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飯,讓家人在蘇府留住,李星寒將宋文遠送至門口,又再度囑咐了幾句,和管家要了馬,自己深夜再次入宮。
“早上不是剛走?這怎麽又來了,看來是見過宋文遠了?”朱元璋指了指桌上放著的兩碗甜湯,“邊喝邊說吧。”
“大哥看來早就看破一切,知道我今晚要來。”
“這話說的,我是你大哥,這世上沒人比我更了解你。”
兩人捧著湯碗聊起了今天的事情,李星寒趁機問朱元璋是不是準備開科舉了,惹得朱元璋一度以為李星寒是自己肚子裏的蛔蟲。
建國已經三年了,是該開放科舉吸納天下的士子,不但朝廷需要新鮮血液,而且這些新鮮血液也會成為製衡這幫老家夥的人選。
既然確定了新科在洪武四年春開放,那最近肯定就要放出消息,讓天下有身份,有舉薦的讀書人進京了,畢竟京師身處南方,也要照顧北方的讀書種子。
新科第一榜,自然是要朱元璋主持大局,可李星寒卻不這麽認為,反而問朱元璋太子之位是不是不會再變了。
朱元璋一樂,那自然是不變的,在朱元璋心裏,朱標不管是心性和地位以及手段,都要遠高過其他幾個皇子,是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
在得到了朱元璋肯定的答複後,李星寒提出讓朱標去主持這次科舉,所有選中的進士,都作為朱標的門生讓朱標調動他們的發展和官位,畢竟朱元璋才四十一歲,最起碼還能當三十年皇帝,這三十年,就是朱標給自己培養班底的過渡期。
等繼位之後,不但有這些老的叔伯輩分之人,還有他自己扶植的太子黨,那江山就好坐的多了。
朱元璋的威望自是不用多說,可太子終歸是差了一些。
李星寒能如此為朱標考慮,讓朱元璋很欣慰,朝臣之首都願意如此輔佐太子,別人自然會有樣學樣,最起碼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是這樣。
“那就依你之見,我放棄這次的機會,讓標兒培養一些自己好用的人,等科舉和人事安頓好,標兒也就可以出征了。”
朱元璋說道,“兵馬這邊我都也安排的差不多,沈萬三他們戶部這些人也在從各富豪手中抽調金銀以作出征之用,這三年我沒有怎麽動他們,他們自己恢複的很快,這次拿錢也一點不手軟,我很欣慰,當初讓沈萬三和秦楚入朝為官,是個正確的選擇。”
李星寒點點頭:“那是,大哥深謀遠慮,讓這些富戶入朝當官,也算是把他們綁在了自己的船上,想要升官進步,他們就得舍得出血,而且朝廷有什麽動向他們也能第一時間知道,賺得越多,拿出來的就越多,對朝廷和他們都是好事情。”
兄弟兩人又聊了一會兒,朱元璋主動提起了宋文遠的問題,這孩子也不大,沒有前朝秀才舉人的身份,不過這次首屆恩科不講那麽多,舉薦信有了,也能直接參加會試。
可是這舉薦信誰來寫,朱元璋在等李星寒的意思,如果李星寒願意為了小滿親自寫這個舉薦信,那宋文遠就直接跳過會試參加殿試,朱元璋也可以讓朱標開個後門直接讓他選上進士,但是前三甲,就不能保證了。
李星寒自然是不能同意,有本事自己考,有一封朝中舉薦信就已經很是不易了,會試若是再不參加,就太過分了。
“大哥,讓宋濂寫了吧,我沒理由為一個可能拐走我女兒的小子開這個頭,不對,不管他是不是小滿的朋友,我都不能開這個頭,新朝第一榜,要的是人才,不是那些有背景的繡花枕頭,會試是必須要參加的,而且要比殿試更難,將渾水摸魚的全踢出去。”
“我作為群臣之首,位列公爵之上,必須要率先開這個好頭,讓其他的將軍大臣們也看看,死了這條心。”
聽了李星寒好話,朱元璋拍了拍手:“我就喜歡你這個性子,那就這麽辦,堂堂歧王都沒給自己姑爺走後門跳過會試,我看他們誰拉的下這個老臉跟我開口!”
