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惜惺惺,英雄愛英雄。
狄仁傑時任參軍,身份低微,閻立本卻從其眼神中不見一絲畏懼之色,極為沉著冷靜,故為其膽量折服,並對近臣言道:似其被我凝視良久,而毫無動容者,從所未見。
於是奏請天子,將狄仁傑擢為並州都督府法曹,此後成為一代名臣。
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安置從印度帶迴經像,奏請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大雁塔。高宗準三,並命閻立本繪大慈恩寺圖式及佛像,刻於雁塔底層四麵門楣。
顯慶元年,在兄長閻立德逝世之後,閻立本繼任為將作大匠,又遷升為工部尚書。
時有梁人張僧繇所傳《醉僧圖》惟妙惟肖,道士常以此嘲笑僧人。僧眾於是湊錢數十萬,請閻立本再畫《醉道士圖》,兩幅畫同時流傳於世。
至高宗總章元年,閻立本被擢升右相,薑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便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畫外音:閻立本是中國繪畫史上領軍人物,善畫台閣、車馬、肖像,尤其以曆史人物畫見長。據史籍記載,其傳世作品極多,曾有《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秦府十八學士圖》、《魏征進諫圖》、《北齊校書畫卷》、《異國鬥寶圖》、《職貢圖》、《明淩列像圖》、《西域圖》、《外國圖》、《永徽朝臣圖》等;保留至今者,猶有《曆代帝王圖卷》、《蕭翼賺蘭亭圖卷》、《步輦圖》等。形象逼真傳神,時人譽為丹青神化。
唐高宗總章二年,春二月辛酉,朝廷人事更迭,以張文瓘為東台侍郎,右肅機、檢校太子中護譙人李敬玄為西台侍郎,並同東西台三品。
張文瓘與李敬玄既入台閣,又以雍州長史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繼為刑部尚書。
盧承慶至此被任為刑部尚書,所謂知足不辱,次年便即告老請求退休。高宗準之,加授金紫光祿大夫。至次年鹹亨元年,盧承慶病卒,贈幽州都督,諡號曰定。
總章二年三月,丙戌,以東台侍郎郝處俊同東、西台三品,拔為宰相。
五月,唐高宗納安東都戶薛仁貴之奏,敕徙高麗三萬八千二百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六月戊申朔,出現日食,其後天下氣候反常,災荒四起。先是冀州大雨,水深一丈,壞屋毀田無數。入秋之後劍南道大旱,十九州皆受災情。括州又降暴雨,海水到灌永嘉、安固二縣城,百姓廬舍被毀,死九千餘人,喪牛五百頭,損田四千一百五十頃。
是年四十餘州饑荒,關中尤其乏食。
唐高宗本欲巡幸涼州,因眾議不可,其後詳刑大夫來公敏又直言進諫,因此作罷,並升來公敏為黃門侍郎。又詔徙吐穀渾部落,就涼州南山而居.
朝廷群議者恐被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奏請先發兵擊退吐蕃。右相閻立本獨持異議,以為去歲饑歉,未可興師。於是議久不決,竟不果徙。
九月末,王義方病故,年五十五歲。當初因廷劾李義府獲罪,左遷萊州司戶參軍,隱居昌樂聚徒教授,其後十數年不曾為官,至此病死鄉野。
冬十一月,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積寢疾,不複能上朝。
高宗聞悉,乃召其子弟在外任職者俱迴長安,使歸府侍疾。此後凡是皇帝及太子所賜藥餌,李積則服之;若子弟為其迎醫請藥,皆不許進府。
家人怪而問之,李積答道:我本山東田夫,因遭隋末大亂,隨翟讓起事於瓦崗,其後入唐。今值天子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複就醫工求活?
眾子侄既聞其如此說法,也就不再勉強。
忽一日晨起,李積謂其弟司衛少卿徐弼:吾今日小愈,可共眾子弟置酒為樂。
於是子孫悉集,歡飲至午。酒闌之餘,李積又謂徐弼道:吾自度必不能起,今日之會,是欲與汝曹作別耳。汝曹勿須悲泣,皆都聽我約束。我見房玄齡、杜如晦平生勤苦,僅能頂立門戶而已;一旦遭不肖子弟亂法,便即蕩覆無餘。我有子孫滿堂如此,今悉付予賢弟管理約製。待我下葬畢,賢弟即可遷入我堂以居,撫養孤幼,謹察其行。子孫中有誌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告我以聞可也。
自是不複更言。十二月戊申,安然坐逝。
天子聞而悲泣,及下葬日,又幸未央宮,登樓望其輀車慟哭。於是命起塚墓以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之形,以旌表其平滅突厥及薛延陀之功。
李積為將一生,又身為鬼穀掌門,多謀善斷,自不必說。每與人議事,亦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於下,所得金帛,悉散於將士;故令部下人人思為效命,所向無不克捷。
每臨戰事之前選將任帥,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其餘不用。
有人問其緣故,李積每常答道:我曾向李淳風學習相術,頗有心得。凡薄命之人,不足與共成功名。
其姊嚐病,李積當時身為仆射,親為胞姊煮粥。因風吹迴火,爇其須鬢。胞姊勸道:府中仆妾幸多,弟何自苦如是!
李積答道:賢姊年老,弟亦老邁,去日無多。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弟子薛仁貴在外領兵,常不在京城,每迴長安,必於參王拜駕之後,首先來看恩師。
李積便以鬼穀門中之事殷殷托之,並對其說道:近聞軍中諸將,皆以“戰神”唿我師徒二人。則戰神之稱,豈可視為榮耀乎?
薛仁貴問道:身為武將者,戰神之稱非為榮耀,則何為榮耀?
李積答道:止戈為武,汝其識之!我年十二三時,便為無賴之賊,逢人則殺。十四五歲時為難當之賊,心中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歲是為佳賊,必臨戰陣方才殺人。二十歲為大將,用兵是為救人之死也。
薛仁貴聞罷,再拜受教。
李積既死,因長子徐震早亡,高宗便命徐震之子徐敬業襲其祖爵,亦為英國公。
字幕:唐高宗總章二年,冬十一月。日本天皇派大臣河內鯨等人來朝,祝賀唐天子平定高麗,並貢獻方物。是為日本第七次遣唐使來至長安。
此番遣唐使之來,表明唐滅百濟、高麗之後,迫使日本承認唐朝對遼東半島管轄之權,因此改變對外政策。唐高宗李治大喜,厚待使歸。
次年春三月,因中原大旱,詔命大赦天下,命改年號為鹹亨元年,又改蓬萊宮為含元宮。
其後未幾,敕命突厥諸酋長子弟,皆都前往東宮事奉太子李弘。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力諫:皇太子當引文學端良之士以置左右,豈可使戎狄醜類入侍軒闥!又齊獻公長孫晟乃陛下外祖,雖子孫有犯,豈應上延祖禰!今周忠孝公廟甚得修葺,而齊獻公廟毀廢,不審陛下何以垂示海內,以彰孝理之風!
