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兩者之間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心理學通過探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變化的規律,對人的心理和行為作出科學的解釋,通過對行為的觀察、分析、揭示、預測來調節與控製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其學科性質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一門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科學,也是一門認識調控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產生的科學。也就是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心理學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而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為人類了解自身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開辟了一條道路。
2.心理學的產生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到目前為止它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與哲學共生共存階段。
心理學源於西方哲學,西方哲學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開始,都把對“心”的探討視為哲學上的主要問題之一。
16世紀以前,還沒有出現“心理學”這一名詞。直到1590年,德國哲學家葛克爾首次使用了“心理學”這個詞來標明他的著作,在德國哲學家沃爾夫1732年的《理性心理學》和1734年的《經驗心理學》等著作問世以後,“心理學”這一名詞才得到公認和流行。但當時它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仍屬於哲學範疇。
從詞源上說,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由“ψνxo”和“λoγiα”兩個字源組成,即psyche和logos.前者來源於希臘神話中靈魂女神psyche的名字,即“心靈”、“靈魂”的意思,而logos是希臘的哲學術語“邏格斯”,意為“講述”或“解說”,兩者合起來就是“對心靈或靈魂的解說”.這可以說是心理學最早的定義,但該解釋隻具有哲學意義,並不具備科學內涵。
第二階段,與哲學逐漸分離階段。
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1879年,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時,心理學才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科學。
而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淵源。
其一,近代歐洲哲學,特別是法國17世紀的唯理論和英國17~18世紀的經驗論,為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近代哲學是從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的。他創立了近代哲學的第一個學派:唯理論學派。
笛卡兒認為,人體本身是一種“機器”--一台由血、肉、骨頭組成的機器。人們可以解剖它,從而認識它的運動規律,也可以在它出現故障時修理使之恢複健康,不過這種“機器”被賦予了靈魂。“理性靈魂”居於人體內並控製著人體,它起著思維、意誌力、意識、記憶、想象和理性的作用。
笛卡兒在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思想,巴甫洛夫稱其為“反射學說的奠基人”.笛卡兒關於身心交感的二元論對擺脫數百年來神學教條的僵化統治具有積極意義。其對情緒與感覺、意誌的區分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推進了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與唯理論相對立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也為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作為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奠基人的洛克認為,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觀念。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後天從經驗中獲得的。洛克把經驗分成外部經驗與內部經驗兩種。外部經驗叫感覺,它的源泉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的屬性或特性作用於外部感官,因而產生外部經驗。內部經驗叫反省,它是人們對自己的內部活動(思維、意願、愛憎等)的觀察。
英國經驗主義演變到十八九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的思潮。該思潮的代表人物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人的一切複雜的觀念是由簡單觀念借助聯想而形成的。聯想主義對現代學習、記憶和思維的理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二,近代生物學與生理學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生物學研究的興起,當數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貢獻最大。達爾文劃時代的著作《物種起源》發表於1859年,其重要主張被稱為進化論。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諸多觀念,諸如遺傳、環境、個別差異、適應等,後來都成了科學心理學研究的部分主題。達爾文認為,盡管人類和高等動物之間的心理差異是巨大的,然而這種差異隻是程度差異,並非類別上的。他甚至認為人類所有的感覺和直覺,各種感情和心理能力,如愛、記憶、注意、模仿、推理等,在低於人類的動物中都處於萌芽狀態,有時甚至處於一種十分發達的狀態。
