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章全麵介紹了意識與注意兩大心理現象。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具有一係列特征和功能,可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注意是心理(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具有選擇、維持、調節功能,關於注意的選擇功能,注意的規律內容十分豐富,教師應充分運用注意的規律來組織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注意的品質的培養與訓練。
【學習目標】
1.理解意識和注意的內涵與種類。
2.了解意識和注意的特征與功能。
3.重點掌握注意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4.掌握注意的品質的培養與訓練要求。
(第一節意識及其功能
意識是一個古老而又難解的謎,迄今為止,人們對於意識的認識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還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對意識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深化。對意識的功能的認識,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一、意識的內涵
1.什麽是意識
意識是人們常用的概念,人們都知道它指的是什麽,但要確切地描述,又眾說紛紜。就心理狀態而言,“意識”意味著清醒、警覺、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內容而言,“意識”包括可以用語言報告出的一些東西,如對幸福的體驗、對周圍環境的知覺、對往事的迴憶等。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意味著受意願支配的動作或活動,與自覺的動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後,一個人在選擇穿哪一件衣服時,是受意識支配的,而穿衣的動作本身,是自覺的。在更高的哲學水平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由思想、幻想、夢等構成。
意識是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心理學研究意識問題與哲學有一致之處,又有所區別。哲學研究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心理學則研究意識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等。迄今為止,人們對於意識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國內學者一般從以下三個角度對意識進行界定:
(1)意識是一種覺知
在這個意義上,意識意味著觀察者覺察到了某種現象或事物。例如,朋友剛穿的新衣服,錄音機播放出來的優美音樂等,你覺察到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說明你意識到了它們。
(2)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
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對個體的身心係統起統合、管理和調控的作用。這就像在機器人或人工智能這樣複雜的信息加工係統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對係統進行控製和調節,這種控製和調節對係統的正常運行與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換句話說,意識不隻是對信息的被動覺察和感知,它還具有能動性和調節作用。
(3)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
它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或水平,如從無意識到意識到注意,是一個連續體。另外,意識還存在一般性變化,如覺醒、驚奇、憤怒、警覺等。
2.什麽是無意識
無意識是相對於意識而言,是指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過程。研究表明,意識與認識有關,而無意識與情緒有關。無意識覺知到的刺激比意識覺知到的刺激對情緒反應的影響更大。精神分析學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包括大量的觀念、願望和想法等,這些觀念和願望由於與社會道德存在衝突而被壓抑,不能出現在意識中。實際上,意識隻占人類心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是無意識的。常見的無意識現象有:
(1)無意識行為
意識對人的行為有調節和控製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受意識控製。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行為是不受意識控製的,特別是那些自發的行為。例如,邊騎自行車邊和別人交談時,交談是受意識控製的行為,而騎自行車的行為是不被意識到的;邊看電視邊打毛衣,打毛衣的動作往往是無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有許多小動作、口頭禪也都屬於無意識行為,如情緒緊張時的撓頭皮、扶眼鏡等等。
(2)對刺激的無意識
人在活動時,有時沒有察覺到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事件或事物,而這些事件或事物實際上卻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意識的種類與特征
1.意識的種類
根據事物對象被覺知到的水平不同,意識可分為焦點意識與邊緣意識。下意識與無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等。
(1)焦點意識與邊緣意識
所謂焦點意識,是指個體全神貫注於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例如,在考試時,麵對並集中注意於試卷所獲得的意識。
所謂邊緣意識,是指對注意範圍邊緣刺激物所獲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識。凡是刺激強度微弱,個體似知未知情形下所獲得的意識,都屬於邊緣意識。
(2)下意識與無意識
所謂下意識,是指在不注意或隻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獲得的意識。如雞尾酒會現象,即為下意識。
所謂無意識,是指個體對其內在或外在環境中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例如,個體身體內部的凡是受植物性神經係統支配的生理變化,如腦電變化、心跳等活動,均不能使人產生意識。外在環境中凡是超越感官感應範圍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產生意識。
(3)潛意識與前意識
所謂潛意識,是指潛藏在意識層麵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製與壓抑,致使個體不覺知的意識。它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根據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的精神分析理論,某些記憶、衝動和欲望是無法進入意識的,這些因情緒上痛苦而被壓抑的心理事件稱為潛意識。