高宗覽奏,雖見言辭不敬,亦皆從之。
畫外音: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世居馮翊,乃是後宮徐充容之弟。極有文才,八歲能文,舉弘文館生員。曆任曹王府參軍、潞王府文學掾、崇文館學士、桃林令、沛王侍讀、西台舍人。徐齊聃擅長文誥,高宗深愛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諸王,教授文學。後因泄漏禁中機密,被貶蘄州司馬,流放欽州,卒於流放之地,年四十四歲。
鹹亨元年,吐蕃因並吞吐穀渾而至強盛,開始大力開疆拓土。
此時吐蕃以噶爾·讚聶多布為大相,並由其弟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穀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控製,尋機東進。
欽陵率軍二十萬北上,先取於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占焉耆以西數鎮。
是年四月,又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溫宿)。
當時大唐安西都護府統轄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治所便在龜茲,既遭淪陷,遂罷安西四鎮。唐朝在西域統治至此動搖,吐穀渾、鄯善、且末之地,皆為吐蕃所據。
四月九日,唐高宗詔命,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軍西討吐蕃,兼送吐穀渾還其故地。
當年八月,薛仁貴率唐軍進至大非川(今青海切吉曠原),準備先進烏海,然後直指吐蕃首都邏娑。
因以烏海險遠,軍行艱難,遂留郭待封率軍二萬,在後保護輜重,屯駐於大非嶺上;又再三叮囑,須築兩重寨柵,圍護輜重,待前軍襲取烏海,然後聽命前往匯合。
郭待封口中應諾,待薛仁貴前腳一走,便對部將笑道:此人不過是火頭軍出身,稍建微功,便如此小看人!我乃將門子弟,世代用兵,豈有不如彼者耶!
由是不以其叮囑為意,悄悄拔營起寨,率領輜重部隊跟隨於後,要去搶奪功勞。
薛仁貴率領輕銳部隊,盡棄輜重倍道兼行,與吐蕃前軍遇於河口(今青海瑪多)。吐蕃軍猝不及防,一戰大敗,傷亡甚眾,部軍四散,損失牛羊萬餘頭。
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以待後援。
吐蕃軍初敗河口,主力並未受損,由是迅速聚集二十萬大軍,來攻唐軍大非嶺陣地。未料在半途正好遇見郭待封出離堡壘營柵,於是隨即抓住戰機,舉大軍圍裹上來,以十敵一,對其二萬人進行剿殺。
郭待封自是不能抵敵,僅以身免,所帶輜重糧草盡失,皆都送給吐蕃。
薛仁貴聞說後麵陣地已失,又糧草輜重盡沒,孤軍難以存身敵後,於是被迫退保大非川。時至八月,欽陵揮四十萬吐蕃大軍而來,逼令唐軍決戰。
薛仁貴因失大非嶺,以至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於是一戰大敗,喪師數萬。薛仁貴見己軍陷入窘境,遂先施疑軍之計,然後遣使與欽陵約和。
欽陵雖然仗恃兵多獲勝,但因不知唐軍後備虛實,且早聞薛仁貴“大唐戰神”之名,不敢過於緊迫,遂應其和,各引兵以還。
大非川之戰唐兵大敗,十萬大軍死傷略盡,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僅率萬餘殘部東還。高宗聞報大怒,命將三員大將械送京師,皆都免死除名。
後有朝臣評謂,唐軍之敗,將帥不和係其原因之一,但主因還是與吐蕃兩方力量懸殊過大。吐蕃兵力三倍於唐兵,且占地勢之利;唐軍孤軍深入,地形不熟,故有此敗。
高宗不甘心此敗,於當年九月再發大軍,以左相薑恪為涼州道行軍大總管,出擊吐蕃。然而薑恪不幸病卒於軍中,隻得班師。
薛仁貴兵敗罷官,心中抑鬱,杜門不出,在府中仔細分析此戰失敗原因,痛悔不已。
這一日午後,微服出於後門,單戟匹馬出於京城,攜帶酒肉來至昭陵,先祭師祖李靖,再祭恩師李積,酌酒灑奠,放聲大哭。
當時夕陽在山,紅雲似火,這一場哭,直是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正悲哭之間,忽聞耳邊一人說道:賢契有何心誌不舒,竟如此感傷?
薛仁貴急止淚迴顧,見身畔站立一個老道,仙風道骨,不是恩師李積,卻又是哪個?於是怔了半晌,翻身拜倒:恩師這是起死為生,還是弟子已歸地府,與你老人家相見?
李積笑而不語,往林中便走。薛仁貴牽馬以入,猶如身在夢中,未知身處何境,怔怔忡忡。李積命其卸下行囊中酒肉,擺在樹下青石之上,兩人對麵坐下。
當時夕陽在山,照得山林盡染,一片通紅。二人便將酒食擺開,在林中對坐而飲。
李積說道:賢契休驚。前者我非歸天亡故,而是籍我師母紅拂女驪山派仙術靈丹,以詐死瞞過天子及群臣部將,以脫此塵世,專心修道養生,不再問朝中之事也。
薛仁貴聞此,這才大悟。便問:恩師既已脫離人世,又因何在此出現?
李積:我在華山與終南山上修煉,本來行蹤無定。因再過五日,便是師母紅拂仙師九十歲華誕,我欲往驪山前往祝壽,路過於此。因見你哭得心傷,故此停駐腳步,為賢契寬解一二,你我師徒得以相見。雖係天上人間,不謂人鬼殊途也。
薛仁貴聽罷,麵含羞赧道:師祖衛國公及恩師用兵一世,從未失機;徒兒不肖,至有大非川之敗,自覺無顏以對鬼穀曆代仙師,故失態悲哭耳。
李積笑道:你恨天子心太偏,處置不公袒佞奸;我謂皇帝愛良將,隻是賢契看不穿!賢契並非含愧,實是懷怨。你卻不知,今上早明其中就裏,將賢契罷職為民,正為保護我鬼穀門派,以備其後更有大用也。
薛禮驚問:恩師據何而作此言?