實驗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的產生也有著重大影響。如果說近代哲學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麽現代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則直接來源於實驗生理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9世紀中葉,生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神經係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時期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在感官生理學方麵的一係列重要發現,也為心理學用實驗方法研究感知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心理學的研究基礎
1.生理基礎
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成果表明: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心理活動是腦活動的產物。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必須以生理學的研究作為基礎。
(1)中樞神經係統
中樞神經係統由大腦與脊髓組成。
1大腦
大腦由大腦皮層、小腦、間腦與腦幹組成。人的複雜心理包括思維等,主要是由人的大腦皮層所控製。小腦主要管理人的動作協調。間腦(由上丘腦與下丘腦構成)管理人的情緒。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管理人的唿吸、吞咽等。腦幹中有個網狀的神經係統,它維持著大腦的興奮。外周來的信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到達大腦的相對區域(視覺到視覺中樞,聽覺到聽覺中樞),另外一部分通過網狀的神經係統把信號擴散到整個大腦,激起大腦的興奮。如果網狀神經係統被破壞,人就會處在昏昏沉沉的狀態之中。
大腦還可以分為兩個半球,兩半球的分工是不一樣的。一般人(右利手:主要用右手做事情的人),其優勢半球在左半球,這時左半球就管理人的思維、語言(又叫說話腦);而右半球是啞腦,它主要管理人的空間形象、高級情緒等。平常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兩半球的差別,但是如果把連接兩半球的神經纖維切除,就會有兩種行為表現:一手拿東西,另一手拒絕。
2脊髓
脊髓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低級部位,位於脊柱的脊椎管之內,呈圓柱狀,上與延腦相連,下到尾椎部位。脊髓有兩個功能:一是在軀體與腦之間傳導神經衝動。脊髓中的上行神經束,傳導感覺衝動;下行神經束,傳導運動衝動。這就把軀體和四肢與腦密切聯係起來。二是調節反射活動。脊髓中的反射中樞是低級中樞。例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牽張反射、血管張力等簡單反射和一些本能行為,都是通過脊髓這個低級中樞實現的。
(2)外周神經係統
外周神經係統又分成運動神經係統和自主神經係統。
1運動神經係統
運動神經係統控製人的骨骼肌肉的運動。在運動神經係統中又分成脊神經與腦神經。人有31對脊神經,分布在脊椎兩側,主要控製人的四肢與全身的肌肉運動;有12對腦神經,主要控製人的麵部肌肉(除了一對迷走神經控製人的內髒外)。
2自主神經係統
自主神經係統又稱植物性神經係統。它可以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這兩對神經係統往往同時控製人體的某個內髒器官,如胃腸的蠕動、心跳等。一般來說,交感神經使器官活躍,副交感神經使器官安靜。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在機能上具有拮抗的性質。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交感神經看成機體應付緊急情況的機構。當人們掙紮、搏鬥、恐懼或憤怒時,交感神經馬上發生作用,即加速心髒的跳動;下令肝髒釋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暫時減緩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動,從而動員全身力量以應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它起著平衡的作用,抑製體內各器官的過度興奮,使它們獲得必要的休息。
植物性神經也叫做自主神經,它的意思是指它們不受中樞神經係統的支配,因而,人們不能隨意地控製內髒的活動。但是,生物反饋的研究表明,人們通過特殊的訓練,可以隨意地控製內髒的活動,如調節體溫的升降、血壓的高低、心跳的快慢等。因此,把植物性神經叫“自主神經”是不確切的。
(3)內分泌係統
人的心理的生理基礎,除了神經係統之外還有內分泌係統。例如,人在情緒激動時,不僅有神經係統的活動,還有內分泌係統的活動。
內分泌係統是由若幹內分泌腺構成的。它包括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內分泌腺是無管腺,它分泌的化學物質叫激素。激素直接滲入血管從而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其他器官起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有以下四個特點:內分泌激素通過血液、淋巴被運到全身各個器官,對全身都起調節作用;影響的速度要比神經係統慢些;影響時間較長;對情緒影響較大。
同時,內分泌係統的活動也要受神經係統的調節與控製,這就是神經體液調節。神經係統調節內分泌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植物神經係統直接影響內分泌。例如在極度憤怒和應激狀態下,植物神經係統直接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使身體總動員去應付環境發生的重大事件。二是中樞神經通過下丘腦調節腦垂體,去影響其他腺體分泌激素。
