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這樣說話孩子才會聽

    每天誇孩子一句並不難

    許多家長和幼兒教師都知道:如果今天誇孩子的手幹淨,第二天他的手會更幹淨;如果今天誇他的字比昨天寫得好了,明天他的字準寫得更工整;如果今天誇他講禮貌了,明天他也會更注重禮貌……孩子其實很聰明,在受到大人的誇獎時,他不僅心情愉悅,而且懂得了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什麽是大人提倡的,什麽是大人反對的。這樣,比家長直接對他說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效果要好得多。

    美國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者,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其中有兩封來信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分蘋果,讀來頗耐人尋味。

    一封信是一個在監獄服刑的犯人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媽媽聽了,瞪了我一眼,責備地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要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另一封信是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出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最大最紅的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媽媽還誇獎了我一番。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付出與收獲成正比。

    同樣是分蘋果,卻帶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個孩子學會了說謊,另一個孩子卻從中懂得了一個令其終生受益的道理。正如馬卡連柯所言: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隨便的閑聊,每一個平常的舉止,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在父母的不知不覺中,都可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教育其實存在於構成孩子生活環境的方方麵麵。孩子若生活在批評中,便會學會譴責;孩子若生活在接納中,便會學會仁愛;孩子若生活在分享中,便會學會慷慨;孩子若生活在公平中,便會知道正義;孩子若生活在誠實中,便會懂得什麽是真理。

    教育孩子,常常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每天誇孩子一句,重要嗎?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受到家長誇獎和很少受到家長誇獎的孩子,前者成才率比後者高五倍!

    每天誇孩子一句並不難,但誇獎到位卻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誇得準,如果誇得不準,孩子就會感到是受了欺騙,起不到激勵作用。其次,如果誇錯了,那反而會引起不良的後果。孩子會把錯的當成對的,即使以後你想更改過來都很難,因為他心中的是非標準會因你的錯誇而混淆了。因此,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每一點細微的進步、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誇獎和鼓勵,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斷進步。

    父母怎樣做才能使表揚更有效呢?希望下麵的建議能給父母們帶來一些啟發和參考。

    1.表揚要具體

    對於孩子來說,表揚不能太籠統、模糊,不能簡單地用“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你真棒”這樣的一般讚語,而應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具體細節給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裏。對孩子的表揚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書後,自己把書放迴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家長隻是說:“你今天表現得不錯。”表揚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麽。你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麽整齊,我真高興!”一些泛泛的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雖然暫時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裏,為什麽受表揚,且容易形成驕傲、聽不得半點批評的不良性格。

    2.表揚的方式要變化

    新穎的刺激、多變的刺激,容易喚起人們的注意,容易激發人們的動機;而不變化的刺激、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父母使用單一的、不變的、重複的語言去表揚孩子,孩子聽著無味道,司空見慣不以為然,激發不了孩子良好的動機,時間一長,根本起不到激勵孩子的作用,有時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厭煩。

    3.表揚要看見過程

    表揚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見過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重視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成功的結果,激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努力爭取,即便失敗了,奮鬥的經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財富。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幹”,吃完飯後,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孩子也許就不敢嚐試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廚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鬆了,不僅更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還會非常樂意幫家長幹其他家務。因此,即使孩子做得不好,隻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揚,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4.表揚要視情況而定

    為了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進步了,就一定要瞅準時機,著力表揚。慢慢地,等孩子在父母的表揚聲中養成了習慣時,則需要減少表揚的次數,而且表揚的間隔時間要長一些,直到孩子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或成績時,再對其給予表揚。隻有把握好了這樣的節奏,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表揚的作用。

    5.表揚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

    對孩子的表揚並非是多多益善,表揚也像服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它也有使用的禁忌規則。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適度,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輕重。

    不要隻盯著孩子的缺點

    麵對有缺點的孩子,父母不僅要安慰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更要注意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揚起生活的風帆。

    有一個叫王靜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她最不喜歡上的課是手工課,因為她總是不能順利地做好老師教的內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的手那樣靈巧。為此,她非常苦惱,迴家問媽媽,媽媽對她說:“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可能不如別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優點。再說了,媽媽小時候還不如你呢,你看我現在不是什麽都會做嗎?”

