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宋貞走入客廳,管家端了茶點,兩人開始聊起天來,說著說著,就說到了兩個孩子的婚事。
宋貞對於朱標給宋文遠安排的職務很是滿意,畢竟官大官小不要緊,能陪在儲君身邊,就是莫大的福氣。
“能給文遠謀上這個差事,定然是殿下美言了。”
李星寒笑道:“宋先生誤會了,我其實並未美言什麽,我對文遠的要求甚至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苛刻,文遠不記恨我就不錯了,至於去當這個參謀,也是太子殿下自己提起的,畢竟文遠和太子殿下的理念相合,正好能在北伐中出出主意。”
李星寒直接說了實話,可宋貞卻不惱,反而十分高興:“殿下嚴格要求他是對的,這孩子雖然刻苦懂事,但是好勝心並不強,這次借著殿下的要求才能努力考入三甲,若是沒人管他,十有八九拿個進士就迴來了。”
“哦?宋先生居然不怪我?”
宋貞拱了拱手:“殿下這不叫苛刻,這叫疼愛,刁難人才叫苛刻,可是說到底,殿下還是為他好,他自己心裏懂,來的信也是說殿下千好萬好。”
“老話說的好,嶽丈也是爹,殿下將來在京師,還要好好管教他才是。”宋貞說著,提到了聘禮的事情,“隻是不知道文遠若是迎娶郡主,需要什麽聘禮,老朽自當好好準備,定然不能弱了殿下的麵子和郡主的麵子。”
李星寒放下茶杯看向宋貞,聽話聽音,自己大概知道了宋貞什麽意思:“宋先生如此問,那就是想好了要送什麽了。”
宋貞老臉一紅嘿嘿笑道:“殿下聰慧至極,猜到了我心中所想,不瞞殿下,按照我的想法,我送殿下十個人。”
“這十個人,有文遠的兄弟,也有我的門生, 都是一流的人才,而且底子幹淨,心思透明,絕對可以成為陛下和殿下的助力。”
“那不行,你這是送陛下的,跟聘禮有什麽關係。”李星寒有些抗拒,抗拒宋家要在朝中布局。
“畢竟是宋家出去的人,將來入朝之後,都是殿下您的嫡係,依我看,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這次太子迴朝之後就要監國了。”
“若是太子開始監國,那朝堂之上的黨爭就要開始了,舊勳貴和新朝臣之間的鬥爭,雖不見血,可遠勝於沙場啊。”
“殿下和陛下的感情,我是略有耳聞,可是如果有一天....在新的朝臣之中,殿下是否還有這般威望,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殿下,我本不願將宋家的底子都送入朝堂中,那血雨腥風不適合真正的讀書人,可是沒辦法,文遠進入了朝堂,還高攀上了陛下最寵愛的郡主,我必須這麽做了,為李家和宋家,鋪一條路走。”
宋貞說的情真意切,一再的保證這些人進入朝堂雖然作為李星寒的嫡係,但是絕不會做出危害大明朝的事情來,一代人培養一代人,不管大明朝將來如何,李家的嫡係還是有的,軍中自不用多說,李星寒陷陣營也有很多出去的人才,商業上還有蘇家暗中籌備的暗棋子,仿佛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為了應對將來發生的事情。
想到這,李星寒才開口答應:“算了,那就按照宋先生所說,這些人我會帶迴去安插在親軍都尉府,等將來再送出去各自發展,你說的有理,陛下不動我,並不代表那些老臣不打我的主意。”
“說實話,我是陛下手中的刀,可是別人卻想讓我這把刀崩了口。”
宋貞點頭:“殿下終於明白我的苦心了,我又不是教殿下造反,隻是想要殿下多一些退路和保駕護航的人。”
兩人說的隱秘,也沒人知道,這些話也算是給李星寒提了個醒,雖有王位,但是自己的子女不會都是李星寒,而朱家的子孫,也不一定都是朱元璋。
又聊了一會兒,李星寒說道:“不過這真正的聘禮雖然貴重,可麵子上的,哈哈,宋先生也得準備不是?”