2.文化基礎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沒有人類的腦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但是,有了人類的腦而脫離了人類的生活實踐,同樣也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因而在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中,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謂文化,是指一群人共同的持久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它能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特征,也是理解人的基本視角。而且文化無所不在,由於社會環境的作用,即使是一些簡單的行為,都會蒙上一層文化模式的外衣。
文化對人的影響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可觀察的外在物品的影響上,如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服飾、習俗、語言等,這些差異的影響較為明顯。到歐洲旅行的美國人對異國他鄉更小的汽車、人們左手用叉的行為、沙灘上人們衣著無拘無束等現象感到驚訝。中國人初次見麵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
第二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上,不同文化下人們價值觀的差異正是許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如,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主要包括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樂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想主義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曆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其文化價值觀可以濃縮為仁德友愛、與人為善、尊重權威、和諧統一等。東西方父母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也體現著各自的價值觀。在西方,孩子一般都與父母在不同的床上睡(甚至不在一個房間),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中國的孩子則很少這樣,幾代成年人圍繞在孩子的左右,孩子每天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的聯係,強調培養情感聯係。這就使得中國的孩子在陌生人麵前更害羞,長大後更關注社會和諧和忠誠。
第三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潛在假設的影響上,它是文化影響的最終層次。這一影響無意識地決定著人們的知覺、思維、情感以及行為方式。文化差異的存在,多介於無意識中,不為人們所注意,但卻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在機場分別給中國人和美國人贈送小禮物,同時遞出4支黃色鉛筆和1支紅色鉛筆,被試可從中抽取一支。中國人傾向於挑選4支中的一支,而美國人傾向於挑選唯一不同的那支。這其中的心理原因值得大家玩味。
心理存在著文化差異,而文化作為一種媒體,其中不可避免地鑲嵌著不同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我們無法把文化與心理分開,無法把文化與心理從整個研究語境中分離出來,而隻能在文化與心理所處的實際情境的整體中去研究或理解、解釋、描述它們。因此對於心理學的研究來說,“文化”研究也構成了心理研究的一個基礎。
3.社會環境基礎
社會環境對於人的心理的形成與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宏觀社會環境決定心理發展的基本性質和一般水平
宏觀社會環境又稱廣義的環境,指全社會成員所處的整個社會生活條件,如社會製度、社會準則和規範、語言、科學、文化及人的社會關係。人的遺傳素質,使它具備了產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的自然條件。但是,如果人出生以後,並不在社會條件下生活,那麽,他所形成的心理,就不會是人的心理,這種“人”,僅僅具有人的生物實體,不算是真正的人。如生活在動物界中的“狼孩”、“熊孩”、“豹孩”等。
(2)微觀社會環境隻對心理產生有限的影響作用
微觀社會環境又稱狹義的環境,指具體的生活環境,包括個人生活、活動範圍之內的各種事物,像地域、家庭、鄰居、親友、夥伴等。一個人從出生起,就和他周圍的環境發生關係,各種各樣的事物作用於他,使他產生這樣的或那樣的心理。任何一個人最初掌握的語言,總是他周圍人們所使用的;山區與平原的兒童、城市與鄉村的兒童,見聞不同,從事的活動不同,他們的心理就有所不同;家庭的經濟條件、家長的職業、兒童接觸的人,對兒童的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
微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通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的。一般來說,這種影響具有自發的、偶然的性質,所以不能孤立地、片麵地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舊環境,創造新環境。教育者可以通過對環境的控製和改變,來保證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傍”,最後“徙居學宮之傍”,終於使孟軻成為我國古代的傑出人才。這個故事,既說明了具體生活環境對人特別是兒童心理發展,有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作用,又說明人可以較容易地控製和改變這種環境,因此環境並不能起決定作用。
