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清晨。
皇宮。
大內。
養心殿。
“老餘,你看看寧遠侯的這份加急奏章。”楚皇摘下老花鏡,身體微微朝龍椅上一靠,指了指龍案上的一份奏折。
龍案前,一位鬢發如雪、垂手躬腰的老太監連忙邁著小碎步上前,先是對楚皇恭敬一禮,然後雙手捧起奏章,仔細地翻閱起來。
這位老太監,便是宮中的大內總管,餘懷恩。
翻閱著奏章,餘懷恩的臉色變得越來越凝重。
“老餘,你怎麽看?”楚皇抬起左手,一邊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按壓著眼窩內側,一邊問道。年紀大了,楚皇醒得早。這一大早,他已經看了好一會兒奏章了。
“萬歲爺,老奴以為,寧遠侯所奏,並非危言聳聽。”餘懷恩謹慎地答道。
“陳三,你也看看。”楚皇的手指微微一頓,說道。
“微臣領旨!”隨著楚皇的話音,一個一臉冷峻的中年人從側殿閃出,先後對楚皇與餘懷恩施禮後,雙手接過餘懷恩遞過的奏章,翻閱起來。
此人正是皇宮的內司統領,陳三。
“如何?”片刻後,楚皇再度問道。
“迴稟主子,寧遠侯奏章中所言,與內司的消息不謀而合。”陳三躬身答道。
“如此說來,你們也認為,這七國是真又打算對朕的大楚用兵了?”楚皇將身體朝前微微一傾,輕輕皺起了眉頭。
陳三與餘懷恩對視一眼,見餘懷恩微微點了點頭,陳三道:“啟稟主子,內司的消息顯示,七國之間,確已有重臣就此事勾連多時。”
楚皇微微沉吟了一會兒,開口道:“關於朝中大臣進言與北齊割席之事,你二人怎麽看?”
餘懷恩又與陳三對視一眼後,躬身答道:“迴萬歲爺,此乃國之大事,老奴不敢妄言!”
陳三亦躬身道:“迴稟主子,微臣乃是內臣,不敢妄議國事!”
楚皇氣笑道:“你們這兩個奴才!朕讓你們說,你們便說。朕賜你們無罪。老餘,你先說。”
餘懷恩聞言,忙一撩袍衫,跪伏在地,答道:“迴萬歲爺,老奴以為,此事不可為!”
“哦?說說你的理由。”楚皇又將身體朝前傾了一傾,說道。
“萬歲爺,那七國狼子野心,都是喂不飽的狼崽子。我大楚若是此時與北齊割席,於我大楚威儀有損不言,一旦七國覺得我大楚軟弱可欺,日後必會得寸進尺,遺禍無窮!”
“陳三,你呢?”楚皇對餘懷恩的話不知可否,看向陳三道。
“迴稟主子,大總管所言,正是微臣心中所想!”陳三也跪伏在地,說道。
“有重臣認為,寧遠這些年掘深溝,築高牆,厲兵秣馬,乃是對天狼示威。他們向朕進言,要朕命寧遠削弱軍備,以消天狼等七國疑慮之心。你們怎麽看?”楚皇又道。
“萬歲爺,老奴鬥膽進言,此舉萬萬不可!”餘懷恩砰地一聲磕了下去。
“有何不可?朕若是納了此議,既消了那七國的疑慮,寧遠亦給朕省下大筆軍費,豈非皆大歡喜?”楚皇笑道。
“萬歲爺!以老奴所知,寧遠之軍備,多以防守為主。值此七國虎視眈眈之際,讓寧遠削弱軍備,與自費武功何異?!老奴雖是閹人,但我大楚百年前所遭的恥辱,老奴一刻也未曾敢忘!老奴鬥膽,請萬歲爺駁迴此議!”餘懷恩老淚縱橫,將一顆皓首在地上磕得砰砰作響。
“主子,此言乃是讒言!進此言者,乃是國賊!微臣萬死,請主子下旨!微臣願為主子誅之!”陳三也連連叩首。
“行了,都起來吧。”楚皇歎了一口氣,說道。
見餘懷恩與陳三猶自伏地叩首不止,楚皇又氣笑道:“你們這兩個奴才,是要朕親自扶你們起來,還是要學那些大臣,給朕演一出死諫?”