宋貞笑了起來:“殿下多慮了,宋家門生遍布江南,一些聘禮還是拿的出來的,之所以送十個人,那是為了兩家的未來,也比那些俗物更為貴重不是。”
“講究,對了宋先生,對這揚州方家可有了解?”
宋貞想了想說道:“你說的是前些天將家產散盡那個方家?人不錯的,有個災有個難什麽的,開倉放糧最積極,賣的東西也都是一些百姓用的到的東西,而且價格還很低,所以人們都是常客,家產也累積的很快,怎麽說呢,有良心的商人,但是有點糊塗。”
“果然和我看到的一樣,我這次收了方和的兒子方東濟入親軍都尉府,想著聽宋先生說說風評,既然如此,那就沒收錯。”
“那是自然,先不說殿下是伯樂,就他們這個家風,也出不來太過混蛋的孩子。”
“我已經讓這小子等等來宋府尋我,如果方便,還得宋先生給我們兩個一口飯吃。”李星寒笑道。
宋貞急的站起身:“殿下說的什麽話,想吃什麽吃什麽,這就讓管家去安排。”
方東濟趕得很巧,午飯剛準備好,人就到了,和李星寒匯報完衙門裏的事情後,兩人隨著宋貞來到了餐廳用飯,用飯之時宋貞多次提出讓李星寒在宋府多留些時日,可李星寒卻說現在揚州隻殺了吳俊奇及其同黨,可天下之大,又滋生出多少的吳俊奇,誰也不知道。
所以下午就要離去,趁著時間還不急,多走一些地方,多還百姓一片青天。
宋貞也是欽佩的不行,恨不得自己親自跟著去殺貪官汙吏,可奈何書生之身無法如願,不過李星寒承諾了,會將這些案子都寫成信件差人送到宋家,讓宋貞看著過過癮。
離開宋府之前,李星寒給蘇子明寫了一封密信,交待了十個人的任命後,讓宋貞的門生趙軒應帶著人去親軍都尉府報到。
又去衙門交待了馮仲仁幾句,兩人帶著卸下甲胄的親兵上了幾輛馬車朝著下一站而去。
托著手中的大誥母本翻看,方東濟唏噓不已,若是論起體恤百姓,洪武皇帝早已超越了曆代帝王。
宋貞對於朱標給宋文遠安排的職務很是滿意,畢竟官大官小不要緊,能陪在儲君身邊,就是莫大的福氣。
“能給文遠謀上這個差事,定然是殿下美言了。”
李星寒笑道:“宋先生誤會了,我其實並未美言什麽,我對文遠的要求甚至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苛刻,文遠不記恨我就不錯了,至於去當這個參謀,也是太子殿下自己提起的,畢竟文遠和太子殿下的理念相合,正好能在北伐中出出主意。”
李星寒直接說了實話,可宋貞卻不惱,反而十分高興:“殿下嚴格要求他是對的,這孩子雖然刻苦懂事,但是好勝心並不強,這次借著殿下的要求才能努力考入三甲,若是沒人管他,十有八九拿個進士就迴來了。”
“哦?宋先生居然不怪我?”