三、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流行觀點是把個人的心理現象看成是一個複雜的係統,並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從動態與穩態的角度來認識。依據動態--穩態的維度,可以把人的心理現象區分為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兩個主要方麵。
1.心理過程
心理學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而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為人類了解自身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開辟了一條道路。
2.心理學的產生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到目前為止它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與哲學共生共存階段。
心理學源於西方哲學,西方哲學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開始,都把對“心”的探討視為哲學上的主要問題之一。
16世紀以前,還沒有出現“心理學”這一名詞。直到1590年,德國哲學家葛克爾首次使用了“心理學”這個詞來標明他的著作,在德國哲學家沃爾夫1732年的《理性心理學》和1734年的《經驗心理學》等著作問世以後,“心理學”這一名詞才得到公認和流行。但當時它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仍屬於哲學範疇。
從詞源上說,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由“ψνxo”和“λoγiα”兩個字源組成,即psyche和logos.前者來源於希臘神話中靈魂女神psyche的名字,即“心靈”、“靈魂”的意思,而logos是希臘的哲學術語“邏格斯”,意為“講述”或“解說”,兩者合起來就是“對心靈或靈魂的解說”.這可以說是心理學最早的定義,但該解釋隻具有哲學意義,並不具備科學內涵。
第二階段,與哲學逐漸分離階段。
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1879年,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時,心理學才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科學。
而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淵源。
其一,近代歐洲哲學,特別是法國17世紀的唯理論和英國17~18世紀的經驗論,為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近代哲學是從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的。他創立了近代哲學的第一個學派:唯理論學派。
笛卡兒認為,人體本身是一種“機器”--一台由血、肉、骨頭組成的機器。人們可以解剖它,從而認識它的運動規律,也可以在它出現故障時修理使之恢複健康,不過這種“機器”被賦予了靈魂。“理性靈魂”居於人體內並控製著人體,它起著思維、意誌力、意識、記憶、想象和理性的作用。
笛卡兒在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思想,巴甫洛夫稱其為“反射學說的奠基人”.笛卡兒關於身心交感的二元論對擺脫數百年來神學教條的僵化統治具有積極意義。其對情緒與感覺、意誌的區分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推進了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與唯理論相對立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也為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作為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奠基人的洛克認為,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觀念。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後天從經驗中獲得的。洛克把經驗分成外部經驗與內部經驗兩種。外部經驗叫感覺,它的源泉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的屬性或特性作用於外部感官,因而產生外部經驗。內部經驗叫反省,它是人們對自己的內部活動(思維、意願、愛憎等)的觀察。
英國經驗主義演變到十八九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的思潮。該思潮的代表人物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人的一切複雜的觀念是由簡單觀念借助聯想而形成的。聯想主義對現代學習、記憶和思維的理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二,近代生物學與生理學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生物學研究的興起,當數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貢獻最大。達爾文劃時代的著作《物種起源》發表於1859年,其重要主張被稱為進化論。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諸多觀念,諸如遺傳、環境、個別差異、適應等,後來都成了科學心理學研究的部分主題。達爾文認為,盡管人類和高等動物之間的心理差異是巨大的,然而這種差異隻是程度差異,並非類別上的。他甚至認為人類所有的感覺和直覺,各種感情和心理能力,如愛、記憶、注意、模仿、推理等,在低於人類的動物中都處於萌芽狀態,有時甚至處於一種十分發達的狀態。
