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其實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猜。一切社會的行為,其實都是靠猜。


    猜是有技巧的,就是知識儲備,和人互動的經驗。


    為什麽小時候不合群的小孩,長大後就混的不好,原因其實有很大程度,是不會猜。


    有時候,一個人在單位,聽話,不一定是萬能的,因為工作不出錯,完成工作是你必須的技能,因為你的工資就是要求你完成一定量的工作。


    而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會猜,就是猜未來需要什麽,一項工作會有什麽後果。


    因為工作是人分配的,不一定會是沒有風險的,如果你發現風險,或者機遇,或者開拓性的思考,就會讓你脫穎而出。


    所以這種能力來自於對形勢的預判,也可以舉一反三,生活中也可以有所發現。


    逆向思維不是聽一些課程就可以學會的,因為人家教的是具體的一件事的處理,而這件事你聽懂了,不代表其他事可以觸類旁通。


    因為每件事都有前因後果,沒經過思想訓練,單純模仿,最後就是希望用同樣的鑰匙開不同的鎖。


    所以要學會變通。


    世界上的理論很多,都是處理各種單獨事件的鑰匙。


    就拿經濟學來講,每一條定理對應一個社會現象。


    沒有一條是萬能的,所以學者就是在講案例,但沒學會理論,就是瞎子摸象,還以為學會了幾招,結果不好用,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變了。


    你要有獨到的見解,隻能來自廣博的知識,海量的實踐,別人無窮無盡的案例,而且要獨立思考。


    否則隻能做底層,沒有其他可能。


    知識隻針對特定的環境和事件。


    所以有人認為知識不靠譜,不好用。主要原因是你的工具太少。


    老埋怨專家,因為你想要的東西和專家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專家也沒有針對你提出方案,所以他的案例分析隻適合他自己。


    所以做事情,知道底線在哪裏,觸底就要規避退讓,但一味的退讓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你也就失去利益,做事也就沒有意義。


    沒有利益,對於經濟學就是沒有根基,因為經濟學講的就是利益,放棄了利益,也就沒有經濟學。


    所以不斷的學習,而不是渴望做一件事就可以一勞永逸,是不可能的。


    學習經濟學會耗費很多時間,但可以換來金錢,地位,工作順暢,人生坦途。


    經濟學實際是一門放棄的哲學。


    就是說,你的時間有限,資源有限,那麽你必須放棄很多事。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價值。


    就是說你做一件事,而同一時間不能做另一件事,你找到一個工作,就必須放棄另一個工作,而你的成本,就是你放棄了的這件事,這個工作給你帶來的價值。


    當然你不能說,你去了這個單位,而不去當明星,所以你虧了,要知道你不可能當明星,所以這個假設是錯的。但你去工廠,而不去小賣部賣貨,這是可能的。所以你去工廠的成本就是你去小賣部賣貨的收入。如果工廠工資高,你的成本就低,反之亦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職場小聰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翟曉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翟曉鷹並收藏職場小聰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