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多爾袞相比,吳三桂就沒有那麽沉著和冷靜了。他登上鎮東樓、澄海樓等製高點向遠望,已經看見大順的軍隊集結而來的煙塵。現在要孤注一擲,打好這場仗了。當天晚上,他召集所有的將領及當地士紳,開了一個戰前鼓動會。
山海關已經成為孤城,關寧鐵騎處境艱難,缺餉,缺糧,百姓人心惶惶,沒有辦法,吳三桂一直採取“捐輸”的形式以資軍備,他還把當地百姓武裝起來,以資兵源。對於吳三桂來說,山海關裏能夠依靠除了自己的軍隊,還有另一隻力量,那就是以餘一元、朱國梓、馬維熙、劉克禮、呂鳴章等為代表的山海關八大士紳,他們手中的民團也是抗擊大順軍的主要抵抗力量。吳三桂自來山海關後,對諸位士紳一直以禮相待,如今危難,他們也都派上了用場。
當晚,吳三桂語氣沉重的告訴大家,不管清軍是否如約承諾,決戰在所難免,關城守得住守不住,都不能放棄!
吳三桂多年用兵,深知決戰容易,部署最難。在李自成大軍的行進途中,他已經做了一個先手,玩了一手“間諜情報戰”。在出關向清軍請兵的同時,他另外又派出手下人高選、李友鬆、譚邃環、劉泰臨、劉台山、董鎮庵等六人作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軍營詐降。這幾個人就是吳三桂派去的間諜,也是死士,為了穩住李自成,他們在三河縣與李自成的軍隊相遇,宣稱帶來了吳三桂的密令,願意投降。李自成對此將信將疑,畢竟內心深處,他還是希望招降不希望打的,於是把這六人帶到軍中,一邊行進一邊靜觀其變。這六人巧舌如簧,竟騙得這位大順皇帝放鬆了警惕,延緩了行軍速度。這個時候的李自成智商變得很低了,他自己玩了一輩子詐降的遊戲,居然沒有識破吳三桂的計策;他手下眾將也沒有什麽異議。這支軍隊的素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就是這麽一延緩,多爾袞的軍隊反而搶了先手,搶先由另一麵抵達了山海關。
李自成的軍隊在二十日抵達山海關,山海關城內,已經全民皆兵。此時李自成尚報一絲幻想,他希望可以見到吳三桂下馬受降的樣子,但等待的他不是吳三桂,而是箭上弦,刀出鞘的關寧鐵騎,幾萬關寧鐵騎擺開陣勢,如一麵屏風,將前路全部封住,大順軍剛一靠近,箭如雨下,炮聲隆隆,吳三桂向他們開了火!
李自成一驚非同小可,急召六位間諜,得到的消息是他們跑了,李自成大怒,命軍士速將六人擒來,這六人隻有李友鬆比較幸運,逃了出去,其他幾人全部抓獲,就地正法!
與李自成不同,吳三桂已經開始布兵了,正像他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中所報告,他已遣精銳兵馬出關城,在山海關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據戰略要地。前去的部隊除了關寧鐵騎的精銳外,還有當地民團組織派來的鄉勇和士紳們組織的地方武裝,這部分人馬由當年袁崇煥手下名將朱梅之子、通判朱國梓及鄉紳呂鳴章等人統領,在此前已經經過了短期訓練,此時全部投入戰場。吳三桂把整個山海關都調動了起來,要打這場硬仗。
李自成殺了幾位詐降的使者,最後一次命人送信給吳三桂,提出招降之意,但吳三桂意已堅決,寧可玉碎,決不降賊。
事已至此,李自成知道打是唯一出路。於是,他調來山海關地圖,也同樣做了戰略部署,兵力分為兩部,一部分在主力戰場打陣地戰,以正麵進攻為主,這個主力戰場被定在了石河;而另一路,則繞到關外,從九門口出發,到一片石安營,截住吳三桂向東逃竄之路。兩路戰場,精銳部隊由他親率,降將唐通的部隊則打另一戰場。
部署完比,軍隊集結於石河,一場決戰就要在此地拉開序幕。
石河大戰
“奔流一派北山隈,亂石交沖怒若雷。剩有湍瀾從海去,更無舟楫渡人來。”這首詩是明朝一個叫尚絅的人寫的,詩中所寫的這個“亂石交沖”“無人來渡”的地方,叫做石河,在今天山海關區燕塞湖一帶。
