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個活動的一男一女可以自由組合,活動開始後,他們分別騎馬從指定地點出發。姑娘騎馬在前麵跑,小夥子騎馬在後麵追。一路上,小夥子可以盡情地對姑娘表達愛慕,什麽樣露骨的情話都可以大膽表達,甚至可以極盡輕薄。而到了指定折返的地點後,迴程中小夥子就不許說話了,要立刻策馬狂奔迴起點,因為這時候姑娘會拿著鞭子在後麵追著抽小夥子。鞭子抽得輕還是重,完全取決於姑娘喜不喜歡這個小夥子。喜歡就抽得輕一點兒,不喜歡或者剛剛小夥子說的話太討厭,姑娘就會往死裏抽。牧民們用的馬鞭抽到身上的滋味肯定不會好受。當然,如果小夥子騎術高超,姑娘追不上,也不一定能抽到小夥子,那就隻能被人占了嘴上的便宜。雖然我們聽不到、也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但知道這個活動的內容之後大家拍的時候還是相當興奮的。組裏有人開玩笑地說:“我們那兒,怎麽就沒有這麽有意思的活動呢?”的確,每當拍攝這些少數民族的民俗和歌舞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漢族人既不能歌,也不善舞,相當無趣。
第二十六章 傳說有點兒美
關於塔吉克族的起源,蘇教授跟我講了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據說在盛唐時期,波斯很想跟唐朝搞好關係,就向唐朝皇帝求親。唐朝皇帝出於恩澤天下、安撫萬方的外交政策考慮,同意派一個公主去和親—我印象中好像唐朝皇帝特別愛幹和親這事兒。消息傳來,波斯馬上派了一支隊伍到長安迎親,唐朝也派出了送親隊伍,兩撥兒人馬會合後,浩浩蕩蕩地往波斯進發。
送親隊伍走的路線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這裏打一個岔:絲綢之路上新疆的明鐵蓋達阪是必經之路。蘇教授曾經指著明鐵蓋達阪前麵一個非常狹窄的豁口對我說:“小孟啊,唐三藏就是從這個地方出去的,馬可·波羅也是從這個路口進來的。歷史上數不清的駝隊和軍隊都從這兒進出。”我一聽,腦子嗡一下錯亂了,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這個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方,人跡罕至,兩邊壁立千仞,頭頂冰川,幾千年來多少歷史故事就真實地發生在崑崙山的這個極其狹小的山口。而我現在走到了這個峽穀、這個山口,或許我腳下踩著的這塊石頭是當年某位取經的高僧、淘金的胡人、鞭敲金鐙的將軍曾經踩過的。我和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相遇了,怎不叫人心亂如麻。
好了,再迴到關於塔吉克族起源的傳說故事上。唐朝的那支送親隊伍,也走到了帕米爾高原(古時叫蔥嶺)的一個峽穀。突然遇到前麵兩個部落打仗,隊伍不能再往前走了。迎親的和送親的雙方商議決定先紮營住下來,等前邊打完仗再走。公主也同意了,於是在路邊的一個山頭上建了一座簡易行宮讓公主住下來。沒想到,前麵的仗打得沒完沒了,一晃幾個月過去,有人忽然發現公主竟然懷孕了。唐朝和親的公主還沒到婆家就出了這樣的醜事,放在今天絕對也是娛樂版頭條,在當時可是要有人人頭落地的。於是,凡是有嫌疑的男人,連武士、馬夫之類的都遭到了嚴刑拷打,但審來審去,殺了不少人,還是查不到“肇事者”。最後,公主貼身的侍女說話了。侍女說:“別再殺人了,這事跟誰都無關,是太陽神幹的。”眾人不信,但侍女說她親眼看見,在公主午睡的時候,窗外照進一道金光,太陽神下凡了,然後公主就懷孕了。隊伍中管事的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隻好說等孩子生下來,再看看到底是像波斯人還是像漢人。結果公主把孩子生下來,眾人一看,果然既不像漢人也不像波斯人,大家才信了侍女的說法。這樣一來,這支隊伍既不能再去波斯,也不敢迴長安,上千號人哪兒也去不了,就在當地繁衍生息—這些人就成了塔吉克民族的祖先,所以塔吉克族自稱“漢日天種”。而當年公主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個著名的遺蹟—公主堡。
我們有一集是專門介紹公主堡的。
車在山路上開了很久之後,我們在紅其拉甫邊防六連落了腳。部隊聽說我們是文化部派下來拍片子的,相當激動,戰士們把平時捨不得吃的水果罐頭和蔬菜罐頭全都拿了出來。盡管我們素不相識,他們沒有接待的義務,但他們的熱情是發自肺腑的,真是拿我們當親人啊。直到和這些邊防官兵坐在了一起,我才明白,為什麽早些年央視春晚一說起“我們向此時此刻堅守在紅其拉甫哨所的官兵拜年”時,他們就會眼淚汪汪的。這個連隊,滿員的時候也就五十多個人,人少的時候,連長加上指導員,一共才六個人。長年累月駐守在人跡罕至的雪山高原,忽然來了一個拍電視的攝製組,怎麽能不激動?
