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的種類很多。從測驗內容上劃分,可分為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創造性思維測驗、成就測驗、人格測驗、興趣測驗、態度測驗等。如韋克斯勒(幼兒、兒童和成人)智力量表和卡特爾16種因素人格量表便是我國目前經常用以進行智力和人格測驗的量表。從測驗材料上劃分,可分為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前者通常采用填空、選擇、是非、問答等文字性材料的測驗題,要求被試用口頭形式作答。後者則通常采用圖形、符號、儀器、模型、工具等實物性材料的測驗題,要求被試用操作形式作答。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就包括文字測驗和非文字的操作測驗兩大部分,而瑞文測驗量表就屬完全非文字測驗。從測驗的方式上劃分,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前者是對一個被試單獨進行的測驗,後者是在同一時間裏對一組被試一起進行的測驗。心理測驗的最大優點是能數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特點,它不僅能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使研究更趨精確、科學,而且還能為因材施教、人才選拔、職業指導、心理診斷和諮詢提供客觀資料。但測驗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測驗量表的可靠性。

    用測驗法時要注意,選用的測量工具應適合於研究目的的需要,主持測驗的人應具備使用測驗的基本條件,符合相關專業機構對此的規定。測驗分數的解釋應有一定的依據,不能隨意解釋。測驗法施行還要遵循心理測量職業的相關要求。

    5.個案研究法

    個案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的。

    個案研究法通過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收集其相關資料,進而對個別被試進行較長時間(一年、幾年或更長時間)的連續了解,最終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個案研究法的優點是,能加深對特定個人的了解,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因材施教。它的缺點是,所收集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例如,個人寫的日記和自傳往往因自我防衛而缺乏真實性。為他人寫的傳記也會因記憶誤差和情感上的好惡而失真。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上述隻是幾種主要的研究方法。由於人的心理活動極其複雜,加之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而在從事研究時,應根據研究的課題和研究者的資源能力,選擇恰當的方法。既可以單獨運用某種方法,也可以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加以應用。隻有這樣,才能取得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效果。

    (第五節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學派

    心理學家們在研究心理問題的實踐中,由於理論依據與方法應用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研究學派,這些不同的研究學派,對現代心理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這一點,從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學派的表現中得到了證明。

    一、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這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他的理論主要來源於精神病治療的臨床經驗,重視心理異常行為的分析研究,創立了精神分析療法,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他重視對人的無意識心理的研究,並把人的無意識視為最重要的行為原因。他認為無意識指的是人被壓抑的欲望、本能衝動及其替代物。它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驅動力,決定人的全部意識生活,是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石。

    精神分析學派理論最主要的特征是:第一,其理論根據並不是來自對一般人行為的觀察或實驗,而是根據對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第二,它不但研究個人的意識活動,而且更進一步研究個人的潛意識活動;第三,不但研究個人當時的行為,而且還追溯其過去的曆史,以探明目前行為構成的原因;第四,特別強調人類本能對以後行為發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性衝動看作人類主要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動機的研究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這是他們的貢獻。但是,他們過分強調無意識的作用,並且把它與意識的作用對立起來;而且他們的早期理論具有泛性欲主義的特點,把性欲誇大為支配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原來追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不再堅持弗洛伊德的“一切行為決定於性本能發展”的泛性論觀點,開始轉向重視和研究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觀點和理論被稱為“新精神分析理論”.人們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非議最多,但它的影響也最廣泛。因為弗洛伊德畢竟提出了一些新鮮概念,拓寬了心理學的領域。直至現在,在心理與精神治療方麵,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二、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派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1912年在德國誕生。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韋特海默、柯勒、科夫卡等。德語中“整體”的音譯是格式塔,而整體即完形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反對把意識分成元素,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部分或元素,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製約著部分的性質與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動物的學習不是嚐試錯誤式的,而是“頓悟”的。柯勒在研究黑猩猩學習時,給黑猩猩設置各種不同的學習情境,觀察它們如何解決問題,取得目的物--香蕉。動物要得到目的物,但動物和目的物之間存在實驗者設置的障礙。動物必須通過觀察整個情境,並領會目的物和障礙物的關係,然後克服障礙,解決問題,獲得目的物。柯勒發現這與桑代克的試誤學習不同。黑猩猩不隻是進行盲目嚐試,試而誤,誤而再試,最後僥幸得到成功,而是領會情境的關係,或利用手杖將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疊起來,躍登其上取得高懸於屋頂下的香蕉,或將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迴的方法達到目的,這就是所謂的頓悟學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理論直接受物理學中“場”理論的影響,認為腦也是具有“場”的特性的物理係統,因而強調從整體上對心理現象進行研究。這種整體的觀點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曾風靡一時,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甚巨,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第一勢力。行為主義的根本特點是排除意識,主張以行為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行為主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於1913年所創立。1913年華生在美國的《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宣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正式誕生。華生把心理學說成是自然科學的一門純客觀的實驗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和動物的行為,而行為的基本構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應。因此,他斷言一切心理學問題及其解決都可以納入到刺激和反應的規範之中,並提出“s-r”(刺激→反應)的基本公式。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展經曆了兩個時期:早期行為主義時期(1913-1930)和新行為主義時期(1930年以後)。早期行為主義完全排斥對人的心理和意識進行內省研究,主張心理學應對環境操縱與人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行客觀研究,並把心理現象過度地簡化為刺激--反應模式,即s-r模式。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第一代行為心理學家華生、霍爾特、魏斯、亨特、拉什利等。