    媽媽的話讓王靜信心大增:“對啊,我雖然不如別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聽的歌曲,還會給其他孩子講故事呢。”

    上小學後,王靜開始討厭體育課。因為很多體育項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動作都不能順利地完成。為此,體育老師也經常說她“笨”。看著別的同學在操場上快樂地跑著、跳著,她隻能傷心地掉眼淚。

    她去找爸爸訴苦,爸爸把王靜攬在懷裏,心疼地對她說:“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這個缺點遺傳給了你,我小時候還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說著,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個前滾翻的動作。看著爸爸笨笨的樣子,王靜不禁笑了起來,原來這麽優秀的爸爸都有缺點啊。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美玉也有瑕疵,孩子有缺點不可怕。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們總會在一些方麵有不足甚至有缺陷。這時候,如果連父母都看不起他們,甚至嘲笑他們,那孩子會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可以說,不論孩子有什麽樣的缺點和不足,都是可以糾正過來的。

    怎麽樣才能發現孩子的缺點,幫他改正呢?

    1.對於天生的“缺點”要“悅納”

    要了解的一點是,孩子生來就是不同的,孩子的某些缺點可能就是他的個性所致,這不完全是他自己能夠控製的。所以,父母不能以“孩子不應該這樣”的想法來教育孩子,而是要同情孩子的缺點,這不是他的錯,雖然需要改正,但如果孩子改正了,他比沒有缺點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事實上比別的孩子經曆更豐富,也更優秀。

    父母之所以不接受這樣的觀點,主要是父母以大人的標準來判斷問題,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父母隻有接受孩子的缺點,同情孩子的缺點,才能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糾正缺點。可以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心態決定著一切。

    2.別相信“棍棒下出孝子”

    讓孩子出色是父母的最大心願,然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錯誤觀念以及由此導致的錯誤家教方法,不僅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味抱著批評和指責,認為棍棒下出才子的想法,並企圖用這種壓力迫使孩子改正缺點、錯誤也是不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使孩子越來越沒有信心,隻會使情況越來越差。

    孩子總會漸漸長大的,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逆反心理會越來越明顯,故意不聽話,甚至與父母對著幹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將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單純歸為孩子的缺點,顯然不太科學。對此,父母究竟應該怎麽辦?不少父母采取強製孩子服從的辦法,堅決不允許孩子的不順從行為,這是很不恰當的。強製服從,即使孩子表麵上屈服了,但他們的心裏是不服的。不滿情緒壓抑久了,總有一天要爆發。到那時釀成大錯,後悔就晚了。

    錯誤的方法隻能得到錯誤的結果,因此每一位父母在抱著教育孩子改正缺點、發揚光大優點的美好願望的同時,千萬不要一廂情願,不講科學性地采取一些錯誤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所以,父母要悅納孩子的缺點,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改掉缺點,養成更多的優點。

    孩子需要大人的賞識

    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的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隻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賞識。

    盲目的比較,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使你的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會錯誤地認為,他的“災難”是他的夥伴帶來的,他不但不會產生向夥伴學習的願望,反而會結下仇恨,在他今後的生活中,將拒絕向別人學習。

    1.孩子心中的父母形象

    幾年前,上海“母親素質大調查”調研活動曾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邊是母親盼子成才的沉甸甸的愛,一邊卻是孩子對這份母愛的排斥和抗拒。

    這個以近千名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結果令母親們大吃一驚。一方麵,認為母親缺乏魅力、語言粗俗、思想平庸的占31.5%;認為母親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的占75.8%;希望母親改變教育方式,和他們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母親尊重個人愛好,給予獨立成長空間的占80.2%;而另一方麵,僅有3.7%的學生能接受母親現行的教育方式,認為母親能令自己敬佩、仰慕的僅占接受調查者總數的7%。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心目中理想的母親形象,遠遠超過傳統的“慈母形象”。他們理想的“現代母親”可以概括為五個一點:懂一點電腦,化一點淡妝,少一點說教,露出一點微笑,多給一點空間,有氣質,愛學習,像個朋友一樣。

    孩子們的要求並不過分。時代在變,孩子在變,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變。

    2.肯定孩子的成績

    責罵,在父母看來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責罵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長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

    許多父母總是認為,嚴格要求就要靠責罵,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進步,其實不然。兩位心理學家曾經作過一次心理測驗:把孩子分成a、b兩個組,分別讓他們迴答同樣的問題。過了3天,再度去那所學校,告訴a組的同學說:“你們上次成績很差!怎麽行呢?這次必須反敗為勝才行!”

