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遠處一陣暗器破空之聲,將蚊羽針盡數擊落,跟著一道灰影閃出,將木從心一把拽開。易瑩逆運真氣正到了最後關頭,她反應奇速,見木從心被拉開,忙停運內力,其間生死之差,隻在一線之間,但她逆運內功,急運急收,畢竟也不好受,喉頭一甜,又嘔出一口血來!
鍾楚英見來人雖然阻住了易瑩自戕,但竟敢發射石子擊落自己手中發出的蚊羽針,可算無禮,更不答話,雙手撚針,前三枚後三枚轉向那道灰影釘去。那灰影放開木從心,隨手拾起一塊手掌大的石頭,隨手捏成兩半,也分前後向蚊羽針射去。前一塊石頭收去了後麵三枚針,後一塊石頭收去了前麵三枚針,針石相擊,隻見那兩塊石頭在空中略略一頓,便筆直墜下,在地麵極速旋轉。這一下二人不分高低,均是暗暗佩服對方了得。鍾楚英心道,石重針輕,按理說石塊收去蚊羽針之後,會繼續向我飛來,但他隻以石塊收去蚊羽針,卻不過分進逼,想來對我並無敵意,這份巧力也不可小覷;而那灰衣人想的卻是,此針細如牛毛,能有多少重量,這女子將內力附於針上,不僅能拋輕及遠,而且竟能阻住我所發的石塊,這可是正麵相碰,無取巧餘地,這婦人內力當真是高深莫測!有塊石頭滴溜溜轉著滾到了木從心手邊,他這時不再昏暈,等那石頭旋勢稍緩,撿起一看,石塊表麵黑黝黝地,並無任何異樣,觸手一摸,才摸到幾點細物,細細看去,才發現三枚細針,針身大部分釘入石中,隻餘一點針尾露在外邊,木從心正欲去捏那針,將之拔出,易瑩忙阻住了他,拿過他手來,細細查看,見無中毒之象,略覺放心,隨後將此針來曆告訴了他,饒是他渾不將生死當成一迴事,在得知了此針的陰毒之後,也不禁冷汗直流。
灰衣男子向鍾楚英拱了拱手,轉頭向易瑩走來。這人身材並不高大,招風耳,掃帚眉,三角眼,鷹鉤鼻,尖嘴猴腮,眼耳鼻口眉,單看哪個都是十足十的敗相,組合在一起更是滑稽。但醜歸醜,他方才與鍾楚英一招暗器鬥罷,各人已均知,此人功夫絕對不在這峰上的任何一人之下,又不知此人來曆,也就沒人膽敢取笑於他。
這人走到易瑩跟前,拱手道:“老衲山僧無相,易教主一身神功,何故竟要自戕?再者,恕我直言,你想將自身幾十年修煉的內功傳給這位少俠,心是好的,可惜老衲看來,這位少俠現下的內功底子,恐怕還得再練十年,才能消受你這番美意。”這番話在木從心聽來,不過是不知所雲,可在鍾、易二人看來,卻猶如耳畔驚雷!她們師門神秘,擇徒極嚴,收徒極少,徒兒藝成之後,擇一武功最高者留在師門,傳承技藝,其餘不得逗留,下山自便,且不得向任何人提起師門消息。她們這一代,在鍾、易之後,還收了一個弟子,她年歲最小,卻天資最高,心地澄澈,沒有鍾、易二人這般諸多雜念,自然進境飛速,練到後來,終於超越二位師姐,門戶自然便交由她來執掌了。鍾、易二人功力如何,無需多言,因此可以說,世外高人,以鍾、易二人之師妹為最,孑然獨立於武學之巔,當世無可超越。
言歸正傳,鍾、易二人所以震驚,乃在於她們師門武藝過於深奧,弟子學什麽武藝,是師父量才傳授,天資不同,獲傳武功便即不同,一個弟子一生往往隻能得傳一兩門武藝。因此別說外人,即便同門之間,有時也互不知根底,鍾楚英與易瑩仇恨了大半輩子,幾次交手,這才互知根底,因此易瑩手指一搭上木從心手腕穴道,鍾楚英便知她是要將自己內力輸入到木從心體內,但這老僧卻也為何知道易瑩武功底細?在鍾楚英看來,定是易瑩這些年來,當了白蓮教主,便在江湖上四處惹是生非,自作輕薄,拋投露麵得多了,自然會慢慢被人參透根底;但易瑩卻想,這老僧功力非俗,又知本門根底,想來與本門非友即仇,須得好好查問一番才是,當下冷笑一聲,道:“出家人四大皆空,清淨為本,無相大師胡子一大把,不在廟裏清修,卻來管我姐妹間的閑事,隻是為了甚麽?”
