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之二:旁徵博引、表達精準
在孟非諸多的“被勵誌篇”中,都經常提到他的高考成績。據說當年他的語文成績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而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一百分。高考落榜,隻說明他理科太差了,而他的語文水平,卻比當年大多數考上一流大學的同學都要高出不少。在《南京零距離》任主播時,每天的《孟非讀報》都是他自己動手完成的。每天一千多字,單是寫出來就已經不簡單,何況節目還成為收視率的最高點!沒有點兒“真功夫”,沒有優秀的文學功底,是絕難做到的。
在各種文體當中,孟非最擅長的是雜文。他的文章不僅言語犀利、潑辣老到,還旁徵博引、妙語連珠。不論是正論還是雜感,立論或是駁論,總是有理有據、切中要害,給人以痛快淋漓、恰到好處之感。至今,孟非的博客中還時常出現此類精妙的時評文章。
紮實的文學功底,寬廣的知識麵,使得孟非在《非誠勿擾》中經常旁徵博引、左右逢源。比如當一位自稱作家的男嘉賓說“魯迅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吧”,孟非接道:“這句話好像是一個叫但丁的人說的,魯迅隻說過:世上本無路……”當一位美國男嘉賓背毛澤東的詩“卡殼”時,他會悄悄地提示他……這樣的例子,恐怕孟非的粉絲們不勝枚舉。然而,孟非的旁徵博引卻沒有讓人產生“掉書袋”的感覺,相反,他的表達既通俗又精準—精準見功底,通俗是追求。
在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的《非誠勿擾》中,當一位男嘉賓因為開了一個玩笑被誤解而失敗退場後,樂嘉對孟非說了這麽一句話:“很多人在表達幽默感的時候,經常會被別人曲解……你每次說話,都能非常精準地傳遞你極其細微的那些幽默感,你是怎麽做到的?”節目中孟非沒有迴答這問題,顯然樂嘉也不是真想要問出個究竟來,因為這畢竟不是可以簡單複製的能力。
我的一個同事,一位六十多歲的文科教授曾感慨地跟我說過:“孟非的表達能力太強了!同樣的感觸,他總是能以最精確、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一語中的。換了我,意思可能也能表達出來,但沒他那麽準確和簡練。”不論是在節目裏還是在生活中,孟非突出的表達能力一直是我“羨慕嫉妒恨”的對象。
追求通俗易懂,讓傳播變得通暢無阻,一直是孟非追求的目標。他曾經諷刺過故意把話說得讓人聽不懂的“淺入深出”型的人:“知道他們所說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器官作用於審美主體,從而產生審美愉悅’是什麽意思嗎?就是‘花開了,好看’!”在《非誠勿擾》中,“他的意思是說”是孟非出現頻率很高的語言,這也正是他堅持平民化立場和通俗化表達的最佳註腳。
本色之三:平等交流、言行得體
我總覺得,《非誠勿擾》就像是一場目的明確的“宴請”,在主辦方的精心組織下,男女嘉賓要在很短的時間裏秀出自己以達到交友的目的。它既不能像朋友聚會那樣恣意隨性,也不能像商業談判那樣嚴肅拘謹。主持人既要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冷場,以保持場麵的活躍和輕鬆,又不能喧賓奪主,讓嘉賓成為被擺布的棋子。同時,由於嘉賓們來自各行各業,其社會地位、人品修養、文化水平等方麵千差萬別,甚至每個人都可能代表一個群體的特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得罪一大片。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主持人言多不失並在笑聲中把事辦了,壓力可想而知。
麵對這樣的挑戰,孟非以人人平等的立場、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言行得體的高情商成功應對,不但化解了可能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還在不經意間傳播了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從剛才二十四號的表現,我們理解了四個字的含義:爭取幸福!”