石河發源於青龍縣境內燕山餘脈的群山之中,古名渝水。石河發源於今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但卻流經山海關。在山海關的右翼,石河衝擊了一條自然形成的鴻溝,由此可由側麵進入關城。石河自古以來就是害河,經常洪水泛濫,因此形成地勢上的死角,歷代兵家多以此為自然屏障。
此地遍布河床,沙石堆積,但河水清澈且淺,褰裳可涉。它的下遊自北麵燕山山脈綿延至渤海約十餘裏,兩岸地勢開闊,是非常適合於作戰的主戰場。也因此爭奪石河就是爭奪山海關關外大門,雙方都投入了主要兵力,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唐通的軍馬先走後,李自成又命輕騎率先到一片石與唐通匯合,力圖聯成一線,切斷吳三桂與清軍的聯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拉開了陣腳,向山海關進迫。
吳三桂率全部應戰,鄉勇協助列營排陣,戰場自石河東岸龍王廟至西岸譚家坡,兩軍鱗次排列,對峙片刻,各自發令強攻,眾將士聞得號令,轟然一聲奮力衝殺,進入鏖戰狀態。
吳軍先殺數十餘人,但大順軍馬上反擊,雙方以硬破硬,傷亡慘重。吳三桂的軍隊及以呂鳴章為首的山海關八大鄉紳組成的民團作為主力,正麵迎擊。鄉紳首腦呂鳴章還親自馳騎入陣,督民餉士。戰鬥由早晨一直打到正午,眾將士未有倦態反而戰事愈加激烈,在大順軍的猛攻下,吳軍陣營西北角漸漸不支,最後西北防線被突破。數千名大順軍騎兵飛奔至關城的西羅城北側,在迅猛攻勢下,城馬上就要被攻破了,守禦此處的吳軍投降,大順軍正要進城時,突然從北坡魚貫而下另一支軍隊,偷襲農民軍,城上守兵倒戈反擊,大順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後。
</br>
山海關已經成為孤城,關寧鐵騎處境艱難,缺餉,缺糧,百姓人心惶惶,沒有辦法,吳三桂一直採取“捐輸”的形式以資軍備,他還把當地百姓武裝起來,以資兵源。對於吳三桂來說,山海關裏能夠依靠除了自己的軍隊,還有另一隻力量,那就是以餘一元、朱國梓、馬維熙、劉克禮、呂鳴章等為代表的山海關八大士紳,他們手中的民團也是抗擊大順軍的主要抵抗力量。吳三桂自來山海關後,對諸位士紳一直以禮相待,如今危難,他們也都派上了用場。
當晚,吳三桂語氣沉重的告訴大家,不管清軍是否如約承諾,決戰在所難免,關城守得住守不住,都不能放棄!
吳三桂多年用兵,深知決戰容易,部署最難。在李自成大軍的行進途中,他已經做了一個先手,玩了一手“間諜情報戰”。在出關向清軍請兵的同時,他另外又派出手下人高選、李友鬆、譚邃環、劉泰臨、劉台山、董鎮庵等六人作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軍營詐降。這幾個人就是吳三桂派去的間諜,也是死士,為了穩住李自成,他們在三河縣與李自成的軍隊相遇,宣稱帶來了吳三桂的密令,願意投降。李自成對此將信將疑,畢竟內心深處,他還是希望招降不希望打的,於是把這六人帶到軍中,一邊行進一邊靜觀其變。這六人巧舌如簧,竟騙得這位大順皇帝放鬆了警惕,延緩了行軍速度。這個時候的李自成智商變得很低了,他自己玩了一輩子詐降的遊戲,居然沒有識破吳三桂的計策;他手下眾將也沒有什麽異議。這支軍隊的素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就是這麽一延緩,多爾袞的軍隊反而搶了先手,搶先由另一麵抵達了山海關。
李自成的軍隊在二十日抵達山海關,山海關城內,已經全民皆兵。此時李自成尚報一絲幻想,他希望可以見到吳三桂下馬受降的樣子,但等待的他不是吳三桂,而是箭上弦,刀出鞘的關寧鐵騎,幾萬關寧鐵騎擺開陣勢,如一麵屏風,將前路全部封住,大順軍剛一靠近,箭如雨下,炮聲隆隆,吳三桂向他們開了火!