所謂前意識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來自精神分析理論,是指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麵。潛意識層麵下所壓抑的一些欲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麵之前,先經過前意識。第二種解釋來自認知心理學,是指以前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這類信息雖早已貯存在長時記憶中,但在不使用時,個體對之並無意識,隻有在必要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會對之產生意識。
2.意識的特征
意識具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1)覺知性
意識的覺知性是意識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對於自身的存在、周圍世界的存在、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複雜關係的存在是能夠覺知到的。人不僅覺知周圍世界,也能覺知自身世界;不僅能覺知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覺知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知活動、情緒活動和意誌活動;不僅能覺知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並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進行評價,而且能夠覺知周圍事物與自身的關係,把自我與非我、主觀與客觀區別開來。
正是由於人不僅能意識到客觀事物的存在,對外界刺激進行分析綜合,而且還能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主觀活動進行分析綜合,並且能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和客觀現實的關係進行評價,從而能夠把自我和非我、主觀和客觀區別開來,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來指導和調節行為。這些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人腦之中的,通過言語加工、言語表達從而實現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活動,是意識的重要特征之一。
(2)能動性
意識的另一個基本特性是其主觀能動性。如果說意識的覺知性是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的話,那麽,意識的能動性則能創造客觀世界。
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而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的反映。人的意識能動性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通過實踐,人能夠把現實中所獲得的直接印象,通過語言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係起來,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這種把對事物表麵認識發展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過程,是意識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現。第二,人的心理能夠主動地調節和支配實踐活動,並通過實踐反作用於客觀世界,即按照人的意識去改造客觀世界,這是意識能動性的又一表現。當然,人在反映客觀現實和改造客觀現實時所表現出來的意識能動性,歸根結底還是受客觀現實及其規律所製約的。
(3)目的性
人能使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動得以持續並使自己的行為始終朝向這一目的,其原因就在於人具有意識。首先,在進行活動之前,人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就是明確的,並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中,也以此做出活動計劃;接著,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人會對自己的活動不斷覺知,然後反饋,再根據反饋的情況與活動目的相比較,來保持或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達到預期的目的。
例如,用木板做書桌,人總是先考慮為何做,然後在腦中想象出書桌形象、製定製作方案和步驟,有時還根據半成品的具體情況修正頭腦中的計劃,甚至改變預期的目的等。所有這些意識活動是任何動物都不具備的。
(4)社會曆史製約性
意識的社會曆史製約性是就意識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容來說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隻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人類意識是在社會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也是隨著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
從意識的發生來看,就像人類本性的其他方麵一樣,必定是進化而來的,因為它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和繁衍。一種看法認為意識使得我們的祖先在行動的過程中對將來的結果進行思考,從而選擇最佳的行動路線,這樣就可以避免實施有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的行動。換句話說,稍微的事前思考和計劃對於努力去獲得食物、躲避天敵和找到配偶是有價值的。人的意識發生的過程實際也是人類社會建立的過程,在人類社會建立的過程中,人除了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也漸漸地開始處理愈來愈複雜的社會關係,這使得人的意識逐漸發展起來。可以說,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更主要的是社會的產物。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的意識的內容隨著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階級裏,人們對自然、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幸福觀、職業觀和婚戀觀也不相同。這說明人的意識受社會曆史製約,表現出局限性。
3.意識的功能
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它能夠幫助人們把握由感官所接觸到的繁雜世界。意識本身具有的功能,能夠幫助人類調節和控製自身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因此,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意識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麵:
(1)減少刺激流量
意識對個體所覺察的和所注意的範圍進行限製,從而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意識的這種限製功能濾掉了多數與個體當前目標和目的無關的信息。當個體將意識覺知集中在“相關”輸入--即個體希望加工和反應的信號的時候,所有被評價為“無關”的信號就成為背景噪音。
(2)存儲相關信息
意識具有存儲功能,它能夠使人們根據知覺的組織規律,通過選擇一些信息,忽略另外一些信息,將事件(時間模式)和客體(空間模式)按照個人的需要劃分成相關的和無關的,從而使人有選擇地存儲相關信息,以便進一步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
(3)做出最佳判斷和行為