木從心聽到這人自報“山僧無相”之時,倒無多大印象,但聽到“無相大師”時,猛然想到自己追查五行拳祁家兄弟死因之時,發現了一張帛書,上麵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最後能看清的那句話是“特遣人五山無相大”,難道最後這“無相大”,指得便是“無相大師”?那麽“五山”之意,便當是“五台山”了?想到這裏,木從心向那僧人問道:“大師可是在五台山修業麽?”
那僧人一怔,道:“少俠好見識,易教主欲收你為徒,果真是法眼。”易瑩與鍾楚英聽到此言,不約而同地“哼”了一聲,易瑩想的是,本座身為一教之主,自有識人之明,還用你說!鍾楚英想的卻是,什麽法眼,這小子鐵骨錚錚,誰還看不出他是塊材料!木從心心道:易、鍾二位前輩,這一聲“哼”不約而同,果然是同門姐妹,可惜鬧到如此地步!此念隻一閃即過,木從心接著問道:“那麽之前,京城有一批貨物是運往五台山的,但是中途被劫,大師可知道此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老僧道:“此事老衲已經知曉,是一批故人的遺物。”言罷,黝黑的臉上竟隱隱有些許紅意,木從心也不在意,正要再問,卻被鍾楚英打斷。本來這不祧峰頂,是她與易瑩了斷恩怨之處,卻驀地冒出一個老僧,這般橫生波瀾,已令她老大不耐煩,又怎能再容木從心跳出來嘰嘰歪歪,反客為主?於是道:“這山上地方大得很,大師既是來查問故人遺物之事,便請帶了這小子尋一安靜處慢慢問明,騰出地方來好讓我跟易教主算賬!”
無相問道:“這位女俠想必就是憐青宮鍾尊主了罷。”
易瑩道:“不錯,憐青宮尊主仙蹤少現人間,大師何以連她也識得?還有,大師苦心孤詣,到底與本門是敵是友,有何淵源?”
無相道:“易教主請勿多心,尊師門僻處世外,涯岸自高,友是萬萬攀不上的;”見易瑩與鍾楚英雙雙怒目,無相忙續道:“尊師門武功浩如繁星大海,老衲一介山僧而已,又何敢與之為敵?易教主這話,可將老衲瞧得過高了。”
易、鍾二人聽完這話,臉色漸漸霽和,又聽他道:“老衲此來,乃是受人所托,向易教主討還一人。”
易瑩道:“大師想必是誤聽人言,這幾年來,敝教籠絡江湖上的英雄好漢尤嫌不足,如何敢無禮囚禁?”鍾楚英道:“不錯,這一點我信得及,我這妹子有點毛病,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有的,可絕不會搶了之後,嘴上不認。”
無相道:“教主誤會了,我要向你討的,乃是葉布舒親王,請教主賜還!”
易瑩道:“大師原來是為此人而來,這人眼下是在本教,可他與大師又有甚麽關係?哼,大師既稱‘無相’,想來是要了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煩惱,但大師眼下這般在凡塵中攪和,豈不是南轅北轍?”