李積答道:大非川戰事,我已盡知詳情,且知此戰必敗,不僅因郭待封不聽你調度,擅自行動。天子乃聖明之君,事後亦知此戰必敗之因,是在朝廷,而非在你一帥二將。天子故此不究細過,隻將你三人一齊罷免,便為今後再次量才而用,埋伏張本。
薛仁貴:弟子不敏,望恩師詳加開釋。
李積:此番大戰,是天子懷憤而發,準備不足,因此罪不在賢契,此理明矣。我鬼穀門用兵,向來是以少克眾,從不在乎兵將多寡,勝負之數,無非全在天時、地利、人和。賢契先在河口大勝,本來已獲先機,但郭待封擅自行動,以致唐軍由勝轉敗。表麵看來,此是主因,其實非也。便是郭待封遵令而行,固守大非嶺不出,此戰亦未可勝也。
薛仁貴聽罷,若有所悟,恭敬問道:請恩師詳加指點。
李積說道:依我觀之,賢契之敗,其因有三。敗因之一,乃是地利因素,唐軍不善高原作戰,出現嚴重缺氧反應。又水土不服,遍生疾病;更兼在高原長途奔襲,不類於此前在隴西大漠戈壁,極易使騎兵疲憊不堪,戰力削弱。賢契自鄯州河湟穀地出兵,利於騎馳,及至烏海,地勢高出七百丈餘,則現高山反應,不用交戰,已自困矣。況揮軍輕銳倍道,是為高原作戰大忌,賢契犯之,如何當得吐蕃番兵本是高原部民,且以逸待勞?體力消耗過巨,以平原戰法用於高原,不敗而何?
薛仁貴聽罷,惕然心驚,暗自慚愧。
李積繼續說道:敗因之二,唐天子以賢契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便是以一舉占據邏娑為出師之名,戰略意圖顯然有誤。依天子之意,吐蕃占領西域,其國內必然空虛。賢契隻要拿下吐穀渾,便可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聯係,進可直搗邏娑,退可奪迴龜茲、疏勒、於闐、焉耆。且又先遣阿史那忠,領玉河軍往救於闐;以阿史那都支為匐延都督,以牽製吐蕃兵力。賢契圍魏救趙,批亢搗虛,可謂是穩操勝券上策也。
薛仁貴道:然則恩師何以說此是為敗因?
李積道:將中原戰術照搬於高原,不知變通,故此勝策轉為敗因。青藏高原地廣人稀,大軍聚則乏糧缺水,散則雖有百萬之眾而無所致用;且高原缺氧,焉有萬裏以襲人之國者?又安西四鎮與烏海相距數千裏之遙,直似兩國之間,唐軍又焉能互相為應者?
薛禮聞此,沉默不言,暗暗點頭。
李積又道:敗因其三,不占人和。雖天子欲助吐穀渾複國,奈吐穀渾非但不領此情,反傾向吐蕃,故致我大唐軍孤身奮戰,缺乏內應外援。彼時我大破東、西突厥,及薛延陀、高昌、鐵勒諸國時,是因其內部分裂動亂,部族反其可汗,爭為我大唐向導,故能勝之。吐穀渾與吐蕃雖有滅國之恨,但其部族以吐蕃近而大唐遠,急時不能相救,故不以我為援,反視為敵也。又賢契對手,乃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並非無能之輩,且以四十萬之眾應敵唐軍十萬,眾寡亦甚懸殊。且此四十萬眾,吐穀渾約占其半,則是以唐軍為入侵之敵,而非助其複國之盟也。果若如是,則賢契萬裏遠征,以一敵二,豈有勝算哉!
薛仁貴聽至此處,迴思當時大非川戰況,果如恩師所斷,絲毫不錯。當自己兼道挺進烏海之時,論欽陵果是迅速調遣吐穀渾軍,邀擊郭待封糧草輜重,以斷唐軍後備補給。
想明此節,於是心中豁然開朗,隻覺光風霽月,再無恨怨沉滯。
李積見此,嗬嗬大笑,起身道:酒足飯飽,趁此明月在山,我便去也。
說罷大袖飄飄,出林而去。
唐滅高麗之後,設置安東都護府統轄其地,本以薛仁貴為大都護,治理年餘,高麗人悅之,幾忘亡國之痛。但自薛仁貴被調往西域,率軍征伐吐蕃之後,遼東防務一時空虛,於是朝鮮半島及遼東戰火複燃。
先是新羅國忘恩負義,背叛唐朝,開始侵擾唐熊津都督府所轄前百濟舊地。
唐高宗聞而大怒,當即遣使前往半島問罪。新羅王立即服軟,並遣欽鈍角幹、良圖波珍餐為使,入唐謝罪;暗中卻鼓動高句麗遺民在遼東發動叛亂。
高句麗遺民大長鉗牟岑因受新羅蠱惑並提供資助,於是率眾造反,並立故高麗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
當時唐朝西征吐蕃未還,新羅便利用唐軍暫無暇東顧之機,於唐鹹亨二年攻占泗沘要塞,並在此建立所夫力州,繼而占領前百濟全部領土。
唐高宗聞報,知道非動兵不可,遂派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先往遼東討伐安舜。又遣司平太常伯楊昉駐守安東都護府,綏納高麗亡餘。
安舜大懼,因殺鉗牟岑,然後逃奔新羅。
高侃又名高偘,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永徽中因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以功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封平原郡公。
此番再次掛帥,討伐高麗遺民叛亂,曆經四年,方才平定。鹹亨二年,高侃破高麗餘眾於安市城;三年在白水山激戰獲勝,並敗新羅援兵。四年閏五月,李謹行於瓠蘆河之西又破高麗,其妻劉氏擐甲帥眾堅守伐奴城,高麗久攻不下退兵,唐軍終於獲勝。
便在高侃東征平叛同年,武皇後生母魯國忠烈夫人楊氏病故。
高宗敕令朝臣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婦並詣宅吊哭。又加贈武後生父武士彠為太尉、太原王,夫人楊氏因而升為王妃。初因武士彠二子武元慶、武元爽皆被武後貶殺,乃以武後長姊韓國夫人之子賀蘭敏之繼嗣,襲封周國公爵,改姓武氏。
武敏之由此深受帝寵,累遷弘文館學士、左散騎常侍、蘭台太史令,與學士李嗣真、吳兢等於蘭台刊正經史,並撰著傳記。因疑胞妹魏國夫人是被武後下毒害死,武後惡之。
武敏之年少貌美,故恃寵多失,曾淫繼嗣庶母太原王妃,又淫太平公主侍女。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天姿國色,高宗及武後皆都同意選為太子妃,亦被武敏之逼而淫之。
至此榮國夫人病卒,武後出大錦瑞,令武敏之造佛像為嗣母追福。
武敏之卻私隱用錦瑞,又在居喪期間脫下衰絰,並召家妓宴樂。武後借此上表,詳述武敏之前後所犯罪惡,請加竄逐。
高宗遂詔命將武敏之配流雷州,複其本姓賀蘭氏。賀蘭敏之行至韶州,以馬鞭自縊而死。與賀蘭敏之素常交遊朝野卿士子弟,因被其牽連獲罪,流配嶺南者甚眾。
鹹亨元年十月,太子率更令張文收卒,遺著有《新樂書》十二卷。
張文收乃貝州武城人,張文瓘從父弟也。錄善音律,曾博采群言及考曆代沿革,裁竹為十二律吹之,盡備旋宮之義。太宗時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行用於世。
太樂有十二古鍾,隋惟用七鍾,另五鍾設而不擊,俗稱啞鍾。張文收吹律調之,十二鍾皆能為用,以功授協律郎。
因謂《大唐雅樂》之製不備,與起居郎呂才考正律呂,葉其聲音,樂曲遂備。