意識是讓個體基於過去的知識和對不同後果的想象來終止思維,考慮不同的方案。這種計劃或執行控製的功能使個體能夠壓抑那些與道德、倫理和實踐要求衝突的強烈願望。沒有這種意識,個體也許會在餓的時候,隻要看到蘋果,就想把它拿來吃掉而不計後果。由於意識給個體廣泛的時間觀念去計劃可能的行動,因此個體可以喚起過去和將來的抽象表征影響自己當前的決策。由於所有這些原因,意識賦予個體極大的潛能,能夠對個體生活中多變的需求給出靈活適當的反應。
(第二節注意及注意理論
一、注意的內涵、種類與功能
人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過程的開端並貫穿心理活動的始終。對注意及注意理論的研究,是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根據心理特點培養人注意力的需要。
1.什麽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人處於注意狀態時,其心理活動總是指向於一定的對象,或者感知著某種對象,或者迴憶著某件往事,或者沉思於某個問題,或者想象著某種形象。在某一瞬間內,我們的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朝向於一定的對象,就顯示出通常所謂的注意狀態。注意具有選擇性和集中性兩種特征。
(1)選擇性
人在任何特定的時刻都麵對著無數的刺激。但是,人並不是對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應的。隻對某些刺激發生反應而對其他刺激不發生反應,就是注意的選擇性。注意的選擇性表現為人腦信息加工時對刺激的隨意(有意)選擇和不隨意(無意)選擇兩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選擇形式,在特定的時間內,人對刺激進行有意識反應的能力總表現出一種選擇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特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在同一時間內各種有關的心理活動共同集中於一定的刺激。通常我們說的“聚精會神”和“專心致致”就是指人的各種有關的心理活動都共同地指向並集中於同一刺激。二是就同一種心理活動而言,它不僅指向一定的對象,而且維持這種指向並且使活動不斷地深入下去。通常我們說的“注視”和“傾聽”等,就是指人的某種有關的心理活動不僅指向而且持續地、深入地集中於一定的刺激。
由於心理活動對一定刺激的有選擇的集中,我們才能清晰地意識到這些刺激,而同時作用著其他刺激,隻能被模糊地意識到或者沒有被意識到。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刺激處於注意的中心,其餘的刺激少數處於“注意的邊緣”,多數處於注意的範圍之外。
注意是人類信息加工的一個重要成分。沒有注意的參與,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都將是不可能的,它是人們進行學習,獲得知識,取得勞動成果的必要條件。
2.注意的種類
注意可分為如下種類
(1)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又稱為不隨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誌努力的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個體不由自主地給予關注。
例如,學生正在聽課,忽然有人推門進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轉頭看他,這種注意就叫無意注意。這種注意的產生和維持,不是依靠意誌努力,而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對那些強烈的、新穎的和感興趣的事物所表現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是在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產生的。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付出意誌努力的注意。目的性、意誌性被認為是有意注意的兩個重要特征。
本章全麵介紹了意識與注意兩大心理現象。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具有一係列特征和功能,可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注意是心理(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具有選擇、維持、調節功能,關於注意的選擇功能,注意的規律內容十分豐富,教師應充分運用注意的規律來組織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注意的品質的培養與訓練。
【學習目標】
1.理解意識和注意的內涵與種類。
2.了解意識和注意的特征與功能。
3.重點掌握注意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4.掌握注意的品質的培養與訓練要求。
(第一節意識及其功能
意識是一個古老而又難解的謎,迄今為止,人們對於意識的認識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還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對意識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深化。對意識的功能的認識,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一、意識的內涵
1.什麽是意識
意識是人們常用的概念,人們都知道它指的是什麽,但要確切地描述,又眾說紛紜。就心理狀態而言,“意識”意味著清醒、警覺、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內容而言,“意識”包括可以用語言報告出的一些東西,如對幸福的體驗、對周圍環境的知覺、對往事的迴憶等。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意味著受意願支配的動作或活動,與自覺的動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後,一個人在選擇穿哪一件衣服時,是受意識支配的,而穿衣的動作本身,是自覺的。在更高的哲學水平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由思想、幻想、夢等構成。
意識是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心理學研究意識問題與哲學有一致之處,又有所區別。哲學研究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心理學則研究意識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等。迄今為止,人們對於意識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國內學者一般從以下三個角度對意識進行界定:
(1)意識是一種覺知
在這個意義上,意識意味著觀察者覺察到了某種現象或事物。例如,朋友剛穿的新衣服,錄音機播放出來的優美音樂等,你覺察到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說明你意識到了它們。
(2)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
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對個體的身心係統起統合、管理和調控的作用。這就像在機器人或人工智能這樣複雜的信息加工係統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對係統進行控製和調節,這種控製和調節對係統的正常運行與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換句話說,意識不隻是對信息的被動覺察和感知,它還具有能動性和調節作用。
(3)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