餘懷恩與陳三聞言,同時又磕了一個頭,方才同時站起身來。餘懷恩的額頭上,已是鮮血淋漓。
“把你額頭上的血擦一擦。“楚皇抓起龍案上的一條毛巾,扔向餘懷恩,責道:“偌大年紀,動不動就磕成這樣。”
餘懷恩接住毛巾,謝了一聲恩,拭去額頭上的血漬,再微一運轉內力,血流已然止住,額上磕起的大包也消失了。
“依你二人之見,若戰,可避否?若戰,可戰否?”待餘懷恩止住血,楚皇問道。
這一次,陳三果斷上前一步,躬身道:“迴稟主子,微臣以為,此戰,避無可避!若戰,可戰!而且,戰之必勝!”
“戰事若起,西北善戰之兵,盡在寧遠。冬季作戰,他處調兵,水土不服不言,寧遠侯節製起來也無法如臂使指。如此以來,寧遠便要以三十萬對一百萬,兇險啊!”楚皇皺眉道。
“啟稟主子,根據內司對雁門關的了解,七國若對我大楚用兵,縱使能糾集百萬之眾,於雁門關外,也隻可使用添油戰術,次第推進,發揮不出人數上的優勢。而寧遠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再有鎮國公和寧遠侯運籌帷幄,必可勝之!”陳三斬釘截鐵道。
“你真如此有信心?”楚皇盯著陳三,問道。
“迴主子,此戰隻要無人掣肘,必勝!若大戰爆發,微臣願請命前往寧遠,助鎮國公與寧遠侯一臂之力!若不勝,微臣願請誅九族!”陳三再次跪伏在地,答道。
“掣肘?你擔心的是補給?”楚皇抬手示意陳三起身,問道。
“迴主子,寧遠庫藏雖然極豐,但大戰一旦爆發,糧草、衣被、軍械等必然耗費極大。戰事若是持久,補給一途,寧遠亦難以為繼。寧遠守土而戰,我大楚各地,均需全力以赴助之。”陳三起身答道。
“老餘,當年那一戰,你也受了不少傷吧?”楚皇忽然轉向餘懷恩問道。
“迴萬歲爺,老奴當年護駕不力,讓萬歲爺受驚了!”餘懷恩連忙跪伏在地,答道。
“起來吧!年紀越大,怎麽反而成了磕頭蟲了?”楚皇笑道。
笑罷,楚皇看向殿門外,眼神遊離,似是陷入了緬懷之中。
餘懷恩與陳三見此,再度相視一眼。
少頃,楚皇好似迴過神來,看著餘懷恩,說道:“老餘,你說,朕這般年紀,還能上戰場嗎?”
餘懷恩聞言大驚,再次跪伏在地,顫聲道:“萬歲爺春秋鼎盛,隻是,這禦駕親征之事,還請萬歲爺三思!“
陳三也忙跪伏在地,說道:“請主子三思!”
楚皇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朕也就是一說。朕這一生,唯一禦駕親征就那麽一迴,還險些成了我大楚的千古罪人。朕不會再親征了。都起來吧。”
說罷,不待二人起身,楚皇在龍椅上坐直身體,說道:“我大楚二十年未有大的戰事,大楚子民方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朕心念萬民,不欲妄動刀兵。但七國亡我大楚之心既然不死,朕於有生之年,便與之再戰一場。老餘,擬旨!”
餘懷恩忙站起身,走至龍案前,磨墨備旨。陳三也連忙起身,走至龍案前,幫忙磨墨攤紙。
待餘懷恩雙手將一支狼毫奉上,楚皇手執狼毫,微一沉吟,在硯台中飽蘸筆墨,一揮而就:“他要戰,你便戰!”
短短六個字,鐵畫銀鉤,筆筆如刀,字字如劍,透著凜凜戰意。
餘懷恩和陳三看著聖旨上的六個字,隻覺得心懷激蕩,霎那間眼眶都濕了。
“老餘,著八百裏加急,送往寧遠。”楚皇道。
“老奴領旨!”餘懷恩大聲道。
“傳朕旨意,著司天監準備,朕要祭天。發明旨,昭告天下。”楚皇又道。
餘懷恩將聖旨收好,躬身問道:“萬歲爺,這祭天的日子定在何時為好?”