鹹亨二年四月,唐高宗除授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安集西突厥五咄陸之眾。
阿史那都支原為西突厥可汗遣往處木昆部監國吐屯,唐將蘇海政討龜茲時,冤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都支遂與李遮匐率眾歸附吐蕃。
此時唐高宗為羈縻西突厥五咄陸部眾,故授都支以重職。
鏡頭轉換,按下大唐,再說朝鮮半島局勢。
畫外音:百濟、高句麗相繼滅亡,唐朝與新羅矛盾迅速浮上水麵。當時百濟故地是為唐朝熊津都督府,都督扶餘隆尚未赴任,由長史難汗、司馬禰軍等百濟遺臣留守,並駐有唐朝軍隊。新羅占領爾禮城等部分百濟城池,熊津都督府希望唐朝出麵,命新羅歸還這些土地。新羅文武王見此,一麵派金欽純、金良圖入唐“謝罪”,一麵則收容高句麗王族安舜、高延武及其四千戶高句麗遺民,又派薛烏儒與高延武各率精兵一萬,援助高句麗叛黨鉗牟岑,甚至打過鴨綠江。又釋放倭國俘虜,頻繁遣使與倭國往來,以為外援。
鹹亨三年九月,文武王第二次遣使入唐謝罪,並送還禰軍等熊津都督府官員,以及唐軍俘虜。鹹亨四年五月,高句麗叛軍於被高侃、李謹行剿滅,新羅援軍及高句麗叛軍餘部逃迴新羅。文武王對此憂心忡忡,然後加強西海岸及北部邊境防範。
高侃、李謹行擊敗高句麗叛軍,迫使新羅文武王金法敏對唐朝采取守勢,由是兩國雖然矛盾已經公開,但亦進入相對和平相處時期。
因此唐朝得以全力應付西北及西南諸地,先行去除後顧之憂,然後用兵東北。
鏡頭轉換,按下遼東,複說劍南。
時有劍南道昆明諸蠻,以西洱河為境,自武德中遣使入貢,後歲與牂牁使者偕來。總章三年,唐高宗在此地置祿州及湯望州,派官吏以治。
鹹亨三年春,姚州永昌蠻民起事。唐高宗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發梁、益等十八州兵,更募五千三百人,前往討伐。
蠻民以和舍、設蒙儉為首領,連營布陣,踞險揚兵,馬步軍二十餘萬,抵抗唐兵。
梁積壽遣中郎將令狐智通率兵擋其步陣,臨源府果毅馬仁靜勒兵九百斷其伏軍;又遣銀州刺史李大誌率騎兵擊其馬軍,以嶲州都督府長史、行軍司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絕其退路。親率行軍長史韓餘慶等將,以中軍長驅直進。
於是直入賊巢,殺叛蠻七千餘人,獲馬五千餘匹,生俘和舍等人,唯蒙儉脫身得逃。
由是昆明蠻十四姓二萬三千戶內附,唐廷在此複置殷、敦、總三州;其後又置盤、麻等四十一州,皆以諸蠻首領為刺史。
鏡頭轉換,按下劍南,複說吐蕃。
唐軍敗於大非川,吐穀渾由此複國無望。唐廷遂於鹹亨三年二月,徙居涼州南山吐穀渾諾曷缽部於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
然鄯州地狹,鄰近吐蕃,吐穀渾畏懼吐蕃來擾,不安其居。
因此唐廷又徙吐穀渾於靈州鳴沙縣(今寧夏靈武),置安樂及長樂二州,安置諸部遊民,以可汗諾曷缽。吐穀渾由此融入各族,故地皆歸吐蕃。
吐蕃雖在大非川獲勝,猶懼唐朝懷恨報複,遂遣大臣仲琮來唐入貢。
仲琮少時便在長安作為人質,曾入朝詣太學讀書,頗曉漢族文字。高宗賜宴,甚優禮之,便於席間問道:吐蕃今之讚普,孰與其祖鬆讚幹公為賢?
仲琮奏道:今之讚普,就雄勇果斷而言,不及其祖;然勤於聽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邏娑川唯有楊柳,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猶有積雪。讚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萬分之一。但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議事自下而起,凡事利於民乃行,所以國祚能持久。
高宗責問道:然則吐蕃向為天朝附庸,前番擅自興兵吞滅吐穀渾。又敗天朝大軍於大非川,寇逼涼州之事,是何理耶!
仲琮從容答道:下臣僅奉命朝貢而已,不曉軍旅之事。
高宗以為仲琮並非執權之臣,來朝又非為乞和,故隻遣都水使者黃仁素往吐蕃報聘;黃仁素竟不得吐蕃國中情實而還。
鹹亨三年秋八月,許敬宗病卒,終年八十一歲。
字幕: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幼善屬文,隋舉秀才,為通事舍人。
隋亡之後,許敬宗入唐。曆任漣州別駕、秦府學士、著作郎,中書舍人、給事中。以修武德、貞觀實錄之功,封檢校黃門侍郎。
太宗伐高麗時,許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參掌機要;又為檢校中書侍郎,馬前草詔,文采飛揚,由是專掌誥命。高宗即位,遷禮部尚書、入衛尉卿、加弘文館學士。
因助立武後,深得高宗、武後信任,曆任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進封郡公。任遇之重,當朝莫比。
然其誣構大臣,謀逐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又監修國史時記事阿曲,貪財受賂,好色無度,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荒蠻,及死為人不恥,議諡曰繆,後改曰恭。
秋九月癸卯,天子詔徙沛王李賢為雍王。
冬十月己未,高宗東巡洛陽,詔命太子李弘監國。時遇關中大旱,軍民饑乏,太子李弘見廊下兵士食物中隻有榆皮蓬實,遂命家令寺給賜糧米,使其足食。
當時左、右庶子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同為東宮輔弼,因太子身體多病,故此庶政皆都決於戴至德等三人。
李弘又巡內宮,於冷宮中見到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其生母是為蕭淑妃,因得罪自己生母武後而被黜殺。於是方知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年長而不得婚。
太子李弘十分震驚,上書請求允許兩位異母姊出嫁,並請將沙苑之地分給貧窮之人。
高宗讚其仁德,當即準許。
便當此時,大將蘇定方弟子、洮州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駐軍於代州陘口,鎮守北邊。因恐其突厥再度複興,遂施反間之計,使突厥兩部首領阿史那伏念與德溫傅浸相猜貳,互為攻擊。伏念由此反唐,留妻子輜重於金牙山,以輕騎襲擊唐左金吾將軍曹懷舜。(本集完)
狄仁傑時任參軍,身份低微,閻立本卻從其眼神中不見一絲畏懼之色,極為沉著冷靜,故為其膽量折服,並對近臣言道:似其被我凝視良久,而毫無動容者,從所未見。