實驗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的產生也有著重大影響。如果說近代哲學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麽現代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則直接來源於實驗生理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9世紀中葉,生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神經係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時期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在感官生理學方麵的一係列重要發現,也為心理學用實驗方法研究感知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心理學的研究基礎
1.生理基礎
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成果表明: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心理活動是腦活動的產物。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必須以生理學的研究作為基礎。
(1)中樞神經係統
中樞神經係統由大腦與脊髓組成。
1大腦
大腦由大腦皮層、小腦、間腦與腦幹組成。人的複雜心理包括思維等,主要是由人的大腦皮層所控製。小腦主要管理人的動作協調。間腦(由上丘腦與下丘腦構成)管理人的情緒。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管理人的唿吸、吞咽等。腦幹中有個網狀的神經係統,它維持著大腦的興奮。外周來的信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到達大腦的相對區域(視覺到視覺中樞,聽覺到聽覺中樞),另外一部分通過網狀的神經係統把信號擴散到整個大腦,激起大腦的興奮。如果網狀神經係統被破壞,人就會處在昏昏沉沉的狀態之中。
大腦還可以分為兩個半球,兩半球的分工是不一樣的。一般人(右利手:主要用右手做事情的人),其優勢半球在左半球,這時左半球就管理人的思維、語言(又叫說話腦);而右半球是啞腦,它主要管理人的空間形象、高級情緒等。平常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兩半球的差別,但是如果把連接兩半球的神經纖維切除,就會有兩種行為表現:一手拿東西,另一手拒絕。
2脊髓
脊髓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低級部位,位於脊柱的脊椎管之內,呈圓柱狀,上與延腦相連,下到尾椎部位。脊髓有兩個功能:一是在軀體與腦之間傳導神經衝動。脊髓中的上行神經束,傳導感覺衝動;下行神經束,傳導運動衝動。這就把軀體和四肢與腦密切聯係起來。二是調節反射活動。脊髓中的反射中樞是低級中樞。例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牽張反射、血管張力等簡單反射和一些本能行為,都是通過脊髓這個低級中樞實現的。
(2)外周神經係統
外周神經係統又分成運動神經係統和自主神經係統。
1運動神經係統
運動神經係統控製人的骨骼肌肉的運動。在運動神經係統中又分成脊神經與腦神經。人有31對脊神經,分布在脊椎兩側,主要控製人的四肢與全身的肌肉運動;有12對腦神經,主要控製人的麵部肌肉(除了一對迷走神經控製人的內髒外)。
2自主神經係統
自主神經係統又稱植物性神經係統。它可以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這兩對神經係統往往同時控製人體的某個內髒器官,如胃腸的蠕動、心跳等。一般來說,交感神經使器官活躍,副交感神經使器官安靜。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在機能上具有拮抗的性質。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交感神經看成機體應付緊急情況的機構。當人們掙紮、搏鬥、恐懼或憤怒時,交感神經馬上發生作用,即加速心髒的跳動;下令肝髒釋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暫時減緩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動,從而動員全身力量以應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它起著平衡的作用,抑製體內各器官的過度興奮,使它們獲得必要的休息。
植物性神經也叫做自主神經,它的意思是指它們不受中樞神經係統的支配,因而,人們不能隨意地控製內髒的活動。但是,生物反饋的研究表明,人們通過特殊的訓練,可以隨意地控製內髒的活動,如調節體溫的升降、血壓的高低、心跳的快慢等。因此,把植物性神經叫“自主神經”是不確切的。
(3)內分泌係統
人的心理的生理基礎,除了神經係統之外還有內分泌係統。例如,人在情緒激動時,不僅有神經係統的活動,還有內分泌係統的活動。
內分泌係統是由若幹內分泌腺構成的。它包括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內分泌腺是無管腺,它分泌的化學物質叫激素。激素直接滲入血管從而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其他器官起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有以下四個特點:內分泌激素通過血液、淋巴被運到全身各個器官,對全身都起調節作用;影響的速度要比神經係統慢些;影響時間較長;對情緒影響較大。
同時,內分泌係統的活動也要受神經係統的調節與控製,這就是神經體液調節。神經係統調節內分泌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植物神經係統直接影響內分泌。例如在極度憤怒和應激狀態下,植物神經係統直接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使身體總動員去應付環境發生的重大事件。二是中樞神經通過下丘腦調節腦垂體,去影響其他腺體分泌激素。