    結果,原本成績相當的兩組,得到肯定和誇獎的一組,第二次測試成績很好;受到責怪後再考的那一組,成績仍不理想。

    有的父母雖然明白了“責罵孩子不好,肯定和誇獎才會使孩子變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卻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學習,甚至搗亂,不罵他反而誇他,這的確很難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須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3.別對孩子說“你不行”

    有的孩子常常說“我不行”。這種意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源於自我,叫做自我意識;二是源於他人,叫做外來意識。有些家長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一位男生說:“我想學遊泳,我媽媽說,你不行,你從小體弱,下水會淹著的!我想學炒菜,我媽媽又說,你不行,會燙著手的!我想學騎車,我媽媽說,你不行,會摔著的……不行,不行,我什麽時候才能行?”

    這位媽媽看上去是十分愛護孩子,實際上是在害孩子。要是老對孩子說“你不行”,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什麽都不行了。

    “我不行”在孩子的頭腦中一旦紮下了根,孩子就會變得對做任何事都沒有信心,會覺得離開了父母和老師寸步難行。

    所以,首先隻有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能覺得自己“我能行”。

    在學校,孩子會參加各種比賽,之前家長要鼓勵他:“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行!”如果孩子輸了,哪怕是最後一名,家長也要鼓勵他說:“敢去參加比賽就是好樣的!”讓孩子贏得起,也輸得起,幫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個人的潛能是相當大的。美國一位數學家認為:人的大腦神經元總數在100億~140億之間,因此人一生中大腦可記憶的信息量,相當於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容量的3~4倍,而這家圖書館的藏書是2000萬冊。所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時上不去,我們做爸爸媽媽原不必太急躁,要耐心啟發,隻要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一定能行。

    聽孩子說,解開他的心結

    定期地給孩子“專門時間”傾訴,意味著父母開始尊重孩子的判斷力,開始傾聽他急於擺脫的緊張及其他感受。一開始,“傾聽”幾乎對於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難,因為他們現在學著要給予孩子們的關懷與“傾聽”,他們自己都不曾享受過。在這陌生的領域中,父母們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應就是他們的向導。每一次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傾訴,每一次充滿探索或笑聲的“專門時間”,都會說明:父母尋求的與孩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強。

    場景一:“媽媽,我沒有某某漂亮和優秀,也沒有某某討人喜愛,你是不是很失望?”孩子感到自卑。媽媽看著孩子的眼睛,撫摸著孩子的頭告訴孩子:“孩子,你和她一樣優秀!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就是你最大的長處,我喜歡你做我的女兒,也因此感謝老天的恩賜。”

    場景二:“我早晨到校晚了,沒有做好值日,老師罰我值日一個星期。老師就知道罰,真煩人。”孩子怨氣很大。父親這樣安慰孩子:“為了做好班級工作,老師獎罰分明,學生應該理解。在班級裏,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承擔一份工作,並把它做好,這是應盡的義務。老師罰你做值日,也不是一件壞事情,可以增強你的責任意識,對你今後的成長很有益。”聽了父親的話,孩子的怨氣消去了大半。

    場景三:“我們班調皮孩子多,紀律渙散,老師讓我當班幹部,我才不願意費力不討好呢。”孩子對老師安排的工作有抵觸情緒。母親這樣開導孩子:“這可是老師對你的信任呀,老師這樣信任你,說明你有能力做老師的小幫手,我看你不應該失去這次鍛煉機會,更不應該讓老師失望,媽媽相信你能挑起這副重擔。試試吧,你一定會幹得很出色的。”媽媽這樣一番話,既告訴孩子要尊重老師,又告訴孩子要有熱愛班集體的品質,要有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