於是奏請天子,將狄仁傑擢為並州都督府法曹,此後成為一代名臣。
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安置從印度帶迴經像,奏請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大雁塔。高宗準三,並命閻立本繪大慈恩寺圖式及佛像,刻於雁塔底層四麵門楣。
顯慶元年,在兄長閻立德逝世之後,閻立本繼任為將作大匠,又遷升為工部尚書。
時有梁人張僧繇所傳《醉僧圖》惟妙惟肖,道士常以此嘲笑僧人。僧眾於是湊錢數十萬,請閻立本再畫《醉道士圖》,兩幅畫同時流傳於世。
至高宗總章元年,閻立本被擢升右相,薑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便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畫外音:閻立本是中國繪畫史上領軍人物,善畫台閣、車馬、肖像,尤其以曆史人物畫見長。據史籍記載,其傳世作品極多,曾有《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秦府十八學士圖》、《魏征進諫圖》、《北齊校書畫卷》、《異國鬥寶圖》、《職貢圖》、《明淩列像圖》、《西域圖》、《外國圖》、《永徽朝臣圖》等;保留至今者,猶有《曆代帝王圖卷》、《蕭翼賺蘭亭圖卷》、《步輦圖》等。形象逼真傳神,時人譽為丹青神化。
唐高宗總章二年,春二月辛酉,朝廷人事更迭,以張文瓘為東台侍郎,右肅機、檢校太子中護譙人李敬玄為西台侍郎,並同東西台三品。
張文瓘與李敬玄既入台閣,又以雍州長史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繼為刑部尚書。
盧承慶至此被任為刑部尚書,所謂知足不辱,次年便即告老請求退休。高宗準之,加授金紫光祿大夫。至次年鹹亨元年,盧承慶病卒,贈幽州都督,諡號曰定。
總章二年三月,丙戌,以東台侍郎郝處俊同東、西台三品,拔為宰相。
五月,唐高宗納安東都戶薛仁貴之奏,敕徙高麗三萬八千二百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六月戊申朔,出現日食,其後天下氣候反常,災荒四起。先是冀州大雨,水深一丈,壞屋毀田無數。入秋之後劍南道大旱,十九州皆受災情。括州又降暴雨,海水到灌永嘉、安固二縣城,百姓廬舍被毀,死九千餘人,喪牛五百頭,損田四千一百五十頃。
是年四十餘州饑荒,關中尤其乏食。
唐高宗本欲巡幸涼州,因眾議不可,其後詳刑大夫來公敏又直言進諫,因此作罷,並升來公敏為黃門侍郎。又詔徙吐穀渾部落,就涼州南山而居.
朝廷群議者恐被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奏請先發兵擊退吐蕃。右相閻立本獨持異議,以為去歲饑歉,未可興師。於是議久不決,竟不果徙。
九月末,王義方病故,年五十五歲。當初因廷劾李義府獲罪,左遷萊州司戶參軍,隱居昌樂聚徒教授,其後十數年不曾為官,至此病死鄉野。
冬十一月,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積寢疾,不複能上朝。
高宗聞悉,乃召其子弟在外任職者俱迴長安,使歸府侍疾。此後凡是皇帝及太子所賜藥餌,李積則服之;若子弟為其迎醫請藥,皆不許進府。
家人怪而問之,李積答道:我本山東田夫,因遭隋末大亂,隨翟讓起事於瓦崗,其後入唐。今值天子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複就醫工求活?
眾子侄既聞其如此說法,也就不再勉強。
忽一日晨起,李積謂其弟司衛少卿徐弼:吾今日小愈,可共眾子弟置酒為樂。
於是子孫悉集,歡飲至午。酒闌之餘,李積又謂徐弼道:吾自度必不能起,今日之會,是欲與汝曹作別耳。汝曹勿須悲泣,皆都聽我約束。我見房玄齡、杜如晦平生勤苦,僅能頂立門戶而已;一旦遭不肖子弟亂法,便即蕩覆無餘。我有子孫滿堂如此,今悉付予賢弟管理約製。待我下葬畢,賢弟即可遷入我堂以居,撫養孤幼,謹察其行。子孫中有誌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告我以聞可也。
自是不複更言。十二月戊申,安然坐逝。
天子聞而悲泣,及下葬日,又幸未央宮,登樓望其輀車慟哭。於是命起塚墓以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之形,以旌表其平滅突厥及薛延陀之功。
李積為將一生,又身為鬼穀掌門,多謀善斷,自不必說。每與人議事,亦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於下,所得金帛,悉散於將士;故令部下人人思為效命,所向無不克捷。
每臨戰事之前選將任帥,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其餘不用。
有人問其緣故,李積每常答道:我曾向李淳風學習相術,頗有心得。凡薄命之人,不足與共成功名。
其姊嚐病,李積當時身為仆射,親為胞姊煮粥。因風吹迴火,爇其須鬢。胞姊勸道:府中仆妾幸多,弟何自苦如是!
李積答道:賢姊年老,弟亦老邁,去日無多。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弟子薛仁貴在外領兵,常不在京城,每迴長安,必於參王拜駕之後,首先來看恩師。
李積便以鬼穀門中之事殷殷托之,並對其說道:近聞軍中諸將,皆以“戰神”唿我師徒二人。則戰神之稱,豈可視為榮耀乎?
薛仁貴問道:身為武將者,戰神之稱非為榮耀,則何為榮耀?
李積答道:止戈為武,汝其識之!我年十二三時,便為無賴之賊,逢人則殺。十四五歲時為難當之賊,心中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歲是為佳賊,必臨戰陣方才殺人。二十歲為大將,用兵是為救人之死也。
薛仁貴聞罷,再拜受教。
李積既死,因長子徐震早亡,高宗便命徐震之子徐敬業襲其祖爵,亦為英國公。
字幕:唐高宗總章二年,冬十一月。日本天皇派大臣河內鯨等人來朝,祝賀唐天子平定高麗,並貢獻方物。是為日本第七次遣唐使來至長安。
此番遣唐使之來,表明唐滅百濟、高麗之後,迫使日本承認唐朝對遼東半島管轄之權,因此改變對外政策。唐高宗李治大喜,厚待使歸。
次年春三月,因中原大旱,詔命大赦天下,命改年號為鹹亨元年,又改蓬萊宮為含元宮。
其後未幾,敕命突厥諸酋長子弟,皆都前往東宮事奉太子李弘。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力諫:皇太子當引文學端良之士以置左右,豈可使戎狄醜類入侍軒闥!又齊獻公長孫晟乃陛下外祖,雖子孫有犯,豈應上延祖禰!今周忠孝公廟甚得修葺,而齊獻公廟毀廢,不審陛下何以垂示海內,以彰孝理之風!