“這個世界上,成功對一個男人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未必是唯一重要或者最重要的事情。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他們在乎我們的感受,與我們是否成功無關。”
“拒絕是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遇到的情況,無論是委婉的還是直截了當的,都應該記住一點—尊重別人。”
“看起來你的運氣是差了點兒,別太在意。”
……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寓教於樂,不是任何一個主持人能做到的,但是孟非確實一直在踐行。有的新聞主播,可能隻會說教,有的娛樂主持人,可能隻會搞笑,而真的能將一肚子墨水噴灑得如此有格調的,目前我隻知道孟非。”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於同情心,能認識和激勵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在我看來,這些特點孟非身上幾乎都有,這也正是他能夠勝任《非誠勿擾》節目並提升節目品牌影響力的內在保證。
應當說,《非誠勿擾》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諸如節目定位滿足了“剩男”、“剩女”泛濫的語境下的社會心理需求;“劇情+話題”的模式使節目節奏感強、懸念感強、現實感強、信息量大;音樂、舞美配合恰當……然而,即便不論“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形象符號”這一命題,任何人都不會懷疑“孟爺爺”的強大氣場對節目的貢獻。
如今,孟非的名字已是家喻戶曉,單是新浪微博上的粉絲就有好幾百萬。有一次,淩晨時分,他發了條微博:“我沒睡呢,有沒睡的都來說說,這會兒在幹嗎呢?”半個小時之內,評論就有上千條之多,當真是一唿百應!如此盛名之下,孟非卻依然能冷靜超然,不失本色:“我幹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我的意思。我很被動,聽天由命。”
正像女人“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一樣,孟非最可貴的,是在紅地毯上走多了,卻依然能很適應地走在馬路上。
第十九章 愛上新疆
提到新疆,我首先想到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那部紀錄片的學術顧問—新疆大學歷史係教授蘇北海。據導演說,在西域史的研究領域,蘇北海的學術地位僅次於學術泰鬥季羨林先生。其實這些事我也不懂,就是覺得那是個傳奇的老先生。
蘇先生是江蘇無錫人,一九四九年之前曾經是張治中的幕僚,二十來歲就進了新疆,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七十九歲高齡了。令人驚奇的是,這麽多年他竟然還是一口地道的無錫方言,沒有一丁點兒新疆口音。“文革”前後,他幾次被當成“反革命”抓起來,關了放,放了關,具體關了幾次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就這樣前後被關了十五年,其間還跟王洛賓在同一個牢房裏關了快十年。
一個有著這樣傳奇經歷的老先生,在我們攝製組簡直就是我們隨時備查的新疆百科全書。在新疆拍片期間,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路上。在車上我曾經跟蘇老請教過一個問題:新疆有個地方叫輪台,很多詩裏都提到了,比如唐朝岑參的“輪台東門送君去”,再比如宋朝蘇東坡的“尚思為國戍輪台”,這些詩裏提到的“輪台”是一個地方嗎?老先生本來一直昏昏欲睡,聽到這個提問一下子來了精神,對我說:“孺子可教,關於這個問題,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輪台古今考》,我送你一本書,你看了就知道了!”
</br>
在孟非諸多的“被勵誌篇”中,都經常提到他的高考成績。據說當年他的語文成績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而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一百分。高考落榜,隻說明他理科太差了,而他的語文水平,卻比當年大多數考上一流大學的同學都要高出不少。在《南京零距離》任主播時,每天的《孟非讀報》都是他自己動手完成的。每天一千多字,單是寫出來就已經不簡單,何況節目還成為收視率的最高點!沒有點兒“真功夫”,沒有優秀的文學功底,是絕難做到的。
在各種文體當中,孟非最擅長的是雜文。他的文章不僅言語犀利、潑辣老到,還旁徵博引、妙語連珠。不論是正論還是雜感,立論或是駁論,總是有理有據、切中要害,給人以痛快淋漓、恰到好處之感。至今,孟非的博客中還時常出現此類精妙的時評文章。
紮實的文學功底,寬廣的知識麵,使得孟非在《非誠勿擾》中經常旁徵博引、左右逢源。比如當一位自稱作家的男嘉賓說“魯迅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吧”,孟非接道:“這句話好像是一個叫但丁的人說的,魯迅隻說過:世上本無路……”當一位美國男嘉賓背毛澤東的詩“卡殼”時,他會悄悄地提示他……這樣的例子,恐怕孟非的粉絲們不勝枚舉。然而,孟非的旁徵博引卻沒有讓人產生“掉書袋”的感覺,相反,他的表達既通俗又精準—精準見功底,通俗是追求。
在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的《非誠勿擾》中,當一位男嘉賓因為開了一個玩笑被誤解而失敗退場後,樂嘉對孟非說了這麽一句話:“很多人在表達幽默感的時候,經常會被別人曲解……你每次說話,都能非常精準地傳遞你極其細微的那些幽默感,你是怎麽做到的?”節目中孟非沒有迴答這問題,顯然樂嘉也不是真想要問出個究竟來,因為這畢竟不是可以簡單複製的能力。
我的一個同事,一位六十多歲的文科教授曾感慨地跟我說過:“孟非的表達能力太強了!同樣的感觸,他總是能以最精確、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一語中的。換了我,意思可能也能表達出來,但沒他那麽準確和簡練。”不論是在節目裏還是在生活中,孟非突出的表達能力一直是我“羨慕嫉妒恨”的對象。