楚皇道:“此次祭天,朕要拜帥授印。“
餘懷恩謹慎地說道:“萬歲爺,鎮國公年事已高,且早已告老。寧遠侯不良於行,這授印之事......“
楚皇笑道:“朕當年可隻是許了楊老愛卿還鄉,可未準他告老。“
隨即,楚皇略一思索,繼續道:“楊老愛卿和寧遠侯就不用勞頓了。朕既然封了楊昊那小家夥一個世子,這一趟就讓他代父前來受印吧。一並八百裏傳旨於他。陳三,從寧遠到丹陽,需多少時日?“
陳三答道:“迴主子,若是輕騎前來,五日即可。但既是授印,楊世子自不能輕車簡從。車騎眾多,楊世子身體又孱弱,微臣估計,至少需要十日時間。“
楚皇又問道:“依你的估算,若是七國來犯,最快要什麽時候?”
陳三微一思索,答道:“迴主子,七國即便立即從北齊撤軍,從安全撤兵至重新調兵再至整軍備戰,最快也需一個半月時間。”
楚皇道:“老餘,今天是什麽日子?”
餘懷恩道:“迴萬歲爺,今日是九月二十。”
楚皇道:“既如此,祭天的時間就選在下月初五至初十之間吧。具體的日子,讓司天監定。傳旨下去,此次祭天,除丹陽百官必須隨祭外,皇姓自成年世子以上,外官自州府以上,皆須前來觀禮。”
餘懷恩應聲道:“老奴遵旨!“
“陳三,傳朕口諭,祭天之前,著內司、巡檢司與九城兵馬司共同整肅丹陽治安。祭天期間,朕不希望有任何意外。“楚皇看向陳三,說道。
“微臣領旨!“陳三一躬身,眼中閃過森森殺機。
揮手屏退餘懷恩與陳三後,楚皇伸手取過又一道密折,略一翻閱後,自言自語道:“小家夥兒,此次你入京,朕倒是很期待呢。”
清晨。
皇宮。
大內。
養心殿。
“老餘,你看看寧遠侯的這份加急奏章。”楚皇摘下老花鏡,身體微微朝龍椅上一靠,指了指龍案上的一份奏折。
龍案前,一位鬢發如雪、垂手躬腰的老太監連忙邁著小碎步上前,先是對楚皇恭敬一禮,然後雙手捧起奏章,仔細地翻閱起來。
這位老太監,便是宮中的大內總管,餘懷恩。
翻閱著奏章,餘懷恩的臉色變得越來越凝重。
“老餘,你怎麽看?”楚皇抬起左手,一邊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按壓著眼窩內側,一邊問道。年紀大了,楚皇醒得早。這一大早,他已經看了好一會兒奏章了。
“萬歲爺,老奴以為,寧遠侯所奏,並非危言聳聽。”餘懷恩謹慎地答道。
“陳三,你也看看。”楚皇的手指微微一頓,說道。
“微臣領旨!”隨著楚皇的話音,一個一臉冷峻的中年人從側殿閃出,先後對楚皇與餘懷恩施禮後,雙手接過餘懷恩遞過的奏章,翻閱起來。
此人正是皇宮的內司統領,陳三。
“如何?”片刻後,楚皇再度問道。
“迴稟主子,寧遠侯奏章中所言,與內司的消息不謀而合。”陳三躬身答道。
“如此說來,你們也認為,這七國是真又打算對朕的大楚用兵了?”楚皇將身體朝前微微一傾,輕輕皺起了眉頭。
陳三與餘懷恩對視一眼,見餘懷恩微微點了點頭,陳三道:“啟稟主子,內司的消息顯示,七國之間,確已有重臣就此事勾連多時。”
楚皇微微沉吟了一會兒,開口道:“關於朝中大臣進言與北齊割席之事,你二人怎麽看?”
餘懷恩又與陳三對視一眼後,躬身答道:“迴萬歲爺,此乃國之大事,老奴不敢妄言!”
陳三亦躬身道:“迴稟主子,微臣乃是內臣,不敢妄議國事!”
