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病牛懷寶
明心道長也是前幾天在鎮上剛買的牛,是他在決定和張牧之同行一段行程後臨時起意買的腳力。
本來嘛,道長是準備買一頭驢騎的,可逛遊鎮外的馬市時偶遇有人在賣牛。
牛可是農家上好的畜力,耕地拉貨樣樣好,出了名的吃得糙,出大力,可就這等閑農家也養不起,價貴,一頭剛出月的小牛犢賣價堪比一頭老牛。
即便如此各地官府還是很支持民間養耕牛的,尤其是邊州縣府,多有獎勵抵稅政策,牛角可製弓,牛皮可製甲衣啊。
大部分州縣皆有禁止任意宰殺耕牛的禁令,不過真正的富貴大戶家裏總有耕牛出現各種意外身死,甚至還有在牛圈裏睡覺擠壓致死的奇葩死由,不知道是家主想吃牛肉還是牛圈裏的牛太多了。
言歸正傳。
可能那老黃牛沒遇見個好主吧,自打生了病,轉了兩手也沒治好,反而被庸醫折騰個不輕,孬主一見這是要砸在手裏,故而再次拉到馬市上欲坑下一位“牛主”。
孬主是個家有二十畝地的小地主,為人吝嗇貪財,也是貪便宜在這馬市中購得病牛,貼進去五兩銀子的藥湯錢,肉疼至極也沒落個好,見牛病得越加嚴重,索性牽牛到鎮上再出手,隻求迴個本錢。
說是討迴本兒,可賣給那道人時還是把藥湯錢加進去了外加自己一天的口嚼,真是精打細算的精明人。
二十兩八錢碎銀,有零有整,買一頭病牛,明心道長這樁買賣做得好。
若不是道長錢嚢鼓鼓的,定要與他殺價幾番。
明心道長遍閱觀裏藏書,又以望氣術觀之,推斷病牛腹中藏有牛寶,可惜牛寶對牛來講是異物,是汲取精血的異物,正是這腹中異物日夜不休地汲取病牛的精血才使得病牛瘦骨嶙峋。
按說生於牛腹中的牛寶不該如此“貪婪”,本是異物寄居,怎能如此妨害宿主?
若不是明心道長“看”出來貓膩,推斷此牛寶不太尋常,配了幾味藥,熬成藥湯,喂藥病牛,暫時止住那牛寶繼續貪婪汲取精血,不然病牛真成死牛咯。
牛寶者又稱牛黃,色澤暗黃,實際是膽囊生異物為結石。
不是每頭牛都有牛黃,有沒有宰殺剖肚才曉得。
牛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性平,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肝息風而止痙,還善清心豁痰而開竅。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
難得良藥,物稀為貴,可謂是貴稀寶藥,貨價堪勝百年藥力的野山參。
。。。
三河鎮外驛道上。
過往行旅瞅見一行奇怪組合,一書生有驢不騎,一道人有牛不騎,額,算了,那牛瘦骨嶙峋的,走路直打擺子,別說騎了,能走幾步已經盡力了。
驢背裝著不少貨,走在兩人前麵,瘦弱老牛走在中間,最後“壓陣”的是書生和道人。
這奇怪組合正是麻子一行。
“正如道長所言,這牛寶取了牛還能活?”
麻子當然察覺出病牛的不對勁來,至於究其根底那就不知其詳咯。
“當然,貧道那位好友醫術了得,略懂劀術,尋常取牛寶必定殺牛剖腹,若讓那老友取寶,隻需在迷暈病牛在其腹中剖開個小口,探囊取寶即可。”
明心道長知道病牛的異狀瞞不過這位張小郎君,索性直言相告。
“怎麽,張小友可有意同貧道見識下那老友的精妙劀術。”
道長瞅見麻子目生新奇。
“求之不得,不過。”
“順路,順路,並無耽擱小友行程。”
“既然如此,且去見識見識。”麻子輕笑一聲迴道。
一道迴憶湧上心頭。本是赤腳大夫的廖爺偶爾也客串一迴獸醫給鄉親家的豬騾看病,麻子那時候年紀小也跟著去見識過,不過都是小病瘡還不至於剖腹啥的。
論剖腹手法熟稔還不如一個劁豬匠呢。
說起那劁豬匠,麻子突然心底發笑。記得有次廖爺突然興起客串一迴劁豬匠給鄉親家裏的小豬崽去勢,不慎被豬尿滋了一臉,當時他也在圍觀,差些被噴到臉上。
哎,也不知王小胖和王二狗現在咋樣了,廖爺有沒有狠狠地“調教”他倆。
歲月似梭啊,轉眼間離家三年有餘,估計大哥家的娃娃都會叫叔叔了吧。
潁州榆林縣南溪鎮。
一條寬約十丈的小河橫在眼前,本由山間小溪匯聚而成河,因出自山南,故名南溪河,是潁河支流的支流,水麵不寬但水勢緩緩,水麵能行得小型貨船,因水草豐茂,河岸蘆葦叢叢,魚蝦鳥獸得此繁衍昌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山多林,山水兼有的南溪鎮靠的便是山林出產的山貨養家糊口。
一座因山貨匯聚而繁榮的小鎮就在南溪邊上。
榆林縣幾乎是在廣袤樹林裏開辟的人居之地,林木繁多尤以桑柳榆為最,故而盛產蕈耳,蕈耳寄木而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可入藥,良品者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
蕈耳其實就是麻子老家那裏常說的木耳雲耳木茸。
當百姓還為每日口糧發愁時那些富足人家早已講究起食補養生咯,木耳入藥主治補氣養血、潤肺止咳,更重要的是味甘性平,宜食用。
沒有藥毒還能當食材吃,哪位貴人能拒絕這好事?