我們在六連吃了頓豐盛的午飯後準備向公主堡進發了。連長看我們設備重,派了兩個戰士幫我們拎東西。我記得其中一個姓王,十九歲,是陝西兵,他負責幫我扛著三十多斤重的betacam攝像機。在這海拔五千多米高的地方,我們走路都喘,小王竟能夠扛著攝像機一路快跑。
途中我問小王:“公主堡遠嗎?”他說:“不遠,就在那—邊。”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說“那邊”的聲調。在新疆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新疆人說話習慣用拖音的長短來表示距離的遠近,相當有趣。如果他們說“在那邊”,就表示不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表示不太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就表示有點兒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那就是很遠很遠。小王說的聲調不長不短,看來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第二十七章 公主堡歷險
這是我畢生難忘、絕無僅有的經歷。
1、過河沒掛掉
離開六連不久,我們就來到了喀拉蚩古河邊。河寬五六十米,河水從山上衝下來掀起白浪滔天,發出陣陣轟鳴,河水打著滾兒,翻著洶湧的波濤,一瀉千裏,奔流而下。河上有一座橋,橋麵離水麵差不多有十多米,橋也就一米多寬。這所謂的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課文《飛奪瀘定橋》,隻是這座橋上不是“碗口粗的鐵鏈”,而是幾根比鉛筆還細的鐵絲。鐵絲上鋪著手掌那麽寬的木板,木板和木板之間的寬度也是手掌那麽寬,木板也不知道是什麽年代的了。橋的兩側,有兩條平行於橋麵的鐵絲,看起來是當扶手用的。一看這所謂的橋,所有人都傻了。我問小王:“去公主堡還有別的路嗎?”小王搖頭說:“沒有,必須從這裏過河。”他還說,河邊住著一戶人家,男主人已經五十多歲了,在他小的時候就有這座橋了。
過河之前小王提醒我們,橋兩邊的鐵絲千萬不能扶,鐵絲很細,也很軟,一扶就掉下去了。想想也對,五六十米長的一根細鐵絲,能指望嗎?我看著那用細細的鐵絲穿起來的橋麵,在帕米爾高原的風中如同鞦韆一般搖晃。另一個戰士說:“過橋時感覺橋一晃,你就趕緊趴下。我們先過,你們照著做就行,但必須是一個人過去了,另一個人才能上橋。”戰士繼續解釋,“鐵絲是軟的,兩個人一起過橋的話,振動頻率不一樣,一顛一顛的人肯定會掉下去,必須一個一個地過。”
</br>
第二十六章 傳說有點兒美
關於塔吉克族的起源,蘇教授跟我講了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據說在盛唐時期,波斯很想跟唐朝搞好關係,就向唐朝皇帝求親。唐朝皇帝出於恩澤天下、安撫萬方的外交政策考慮,同意派一個公主去和親—我印象中好像唐朝皇帝特別愛幹和親這事兒。消息傳來,波斯馬上派了一支隊伍到長安迎親,唐朝也派出了送親隊伍,兩撥兒人馬會合後,浩浩蕩蕩地往波斯進發。
送親隊伍走的路線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這裏打一個岔:絲綢之路上新疆的明鐵蓋達阪是必經之路。蘇教授曾經指著明鐵蓋達阪前麵一個非常狹窄的豁口對我說:“小孟啊,唐三藏就是從這個地方出去的,馬可·波羅也是從這個路口進來的。歷史上數不清的駝隊和軍隊都從這兒進出。”我一聽,腦子嗡一下錯亂了,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這個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方,人跡罕至,兩邊壁立千仞,頭頂冰川,幾千年來多少歷史故事就真實地發生在崑崙山的這個極其狹小的山口。而我現在走到了這個峽穀、這個山口,或許我腳下踩著的這塊石頭是當年某位取經的高僧、淘金的胡人、鞭敲金鐙的將軍曾經踩過的。我和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相遇了,怎不叫人心亂如麻。
