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隱》所渲染的並不僅止於大量北平的生活特徵,景觀符號。在這些"寫實"印記之上,我們不曾忘記小說本身極度"不寫實"的色彩。這是一個有關俠客復仇的故事,有師門血案,萬裏尋兇,更有俠情義膽,快意恩仇。種種舊派江湖小說的人物與行動被穿插在北平日常生活的描寫裏,由此所造成的敘事風格的反差,在在引人側目。時序已經到了民國二十五年,就算北平饒有舊日遺風,江湖會黨的那一套恐怕也已經過時。更不可思議的是,美國醫生記者、日本特務、時髦男女,也都涉入復仇的恩怨中。
張北海如此懷念、書寫北京的方式,識者或要不以為然。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何嚐不就是"他的"故都春夢?出虛入實,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無從避免已經和將要發生的憂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擁有自己的傳奇。這是歷史神秘的一刻,最家常的和最不尋常的場合交相為用。日本人的天羅地網擋不住神出鬼沒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麽彎曲寒冷,迴到舊京的遊子還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門來。
但傳奇何必隻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936到1937年的北平,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萊塢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鳳儀買到便宜珍珠項鍊;真光戲院的首輪西片上演著;舊派宅子裏的堂會一樣鑼鼓喧天。中西新舊的事物都能在北京找到適當的位置。而一切的一切都必須融入四時更替的生活禮儀中,從中秋到冬至,從春節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再到盧溝橋的那一聲槍響。
在世紀末的紐約,張北海如是地寫著北平。他寫的當然是一個有關巨大時差的故事。與他的前輩不同,他不再苦苦追憶那失去的盛年,反而能仔細咀嚼北平宜古宜今的都會魅力--一種最特殊的現代性。一切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記得的和不記得的,恍然都暫時抹去了時間的向度,權充說故事者的材料。惟其如此,他下筆反而有了一種意外的從容。
在記憶的盡頭,想像豁然開朗。我們可以這麽說吧:有多少夜闌人靜的時分,張北海就是他筆下的那個年輕俠士,一身輕功,飛簷走壁,從一個胡同溜向另一個胡同,從一堵牆頭躥上另一堵牆頭。他隱入古城的黑暗闃寂裏,尋尋覓覓。這仿佛是夢遊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關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記,夢同北京的線索。
我以為《俠隱》的出現,標誌著過去半個世紀的台灣--以及由台灣延伸而出的海外--有關北京寫作的轉折點。俱往矣。當年流寓台灣和海外的"老北平"多已老成凋謝,就算他們有機會舊地重遊,也難免不興起人事兩非的感慨。張北海離開北平時年紀還小,但一鱗半爪的經驗已足以讓他想像,有那麽幾年,各樣的故都百態、春明好景,如何曾乍現即逝。南宋《東京夢華錄》所描寫的東京,早已蕩然無存。北京夢華錄所描寫的北京,又有多少痕跡,留得下來?瞬息京華,求諸他日,惟有夢寐,惟有文章。
自序
這裏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
這裏的北京,是沒有多久的從前,古都改稱"北平"那個時代的昨日北京。
故事的歷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實。
虛構部分則純屬虛構。
抗戰烽火前夕,走進這虛實兩個世界,是一位現代江湖遊俠--越洋歸來,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雲而去。
感謝世紀文景為我出這本小說。《俠隱》因而再次迴到了北京,也因而有緣與各地讀者相會。
2007年,紐約
1.前門東站
本來應該下午三點到站的班車,現在都快六點了,還沒一點兒影子。
前門外東火車站裏麵等著去天津,等著接親戚朋友的人群,灰灰黑黑一片,也早都認了。一號月台給擠得滿滿的,不怎麽吵,都相當耐心地站著,靠著,蹲著,聊天抽菸。不時有人繞過地上堆著的大包小包行李,來迴走動。不時有人看看表。不時有人朝著前方鐵軌盡頭張望。
在這座火車棚下頭黑壓壓一片人海後麵一個角落,筆直地立著一身白西裝的史都華·馬凱醫生。他個子很突出,比周圍的人高出至少一個頭。淺黃的頭髮,剛要開始發灰,精神挺好。