楚皇氣笑道:“你們這兩個奴才!朕讓你們說,你們便說。朕賜你們無罪。老餘,你先說。”
餘懷恩聞言,忙一撩袍衫,跪伏在地,答道:“迴萬歲爺,老奴以為,此事不可為!”
“哦?說說你的理由。”楚皇又將身體朝前傾了一傾,說道。
“萬歲爺,那七國狼子野心,都是喂不飽的狼崽子。我大楚若是此時與北齊割席,於我大楚威儀有損不言,一旦七國覺得我大楚軟弱可欺,日後必會得寸進尺,遺禍無窮!”
“陳三,你呢?”楚皇對餘懷恩的話不知可否,看向陳三道。
“迴稟主子,大總管所言,正是微臣心中所想!”陳三也跪伏在地,說道。
“有重臣認為,寧遠這些年掘深溝,築高牆,厲兵秣馬,乃是對天狼示威。他們向朕進言,要朕命寧遠削弱軍備,以消天狼等七國疑慮之心。你們怎麽看?”楚皇又道。
“萬歲爺,老奴鬥膽進言,此舉萬萬不可!”餘懷恩砰地一聲磕了下去。
“有何不可?朕若是納了此議,既消了那七國的疑慮,寧遠亦給朕省下大筆軍費,豈非皆大歡喜?”楚皇笑道。
“萬歲爺!以老奴所知,寧遠之軍備,多以防守為主。值此七國虎視眈眈之際,讓寧遠削弱軍備,與自費武功何異?!老奴雖是閹人,但我大楚百年前所遭的恥辱,老奴一刻也未曾敢忘!老奴鬥膽,請萬歲爺駁迴此議!”餘懷恩老淚縱橫,將一顆皓首在地上磕得砰砰作響。
“主子,此言乃是讒言!進此言者,乃是國賊!微臣萬死,請主子下旨!微臣願為主子誅之!”陳三也連連叩首。
“行了,都起來吧。”楚皇歎了一口氣,說道。
見餘懷恩與陳三猶自伏地叩首不止,楚皇又氣笑道:“你們這兩個奴才,是要朕親自扶你們起來,還是要學那些大臣,給朕演一出死諫?”
餘懷恩與陳三聞言,同時又磕了一個頭,方才同時站起身來。餘懷恩的額頭上,已是鮮血淋漓。
“把你額頭上的血擦一擦。“楚皇抓起龍案上的一條毛巾,扔向餘懷恩,責道:“偌大年紀,動不動就磕成這樣。”
餘懷恩接住毛巾,謝了一聲恩,拭去額頭上的血漬,再微一運轉內力,血流已然止住,額上磕起的大包也消失了。
“依你二人之見,若戰,可避否?若戰,可戰否?”待餘懷恩止住血,楚皇問道。
這一次,陳三果斷上前一步,躬身道:“迴稟主子,微臣以為,此戰,避無可避!若戰,可戰!而且,戰之必勝!”
“戰事若起,西北善戰之兵,盡在寧遠。冬季作戰,他處調兵,水土不服不言,寧遠侯節製起來也無法如臂使指。如此以來,寧遠便要以三十萬對一百萬,兇險啊!”楚皇皺眉道。
“啟稟主子,根據內司對雁門關的了解,七國若對我大楚用兵,縱使能糾集百萬之眾,於雁門關外,也隻可使用添油戰術,次第推進,發揮不出人數上的優勢。而寧遠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再有鎮國公和寧遠侯運籌帷幄,必可勝之!”陳三斬釘截鐵道。
“你真如此有信心?”楚皇盯著陳三,問道。
“迴主子,此戰隻要無人掣肘,必勝!若大戰爆發,微臣願請命前往寧遠,助鎮國公與寧遠侯一臂之力!若不勝,微臣願請誅九族!”陳三再次跪伏在地,答道。
“掣肘?你擔心的是補給?”楚皇抬手示意陳三起身,問道。
“迴主子,寧遠庫藏雖然極豐,但大戰一旦爆發,糧草、衣被、軍械等必然耗費極大。戰事若是持久,補給一途,寧遠亦難以為繼。寧遠守土而戰,我大楚各地,均需全力以赴助之。”陳三起身答道。
“老餘,當年那一戰,你也受了不少傷吧?”楚皇忽然轉向餘懷恩問道。
“迴萬歲爺,老奴當年護駕不力,讓萬歲爺受驚了!”餘懷恩連忙跪伏在地,答道。
“起來吧!年紀越大,怎麽反而成了磕頭蟲了?”楚皇笑道。
笑罷,楚皇看向殿門外,眼神遊離,似是陷入了緬懷之中。
餘懷恩與陳三見此,再度相視一眼。
少頃,楚皇好似迴過神來,看著餘懷恩,說道:“老餘,你說,朕這般年紀,還能上戰場嗎?”
