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體製(第三更)
金軍圍城,重生宋欽宗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趙寧就醒了。
王懷吉給他安排了簡單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聽政完後,趙官家迴了文德殿。
趙鼎從西北迴來了,宰執皆在文德殿內。
趙鼎匯報了與西夏人談判的全過程。
對於這個進度,趙寧還是非常滿意的。
其實朝中還有人建議提出讓西夏人賠戰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亂,第六次宋夏之戰結束後的談判,是宋夏雙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戰,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壓式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什麽要求西夏人都會答應的。
而現在對於趙寧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時間,交鈔早日在西北邊境推行,西北的財政壓力就早日得到舒緩。
“恩蔭改製如何了?”
趙鼎說道:“迴稟陛下,恩蔭改製的策論,從直接恩蔭官位,改成可以推薦女子入東京大學讀書,若是在卒業考試中合格者,可推薦地方為官,此為政事堂多方商議結論。”
趙寧點了點頭,這倒是個好辦法。
說到底,恩蔭製的本質是為了拉攏權貴階層,穩固權力架構。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卻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將恩蔭製直接廢掉,而沒有新的“權限”給到他們,必然會引起極其廣泛的劇烈反彈。
如果是可以引薦到東京大學讀書,這事就好辦了不少。
因為按照東京大學的製度,任何一個學生卒業的時候都要參與考試,不合格者是不能卒業的,連續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強令退學。
隻要這一關把控得好,就能過濾掉那些不學無術的。
趙寧說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過東京大學要擴招,要把控好農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數額,官宦恩蔭隻能占一小部分。”
而且隻能是權宜之計,是廢除恩蔭製的過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學裏的特權階層。
許翰說道:“陛下,臣倒是覺得,可以在四京分別開設大學了,現在大學的教材也逐漸完善,從去年各地政績匯報來看,監鎮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康王在京東路推行的新農田管理,也立竿見影,這些都離不開監鎮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說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學,何不直接將新學教程編入地方官學中,如此也可盡快擴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學體製,可能是這個時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學是從仁宗慶曆四年開始設立的。
諸州府軍監設立官學,學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許設置縣學。
宋徽宗崇寧元年撤銷限製,所有州縣一律置學。
學生名額沒有詳細規定,隻在崇寧三年明確:增縣學子弟員,大縣50人、中縣40人、小縣30人。
每州縣教學人員稱之為教授。
而且地方上還有專門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門,提舉學事司。
提舉學事每年前往各州縣巡視一次,考查教師之優劣及學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變法中,還推行了“三舍法”。
所謂三舍法便是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在一定年製及條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內舍。
內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後經過考試分別規定其出身並授以官職。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諸州行“三舍法”,考選、升補,悉如太學。
崇寧元年規定由縣學生選考升入州學,由州學生可貢入太學,每年許上舍1人,內舍2人。
最後,還劃撥學田,保障經費。
宋朝四大書院,都是地方學校。
蔡懋繼續說道:“目前東京大學與地方官員不同之處在於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許翰則反對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學教授大多隻讀儒家經典,他們如何授業農學、工學?”
蔡懋說道:“可以再從各地聘請相關人員,東京大學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編入地方教學。”
趙鼎說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學,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設置大學,此後逐步完善。”
趙寧點了點頭,這件事可不是建立學校這麽簡單。
這件事其實是意識形態領域之間的角逐。
蔡懋這貨明顯帶著私心,若是按照他的辦法來,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強烈對抗,導致新學受阻,甚至引發雙方尖銳矛盾。
現在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繼續允許傳統儒學存在,另外設置新學。
對付儒生,也不能隻是提著刀子殺。
宋代的許多儒生都還是很不錯的,積極進取,有氣節有擔當。
例如陳東這些人都是儒生。
他們隻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這些是需要一邊實踐一邊學的。
“許卿,在其餘三京設立大學一事,就交給你跟李若水去安排吧。”
“臣領旨。”
“朕還打算在杭州單獨再設立一個學校,廣招民間誌士,專門培養航海人才,諸位以為如何?”
許翰說道:“我朝雖然與海外商貿頻繁,但海外畢竟是荒野之地,臣聽聞,海上常年有狂風巨浪,致使人貨皆亡,恐怕……”
趙寧說道:“此事朕已經打聽過,民間有不少對出海熟悉之人,可以招募他們入學,匯編教材,培養一批專業人士,隻要我們不斷踏出去,便可不斷積累,不斷探索。”
“實踐出真理。”
眾人一時間卻不知如何反駁趙官家這話了。
“國朝用度與日俱增,海外商貿頗豐,不可不察。”
“陛下聖明。”
“如此說來,便這樣定了,杭州海事大學,朕另外安排人去辦,屆時讓他與諸位協商。”
“是。”
“對了,荊湖北路如何了?”趙寧突然問道。
何栗說道:“唐恪前日還寫了劄子到政事堂,在荊湖北路發現了一些鐵礦。”
“朕還聽說福建也有鐵礦?”
“是的,也上報上來了,不過說民間有諸多人私自開采,甚至鑄造刀劍。”
趙寧沉思片刻,說道:“此事關乎軍備,盯緊一些。”
何栗說道:“是!”
張叔夜出列道:“長安軍政大學申請審批,請陛下過目。”
趙寧倒是看得仔細,看完後直接批了。
“李彥仙他們到京師了嗎?”
