開,走下龍椅到了朱標前方:“呈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