高宗覽奏,雖見言辭不敬,亦皆從之。
畫外音: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世居馮翊,乃是後宮徐充容之弟。極有文才,八歲能文,舉弘文館生員。曆任曹王府參軍、潞王府文學掾、崇文館學士、桃林令、沛王侍讀、西台舍人。徐齊聃擅長文誥,高宗深愛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諸王,教授文學。後因泄漏禁中機密,被貶蘄州司馬,流放欽州,卒於流放之地,年四十四歲。
鹹亨元年,吐蕃因並吞吐穀渾而至強盛,開始大力開疆拓土。
此時吐蕃以噶爾·讚聶多布為大相,並由其弟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穀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控製,尋機東進。
欽陵率軍二十萬北上,先取於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占焉耆以西數鎮。
是年四月,又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溫宿)。
當時大唐安西都護府統轄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治所便在龜茲,既遭淪陷,遂罷安西四鎮。唐朝在西域統治至此動搖,吐穀渾、鄯善、且末之地,皆為吐蕃所據。
四月九日,唐高宗詔命,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軍西討吐蕃,兼送吐穀渾還其故地。
當年八月,薛仁貴率唐軍進至大非川(今青海切吉曠原),準備先進烏海,然後直指吐蕃首都邏娑。
因以烏海險遠,軍行艱難,遂留郭待封率軍二萬,在後保護輜重,屯駐於大非嶺上;又再三叮囑,須築兩重寨柵,圍護輜重,待前軍襲取烏海,然後聽命前往匯合。
郭待封口中應諾,待薛仁貴前腳一走,便對部將笑道:此人不過是火頭軍出身,稍建微功,便如此小看人!我乃將門子弟,世代用兵,豈有不如彼者耶!
由是不以其叮囑為意,悄悄拔營起寨,率領輜重部隊跟隨於後,要去搶奪功勞。
薛仁貴率領輕銳部隊,盡棄輜重倍道兼行,與吐蕃前軍遇於河口(今青海瑪多)。吐蕃軍猝不及防,一戰大敗,傷亡甚眾,部軍四散,損失牛羊萬餘頭。
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以待後援。
吐蕃軍初敗河口,主力並未受損,由是迅速聚集二十萬大軍,來攻唐軍大非嶺陣地。未料在半途正好遇見郭待封出離堡壘營柵,於是隨即抓住戰機,舉大軍圍裹上來,以十敵一,對其二萬人進行剿殺。
郭待封自是不能抵敵,僅以身免,所帶輜重糧草盡失,皆都送給吐蕃。
薛仁貴聞說後麵陣地已失,又糧草輜重盡沒,孤軍難以存身敵後,於是被迫退保大非川。時至八月,欽陵揮四十萬吐蕃大軍而來,逼令唐軍決戰。
薛仁貴因失大非嶺,以至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於是一戰大敗,喪師數萬。薛仁貴見己軍陷入窘境,遂先施疑軍之計,然後遣使與欽陵約和。
欽陵雖然仗恃兵多獲勝,但因不知唐軍後備虛實,且早聞薛仁貴“大唐戰神”之名,不敢過於緊迫,遂應其和,各引兵以還。
大非川之戰唐兵大敗,十萬大軍死傷略盡,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僅率萬餘殘部東還。高宗聞報大怒,命將三員大將械送京師,皆都免死除名。
後有朝臣評謂,唐軍之敗,將帥不和係其原因之一,但主因還是與吐蕃兩方力量懸殊過大。吐蕃兵力三倍於唐兵,且占地勢之利;唐軍孤軍深入,地形不熟,故有此敗。
高宗不甘心此敗,於當年九月再發大軍,以左相薑恪為涼州道行軍大總管,出擊吐蕃。然而薑恪不幸病卒於軍中,隻得班師。
薛仁貴兵敗罷官,心中抑鬱,杜門不出,在府中仔細分析此戰失敗原因,痛悔不已。
這一日午後,微服出於後門,單戟匹馬出於京城,攜帶酒肉來至昭陵,先祭師祖李靖,再祭恩師李積,酌酒灑奠,放聲大哭。
當時夕陽在山,紅雲似火,這一場哭,直是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正悲哭之間,忽聞耳邊一人說道:賢契有何心誌不舒,竟如此感傷?
薛仁貴急止淚迴顧,見身畔站立一個老道,仙風道骨,不是恩師李積,卻又是哪個?於是怔了半晌,翻身拜倒:恩師這是起死為生,還是弟子已歸地府,與你老人家相見?
李積笑而不語,往林中便走。薛仁貴牽馬以入,猶如身在夢中,未知身處何境,怔怔忡忡。李積命其卸下行囊中酒肉,擺在樹下青石之上,兩人對麵坐下。
當時夕陽在山,照得山林盡染,一片通紅。二人便將酒食擺開,在林中對坐而飲。
李積說道:賢契休驚。前者我非歸天亡故,而是籍我師母紅拂女驪山派仙術靈丹,以詐死瞞過天子及群臣部將,以脫此塵世,專心修道養生,不再問朝中之事也。
薛仁貴聞此,這才大悟。便問:恩師既已脫離人世,又因何在此出現?
李積:我在華山與終南山上修煉,本來行蹤無定。因再過五日,便是師母紅拂仙師九十歲華誕,我欲往驪山前往祝壽,路過於此。因見你哭得心傷,故此停駐腳步,為賢契寬解一二,你我師徒得以相見。雖係天上人間,不謂人鬼殊途也。
薛仁貴聽罷,麵含羞赧道:師祖衛國公及恩師用兵一世,從未失機;徒兒不肖,至有大非川之敗,自覺無顏以對鬼穀曆代仙師,故失態悲哭耳。
李積笑道:你恨天子心太偏,處置不公袒佞奸;我謂皇帝愛良將,隻是賢契看不穿!賢契並非含愧,實是懷怨。你卻不知,今上早明其中就裏,將賢契罷職為民,正為保護我鬼穀門派,以備其後更有大用也。
薛禮驚問:恩師據何而作此言?