李自成一驚非同小可,急召六位間諜,得到的消息是他們跑了,李自成大怒,命軍士速將六人擒來,這六人隻有李友鬆比較幸運,逃了出去,其他幾人全部抓獲,就地正法!
與李自成不同,吳三桂已經開始布兵了,正像他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中所報告,他已遣精銳兵馬出關城,在山海關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據戰略要地。前去的部隊除了關寧鐵騎的精銳外,還有當地民團組織派來的鄉勇和士紳們組織的地方武裝,這部分人馬由當年袁崇煥手下名將朱梅之子、通判朱國梓及鄉紳呂鳴章等人統領,在此前已經經過了短期訓練,此時全部投入戰場。吳三桂把整個山海關都調動了起來,要打這場硬仗。
李自成殺了幾位詐降的使者,最後一次命人送信給吳三桂,提出招降之意,但吳三桂意已堅決,寧可玉碎,決不降賊。
事已至此,李自成知道打是唯一出路。於是,他調來山海關地圖,也同樣做了戰略部署,兵力分為兩部,一部分在主力戰場打陣地戰,以正麵進攻為主,這個主力戰場被定在了石河;而另一路,則繞到關外,從九門口出發,到一片石安營,截住吳三桂向東逃竄之路。兩路戰場,精銳部隊由他親率,降將唐通的部隊則打另一戰場。
部署完比,軍隊集結於石河,一場決戰就要在此地拉開序幕。
石河大戰
“奔流一派北山隈,亂石交沖怒若雷。剩有湍瀾從海去,更無舟楫渡人來。”這首詩是明朝一個叫尚絅的人寫的,詩中所寫的這個“亂石交沖”“無人來渡”的地方,叫做石河,在今天山海關區燕塞湖一帶。
石河發源於青龍縣境內燕山餘脈的群山之中,古名渝水。石河發源於今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但卻流經山海關。在山海關的右翼,石河衝擊了一條自然形成的鴻溝,由此可由側麵進入關城。石河自古以來就是害河,經常洪水泛濫,因此形成地勢上的死角,歷代兵家多以此為自然屏障。
此地遍布河床,沙石堆積,但河水清澈且淺,褰裳可涉。它的下遊自北麵燕山山脈綿延至渤海約十餘裏,兩岸地勢開闊,是非常適合於作戰的主戰場。也因此爭奪石河就是爭奪山海關關外大門,雙方都投入了主要兵力,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唐通的軍馬先走後,李自成又命輕騎率先到一片石與唐通匯合,力圖聯成一線,切斷吳三桂與清軍的聯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拉開了陣腳,向山海關進迫。
吳三桂率全部應戰,鄉勇協助列營排陣,戰場自石河東岸龍王廟至西岸譚家坡,兩軍鱗次排列,對峙片刻,各自發令強攻,眾將士聞得號令,轟然一聲奮力衝殺,進入鏖戰狀態。
吳軍先殺數十餘人,但大順軍馬上反擊,雙方以硬破硬,傷亡慘重。吳三桂的軍隊及以呂鳴章為首的山海關八大鄉紳組成的民團作為主力,正麵迎擊。鄉紳首腦呂鳴章還親自馳騎入陣,督民餉士。戰鬥由早晨一直打到正午,眾將士未有倦態反而戰事愈加激烈,在大順軍的猛攻下,吳軍陣營西北角漸漸不支,最後西北防線被突破。數千名大順軍騎兵飛奔至關城的西羅城北側,在迅猛攻勢下,城馬上就要被攻破了,守禦此處的吳軍投降,大順軍正要進城時,突然從北坡魚貫而下另一支軍隊,偷襲農民軍,城上守兵倒戈反擊,大順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