它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或水平,如從無意識到意識到注意,是一個連續體。另外,意識還存在一般性變化,如覺醒、驚奇、憤怒、警覺等。
2.什麽是無意識
無意識是相對於意識而言,是指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過程。研究表明,意識與認識有關,而無意識與情緒有關。無意識覺知到的刺激比意識覺知到的刺激對情緒反應的影響更大。精神分析學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包括大量的觀念、願望和想法等,這些觀念和願望由於與社會道德存在衝突而被壓抑,不能出現在意識中。實際上,意識隻占人類心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是無意識的。常見的無意識現象有:
(1)無意識行為
意識對人的行為有調節和控製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受意識控製。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行為是不受意識控製的,特別是那些自發的行為。例如,邊騎自行車邊和別人交談時,交談是受意識控製的行為,而騎自行車的行為是不被意識到的;邊看電視邊打毛衣,打毛衣的動作往往是無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有許多小動作、口頭禪也都屬於無意識行為,如情緒緊張時的撓頭皮、扶眼鏡等等。
(2)對刺激的無意識
人在活動時,有時沒有察覺到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事件或事物,而這些事件或事物實際上卻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意識的種類與特征
1.意識的種類
根據事物對象被覺知到的水平不同,意識可分為焦點意識與邊緣意識。下意識與無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等。
(1)焦點意識與邊緣意識
所謂焦點意識,是指個體全神貫注於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例如,在考試時,麵對並集中注意於試卷所獲得的意識。
所謂邊緣意識,是指對注意範圍邊緣刺激物所獲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識。凡是刺激強度微弱,個體似知未知情形下所獲得的意識,都屬於邊緣意識。
(2)下意識與無意識
所謂下意識,是指在不注意或隻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獲得的意識。如雞尾酒會現象,即為下意識。
所謂無意識,是指個體對其內在或外在環境中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例如,個體身體內部的凡是受植物性神經係統支配的生理變化,如腦電變化、心跳等活動,均不能使人產生意識。外在環境中凡是超越感官感應範圍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產生意識。
(3)潛意識與前意識
所謂潛意識,是指潛藏在意識層麵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製與壓抑,致使個體不覺知的意識。它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根據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的精神分析理論,某些記憶、衝動和欲望是無法進入意識的,這些因情緒上痛苦而被壓抑的心理事件稱為潛意識。
所謂前意識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來自精神分析理論,是指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麵。潛意識層麵下所壓抑的一些欲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麵之前,先經過前意識。第二種解釋來自認知心理學,是指以前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這類信息雖早已貯存在長時記憶中,但在不使用時,個體對之並無意識,隻有在必要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會對之產生意識。
2.意識的特征
意識具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1)覺知性
意識的覺知性是意識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對於自身的存在、周圍世界的存在、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複雜關係的存在是能夠覺知到的。人不僅覺知周圍世界,也能覺知自身世界;不僅能覺知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覺知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知活動、情緒活動和意誌活動;不僅能覺知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並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進行評價,而且能夠覺知周圍事物與自身的關係,把自我與非我、主觀與客觀區別開來。
正是由於人不僅能意識到客觀事物的存在,對外界刺激進行分析綜合,而且還能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主觀活動進行分析綜合,並且能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和客觀現實的關係進行評價,從而能夠把自我和非我、主觀和客觀區別開來,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來指導和調節行為。這些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人腦之中的,通過言語加工、言語表達從而實現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活動,是意識的重要特征之一。
(2)能動性
意識的另一個基本特性是其主觀能動性。如果說意識的覺知性是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的話,那麽,意識的能動性則能創造客觀世界。
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而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的反映。人的意識能動性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通過實踐,人能夠把現實中所獲得的直接印象,通過語言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係起來,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這種把對事物表麵認識發展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過程,是意識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現。第二,人的心理能夠主動地調節和支配實踐活動,並通過實踐反作用於客觀世界,即按照人的意識去改造客觀世界,這是意識能動性的又一表現。當然,人在反映客觀現實和改造客觀現實時所表現出來的意識能動性,歸根結底還是受客觀現實及其規律所製約的。
(3)目的性
人能使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動得以持續並使自己的行為始終朝向這一目的,其原因就在於人具有意識。首先,在進行活動之前,人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就是明確的,並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中,也以此做出活動計劃;接著,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人會對自己的活動不斷覺知,然後反饋,再根據反饋的情況與活動目的相比較,來保持或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達到預期的目的。