李積答道:大非川戰事,我已盡知詳情,且知此戰必敗,不僅因郭待封不聽你調度,擅自行動。天子乃聖明之君,事後亦知此戰必敗之因,是在朝廷,而非在你一帥二將。天子故此不究細過,隻將你三人一齊罷免,便為今後再次量才而用,埋伏張本。
薛仁貴:弟子不敏,望恩師詳加開釋。
李積:此番大戰,是天子懷憤而發,準備不足,因此罪不在賢契,此理明矣。我鬼穀門用兵,向來是以少克眾,從不在乎兵將多寡,勝負之數,無非全在天時、地利、人和。賢契先在河口大勝,本來已獲先機,但郭待封擅自行動,以致唐軍由勝轉敗。表麵看來,此是主因,其實非也。便是郭待封遵令而行,固守大非嶺不出,此戰亦未可勝也。
薛仁貴聽罷,若有所悟,恭敬問道:請恩師詳加指點。
李積說道:依我觀之,賢契之敗,其因有三。敗因之一,乃是地利因素,唐軍不善高原作戰,出現嚴重缺氧反應。又水土不服,遍生疾病;更兼在高原長途奔襲,不類於此前在隴西大漠戈壁,極易使騎兵疲憊不堪,戰力削弱。賢契自鄯州河湟穀地出兵,利於騎馳,及至烏海,地勢高出七百丈餘,則現高山反應,不用交戰,已自困矣。況揮軍輕銳倍道,是為高原作戰大忌,賢契犯之,如何當得吐蕃番兵本是高原部民,且以逸待勞?體力消耗過巨,以平原戰法用於高原,不敗而何?
薛仁貴聽罷,惕然心驚,暗自慚愧。
李積繼續說道:敗因之二,唐天子以賢契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便是以一舉占據邏娑為出師之名,戰略意圖顯然有誤。依天子之意,吐蕃占領西域,其國內必然空虛。賢契隻要拿下吐穀渾,便可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聯係,進可直搗邏娑,退可奪迴龜茲、疏勒、於闐、焉耆。且又先遣阿史那忠,領玉河軍往救於闐;以阿史那都支為匐延都督,以牽製吐蕃兵力。賢契圍魏救趙,批亢搗虛,可謂是穩操勝券上策也。
薛仁貴道:然則恩師何以說此是為敗因?
李積道:將中原戰術照搬於高原,不知變通,故此勝策轉為敗因。青藏高原地廣人稀,大軍聚則乏糧缺水,散則雖有百萬之眾而無所致用;且高原缺氧,焉有萬裏以襲人之國者?又安西四鎮與烏海相距數千裏之遙,直似兩國之間,唐軍又焉能互相為應者?
薛禮聞此,沉默不言,暗暗點頭。
李積又道:敗因其三,不占人和。雖天子欲助吐穀渾複國,奈吐穀渾非但不領此情,反傾向吐蕃,故致我大唐軍孤身奮戰,缺乏內應外援。彼時我大破東、西突厥,及薛延陀、高昌、鐵勒諸國時,是因其內部分裂動亂,部族反其可汗,爭為我大唐向導,故能勝之。吐穀渾與吐蕃雖有滅國之恨,但其部族以吐蕃近而大唐遠,急時不能相救,故不以我為援,反視為敵也。又賢契對手,乃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並非無能之輩,且以四十萬之眾應敵唐軍十萬,眾寡亦甚懸殊。且此四十萬眾,吐穀渾約占其半,則是以唐軍為入侵之敵,而非助其複國之盟也。果若如是,則賢契萬裏遠征,以一敵二,豈有勝算哉!
薛仁貴聽至此處,迴思當時大非川戰況,果如恩師所斷,絲毫不錯。當自己兼道挺進烏海之時,論欽陵果是迅速調遣吐穀渾軍,邀擊郭待封糧草輜重,以斷唐軍後備補給。
想明此節,於是心中豁然開朗,隻覺光風霽月,再無恨怨沉滯。
李積見此,嗬嗬大笑,起身道:酒足飯飽,趁此明月在山,我便去也。
說罷大袖飄飄,出林而去。
唐滅高麗之後,設置安東都護府統轄其地,本以薛仁貴為大都護,治理年餘,高麗人悅之,幾忘亡國之痛。但自薛仁貴被調往西域,率軍征伐吐蕃之後,遼東防務一時空虛,於是朝鮮半島及遼東戰火複燃。
先是新羅國忘恩負義,背叛唐朝,開始侵擾唐熊津都督府所轄前百濟舊地。
唐高宗聞而大怒,當即遣使前往半島問罪。新羅王立即服軟,並遣欽鈍角幹、良圖波珍餐為使,入唐謝罪;暗中卻鼓動高句麗遺民在遼東發動叛亂。
高句麗遺民大長鉗牟岑因受新羅蠱惑並提供資助,於是率眾造反,並立故高麗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
當時唐朝西征吐蕃未還,新羅便利用唐軍暫無暇東顧之機,於唐鹹亨二年攻占泗沘要塞,並在此建立所夫力州,繼而占領前百濟全部領土。
唐高宗聞報,知道非動兵不可,遂派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先往遼東討伐安舜。又遣司平太常伯楊昉駐守安東都護府,綏納高麗亡餘。
安舜大懼,因殺鉗牟岑,然後逃奔新羅。
高侃又名高偘,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永徽中因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以功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封平原郡公。
此番再次掛帥,討伐高麗遺民叛亂,曆經四年,方才平定。鹹亨二年,高侃破高麗餘眾於安市城;三年在白水山激戰獲勝,並敗新羅援兵。四年閏五月,李謹行於瓠蘆河之西又破高麗,其妻劉氏擐甲帥眾堅守伐奴城,高麗久攻不下退兵,唐軍終於獲勝。
便在高侃東征平叛同年,武皇後生母魯國忠烈夫人楊氏病故。
高宗敕令朝臣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婦並詣宅吊哭。又加贈武後生父武士彠為太尉、太原王,夫人楊氏因而升為王妃。初因武士彠二子武元慶、武元爽皆被武後貶殺,乃以武後長姊韓國夫人之子賀蘭敏之繼嗣,襲封周國公爵,改姓武氏。
武敏之由此深受帝寵,累遷弘文館學士、左散騎常侍、蘭台太史令,與學士李嗣真、吳兢等於蘭台刊正經史,並撰著傳記。因疑胞妹魏國夫人是被武後下毒害死,武後惡之。
武敏之年少貌美,故恃寵多失,曾淫繼嗣庶母太原王妃,又淫太平公主侍女。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天姿國色,高宗及武後皆都同意選為太子妃,亦被武敏之逼而淫之。
至此榮國夫人病卒,武後出大錦瑞,令武敏之造佛像為嗣母追福。
武敏之卻私隱用錦瑞,又在居喪期間脫下衰絰,並召家妓宴樂。武後借此上表,詳述武敏之前後所犯罪惡,請加竄逐。
高宗遂詔命將武敏之配流雷州,複其本姓賀蘭氏。賀蘭敏之行至韶州,以馬鞭自縊而死。與賀蘭敏之素常交遊朝野卿士子弟,因被其牽連獲罪,流配嶺南者甚眾。
鹹亨元年十月,太子率更令張文收卒,遺著有《新樂書》十二卷。
張文收乃貝州武城人,張文瓘從父弟也。錄善音律,曾博采群言及考曆代沿革,裁竹為十二律吹之,盡備旋宮之義。太宗時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行用於世。
太樂有十二古鍾,隋惟用七鍾,另五鍾設而不擊,俗稱啞鍾。張文收吹律調之,十二鍾皆能為用,以功授協律郎。
因謂《大唐雅樂》之製不備,與起居郎呂才考正律呂,葉其聲音,樂曲遂備。