    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在尋求這樣的友誼,它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使我們在表達思想的同時也流露出感情。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通常是這樣的人:他們對我們的愛能使我們表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相反。孩子是很容易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的:沮喪時會發脾氣,害怕時會出汗和發抖,傷心時會大哭。能得到父母傾聽的孩子在幼年時會常常哭泣和發脾氣,這些都屬於消除緊張與困惑情緒的自然過程。孩子的恐懼和悲傷就好比他們身上多餘的負擔,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顯露並甩掉它們,就能重新恢複他們那有愛心、有信心的與人合作的本性。

    允許孩子表露情緒,直到他平靜下來,對孩子是很有益的。

    但是,通常我們對待孩子的情緒流露的典型反應是“采取措施”助他恢複平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成年人非常擔心孩子會變得沒有理性,會帶著偏見地觀察事物。事實是,當有人給予他們起碼的關心、肯定和尊重時,孩子的情緒流露肯定會改善其觀察力和自信心。

    孩子開始哭或發脾氣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持續和藹地傾聽,親切地留在孩子身邊,溫和地撫摩或摟住他,講幾句關心的話,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訴我一些”“我愛你”“發生這樣的事我很難過”等。假如你在此時說話說得太多,就會在這種“交流”中淩駕於孩子之上,不能傾聽孩子的話。如果你能聽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圖“糾正”他,那麽孩子會深深地感受到你的關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通過發火或哭喊發泄出來後,會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圍的情況,而且一般說來,他會感到輕鬆和精神煥發。跟隨著孩子的淺笑或哈欠而來的暴風驟雨似的哭泣,常常預示著孩子正在重新調整自己的意識。

    當孩子感到緊張或孤獨時,他可能“製造”一個情況,以使父母不得不對他的行為給予限製。一旦父母製訂出了合理的限製,孩子就會乘機哭鬧發脾氣,從而消除他感受到的緊張。假如此時父母能給孩子幾句使他安心的話並耐心傾聽他的訴說,他就能擺脫惡劣的心境,變得情緒放鬆、明白事理,接受父母製訂的限製。不過,如果孩子身上已積累了大量的不安、憤怒或不信任感,那麽他就得經過若幹場哭鬧才能消除掉足夠多的情緒積累,從而意識到父母是愛他的。

    許多父母發現,傾聽孩子哭泣或發脾氣而不是要求他“恢複正常”的做法,實際上要比試圖控製並轉移他的注意力或強迫他舉止溫順有禮更容易,也更有益處。孩子在哭泣和發脾氣的時候會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經崩潰,而此時你向他傳遞你的愛可達到最佳的效果。當你留在他身邊,不提任何要求,他遲早會修整好自己的世界,而你對他的關懷會成為這個世界中充滿活力的一部分。

    父母聽孩子說話,要把握以下幾點。

    1.要專心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講話能得到重視,他們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在傾聽時需精力集中、態度端正、全神貫注,盡量注視著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摳耳朵、打哈欠等影響孩子情緒的動作,否則會讓孩子覺得你心不在焉。

    2.要耐心

    不要因孩子話語過長而感到厭煩,家長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特別是孩子發表見解或有火氣的時候,更要耐心傾聽,給孩子提供表達情感的機會,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3.要誠心

    要尊重孩子,在孩子還沒有充分把意見表達出來之前,不要隨意表態或亂下斷語,也不要隨便批評。此時傾聽者的坦率、真誠尤為重要,否則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影響溝通效果。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也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如確有必要糾正其不妥的觀點,也要等孩子把話講完後再闡明自己的觀點。

    如果在孩子情緒最糟時你在傾聽、關切他,他會深深地體會到你對他的愛。

    家長在傾聽中,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孩子的身體語言、情態,弄清話中之話,把握孩子的真實意圖,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導向工作,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解開孩子的心結。

    解決親子矛盾不妨“巧敗”