他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隻是偶爾有那麽一兩個人向他點頭微笑,打個招唿,"來接人啊,馬大夫?"馬凱醫生也就用他那幾乎道地,可是仍然帶點兒外國味兒的北京話迴應,"是啊。"
馬凱醫生是北平特有的那一類外國人。上海天津都少見。這些人主要是歐洲人和美國人。他們不光是那些來這兒教書,傳教,行醫和開辦洋行的,還有姘了中國女人的,來冒險發財的,開麵包房西菜館子的,更別提那批流亡定居的白俄。反正,不管這些人在這兒幹什麽,先都是因為工作而來,住上了一年半載,再兩年三年,然後一轉眼七年八年,再轉眼就根本不想迴國了,也迴不去了。有的是因為這兒的日子太舒服了,太好過了。有的是因為已經給揉成了一個北京人。別說迴國,叫他去南京他都住不慣,幹脆在這兒退休養老。
馬大夫就是這一種,盡管他離退休還有一陣。他在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剛實習完畢,就和新婚夫人依麗莎白來到北京,剛好趕上中華民國成立。後來凡是有生人問他來北京多久了,他就微微一笑,"民國幾年,我就來了幾年。"
馬凱醫生點上了一鬥煙,才吸了兩口,一聲笛響,一陣隆隆之聲,一片歡叫。他抬起左手看了看表,天津上午十點開出來的這班北寧特快,終於在下午六點半進了北平前門東站。
火車還沒喘完最後一口氣,已經有不少人在從車窗往外麵丟大包小包,月台上一下子大亂。喊叫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高。馬大夫還是一動不動,噴著菸鬥,從他麵前一片波動的人頭上遙望過去,注意看著一個個下車的乘客。
他移動了幾次,讓路給提著扛著包袱箱子,背著網籃鋪蓋的出站。月台上更吵更亂。剛下車的全在跟來接的人抱怨,有的開口大罵,都他媽的是關外的車誤點,在天津就等了一個多鍾頭才上,到了廊坊又等……
他慢慢反著人潮往前走了幾步。火車頭嘶地一聲噴出一團茫茫蒸氣,暫時罩住了他的視線,而就在那團乳白氣霧幾乎立刻開始消散的剎那,馬大夫看見了他。
他從那團白茫茫中冒了出來。個子差不多和馬凱醫生一樣高。頭髮烏黑,臉孔線條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沖淡了點有些冷酷的表情。米色西裝,沒打領帶,左肩掛著帆布背包,右手提著一隻深色皮箱。
他也看見了馬大夫,又走了幾步,放下箱子,在嘈雜、擁擠、流動的人潮之中站住,伸出了手臂,緊緊摟著趕上來的馬大夫。
這一下子就招來後頭一聲聲"借光……""勞駕……""讓讓……"
馬大夫伸手去接背包,"來。"
"我來。"
"那給我你的票。"
兩個人隨著人潮往外走。人出去得很慢,車站查票口隻開了兩個。輪到他們的時候,馬大夫把車票和月台票一起交了,然後一指廣場右前方,"車在街對麵兒。"他們躲過了一個個扛行李的,又給擠上來的好幾個拉洋車的給擋住了。
</br>
張北海如此懷念、書寫北京的方式,識者或要不以為然。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何嚐不就是"他的"故都春夢?出虛入實,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無從避免已經和將要發生的憂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擁有自己的傳奇。這是歷史神秘的一刻,最家常的和最不尋常的場合交相為用。日本人的天羅地網擋不住神出鬼沒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麽彎曲寒冷,迴到舊京的遊子還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門來。
但傳奇何必隻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936到1937年的北平,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萊塢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鳳儀買到便宜珍珠項鍊;真光戲院的首輪西片上演著;舊派宅子裏的堂會一樣鑼鼓喧天。中西新舊的事物都能在北京找到適當的位置。而一切的一切都必須融入四時更替的生活禮儀中,從中秋到冬至,從春節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再到盧溝橋的那一聲槍響。
在世紀末的紐約,張北海如是地寫著北平。他寫的當然是一個有關巨大時差的故事。與他的前輩不同,他不再苦苦追憶那失去的盛年,反而能仔細咀嚼北平宜古宜今的都會魅力--一種最特殊的現代性。一切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記得的和不記得的,恍然都暫時抹去了時間的向度,權充說故事者的材料。惟其如此,他下筆反而有了一種意外的從容。