2.文化基礎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沒有人類的腦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但是,有了人類的腦而脫離了人類的生活實踐,同樣也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因而在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中,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謂文化,是指一群人共同的持久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它能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特征,也是理解人的基本視角。而且文化無所不在,由於社會環境的作用,即使是一些簡單的行為,都會蒙上一層文化模式的外衣。
文化對人的影響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可觀察的外在物品的影響上,如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服飾、習俗、語言等,這些差異的影響較為明顯。到歐洲旅行的美國人對異國他鄉更小的汽車、人們左手用叉的行為、沙灘上人們衣著無拘無束等現象感到驚訝。中國人初次見麵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
第二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上,不同文化下人們價值觀的差異正是許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如,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主要包括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樂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想主義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曆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其文化價值觀可以濃縮為仁德友愛、與人為善、尊重權威、和諧統一等。東西方父母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也體現著各自的價值觀。在西方,孩子一般都與父母在不同的床上睡(甚至不在一個房間),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中國的孩子則很少這樣,幾代成年人圍繞在孩子的左右,孩子每天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的聯係,強調培養情感聯係。這就使得中國的孩子在陌生人麵前更害羞,長大後更關注社會和諧和忠誠。
第三個層次,表現在對人們潛在假設的影響上,它是文化影響的最終層次。這一影響無意識地決定著人們的知覺、思維、情感以及行為方式。文化差異的存在,多介於無意識中,不為人們所注意,但卻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在機場分別給中國人和美國人贈送小禮物,同時遞出4支黃色鉛筆和1支紅色鉛筆,被試可從中抽取一支。中國人傾向於挑選4支中的一支,而美國人傾向於挑選唯一不同的那支。這其中的心理原因值得大家玩味。
心理存在著文化差異,而文化作為一種媒體,其中不可避免地鑲嵌著不同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我們無法把文化與心理分開,無法把文化與心理從整個研究語境中分離出來,而隻能在文化與心理所處的實際情境的整體中去研究或理解、解釋、描述它們。因此對於心理學的研究來說,“文化”研究也構成了心理研究的一個基礎。
3.社會環境基礎
社會環境對於人的心理的形成與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宏觀社會環境決定心理發展的基本性質和一般水平
宏觀社會環境又稱廣義的環境,指全社會成員所處的整個社會生活條件,如社會製度、社會準則和規範、語言、科學、文化及人的社會關係。人的遺傳素質,使它具備了產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的自然條件。但是,如果人出生以後,並不在社會條件下生活,那麽,他所形成的心理,就不會是人的心理,這種“人”,僅僅具有人的生物實體,不算是真正的人。如生活在動物界中的“狼孩”、“熊孩”、“豹孩”等。
(2)微觀社會環境隻對心理產生有限的影響作用
微觀社會環境又稱狹義的環境,指具體的生活環境,包括個人生活、活動範圍之內的各種事物,像地域、家庭、鄰居、親友、夥伴等。一個人從出生起,就和他周圍的環境發生關係,各種各樣的事物作用於他,使他產生這樣的或那樣的心理。任何一個人最初掌握的語言,總是他周圍人們所使用的;山區與平原的兒童、城市與鄉村的兒童,見聞不同,從事的活動不同,他們的心理就有所不同;家庭的經濟條件、家長的職業、兒童接觸的人,對兒童的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
微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通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的。一般來說,這種影響具有自發的、偶然的性質,所以不能孤立地、片麵地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舊環境,創造新環境。教育者可以通過對環境的控製和改變,來保證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傍”,最後“徙居學宮之傍”,終於使孟軻成為我國古代的傑出人才。這個故事,既說明了具體生活環境對人特別是兒童心理發展,有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作用,又說明人可以較容易地控製和改變這種環境,因此環境並不能起決定作用。
三、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流行觀點是把個人的心理現象看成是一個複雜的係統,並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從動態與穩態的角度來認識。依據動態--穩態的維度,可以把人的心理現象區分為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兩個主要方麵。
1.心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