追求通俗易懂,讓傳播變得通暢無阻,一直是孟非追求的目標。他曾經諷刺過故意把話說得讓人聽不懂的“淺入深出”型的人:“知道他們所說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器官作用於審美主體,從而產生審美愉悅’是什麽意思嗎?就是‘花開了,好看’!”在《非誠勿擾》中,“他的意思是說”是孟非出現頻率很高的語言,這也正是他堅持平民化立場和通俗化表達的最佳註腳。
本色之三:平等交流、言行得體
我總覺得,《非誠勿擾》就像是一場目的明確的“宴請”,在主辦方的精心組織下,男女嘉賓要在很短的時間裏秀出自己以達到交友的目的。它既不能像朋友聚會那樣恣意隨性,也不能像商業談判那樣嚴肅拘謹。主持人既要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冷場,以保持場麵的活躍和輕鬆,又不能喧賓奪主,讓嘉賓成為被擺布的棋子。同時,由於嘉賓們來自各行各業,其社會地位、人品修養、文化水平等方麵千差萬別,甚至每個人都可能代表一個群體的特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得罪一大片。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主持人言多不失並在笑聲中把事辦了,壓力可想而知。
麵對這樣的挑戰,孟非以人人平等的立場、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言行得體的高情商成功應對,不但化解了可能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還在不經意間傳播了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從剛才二十四號的表現,我們理解了四個字的含義:爭取幸福!”
“這個世界上,成功對一個男人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未必是唯一重要或者最重要的事情。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他們在乎我們的感受,與我們是否成功無關。”
“拒絕是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遇到的情況,無論是委婉的還是直截了當的,都應該記住一點—尊重別人。”
“看起來你的運氣是差了點兒,別太在意。”
……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寓教於樂,不是任何一個主持人能做到的,但是孟非確實一直在踐行。有的新聞主播,可能隻會說教,有的娛樂主持人,可能隻會搞笑,而真的能將一肚子墨水噴灑得如此有格調的,目前我隻知道孟非。”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於同情心,能認識和激勵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在我看來,這些特點孟非身上幾乎都有,這也正是他能夠勝任《非誠勿擾》節目並提升節目品牌影響力的內在保證。
應當說,《非誠勿擾》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諸如節目定位滿足了“剩男”、“剩女”泛濫的語境下的社會心理需求;“劇情+話題”的模式使節目節奏感強、懸念感強、現實感強、信息量大;音樂、舞美配合恰當……然而,即便不論“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形象符號”這一命題,任何人都不會懷疑“孟爺爺”的強大氣場對節目的貢獻。
如今,孟非的名字已是家喻戶曉,單是新浪微博上的粉絲就有好幾百萬。有一次,淩晨時分,他發了條微博:“我沒睡呢,有沒睡的都來說說,這會兒在幹嗎呢?”半個小時之內,評論就有上千條之多,當真是一唿百應!如此盛名之下,孟非卻依然能冷靜超然,不失本色:“我幹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我的意思。我很被動,聽天由命。”
正像女人“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一樣,孟非最可貴的,是在紅地毯上走多了,卻依然能很適應地走在馬路上。
第十九章 愛上新疆
提到新疆,我首先想到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那部紀錄片的學術顧問—新疆大學歷史係教授蘇北海。據導演說,在西域史的研究領域,蘇北海的學術地位僅次於學術泰鬥季羨林先生。其實這些事我也不懂,就是覺得那是個傳奇的老先生。
蘇先生是江蘇無錫人,一九四九年之前曾經是張治中的幕僚,二十來歲就進了新疆,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七十九歲高齡了。令人驚奇的是,這麽多年他竟然還是一口地道的無錫方言,沒有一丁點兒新疆口音。“文革”前後,他幾次被當成“反革命”抓起來,關了放,放了關,具體關了幾次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就這樣前後被關了十五年,其間還跟王洛賓在同一個牢房裏關了快十年。
一個有著這樣傳奇經歷的老先生,在我們攝製組簡直就是我們隨時備查的新疆百科全書。在新疆拍片期間,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路上。在車上我曾經跟蘇老請教過一個問題:新疆有個地方叫輪台,很多詩裏都提到了,比如唐朝岑參的“輪台東門送君去”,再比如宋朝蘇東坡的“尚思為國戍輪台”,這些詩裏提到的“輪台”是一個地方嗎?老先生本來一直昏昏欲睡,聽到這個提問一下子來了精神,對我說:“孺子可教,關於這個問題,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輪台古今考》,我送你一本書,你看了就知道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