無相道:“隻怪我年輕時太熱衷功名利祿,累得自己前半生幹盡違心之事,我躲到五台山,到了還是被人拽迴俗世,這叫做種業因,得業報。葉布舒親王既然囚在貴教,還請教主慈悲為懷,將他賜放了罷。”
易瑩咯咯兒笑道:“大師這話,我可聽不懂了。這草包王爺胡天胡地,所用還不是民脂民膏,敝教將他看護起來,讓他無暇分心作惡,豈非大大地慈悲為懷,大師您說是不是呢?”
無相道:“這草包……罪過罪過,葉布舒親王乃是康熙之叔,他雖非賢王,但不過作點小惡,易教主倘若將之留在此處,天子之怒,血流千裏,可就不是小惡了!”
易瑩看著無相,道:“百姓奉康熙為君為父,康熙就當視百姓為子為臣,這兒子,自然是比叔叔要緊一些,再者,康熙既負“明君”之名,又豈會與百姓為難?所以,大師所言什麽血流千裏,可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無相道:“教主這話錯了,‘明君’不是‘聖君’,明君者,拓土強國。清平之世,竟有親王為人擄去,且不論史筆如何寫,單單此事本身傳出去,教主可曾想過,會造成何等影響?百姓會想,清廷連親王都保不住,定是朝不保夕,到時候康熙為安定天下人心,便不得不全力剿殺貴教,教主可曾想到此節?”
易瑩道:“我白蓮教所見,遍地餓殍,民不聊生,哪裏有什麽清平之世?”
無相道:“朝廷剛剛鬥罷三藩,總得給它一點時間休養生息,再者,康熙無論如何聖明,他也隻能是嚴旨擲下,不能親率大軍來攻。有道是小鬼難纏,縱算帶兵將領是個直臣,也難保底下那些兵勇不會趁機燒殺淫掠,請問那時,白蓮教到底是解救了蒼生,還是害了蒼生?”
易瑩聽罷,一時沉吟不語,木從心卻道:“前輩,無相大師所言不差,果是如此,我看這人還是放了的好。咱們俠義道行事,當然要以蒼生為念……”本來易瑩全副精神正在思索放不放葉布舒親王之事,木從心一開言,頓時讓她有了計較,道:“這葉布舒,之前給囚在延祥寺,有幾個鷹爪子去劫過一次,我擔心他們再行前來劫奪,親手將他藏起來啦。”
木從心與無相聽她如此說法,均不知她是何意,又聽她繼續說道:“關在一個極其隱秘的地方,我已下令,隻要有人劫奪,一概格殺,如若抵敵不住,便殺了這個草包王爺。除非有我親筆指令,這才能放他。可是眼下這等狀況,咳咳!”
聽到這兒,無相已料到她的心思,卻沉吟著不接口——這易瑩被對手偷襲,製得死不成活不成,她這樣說,當然是為了假我之手為她打發了這個強敵,這個鍾楚英,十七年前我曾見過她,但眼下她的武藝,比那時高了何止一兩倍!但除此之外,眼下更有何法,隻好走一步算一步了,當下目視易瑩,見她點頭,於是轉向鍾楚英,道:“鍾尊主,貴師門門戶之事,老衲本不該摻和,但親王之事,事涉數十萬生靈,還請鍾尊主體諒則個,容易教主與老衲下山,將此事先行了結如何?”
鍾楚英早就等得不耐煩,隻是看這無相武功頗為不弱,不願多生枝節,這才強忍著等他們搭話,想不到這老僧竟爾鬼迷心竅,代那賊賤人來強出頭!哼,你說得輕巧,似今日這等天賜良機,下次卻哪裏去尋?念及此處,終於忍無可忍,叱道:“你憑著甚麽,敢來阻我報仇?”鍾楚英說道最後一個“仇”字時,運上了真氣,猶如鸞吟鳳鳴,鼓蕩得無相腦中嗡嗡作響,木從心內力較弱,易瑩則無法運內力相抗,他二人更是頭痛欲裂。
無相運力相抗,同時運足中氣道:“老衲今日實在無心得罪鍾尊主,好在此番爭鬥不是為了私仇,乃是為了百姓,阿彌陀佛!”