    由於行為主義強調研究的客觀性,使一套行為控製的方法得到發展,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實證性,並在心理學大部分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它因無視有機體內部過程而走向了極端,到20世紀30年代後逐漸為新行為主義所取代。

    新行為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兒曼、赫爾、斯金納等新行為主義者。這些第二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雖然理論體係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已不像早期行為主義者那樣完全無視有機體的內部過程,開始對動機和認知機製進行研究。他們大膽地把傳統上被行為主義拒之於門外的心理學概念,諸如意識、思維、表象等,迴歸為心理學合法的研究對象,以趨於認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會內涵為其主要特征。

    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之間增加了一個中介變量o--代表反應的內部過程,形成s-o-r模式。

    行為主義心理學特別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環境對人的心理行為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應該給予肯定,而且,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治療糾正人的行為習慣方麵具有一定的作用,即心理治療中的行為療法。但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理論上具有很大的偏頗與狹隘性,特別是忽視人的內因的作用。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不是一個體係嚴謹的學派,而是一種相同觀點學派的廣泛聯盟,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場心理學革新運動。影響較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本能的生物還原論,又反對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存在的機械決定論,主張心理學應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在充分發展自我潛力時,有力爭實現自我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完善的自我,並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人在爭得需要滿足的過程中能產生人性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給人以最大的喜悅,這種感受本身就是對人的最高獎賞。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的角度看,心理學應當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在研究方法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現象學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範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為目的,擴大了心理科學研究的範圍。這些思想已被廣為接受,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五、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20世紀40年代末,由於各門科學的迅猛發展,產生了科學間橫向聯係的需要,這種需要推動了信息論、控製論和係統論的誕生。這三種理論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學界湧現出一股研究認知過程的潮流。即認知心理學研究形成了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並已成為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從廣義上說,心理學中,凡側重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學派都可稱為認知心理學派,如皮亞傑學派也被認為屬於認知心理學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數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而也叫認知加工心理學。確切地說,它研究人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的過程,即感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認知心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既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也反對精神分析結構還原論,重視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強調理性和認識的作用,重視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聯係。認知心理學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把人單純比擬為計算機進行研究,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過分強調已有知識對當前認識活動的影響,相對忽視了客觀環境的作用;此外,認知心理學家的研究範圍主要局限於認知過程,對其他的心理過程研究較少。

    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它主要研究認知功能的腦機製、認知與神經係統活動的關係、腦發育與認知功能的發展等。科學家們相信,隻有揭示心理活動的腦機製,特別是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物學機製,才能真正揭示腦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如認知、情緒、意識和無意識等)的特點。在21世紀,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有望成為心理學發展的主流。

    需要指出,以上幾個學派都是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的,它們對西方心理學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前蘇聯自十月革命後,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與西方心理學相異的心理學體係,也湧現出不少為西方所知名的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在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受西方心理學影響,20世紀50年代後基本上采用前蘇聯的心理學體係。但由於多種原因,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才得到較大的發展。

    【本章思考題】

    1.試分析心理現象的內涵、特征與實質。

    2.簡述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實踐意義。

    3.試述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任務。

    4.心理學研究有哪些方法?在實際運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談談你所了解的心理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