餘懷恩聞言大驚,再次跪伏在地,顫聲道:“萬歲爺春秋鼎盛,隻是,這禦駕親征之事,還請萬歲爺三思!“
陳三也忙跪伏在地,說道:“請主子三思!”
楚皇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朕也就是一說。朕這一生,唯一禦駕親征就那麽一迴,還險些成了我大楚的千古罪人。朕不會再親征了。都起來吧。”
說罷,不待二人起身,楚皇在龍椅上坐直身體,說道:“我大楚二十年未有大的戰事,大楚子民方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朕心念萬民,不欲妄動刀兵。但七國亡我大楚之心既然不死,朕於有生之年,便與之再戰一場。老餘,擬旨!”
餘懷恩忙站起身,走至龍案前,磨墨備旨。陳三也連忙起身,走至龍案前,幫忙磨墨攤紙。
待餘懷恩雙手將一支狼毫奉上,楚皇手執狼毫,微一沉吟,在硯台中飽蘸筆墨,一揮而就:“他要戰,你便戰!”
短短六個字,鐵畫銀鉤,筆筆如刀,字字如劍,透著凜凜戰意。
餘懷恩和陳三看著聖旨上的六個字,隻覺得心懷激蕩,霎那間眼眶都濕了。
“老餘,著八百裏加急,送往寧遠。”楚皇道。
“老奴領旨!”餘懷恩大聲道。
“傳朕旨意,著司天監準備,朕要祭天。發明旨,昭告天下。”楚皇又道。
餘懷恩將聖旨收好,躬身問道:“萬歲爺,這祭天的日子定在何時為好?”
楚皇道:“此次祭天,朕要拜帥授印。“
餘懷恩謹慎地說道:“萬歲爺,鎮國公年事已高,且早已告老。寧遠侯不良於行,這授印之事......“
楚皇笑道:“朕當年可隻是許了楊老愛卿還鄉,可未準他告老。“
隨即,楚皇略一思索,繼續道:“楊老愛卿和寧遠侯就不用勞頓了。朕既然封了楊昊那小家夥一個世子,這一趟就讓他代父前來受印吧。一並八百裏傳旨於他。陳三,從寧遠到丹陽,需多少時日?“
陳三答道:“迴主子,若是輕騎前來,五日即可。但既是授印,楊世子自不能輕車簡從。車騎眾多,楊世子身體又孱弱,微臣估計,至少需要十日時間。“
楚皇又問道:“依你的估算,若是七國來犯,最快要什麽時候?”
陳三微一思索,答道:“迴主子,七國即便立即從北齊撤軍,從安全撤兵至重新調兵再至整軍備戰,最快也需一個半月時間。”
楚皇道:“老餘,今天是什麽日子?”
餘懷恩道:“迴萬歲爺,今日是九月二十。”
楚皇道:“既如此,祭天的時間就選在下月初五至初十之間吧。具體的日子,讓司天監定。傳旨下去,此次祭天,除丹陽百官必須隨祭外,皇姓自成年世子以上,外官自州府以上,皆須前來觀禮。”
餘懷恩應聲道:“老奴遵旨!“
“陳三,傳朕口諭,祭天之前,著內司、巡檢司與九城兵馬司共同整肅丹陽治安。祭天期間,朕不希望有任何意外。“楚皇看向陳三,說道。
“微臣領旨!“陳三一躬身,眼中閃過森森殺機。
揮手屏退餘懷恩與陳三後,楚皇伸手取過又一道密折,略一翻閱後,自言自語道:“小家夥兒,此次你入京,朕倒是很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