鍾楚英見來人雖然阻住了易瑩自戕,但竟敢發射石子擊落自己手中發出的蚊羽針,可算無禮,更不答話,雙手撚針,前三枚後三枚轉向那道灰影釘去。那灰影放開木從心,隨手拾起一塊手掌大的石頭,隨手捏成兩半,也分前後向蚊羽針射去。前一塊石頭收去了後麵三枚針,後一塊石頭收去了前麵三枚針,針石相擊,隻見那兩塊石頭在空中略略一頓,便筆直墜下,在地麵極速旋轉。這一下二人不分高低,均是暗暗佩服對方了得。鍾楚英心道,石重針輕,按理說石塊收去蚊羽針之後,會繼續向我飛來,但他隻以石塊收去蚊羽針,卻不過分進逼,想來對我並無敵意,這份巧力也不可小覷;而那灰衣人想的卻是,此針細如牛毛,能有多少重量,這女子將內力附於針上,不僅能拋輕及遠,而且竟能阻住我所發的石塊,這可是正麵相碰,無取巧餘地,這婦人內力當真是高深莫測!有塊石頭滴溜溜轉著滾到了木從心手邊,他這時不再昏暈,等那石頭旋勢稍緩,撿起一看,石塊表麵黑黝黝地,並無任何異樣,觸手一摸,才摸到幾點細物,細細看去,才發現三枚細針,針身大部分釘入石中,隻餘一點針尾露在外邊,木從心正欲去捏那針,將之拔出,易瑩忙阻住了他,拿過他手來,細細查看,見無中毒之象,略覺放心,隨後將此針來曆告訴了他,饒是他渾不將生死當成一迴事,在得知了此針的陰毒之後,也不禁冷汗直流。
灰衣男子向鍾楚英拱了拱手,轉頭向易瑩走來。這人身材並不高大,招風耳,掃帚眉,三角眼,鷹鉤鼻,尖嘴猴腮,眼耳鼻口眉,單看哪個都是十足十的敗相,組合在一起更是滑稽。但醜歸醜,他方才與鍾楚英一招暗器鬥罷,各人已均知,此人功夫絕對不在這峰上的任何一人之下,又不知此人來曆,也就沒人膽敢取笑於他。
這人走到易瑩跟前,拱手道:“老衲山僧無相,易教主一身神功,何故竟要自戕?再者,恕我直言,你想將自身幾十年修煉的內功傳給這位少俠,心是好的,可惜老衲看來,這位少俠現下的內功底子,恐怕還得再練十年,才能消受你這番美意。”這番話在木從心聽來,不過是不知所雲,可在鍾、易二人看來,卻猶如耳畔驚雷!她們師門神秘,擇徒極嚴,收徒極少,徒兒藝成之後,擇一武功最高者留在師門,傳承技藝,其餘不得逗留,下山自便,且不得向任何人提起師門消息。她們這一代,在鍾、易之後,還收了一個弟子,她年歲最小,卻天資最高,心地澄澈,沒有鍾、易二人這般諸多雜念,自然進境飛速,練到後來,終於超越二位師姐,門戶自然便交由她來執掌了。鍾、易二人功力如何,無需多言,因此可以說,世外高人,以鍾、易二人之師妹為最,孑然獨立於武學之巔,當世無可超越。
言歸正傳,鍾、易二人所以震驚,乃在於她們師門武藝過於深奧,弟子學什麽武藝,是師父量才傳授,天資不同,獲傳武功便即不同,一個弟子一生往往隻能得傳一兩門武藝。因此別說外人,即便同門之間,有時也互不知根底,鍾楚英與易瑩仇恨了大半輩子,幾次交手,這才互知根底,因此易瑩手指一搭上木從心手腕穴道,鍾楚英便知她是要將自己內力輸入到木從心體內,但這老僧卻也為何知道易瑩武功底細?在鍾楚英看來,定是易瑩這些年來,當了白蓮教主,便在江湖上四處惹是生非,自作輕薄,拋投露麵得多了,自然會慢慢被人參透根底;但易瑩卻想,這老僧功力非俗,又知本門根底,想來與本門非友即仇,須得好好查問一番才是,當下冷笑一聲,道:“出家人四大皆空,清淨為本,無相大師胡子一大把,不在廟裏清修,卻來管我姐妹間的閑事,隻是為了甚麽?”