    在與孩子產生矛盾時,家長是利用自己的家長身份壓服子女呢,還是暫時退讓,待雙方冷靜下來再解決矛盾呢?正確的答案理應是後者。前者雖勝實敗,可稱為“慘勝”;後者雖敗猶勝,可稱為“巧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前王豔的兒子每次吃飯總是吃不了兩口,就這屋看看電視、那屋摸摸玩具,一頓飯得吃一個多小時。為改掉兒子的壞毛病,王豔沒少訓斥孩子,天長日久形成了這樣的習慣,隻有在王豔的訓斥下,孩子才會好好把飯吃完。後來,朋友出了個主意,讓王豔和孩子比賽,看誰吃飯快,但是每次都故意敗給孩子。就這樣,在王豔的“巧敗”之下,孩子吃飯不再像以前那麽磨蹭了。“巧敗”的效果這麽明顯,王豔準備再在別的地方也好好使用一下,兒子穿衣服慢、畫畫不專心,她都和他比賽,並故意“敗”給他。這個方法幫兒子改掉了不少毛病,而且,兒子的自信心和求勝欲也越來越強。

    《三十六計》中,最後一計是“走”,即撤退,是“上計”。在形勢於己不利,或即使仍有利,但相持下去的結果將會違背自己的初衷時,及時撤出是為上策。這就叫“巧敗”。

    “慘勝”不如“巧敗”,許多家長大概也是在多少次“慘勝”之後才悟出這一道理吧!但無論如何,早一天悟出這個道理,對家長和子女雙方都是好事。

    與孩子發生矛盾時,父母如何“巧敗”呢?

    1.要保持冷靜

    當孩子與家長高聲爭論時,家長如果突然沉默,孩子常常也會安靜下來。相反,若孩子高聲家長也高聲,很容易導致無謂的爭吵,而且孩子在氣頭上也難以聽進任何勸告。

    2.巧用反麵激將

    當家長與孩子相持不下時,有時可以故意使用反麵語,使孩子改變初衷。比如,想讓孩子做完功課再玩,孩子卻堅持玩完再做功課,這時家長可以賭氣地說一句:“你去玩吧,我不管你了。”家長的“讓步”會使孩子感到不安,使其放棄原來的計劃。

    3.和孩子協商解決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多種解決辦法,如果認為孩子的做法不妥,而孩子又不願接受家長的方法時,可要求孩子一起來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矛盾的雙方都可以提出幾個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然後一起評價這些辦法,選擇其中最佳的一種。

    攻心話術

    孩子愛聽和不愛聽的話

    孩子,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你為他喝彩,他會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你說他不如別人,他會用行動證明他真的很笨。聰明的大人會用“你真棒”這樣的語言來塑造孩子。

    1.這樣說孩子最愛聽

    孩子的心靈像幹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積極的評價!做父母的應該對孩子這樣說:

    “把自信找迴來!”

    父母要相信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關鍵是你能不能把它開發出來。美國教育家把教育子女的全部奧秘歸結為四個字——信任孩子。當然,孩子的消極想法並非一兩句話就能立刻消除的,父母們接下來要定下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你真棒!你能行!”

    “哈佛女孩”劉亦婷、《賞識你的孩子》中戰勝耳聾成為大學生的周婷婷等成功的例子,無不證明鼓勵和讚美在培養孩子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西方的家長從不吝嗇對孩子說“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能行”等讚美之語,其目的就是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作決定!”

    孩子能夠做的事絕不包辦。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當孩子老是想讓你幫忙的時候,要對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諸如這樣的話語。

    “孩子,你的進步很大,我為你感到高興!”

    麵對孩子的問題,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探討產生的原因,提出嚴格的要求和建設性的意見和方法。允許孩子有嚐試改進的時間,這樣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

    “像個男子漢那樣思考和行動!”

    在生活中,有些男孩總是喜歡與女孩子紮堆,願與女孩聊天,而不願與男孩活動,言行舉止女性化,細聲細氣,注重打扮。麵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適時地、經常性地在孩子麵前提起那些頗具性格震撼力的人或事件,在孩子的意識中逐步強化男性品格及行為規範,如有必要,可以培養偶像崇拜,甚至性格崇拜、品格崇拜。

    “孩子,抬起你的頭!”