“那就這麽定了,明天早上,讓驛使將榜文貼到我們所有的土地上,不拘一格,有身份的,沒身份的,若是覺得自己有本事,都能來參加這次會試,而你,我的兄弟,你明天親自去應天府城門前張榜,昭示新朝恩科。”
“是,大哥。”
“先別急著走。”朱元璋喊住了要離去的李星寒,“你去趟東宮,讓標兒親自寫這榜文。他的文采我是知道的,已然有些超過先生們的勢頭了。”
李星寒離開朱元璋的寢宮,到東宮找朱標寫了榜文,背著布筒離開皇宮。
次日一早,李星寒帶著親兵衛隊來到城門前,朱紅色的常服格外顯眼,人們在看到了歧王之後,緩緩的圍了過來,看眼前足足聚集了幾百人之後,李星寒從布筒掏出榜文,貼在城門告示欄裏。
“陛下聖恩浩蕩,於洪武四年春,舉行恩科,吸納天下士子入朝為官,諸位迴到城中相互轉告,讓那些有資格考試的,就要開始準備了,參加會試的條件,這榜文上麵都有寫,大家慢慢看,我先走一步。”
在親兵的護送下,李星寒離開城門,人們一擁而上,開始閱讀起榜上的文字,有人離開有人過來,不到半個時辰,榜文前的百姓陸續散去,大批的讀書人擠在前麵熱淚盈眶,自己的寒窗苦讀,終於迎來了一個機會,而且這次機會還是那麽的簡單,隻要年紀夠二十,且不超過四十五歲,都可以參加。
最最主要的,是跳過了院試和鄉試。
不知道是誰帶頭,這些讀書人在榜文前跪了一地,不斷的高唿吾皇萬歲,這一句句吾皇萬歲,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朱元璋讓太監叫來朱標,開始囑咐朱標執掌恩科的注意事項。
翰林院外,宋濂麵色不善,捏著謄抄下來的榜文低聲罵道:“好他個李星寒,這麽多年的交情,從吳國公時期我們就在一起為官,到了現在,都不給你寫一封舉薦信,還得等我來寫,看樣子他是故意刁難你,文遠,你先迴家,等我去找他好好說道說道。”
宋文遠拉住了氣衝衝的宋濂:“叔父不要小題大做,我畢竟是個晚輩,城中對殿下的說法我有了解,也見過殿下,深知殿下不是這樣的人,若是我沒猜錯的話,殿下不寫這封舉薦信,是為陛下所考慮的,畢竟殿下不開這個先例,你們這些大臣和公爵,誰敢先去給陛下遞交一封需要禦筆批複的舉薦信?”
這話讓宋濂有些啞火,李星寒為朱元璋著想,這是元老們都深深知道的,捏了捏手中的榜文,一跺腳朝著翰林院走去。
“叔父去哪兒?”
“唉,給你寫舉薦信,之後送到禮部去。”
看著宋濂走遠,宋文遠笑了起來:“這叔父,為官這麽多年,這點都看不透。殿下之所以是殿下,就是因為這些你們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恰恰就是這些,陛下才能感覺到心與心的距離。”
搖著頭離開翰林院,宋文遠朝著忠武伯府走去,看了看日頭,世子估計快要到了,幸好李星寒隻讓自己給安排了半天課程,剩下的半天,自己還要溫習,以備會試。
“早上不是剛走?這怎麽又來了,看來是見過宋文遠了?”朱元璋指了指桌上放著的兩碗甜湯,“邊喝邊說吧。”
“大哥看來早就看破一切,知道我今晚要來。”
“這話說的,我是你大哥,這世上沒人比我更了解你。”
兩人捧著湯碗聊起了今天的事情,李星寒趁機問朱元璋是不是準備開科舉了,惹得朱元璋一度以為李星寒是自己肚子裏的蛔蟲。
建國已經三年了,是該開放科舉吸納天下的士子,不但朝廷需要新鮮血液,而且這些新鮮血液也會成為製衡這幫老家夥的人選。
既然確定了新科在洪武四年春開放,那最近肯定就要放出消息,讓天下有身份,有舉薦的讀書人進京了,畢竟京師身處南方,也要照顧北方的讀書種子。
新科第一榜,自然是要朱元璋主持大局,可李星寒卻不這麽認為,反而問朱元璋太子之位是不是不會再變了。
朱元璋一樂,那自然是不變的,在朱元璋心裏,朱標不管是心性和地位以及手段,都要遠高過其他幾個皇子,是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
在得到了朱元璋肯定的答複後,李星寒提出讓朱標去主持這次科舉,所有選中的進士,都作為朱標的門生讓朱標調動他們的發展和官位,畢竟朱元璋才四十一歲,最起碼還能當三十年皇帝,這三十年,就是朱標給自己培養班底的過渡期。
等繼位之後,不但有這些老的叔伯輩分之人,還有他自己扶植的太子黨,那江山就好坐的多了。
朱元璋的威望自是不用多說,可太子終歸是差了一些。
李星寒能如此為朱標考慮,讓朱元璋很欣慰,朝臣之首都願意如此輔佐太子,別人自然會有樣學樣,最起碼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是這樣。
“那就依你之見,我放棄這次的機會,讓標兒培養一些自己好用的人,等科舉和人事安頓好,標兒也就可以出征了。”