木從心聽到這人自報“山僧無相”之時,倒無多大印象,但聽到“無相大師”時,猛然想到自己追查五行拳祁家兄弟死因之時,發現了一張帛書,上麵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最後能看清的那句話是“特遣人五山無相大”,難道最後這“無相大”,指得便是“無相大師”?那麽“五山”之意,便當是“五台山”了?想到這裏,木從心向那僧人問道:“大師可是在五台山修業麽?”
那僧人一怔,道:“少俠好見識,易教主欲收你為徒,果真是法眼。”易瑩與鍾楚英聽到此言,不約而同地“哼”了一聲,易瑩想的是,本座身為一教之主,自有識人之明,還用你說!鍾楚英想的卻是,什麽法眼,這小子鐵骨錚錚,誰還看不出他是塊材料!木從心心道:易、鍾二位前輩,這一聲“哼”不約而同,果然是同門姐妹,可惜鬧到如此地步!此念隻一閃即過,木從心接著問道:“那麽之前,京城有一批貨物是運往五台山的,但是中途被劫,大師可知道此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老僧道:“此事老衲已經知曉,是一批故人的遺物。”言罷,黝黑的臉上竟隱隱有些許紅意,木從心也不在意,正要再問,卻被鍾楚英打斷。本來這不祧峰頂,是她與易瑩了斷恩怨之處,卻驀地冒出一個老僧,這般橫生波瀾,已令她老大不耐煩,又怎能再容木從心跳出來嘰嘰歪歪,反客為主?於是道:“這山上地方大得很,大師既是來查問故人遺物之事,便請帶了這小子尋一安靜處慢慢問明,騰出地方來好讓我跟易教主算賬!”
無相問道:“這位女俠想必就是憐青宮鍾尊主了罷。”
易瑩道:“不錯,憐青宮尊主仙蹤少現人間,大師何以連她也識得?還有,大師苦心孤詣,到底與本門是敵是友,有何淵源?”
無相道:“易教主請勿多心,尊師門僻處世外,涯岸自高,友是萬萬攀不上的;”見易瑩與鍾楚英雙雙怒目,無相忙續道:“尊師門武功浩如繁星大海,老衲一介山僧而已,又何敢與之為敵?易教主這話,可將老衲瞧得過高了。”
易、鍾二人聽完這話,臉色漸漸霽和,又聽他道:“老衲此來,乃是受人所托,向易教主討還一人。”
易瑩道:“大師想必是誤聽人言,這幾年來,敝教籠絡江湖上的英雄好漢尤嫌不足,如何敢無禮囚禁?”鍾楚英道:“不錯,這一點我信得及,我這妹子有點毛病,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有的,可絕不會搶了之後,嘴上不認。”
無相道:“教主誤會了,我要向你討的,乃是葉布舒親王,請教主賜還!”
易瑩道:“大師原來是為此人而來,這人眼下是在本教,可他與大師又有甚麽關係?哼,大師既稱‘無相’,想來是要了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煩惱,但大師眼下這般在凡塵中攪和,豈不是南轅北轍?”