鹹亨二年四月,唐高宗除授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安集西突厥五咄陸之眾。
阿史那都支原為西突厥可汗遣往處木昆部監國吐屯,唐將蘇海政討龜茲時,冤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都支遂與李遮匐率眾歸附吐蕃。
此時唐高宗為羈縻西突厥五咄陸部眾,故授都支以重職。
鏡頭轉換,按下大唐,再說朝鮮半島局勢。
畫外音:百濟、高句麗相繼滅亡,唐朝與新羅矛盾迅速浮上水麵。當時百濟故地是為唐朝熊津都督府,都督扶餘隆尚未赴任,由長史難汗、司馬禰軍等百濟遺臣留守,並駐有唐朝軍隊。新羅占領爾禮城等部分百濟城池,熊津都督府希望唐朝出麵,命新羅歸還這些土地。新羅文武王見此,一麵派金欽純、金良圖入唐“謝罪”,一麵則收容高句麗王族安舜、高延武及其四千戶高句麗遺民,又派薛烏儒與高延武各率精兵一萬,援助高句麗叛黨鉗牟岑,甚至打過鴨綠江。又釋放倭國俘虜,頻繁遣使與倭國往來,以為外援。
鹹亨三年九月,文武王第二次遣使入唐謝罪,並送還禰軍等熊津都督府官員,以及唐軍俘虜。鹹亨四年五月,高句麗叛軍於被高侃、李謹行剿滅,新羅援軍及高句麗叛軍餘部逃迴新羅。文武王對此憂心忡忡,然後加強西海岸及北部邊境防範。
高侃、李謹行擊敗高句麗叛軍,迫使新羅文武王金法敏對唐朝采取守勢,由是兩國雖然矛盾已經公開,但亦進入相對和平相處時期。
因此唐朝得以全力應付西北及西南諸地,先行去除後顧之憂,然後用兵東北。
鏡頭轉換,按下遼東,複說劍南。
時有劍南道昆明諸蠻,以西洱河為境,自武德中遣使入貢,後歲與牂牁使者偕來。總章三年,唐高宗在此地置祿州及湯望州,派官吏以治。
鹹亨三年春,姚州永昌蠻民起事。唐高宗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發梁、益等十八州兵,更募五千三百人,前往討伐。
蠻民以和舍、設蒙儉為首領,連營布陣,踞險揚兵,馬步軍二十餘萬,抵抗唐兵。
梁積壽遣中郎將令狐智通率兵擋其步陣,臨源府果毅馬仁靜勒兵九百斷其伏軍;又遣銀州刺史李大誌率騎兵擊其馬軍,以嶲州都督府長史、行軍司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絕其退路。親率行軍長史韓餘慶等將,以中軍長驅直進。
於是直入賊巢,殺叛蠻七千餘人,獲馬五千餘匹,生俘和舍等人,唯蒙儉脫身得逃。
由是昆明蠻十四姓二萬三千戶內附,唐廷在此複置殷、敦、總三州;其後又置盤、麻等四十一州,皆以諸蠻首領為刺史。
鏡頭轉換,按下劍南,複說吐蕃。
唐軍敗於大非川,吐穀渾由此複國無望。唐廷遂於鹹亨三年二月,徙居涼州南山吐穀渾諾曷缽部於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
然鄯州地狹,鄰近吐蕃,吐穀渾畏懼吐蕃來擾,不安其居。
因此唐廷又徙吐穀渾於靈州鳴沙縣(今寧夏靈武),置安樂及長樂二州,安置諸部遊民,以可汗諾曷缽。吐穀渾由此融入各族,故地皆歸吐蕃。
吐蕃雖在大非川獲勝,猶懼唐朝懷恨報複,遂遣大臣仲琮來唐入貢。
仲琮少時便在長安作為人質,曾入朝詣太學讀書,頗曉漢族文字。高宗賜宴,甚優禮之,便於席間問道:吐蕃今之讚普,孰與其祖鬆讚幹公為賢?
仲琮奏道:今之讚普,就雄勇果斷而言,不及其祖;然勤於聽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邏娑川唯有楊柳,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猶有積雪。讚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萬分之一。但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議事自下而起,凡事利於民乃行,所以國祚能持久。
高宗責問道:然則吐蕃向為天朝附庸,前番擅自興兵吞滅吐穀渾。又敗天朝大軍於大非川,寇逼涼州之事,是何理耶!
仲琮從容答道:下臣僅奉命朝貢而已,不曉軍旅之事。
高宗以為仲琮並非執權之臣,來朝又非為乞和,故隻遣都水使者黃仁素往吐蕃報聘;黃仁素竟不得吐蕃國中情實而還。
鹹亨三年秋八月,許敬宗病卒,終年八十一歲。
字幕: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幼善屬文,隋舉秀才,為通事舍人。
隋亡之後,許敬宗入唐。曆任漣州別駕、秦府學士、著作郎,中書舍人、給事中。以修武德、貞觀實錄之功,封檢校黃門侍郎。
太宗伐高麗時,許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參掌機要;又為檢校中書侍郎,馬前草詔,文采飛揚,由是專掌誥命。高宗即位,遷禮部尚書、入衛尉卿、加弘文館學士。
因助立武後,深得高宗、武後信任,曆任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進封郡公。任遇之重,當朝莫比。
然其誣構大臣,謀逐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又監修國史時記事阿曲,貪財受賂,好色無度,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荒蠻,及死為人不恥,議諡曰繆,後改曰恭。
秋九月癸卯,天子詔徙沛王李賢為雍王。
冬十月己未,高宗東巡洛陽,詔命太子李弘監國。時遇關中大旱,軍民饑乏,太子李弘見廊下兵士食物中隻有榆皮蓬實,遂命家令寺給賜糧米,使其足食。
當時左、右庶子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同為東宮輔弼,因太子身體多病,故此庶政皆都決於戴至德等三人。
李弘又巡內宮,於冷宮中見到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其生母是為蕭淑妃,因得罪自己生母武後而被黜殺。於是方知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年長而不得婚。
太子李弘十分震驚,上書請求允許兩位異母姊出嫁,並請將沙苑之地分給貧窮之人。
高宗讚其仁德,當即準許。
便當此時,大將蘇定方弟子、洮州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駐軍於代州陘口,鎮守北邊。因恐其突厥再度複興,遂施反間之計,使突厥兩部首領阿史那伏念與德溫傅浸相猜貳,互為攻擊。伏念由此反唐,留妻子輜重於金牙山,以輕騎襲擊唐左金吾將軍曹懷舜。(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