例如,用木板做書桌,人總是先考慮為何做,然後在腦中想象出書桌形象、製定製作方案和步驟,有時還根據半成品的具體情況修正頭腦中的計劃,甚至改變預期的目的等。所有這些意識活動是任何動物都不具備的。
(4)社會曆史製約性
意識的社會曆史製約性是就意識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容來說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隻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人類意識是在社會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也是隨著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
從意識的發生來看,就像人類本性的其他方麵一樣,必定是進化而來的,因為它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和繁衍。一種看法認為意識使得我們的祖先在行動的過程中對將來的結果進行思考,從而選擇最佳的行動路線,這樣就可以避免實施有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的行動。換句話說,稍微的事前思考和計劃對於努力去獲得食物、躲避天敵和找到配偶是有價值的。人的意識發生的過程實際也是人類社會建立的過程,在人類社會建立的過程中,人除了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也漸漸地開始處理愈來愈複雜的社會關係,這使得人的意識逐漸發展起來。可以說,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更主要的是社會的產物。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的意識的內容隨著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階級裏,人們對自然、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幸福觀、職業觀和婚戀觀也不相同。這說明人的意識受社會曆史製約,表現出局限性。
3.意識的功能
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它能夠幫助人們把握由感官所接觸到的繁雜世界。意識本身具有的功能,能夠幫助人類調節和控製自身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因此,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意識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麵:
(1)減少刺激流量
意識對個體所覺察的和所注意的範圍進行限製,從而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意識的這種限製功能濾掉了多數與個體當前目標和目的無關的信息。當個體將意識覺知集中在“相關”輸入--即個體希望加工和反應的信號的時候,所有被評價為“無關”的信號就成為背景噪音。
(2)存儲相關信息
意識具有存儲功能,它能夠使人們根據知覺的組織規律,通過選擇一些信息,忽略另外一些信息,將事件(時間模式)和客體(空間模式)按照個人的需要劃分成相關的和無關的,從而使人有選擇地存儲相關信息,以便進一步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
(3)做出最佳判斷和行為
意識是讓個體基於過去的知識和對不同後果的想象來終止思維,考慮不同的方案。這種計劃或執行控製的功能使個體能夠壓抑那些與道德、倫理和實踐要求衝突的強烈願望。沒有這種意識,個體也許會在餓的時候,隻要看到蘋果,就想把它拿來吃掉而不計後果。由於意識給個體廣泛的時間觀念去計劃可能的行動,因此個體可以喚起過去和將來的抽象表征影響自己當前的決策。由於所有這些原因,意識賦予個體極大的潛能,能夠對個體生活中多變的需求給出靈活適當的反應。
(第二節注意及注意理論
一、注意的內涵、種類與功能
人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過程的開端並貫穿心理活動的始終。對注意及注意理論的研究,是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根據心理特點培養人注意力的需要。
1.什麽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人處於注意狀態時,其心理活動總是指向於一定的對象,或者感知著某種對象,或者迴憶著某件往事,或者沉思於某個問題,或者想象著某種形象。在某一瞬間內,我們的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朝向於一定的對象,就顯示出通常所謂的注意狀態。注意具有選擇性和集中性兩種特征。
(1)選擇性
人在任何特定的時刻都麵對著無數的刺激。但是,人並不是對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應的。隻對某些刺激發生反應而對其他刺激不發生反應,就是注意的選擇性。注意的選擇性表現為人腦信息加工時對刺激的隨意(有意)選擇和不隨意(無意)選擇兩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選擇形式,在特定的時間內,人對刺激進行有意識反應的能力總表現出一種選擇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特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在同一時間內各種有關的心理活動共同集中於一定的刺激。通常我們說的“聚精會神”和“專心致致”就是指人的各種有關的心理活動都共同地指向並集中於同一刺激。二是就同一種心理活動而言,它不僅指向一定的對象,而且維持這種指向並且使活動不斷地深入下去。通常我們說的“注視”和“傾聽”等,就是指人的某種有關的心理活動不僅指向而且持續地、深入地集中於一定的刺激。
由於心理活動對一定刺激的有選擇的集中,我們才能清晰地意識到這些刺激,而同時作用著其他刺激,隻能被模糊地意識到或者沒有被意識到。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刺激處於注意的中心,其餘的刺激少數處於“注意的邊緣”,多數處於注意的範圍之外。
注意是人類信息加工的一個重要成分。沒有注意的參與,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都將是不可能的,它是人們進行學習,獲得知識,取得勞動成果的必要條件。
2.注意的種類
注意可分為如下種類
(1)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又稱為不隨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誌努力的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個體不由自主地給予關注。
例如,學生正在聽課,忽然有人推門進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轉頭看他,這種注意就叫無意注意。這種注意的產生和維持,不是依靠意誌努力,而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對那些強烈的、新穎的和感興趣的事物所表現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是在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產生的。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付出意誌努力的注意。目的性、意誌性被認為是有意注意的兩個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