宋貞拱了拱手:“殿下這不叫苛刻,這叫疼愛,刁難人才叫苛刻,可是說到底,殿下還是為他好,他自己心裏懂,來的信也是說殿下千好萬好。”
“老話說的好,嶽丈也是爹,殿下將來在京師,還要好好管教他才是。”宋貞說著,提到了聘禮的事情,“隻是不知道文遠若是迎娶郡主,需要什麽聘禮,老朽自當好好準備,定然不能弱了殿下的麵子和郡主的麵子。”
李星寒放下茶杯看向宋貞,聽話聽音,自己大概知道了宋貞什麽意思:“宋先生如此問,那就是想好了要送什麽了。”
宋貞老臉一紅嘿嘿笑道:“殿下聰慧至極,猜到了我心中所想,不瞞殿下,按照我的想法,我送殿下十個人。”
“這十個人,有文遠的兄弟,也有我的門生, 都是一流的人才,而且底子幹淨,心思透明,絕對可以成為陛下和殿下的助力。”
“那不行,你這是送陛下的,跟聘禮有什麽關係。”李星寒有些抗拒,抗拒宋家要在朝中布局。
“畢竟是宋家出去的人,將來入朝之後,都是殿下您的嫡係,依我看,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這次太子迴朝之後就要監國了。”
“若是太子開始監國,那朝堂之上的黨爭就要開始了,舊勳貴和新朝臣之間的鬥爭,雖不見血,可遠勝於沙場啊。”
“殿下和陛下的感情,我是略有耳聞,可是如果有一天....在新的朝臣之中,殿下是否還有這般威望,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殿下,我本不願將宋家的底子都送入朝堂中,那血雨腥風不適合真正的讀書人,可是沒辦法,文遠進入了朝堂,還高攀上了陛下最寵愛的郡主,我必須這麽做了,為李家和宋家,鋪一條路走。”
宋貞說的情真意切,一再的保證這些人進入朝堂雖然作為李星寒的嫡係,但是絕不會做出危害大明朝的事情來,一代人培養一代人,不管大明朝將來如何,李家的嫡係還是有的,軍中自不用多說,李星寒陷陣營也有很多出去的人才,商業上還有蘇家暗中籌備的暗棋子,仿佛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為了應對將來發生的事情。
想到這,李星寒才開口答應:“算了,那就按照宋先生所說,這些人我會帶迴去安插在親軍都尉府,等將來再送出去各自發展,你說的有理,陛下不動我,並不代表那些老臣不打我的主意。”
“說實話,我是陛下手中的刀,可是別人卻想讓我這把刀崩了口。”
宋貞點頭:“殿下終於明白我的苦心了,我又不是教殿下造反,隻是想要殿下多一些退路和保駕護航的人。”
兩人說的隱秘,也沒人知道,這些話也算是給李星寒提了個醒,雖有王位,但是自己的子女不會都是李星寒,而朱家的子孫,也不一定都是朱元璋。
又聊了一會兒,李星寒說道:“不過這真正的聘禮雖然貴重,可麵子上的,哈哈,宋先生也得準備不是?”
宋貞笑了起來:“殿下多慮了,宋家門生遍布江南,一些聘禮還是拿的出來的,之所以送十個人,那是為了兩家的未來,也比那些俗物更為貴重不是。”
“講究,對了宋先生,對這揚州方家可有了解?”
宋貞想了想說道:“你說的是前些天將家產散盡那個方家?人不錯的,有個災有個難什麽的,開倉放糧最積極,賣的東西也都是一些百姓用的到的東西,而且價格還很低,所以人們都是常客,家產也累積的很快,怎麽說呢,有良心的商人,但是有點糊塗。”
“果然和我看到的一樣,我這次收了方和的兒子方東濟入親軍都尉府,想著聽宋先生說說風評,既然如此,那就沒收錯。”
“那是自然,先不說殿下是伯樂,就他們這個家風,也出不來太過混蛋的孩子。”
“我已經讓這小子等等來宋府尋我,如果方便,還得宋先生給我們兩個一口飯吃。”李星寒笑道。
宋貞急的站起身:“殿下說的什麽話,想吃什麽吃什麽,這就讓管家去安排。”
方東濟趕得很巧,午飯剛準備好,人就到了,和李星寒匯報完衙門裏的事情後,兩人隨著宋貞來到了餐廳用飯,用飯之時宋貞多次提出讓李星寒在宋府多留些時日,可李星寒卻說現在揚州隻殺了吳俊奇及其同黨,可天下之大,又滋生出多少的吳俊奇,誰也不知道。
所以下午就要離去,趁著時間還不急,多走一些地方,多還百姓一片青天。
宋貞也是欽佩的不行,恨不得自己親自跟著去殺貪官汙吏,可奈何書生之身無法如願,不過李星寒承諾了,會將這些案子都寫成信件差人送到宋家,讓宋貞看著過過癮。
離開宋府之前,李星寒給蘇子明寫了一封密信,交待了十個人的任命後,讓宋貞的門生趙軒應帶著人去親軍都尉府報到。
又去衙門交待了馮仲仁幾句,兩人帶著卸下甲胄的親兵上了幾輛馬車朝著下一站而去。
托著手中的大誥母本翻看,方東濟唏噓不已,若是論起體恤百姓,洪武皇帝早已超越了曆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