    作為家長要經常分析並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績,使他們的自尊心不斷地得到尊重。要絕對禁止孩子說自己“笨”,沒出息、沒信心等。要鼓勵孩子以最充足的信心,最飽滿的精神,最高昂的鬥誌,全力以赴,戰勝困難。

    “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

    當孩子拿著分數很低的試卷迴家,父母首先應該表示對孩子的理解。要告訴孩子:“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這才是恰當的教育方法。

    “告訴自己,我能做到!”

    經常用激勵性的評價來肯定孩子的每一點成功與進步,通過語言或表情的方式給予心理暗示,對孩子說“告訴自己,我能做到”等激勵性的語言。讓孩子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

    “試著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當孩子提問時,父母可以先反問孩子:“你覺得呢?”“你認為呢?”“為什麽呀?”等等,來引導孩子先思考答案,再自行尋找答案。這樣的方式可以加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千萬不要被身上的小障礙打敗!”

    父母要教會孩子正視自己的弱點和缺陷。等到孩子心情較好的時候,可幫助孩子找到改正的辦法,例如:“同學們笑你說話結巴,那麽我們嚐試尋找一些改善的辦法吧,每當你要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不要激動和緊張,慢慢把話說清楚。”

    2.這樣說孩子不愛聽

    一個合格的父母不能對孩子說這些話:

    “你怎麽那麽笨!”

    父母若常對孩子說“你的腦子不好”,或是“你真笨”,那麽對孩子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潛在能力的發揮將受到阻礙。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人與人之間是不能互相比較的。“你看看xx”這樣尖刻的話語,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和其他孩子相比遜色很多。如此一來,他會喪失所有的自信心。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作出好的成績的!

    “誰讓你撒謊!”

    在判斷孩子是否說了謊時,一定要謹慎,切忌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下論斷,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老毛病還沒改!”

    孩子的有些壞習慣並非出自自己的意願,多半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作出的。如果父母經常責罵他,並常常說“老毛病怎麽還沒改……”之類的話,反倒無意識地提醒了孩子,加強了孩子的潛意識。

    “你怎麽總這樣!”

    其實,這樣的批評對孩子沒有起到任何教育作用,而且這句話裏含著很大的失望情緒,這樣的不良情緒會傳遞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壞習慣不但沒改,也許還會從心底認為,“我確實總是這樣”而放棄改進的努力。

    “你還敢不敢!”

    “你還敢不敢”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你再敢這樣幹,我會揍死你!這是無視孩子的自尊,把家長的威懾力淩駕於孩子的獨立人格之上的錯誤做法。長時間這樣濫用家長權力,強迫孩子服從,不但不會有什麽效果,反倒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孩子甚至會想:我就是要去試試,讓你看看我敢不敢。

    “這麽簡單都不會,以後還能幹什麽?”

    每個孩子都期待大人的表揚,說他們聰明能幹。而父母的“你還能幹什麽?”等於就是說:“你什麽都不能幹!”這句話會讓孩子很泄氣,認為自己什麽都不會,什麽都做不了,從而產生放棄努力的念頭。

    “你在等我表揚你嗎?”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要經常對孩子進行鼓勵和適當的表揚,告訴他們“你幹得不錯!”“你真棒!”要知道,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表揚自己的語言,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當孩子被肯定後,他們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

    “你這個窩囊廢!”

    不可否認,父母的責備也是出於愛自己的孩子,可是這樣的責備卻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很可能從此他就真的成為父母口中的“窩囊廢”了。父母有責任向孩子指出他錯誤的表現,並督促和鼓勵他糾正,但千萬不可以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下不為例,再有下次我非收拾你不可!”

    不要輕易地對孩子說“下不為例”。這是一句妥協的話語,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不但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變本加厲,無休止地犯錯。

    “你又做錯了!”

    如果孩子反複改正還是做錯時,也不要太過著急,或是以埋怨的口吻責罵他。可以和他一起討論這些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裏。適當地安慰孩子:“成績是次要的,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不要著急,靜下心來自己好好思考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話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端木自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端木自在並收藏說話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