別說榆林縣便是南溪鎮九成九的山貨幹木耳都是外運的,小貨船走南溪河轉運縣城再分流走水陸兩道遠運到外郡,甚至北上平京,來到京城貴人們的餐桌上。
麻子與明心道長在南溪河見到似螞蟻搬家的小貨船成群結隊在河麵上擁擠的場景便是此由,今年雨水充沛,木耳大豐收。
兩人隻等三大波船隊過河才登上一艘渡船。
“老丈可知這時節出動這麽多貨船的是哪家貨行?”
麻子也是見到這麽多小貨船一時好奇,好奇船上堆貨不多,但操船的個個意氣風發,似乎像隻驕傲的大公雞。
“嗬嗬,小相公是外地的吧?”搖櫓的船漢頭頂破草帽笑道。
“小相公有所不知,咱這南溪鎮小百裏地界就數林子多,林子出產的蕈耳別說在榆林縣便是潁州城都數這個。連潁州城裏的大官兒吃了都說好呢,咱南溪鎮出的蕈耳可是品質最好的藥補,百草堂給的價最高,給的跑船錢也最高。這不趕上大豐收嘛,鎮上村裏的年輕後生都是跑船的好手,押船送貨到縣城,結算了銀錢好逛逛縣城繁華唄。”
船漢說起家鄉滿是自豪,這左近縣鄉,最數他們南溪鎮繁華,十字大街上,各類鋪子一個挨著一個,貨物齊全到不似一座山鎮,倒似那海鎮三河鎮。
一半是自豪家鄉特產多,一半是自豪自家孩子爭氣,押貨把頭船的精幹後生便是老漢的次子,趁這趟跑船到縣城轉轉,好給未過門的兒媳置辦點體麵兒。
明心道長也是前幾天在鎮上剛買的牛,是他在決定和張牧之同行一段行程後臨時起意買的腳力。
本來嘛,道長是準備買一頭驢騎的,可逛遊鎮外的馬市時偶遇有人在賣牛。
牛可是農家上好的畜力,耕地拉貨樣樣好,出了名的吃得糙,出大力,可就這等閑農家也養不起,價貴,一頭剛出月的小牛犢賣價堪比一頭老牛。
即便如此各地官府還是很支持民間養耕牛的,尤其是邊州縣府,多有獎勵抵稅政策,牛角可製弓,牛皮可製甲衣啊。
大部分州縣皆有禁止任意宰殺耕牛的禁令,不過真正的富貴大戶家裏總有耕牛出現各種意外身死,甚至還有在牛圈裏睡覺擠壓致死的奇葩死由,不知道是家主想吃牛肉還是牛圈裏的牛太多了。
言歸正傳。
可能那老黃牛沒遇見個好主吧,自打生了病,轉了兩手也沒治好,反而被庸醫折騰個不輕,孬主一見這是要砸在手裏,故而再次拉到馬市上欲坑下一位“牛主”。
孬主是個家有二十畝地的小地主,為人吝嗇貪財,也是貪便宜在這馬市中購得病牛,貼進去五兩銀子的藥湯錢,肉疼至極也沒落個好,見牛病得越加嚴重,索性牽牛到鎮上再出手,隻求迴個本錢。
說是討迴本兒,可賣給那道人時還是把藥湯錢加進去了外加自己一天的口嚼,真是精打細算的精明人。
二十兩八錢碎銀,有零有整,買一頭病牛,明心道長這樁買賣做得好。
若不是道長錢嚢鼓鼓的,定要與他殺價幾番。
明心道長遍閱觀裏藏書,又以望氣術觀之,推斷病牛腹中藏有牛寶,可惜牛寶對牛來講是異物,是汲取精血的異物,正是這腹中異物日夜不休地汲取病牛的精血才使得病牛瘦骨嶙峋。
按說生於牛腹中的牛寶不該如此“貪婪”,本是異物寄居,怎能如此妨害宿主?