“昨日下午剛到。”
“宣入宮,朕要見他們。”
新的一批將領終於冒頭了。
一旦財政寬裕,軍備精良,就要主動擴張了。
王懷吉給他安排了簡單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聽政完後,趙官家迴了文德殿。
趙鼎從西北迴來了,宰執皆在文德殿內。
趙鼎匯報了與西夏人談判的全過程。
對於這個進度,趙寧還是非常滿意的。
其實朝中還有人建議提出讓西夏人賠戰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亂,第六次宋夏之戰結束後的談判,是宋夏雙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戰,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壓式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什麽要求西夏人都會答應的。
而現在對於趙寧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時間,交鈔早日在西北邊境推行,西北的財政壓力就早日得到舒緩。
“恩蔭改製如何了?”
趙鼎說道:“迴稟陛下,恩蔭改製的策論,從直接恩蔭官位,改成可以推薦女子入東京大學讀書,若是在卒業考試中合格者,可推薦地方為官,此為政事堂多方商議結論。”
趙寧點了點頭,這倒是個好辦法。
說到底,恩蔭製的本質是為了拉攏權貴階層,穩固權力架構。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卻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將恩蔭製直接廢掉,而沒有新的“權限”給到他們,必然會引起極其廣泛的劇烈反彈。
如果是可以引薦到東京大學讀書,這事就好辦了不少。
因為按照東京大學的製度,任何一個學生卒業的時候都要參與考試,不合格者是不能卒業的,連續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強令退學。
隻要這一關把控得好,就能過濾掉那些不學無術的。
趙寧說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過東京大學要擴招,要把控好農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數額,官宦恩蔭隻能占一小部分。”
而且隻能是權宜之計,是廢除恩蔭製的過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學裏的特權階層。
許翰說道:“陛下,臣倒是覺得,可以在四京分別開設大學了,現在大學的教材也逐漸完善,從去年各地政績匯報來看,監鎮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康王在京東路推行的新農田管理,也立竿見影,這些都離不開監鎮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說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學,何不直接將新學教程編入地方官學中,如此也可盡快擴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學體製,可能是這個時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學是從仁宗慶曆四年開始設立的。
諸州府軍監設立官學,學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許設置縣學。
宋徽宗崇寧元年撤銷限製,所有州縣一律置學。
學生名額沒有詳細規定,隻在崇寧三年明確:增縣學子弟員,大縣50人、中縣40人、小縣30人。
每州縣教學人員稱之為教授。
而且地方上還有專門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門,提舉學事司。
提舉學事每年前往各州縣巡視一次,考查教師之優劣及學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變法中,還推行了“三舍法”。
所謂三舍法便是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在一定年製及條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內舍。
內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後經過考試分別規定其出身並授以官職。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諸州行“三舍法”,考選、升補,悉如太學。
崇寧元年規定由縣學生選考升入州學,由州學生可貢入太學,每年許上舍1人,內舍2人。
最後,還劃撥學田,保障經費。
宋朝四大書院,都是地方學校。
蔡懋繼續說道:“目前東京大學與地方官員不同之處在於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許翰則反對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學教授大多隻讀儒家經典,他們如何授業農學、工學?”
蔡懋說道:“可以再從各地聘請相關人員,東京大學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編入地方教學。”
趙鼎說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學,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設置大學,此後逐步完善。”
趙寧點了點頭,這件事可不是建立學校這麽簡單。
這件事其實是意識形態領域之間的角逐。
蔡懋這貨明顯帶著私心,若是按照他的辦法來,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強烈對抗,導致新學受阻,甚至引發雙方尖銳矛盾。
現在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繼續允許傳統儒學存在,另外設置新學。
對付儒生,也不能隻是提著刀子殺。
宋代的許多儒生都還是很不錯的,積極進取,有氣節有擔當。
例如陳東這些人都是儒生。
他們隻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這些是需要一邊實踐一邊學的。
“許卿,在其餘三京設立大學一事,就交給你跟李若水去安排吧。”
“臣領旨。”
“朕還打算在杭州單獨再設立一個學校,廣招民間誌士,專門培養航海人才,諸位以為如何?”
許翰說道:“我朝雖然與海外商貿頻繁,但海外畢竟是荒野之地,臣聽聞,海上常年有狂風巨浪,致使人貨皆亡,恐怕……”
趙寧說道:“此事朕已經打聽過,民間有不少對出海熟悉之人,可以招募他們入學,匯編教材,培養一批專業人士,隻要我們不斷踏出去,便可不斷積累,不斷探索。”
“實踐出真理。”
眾人一時間卻不知如何反駁趙官家這話了。
“國朝用度與日俱增,海外商貿頗豐,不可不察。”
“陛下聖明。”
“如此說來,便這樣定了,杭州海事大學,朕另外安排人去辦,屆時讓他與諸位協商。”
“是。”
“對了,荊湖北路如何了?”趙寧突然問道。
何栗說道:“唐恪前日還寫了劄子到政事堂,在荊湖北路發現了一些鐵礦。”
“朕還聽說福建也有鐵礦?”
“是的,也上報上來了,不過說民間有諸多人私自開采,甚至鑄造刀劍。”
趙寧沉思片刻,說道:“此事關乎軍備,盯緊一些。”
何栗說道:“是!”
張叔夜出列道:“長安軍政大學申請審批,請陛下過目。”
趙寧倒是看得仔細,看完後直接批了。
“李彥仙他們到京師了嗎?”
“昨日下午剛到。”
“宣入宮,朕要見他們。”
新的一批將領終於冒頭了。
一旦財政寬裕,軍備精良,就要主動擴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