在記憶的盡頭,想像豁然開朗。我們可以這麽說吧:有多少夜闌人靜的時分,張北海就是他筆下的那個年輕俠士,一身輕功,飛簷走壁,從一個胡同溜向另一個胡同,從一堵牆頭躥上另一堵牆頭。他隱入古城的黑暗闃寂裏,尋尋覓覓。這仿佛是夢遊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關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記,夢同北京的線索。
我以為《俠隱》的出現,標誌著過去半個世紀的台灣--以及由台灣延伸而出的海外--有關北京寫作的轉折點。俱往矣。當年流寓台灣和海外的"老北平"多已老成凋謝,就算他們有機會舊地重遊,也難免不興起人事兩非的感慨。張北海離開北平時年紀還小,但一鱗半爪的經驗已足以讓他想像,有那麽幾年,各樣的故都百態、春明好景,如何曾乍現即逝。南宋《東京夢華錄》所描寫的東京,早已蕩然無存。北京夢華錄所描寫的北京,又有多少痕跡,留得下來?瞬息京華,求諸他日,惟有夢寐,惟有文章。
自序
這裏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
這裏的北京,是沒有多久的從前,古都改稱"北平"那個時代的昨日北京。
故事的歷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實。
虛構部分則純屬虛構。
抗戰烽火前夕,走進這虛實兩個世界,是一位現代江湖遊俠--越洋歸來,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雲而去。
感謝世紀文景為我出這本小說。《俠隱》因而再次迴到了北京,也因而有緣與各地讀者相會。
2007年,紐約
1.前門東站
本來應該下午三點到站的班車,現在都快六點了,還沒一點兒影子。
前門外東火車站裏麵等著去天津,等著接親戚朋友的人群,灰灰黑黑一片,也早都認了。一號月台給擠得滿滿的,不怎麽吵,都相當耐心地站著,靠著,蹲著,聊天抽菸。不時有人繞過地上堆著的大包小包行李,來迴走動。不時有人看看表。不時有人朝著前方鐵軌盡頭張望。
在這座火車棚下頭黑壓壓一片人海後麵一個角落,筆直地立著一身白西裝的史都華·馬凱醫生。他個子很突出,比周圍的人高出至少一個頭。淺黃的頭髮,剛要開始發灰,精神挺好。
他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隻是偶爾有那麽一兩個人向他點頭微笑,打個招唿,"來接人啊,馬大夫?"馬凱醫生也就用他那幾乎道地,可是仍然帶點兒外國味兒的北京話迴應,"是啊。"
馬凱醫生是北平特有的那一類外國人。上海天津都少見。這些人主要是歐洲人和美國人。他們不光是那些來這兒教書,傳教,行醫和開辦洋行的,還有姘了中國女人的,來冒險發財的,開麵包房西菜館子的,更別提那批流亡定居的白俄。反正,不管這些人在這兒幹什麽,先都是因為工作而來,住上了一年半載,再兩年三年,然後一轉眼七年八年,再轉眼就根本不想迴國了,也迴不去了。有的是因為這兒的日子太舒服了,太好過了。有的是因為已經給揉成了一個北京人。別說迴國,叫他去南京他都住不慣,幹脆在這兒退休養老。
馬大夫就是這一種,盡管他離退休還有一陣。他在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剛實習完畢,就和新婚夫人依麗莎白來到北京,剛好趕上中華民國成立。後來凡是有生人問他來北京多久了,他就微微一笑,"民國幾年,我就來了幾年。"
馬凱醫生點上了一鬥煙,才吸了兩口,一聲笛響,一陣隆隆之聲,一片歡叫。他抬起左手看了看表,天津上午十點開出來的這班北寧特快,終於在下午六點半進了北平前門東站。
火車還沒喘完最後一口氣,已經有不少人在從車窗往外麵丟大包小包,月台上一下子大亂。喊叫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高。馬大夫還是一動不動,噴著菸鬥,從他麵前一片波動的人頭上遙望過去,注意看著一個個下車的乘客。
他移動了幾次,讓路給提著扛著包袱箱子,背著網籃鋪蓋的出站。月台上更吵更亂。剛下車的全在跟來接的人抱怨,有的開口大罵,都他媽的是關外的車誤點,在天津就等了一個多鍾頭才上,到了廊坊又等……
他慢慢反著人潮往前走了幾步。火車頭嘶地一聲噴出一團茫茫蒸氣,暫時罩住了他的視線,而就在那團乳白氣霧幾乎立刻開始消散的剎那,馬大夫看見了他。
他從那團白茫茫中冒了出來。個子差不多和馬凱醫生一樣高。頭髮烏黑,臉孔線條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沖淡了點有些冷酷的表情。米色西裝,沒打領帶,左肩掛著帆布背包,右手提著一隻深色皮箱。
他也看見了馬大夫,又走了幾步,放下箱子,在嘈雜、擁擠、流動的人潮之中站住,伸出了手臂,緊緊摟著趕上來的馬大夫。
這一下子就招來後頭一聲聲"借光……""勞駕……""讓讓……"
馬大夫伸手去接背包,"來。"
"我來。"
"那給我你的票。"
兩個人隨著人潮往外走。人出去得很慢,車站查票口隻開了兩個。輪到他們的時候,馬大夫把車票和月台票一起交了,然後一指廣場右前方,"車在街對麵兒。"他們躲過了一個個扛行李的,又給擠上來的好幾個拉洋車的給擋住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