若不是明心道長“看”出來貓膩,推斷此牛寶不太尋常,配了幾味藥,熬成藥湯,喂藥病牛,暫時止住那牛寶繼續貪婪汲取精血,不然病牛真成死牛咯。
牛寶者又稱牛黃,色澤暗黃,實際是膽囊生異物為結石。
不是每頭牛都有牛黃,有沒有宰殺剖肚才曉得。
牛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性平,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肝息風而止痙,還善清心豁痰而開竅。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
難得良藥,物稀為貴,可謂是貴稀寶藥,貨價堪勝百年藥力的野山參。
。。。
三河鎮外驛道上。
過往行旅瞅見一行奇怪組合,一書生有驢不騎,一道人有牛不騎,額,算了,那牛瘦骨嶙峋的,走路直打擺子,別說騎了,能走幾步已經盡力了。
驢背裝著不少貨,走在兩人前麵,瘦弱老牛走在中間,最後“壓陣”的是書生和道人。
這奇怪組合正是麻子一行。
“正如道長所言,這牛寶取了牛還能活?”
麻子當然察覺出病牛的不對勁來,至於究其根底那就不知其詳咯。
“當然,貧道那位好友醫術了得,略懂劀術,尋常取牛寶必定殺牛剖腹,若讓那老友取寶,隻需在迷暈病牛在其腹中剖開個小口,探囊取寶即可。”
明心道長知道病牛的異狀瞞不過這位張小郎君,索性直言相告。
“怎麽,張小友可有意同貧道見識下那老友的精妙劀術。”
道長瞅見麻子目生新奇。
“求之不得,不過。”
“順路,順路,並無耽擱小友行程。”
“既然如此,且去見識見識。”麻子輕笑一聲迴道。
一道迴憶湧上心頭。本是赤腳大夫的廖爺偶爾也客串一迴獸醫給鄉親家的豬騾看病,麻子那時候年紀小也跟著去見識過,不過都是小病瘡還不至於剖腹啥的。
論剖腹手法熟稔還不如一個劁豬匠呢。
說起那劁豬匠,麻子突然心底發笑。記得有次廖爺突然興起客串一迴劁豬匠給鄉親家裏的小豬崽去勢,不慎被豬尿滋了一臉,當時他也在圍觀,差些被噴到臉上。
哎,也不知王小胖和王二狗現在咋樣了,廖爺有沒有狠狠地“調教”他倆。
歲月似梭啊,轉眼間離家三年有餘,估計大哥家的娃娃都會叫叔叔了吧。
潁州榆林縣南溪鎮。
一條寬約十丈的小河橫在眼前,本由山間小溪匯聚而成河,因出自山南,故名南溪河,是潁河支流的支流,水麵不寬但水勢緩緩,水麵能行得小型貨船,因水草豐茂,河岸蘆葦叢叢,魚蝦鳥獸得此繁衍昌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山多林,山水兼有的南溪鎮靠的便是山林出產的山貨養家糊口。
一座因山貨匯聚而繁榮的小鎮就在南溪邊上。
榆林縣幾乎是在廣袤樹林裏開辟的人居之地,林木繁多尤以桑柳榆為最,故而盛產蕈耳,蕈耳寄木而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可入藥,良品者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
蕈耳其實就是麻子老家那裏常說的木耳雲耳木茸。
當百姓還為每日口糧發愁時那些富足人家早已講究起食補養生咯,木耳入藥主治補氣養血、潤肺止咳,更重要的是味甘性平,宜食用。
沒有藥毒還能當食材吃,哪位貴人能拒絕這好事?
別說榆林縣便是南溪鎮九成九的山貨幹木耳都是外運的,小貨船走南溪河轉運縣城再分流走水陸兩道遠運到外郡,甚至北上平京,來到京城貴人們的餐桌上。
麻子與明心道長在南溪河見到似螞蟻搬家的小貨船成群結隊在河麵上擁擠的場景便是此由,今年雨水充沛,木耳大豐收。
兩人隻等三大波船隊過河才登上一艘渡船。
“老丈可知這時節出動這麽多貨船的是哪家貨行?”
麻子也是見到這麽多小貨船一時好奇,好奇船上堆貨不多,但操船的個個意氣風發,似乎像隻驕傲的大公雞。
“嗬嗬,小相公是外地的吧?”搖櫓的船漢頭頂破草帽笑道。
“小相公有所不知,咱這南溪鎮小百裏地界就數林子多,林子出產的蕈耳別說在榆林縣便是潁州城都數這個。連潁州城裏的大官兒吃了都說好呢,咱南溪鎮出的蕈耳可是品質最好的藥補,百草堂給的價最高,給的跑船錢也最高。這不趕上大豐收嘛,鎮上村裏的年輕後生都是跑船的好手,押船送貨到縣城,結算了銀錢好逛逛縣城繁華唄。”
船漢說起家鄉滿是自豪,這左近縣鄉,最數他們南溪鎮繁華,十字大街上,各類鋪子一個挨著一個,貨物齊全到不似一座山鎮,倒似那海鎮三河鎮。
一半是自豪家鄉特產多,一半是自豪自家孩子爭氣,押貨把頭船的精幹後生便是老漢的次子,趁這趟跑船到縣城轉轉,好給未過門的兒媳置辦點體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