朱元璋說道,“兵馬這邊我都也安排的差不多,沈萬三他們戶部這些人也在從各富豪手中抽調金銀以作出征之用,這三年我沒有怎麽動他們,他們自己恢複的很快,這次拿錢也一點不手軟,我很欣慰,當初讓沈萬三和秦楚入朝為官,是個正確的選擇。”
李星寒點點頭:“那是,大哥深謀遠慮,讓這些富戶入朝當官,也算是把他們綁在了自己的船上,想要升官進步,他們就得舍得出血,而且朝廷有什麽動向他們也能第一時間知道,賺得越多,拿出來的就越多,對朝廷和他們都是好事情。”
兄弟兩人又聊了一會兒,朱元璋主動提起了宋文遠的問題,這孩子也不大,沒有前朝秀才舉人的身份,不過這次首屆恩科不講那麽多,舉薦信有了,也能直接參加會試。
可是這舉薦信誰來寫,朱元璋在等李星寒的意思,如果李星寒願意為了小滿親自寫這個舉薦信,那宋文遠就直接跳過會試參加殿試,朱元璋也可以讓朱標開個後門直接讓他選上進士,但是前三甲,就不能保證了。
李星寒自然是不能同意,有本事自己考,有一封朝中舉薦信就已經很是不易了,會試若是再不參加,就太過分了。
“大哥,讓宋濂寫了吧,我沒理由為一個可能拐走我女兒的小子開這個頭,不對,不管他是不是小滿的朋友,我都不能開這個頭,新朝第一榜,要的是人才,不是那些有背景的繡花枕頭,會試是必須要參加的,而且要比殿試更難,將渾水摸魚的全踢出去。”
“我作為群臣之首,位列公爵之上,必須要率先開這個好頭,讓其他的將軍大臣們也看看,死了這條心。”
聽了李星寒好話,朱元璋拍了拍手:“我就喜歡你這個性子,那就這麽辦,堂堂歧王都沒給自己姑爺走後門跳過會試,我看他們誰拉的下這個老臉跟我開口!”
“那就這麽定了,明天早上,讓驛使將榜文貼到我們所有的土地上,不拘一格,有身份的,沒身份的,若是覺得自己有本事,都能來參加這次會試,而你,我的兄弟,你明天親自去應天府城門前張榜,昭示新朝恩科。”
“是,大哥。”
“先別急著走。”朱元璋喊住了要離去的李星寒,“你去趟東宮,讓標兒親自寫這榜文。他的文采我是知道的,已然有些超過先生們的勢頭了。”
李星寒離開朱元璋的寢宮,到東宮找朱標寫了榜文,背著布筒離開皇宮。
次日一早,李星寒帶著親兵衛隊來到城門前,朱紅色的常服格外顯眼,人們在看到了歧王之後,緩緩的圍了過來,看眼前足足聚集了幾百人之後,李星寒從布筒掏出榜文,貼在城門告示欄裏。
“陛下聖恩浩蕩,於洪武四年春,舉行恩科,吸納天下士子入朝為官,諸位迴到城中相互轉告,讓那些有資格考試的,就要開始準備了,參加會試的條件,這榜文上麵都有寫,大家慢慢看,我先走一步。”
在親兵的護送下,李星寒離開城門,人們一擁而上,開始閱讀起榜上的文字,有人離開有人過來,不到半個時辰,榜文前的百姓陸續散去,大批的讀書人擠在前麵熱淚盈眶,自己的寒窗苦讀,終於迎來了一個機會,而且這次機會還是那麽的簡單,隻要年紀夠二十,且不超過四十五歲,都可以參加。
最最主要的,是跳過了院試和鄉試。
不知道是誰帶頭,這些讀書人在榜文前跪了一地,不斷的高唿吾皇萬歲,這一句句吾皇萬歲,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朱元璋讓太監叫來朱標,開始囑咐朱標執掌恩科的注意事項。
翰林院外,宋濂麵色不善,捏著謄抄下來的榜文低聲罵道:“好他個李星寒,這麽多年的交情,從吳國公時期我們就在一起為官,到了現在,都不給你寫一封舉薦信,還得等我來寫,看樣子他是故意刁難你,文遠,你先迴家,等我去找他好好說道說道。”
宋文遠拉住了氣衝衝的宋濂:“叔父不要小題大做,我畢竟是個晚輩,城中對殿下的說法我有了解,也見過殿下,深知殿下不是這樣的人,若是我沒猜錯的話,殿下不寫這封舉薦信,是為陛下所考慮的,畢竟殿下不開這個先例,你們這些大臣和公爵,誰敢先去給陛下遞交一封需要禦筆批複的舉薦信?”
這話讓宋濂有些啞火,李星寒為朱元璋著想,這是元老們都深深知道的,捏了捏手中的榜文,一跺腳朝著翰林院走去。
“叔父去哪兒?”
“唉,給你寫舉薦信,之後送到禮部去。”
看著宋濂走遠,宋文遠笑了起來:“這叔父,為官這麽多年,這點都看不透。殿下之所以是殿下,就是因為這些你們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恰恰就是這些,陛下才能感覺到心與心的距離。”
搖著頭離開翰林院,宋文遠朝著忠武伯府走去,看了看日頭,世子估計快要到了,幸好李星寒隻讓自己給安排了半天課程,剩下的半天,自己還要溫習,以備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