好了,再迴到關於塔吉克族起源的傳說故事上。唐朝的那支送親隊伍,也走到了帕米爾高原(古時叫蔥嶺)的一個峽穀。突然遇到前麵兩個部落打仗,隊伍不能再往前走了。迎親的和送親的雙方商議決定先紮營住下來,等前邊打完仗再走。公主也同意了,於是在路邊的一個山頭上建了一座簡易行宮讓公主住下來。沒想到,前麵的仗打得沒完沒了,一晃幾個月過去,有人忽然發現公主竟然懷孕了。唐朝和親的公主還沒到婆家就出了這樣的醜事,放在今天絕對也是娛樂版頭條,在當時可是要有人人頭落地的。於是,凡是有嫌疑的男人,連武士、馬夫之類的都遭到了嚴刑拷打,但審來審去,殺了不少人,還是查不到“肇事者”。最後,公主貼身的侍女說話了。侍女說:“別再殺人了,這事跟誰都無關,是太陽神幹的。”眾人不信,但侍女說她親眼看見,在公主午睡的時候,窗外照進一道金光,太陽神下凡了,然後公主就懷孕了。隊伍中管事的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隻好說等孩子生下來,再看看到底是像波斯人還是像漢人。結果公主把孩子生下來,眾人一看,果然既不像漢人也不像波斯人,大家才信了侍女的說法。這樣一來,這支隊伍既不能再去波斯,也不敢迴長安,上千號人哪兒也去不了,就在當地繁衍生息—這些人就成了塔吉克民族的祖先,所以塔吉克族自稱“漢日天種”。而當年公主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個著名的遺蹟—公主堡。
我們有一集是專門介紹公主堡的。
車在山路上開了很久之後,我們在紅其拉甫邊防六連落了腳。部隊聽說我們是文化部派下來拍片子的,相當激動,戰士們把平時捨不得吃的水果罐頭和蔬菜罐頭全都拿了出來。盡管我們素不相識,他們沒有接待的義務,但他們的熱情是發自肺腑的,真是拿我們當親人啊。直到和這些邊防官兵坐在了一起,我才明白,為什麽早些年央視春晚一說起“我們向此時此刻堅守在紅其拉甫哨所的官兵拜年”時,他們就會眼淚汪汪的。這個連隊,滿員的時候也就五十多個人,人少的時候,連長加上指導員,一共才六個人。長年累月駐守在人跡罕至的雪山高原,忽然來了一個拍電視的攝製組,怎麽能不激動?
我們在六連吃了頓豐盛的午飯後準備向公主堡進發了。連長看我們設備重,派了兩個戰士幫我們拎東西。我記得其中一個姓王,十九歲,是陝西兵,他負責幫我扛著三十多斤重的betacam攝像機。在這海拔五千多米高的地方,我們走路都喘,小王竟能夠扛著攝像機一路快跑。
途中我問小王:“公主堡遠嗎?”他說:“不遠,就在那—邊。”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說“那邊”的聲調。在新疆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新疆人說話習慣用拖音的長短來表示距離的遠近,相當有趣。如果他們說“在那邊”,就表示不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表示不太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就表示有點兒遠;如果他們說“在那——邊”,那就是很遠很遠。小王說的聲調不長不短,看來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第二十七章 公主堡歷險
這是我畢生難忘、絕無僅有的經歷。
1、過河沒掛掉
離開六連不久,我們就來到了喀拉蚩古河邊。河寬五六十米,河水從山上衝下來掀起白浪滔天,發出陣陣轟鳴,河水打著滾兒,翻著洶湧的波濤,一瀉千裏,奔流而下。河上有一座橋,橋麵離水麵差不多有十多米,橋也就一米多寬。這所謂的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課文《飛奪瀘定橋》,隻是這座橋上不是“碗口粗的鐵鏈”,而是幾根比鉛筆還細的鐵絲。鐵絲上鋪著手掌那麽寬的木板,木板和木板之間的寬度也是手掌那麽寬,木板也不知道是什麽年代的了。橋的兩側,有兩條平行於橋麵的鐵絲,看起來是當扶手用的。一看這所謂的橋,所有人都傻了。我問小王:“去公主堡還有別的路嗎?”小王搖頭說:“沒有,必須從這裏過河。”他還說,河邊住著一戶人家,男主人已經五十多歲了,在他小的時候就有這座橋了。
過河之前小王提醒我們,橋兩邊的鐵絲千萬不能扶,鐵絲很細,也很軟,一扶就掉下去了。想想也對,五六十米長的一根細鐵絲,能指望嗎?我看著那用細細的鐵絲穿起來的橋麵,在帕米爾高原的風中如同鞦韆一般搖晃。另一個戰士說:“過橋時感覺橋一晃,你就趕緊趴下。我們先過,你們照著做就行,但必須是一個人過去了,另一個人才能上橋。”戰士繼續解釋,“鐵絲是軟的,兩個人一起過橋的話,振動頻率不一樣,一顛一顛的人肯定會掉下去,必須一個一個地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