無相道:“隻怪我年輕時太熱衷功名利祿,累得自己前半生幹盡違心之事,我躲到五台山,到了還是被人拽迴俗世,這叫做種業因,得業報。葉布舒親王既然囚在貴教,還請教主慈悲為懷,將他賜放了罷。”
易瑩咯咯兒笑道:“大師這話,我可聽不懂了。這草包王爺胡天胡地,所用還不是民脂民膏,敝教將他看護起來,讓他無暇分心作惡,豈非大大地慈悲為懷,大師您說是不是呢?”
無相道:“這草包……罪過罪過,葉布舒親王乃是康熙之叔,他雖非賢王,但不過作點小惡,易教主倘若將之留在此處,天子之怒,血流千裏,可就不是小惡了!”
易瑩看著無相,道:“百姓奉康熙為君為父,康熙就當視百姓為子為臣,這兒子,自然是比叔叔要緊一些,再者,康熙既負“明君”之名,又豈會與百姓為難?所以,大師所言什麽血流千裏,可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無相道:“教主這話錯了,‘明君’不是‘聖君’,明君者,拓土強國。清平之世,竟有親王為人擄去,且不論史筆如何寫,單單此事本身傳出去,教主可曾想過,會造成何等影響?百姓會想,清廷連親王都保不住,定是朝不保夕,到時候康熙為安定天下人心,便不得不全力剿殺貴教,教主可曾想到此節?”
易瑩道:“我白蓮教所見,遍地餓殍,民不聊生,哪裏有什麽清平之世?”
無相道:“朝廷剛剛鬥罷三藩,總得給它一點時間休養生息,再者,康熙無論如何聖明,他也隻能是嚴旨擲下,不能親率大軍來攻。有道是小鬼難纏,縱算帶兵將領是個直臣,也難保底下那些兵勇不會趁機燒殺淫掠,請問那時,白蓮教到底是解救了蒼生,還是害了蒼生?”
易瑩聽罷,一時沉吟不語,木從心卻道:“前輩,無相大師所言不差,果是如此,我看這人還是放了的好。咱們俠義道行事,當然要以蒼生為念……”本來易瑩全副精神正在思索放不放葉布舒親王之事,木從心一開言,頓時讓她有了計較,道:“這葉布舒,之前給囚在延祥寺,有幾個鷹爪子去劫過一次,我擔心他們再行前來劫奪,親手將他藏起來啦。”
木從心與無相聽她如此說法,均不知她是何意,又聽她繼續說道:“關在一個極其隱秘的地方,我已下令,隻要有人劫奪,一概格殺,如若抵敵不住,便殺了這個草包王爺。除非有我親筆指令,這才能放他。可是眼下這等狀況,咳咳!”
聽到這兒,無相已料到她的心思,卻沉吟著不接口——這易瑩被對手偷襲,製得死不成活不成,她這樣說,當然是為了假我之手為她打發了這個強敵,這個鍾楚英,十七年前我曾見過她,但眼下她的武藝,比那時高了何止一兩倍!但除此之外,眼下更有何法,隻好走一步算一步了,當下目視易瑩,見她點頭,於是轉向鍾楚英,道:“鍾尊主,貴師門門戶之事,老衲本不該摻和,但親王之事,事涉數十萬生靈,還請鍾尊主體諒則個,容易教主與老衲下山,將此事先行了結如何?”
鍾楚英早就等得不耐煩,隻是看這無相武功頗為不弱,不願多生枝節,這才強忍著等他們搭話,想不到這老僧竟爾鬼迷心竅,代那賊賤人來強出頭!哼,你說得輕巧,似今日這等天賜良機,下次卻哪裏去尋?念及此處,終於忍無可忍,叱道:“你憑著甚麽,敢來阻我報仇?”鍾楚英說道最後一個“仇”字時,運上了真氣,猶如鸞吟鳳鳴,鼓蕩得無相腦中嗡嗡作響,木從心內力較弱,易瑩則無法運內力相抗,他二人更是頭痛欲裂。
無相運力相抗,同時運足中氣道:“老衲今日實在無心得罪鍾尊主,好在此番爭鬥不是為了私仇,乃是為了百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