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上的完善都是小事情,現在最大的事情就是按照說明書上所說的內容用隕星消滅掉周圍的天體成功將隕星從星係中解放出來。
這也是第一次測試隕星的威力,李乾和所有的將軍們都是激動萬分。
y2317星係拋掉隕星後隻剩下4顆行星,李乾選中了距離隕星最近的一顆星球作為首測的目標。
現在因為紅巨星的消失,這顆星球的表麵正在慢慢冷卻,但是前期數個月的高溫炙烤讓星球的冷卻速度沒有那麽的快,在紅外掃描設備上,星球依然在對外釋放驚人的熱量。
李乾在主控屏幕上操作鎖定了這顆星球,隨機武器係統開始啟動對這顆星球進行攻擊前準備。
這個準備包括了星球尺寸的測繪,能量計算等等方麵,進度條讀完之後武器就將直接進入發射階段。
在讀條的時間內,攻擊隨時可以被取消,但是一旦讀條結束武器就進入發射流程,屆時攻擊將無法取消。
當然了此時麵對一顆可以說是必須要消滅的星球,隕星是沒有取消攻擊的理由,所以李乾和將軍們在中央控製室內也是靜靜地等待進度條的走完。
整個計算過程是由隕星自主完成了,不得不說隕星的智能化程度是要差了一點可是計算能力真不是蓋的,短短30分鍾的時間就哇完成了計算。
這裏可能有人就要說了,發射準備就要30分鍾這時間也太長了吧?
的確,隕星的發射準備時間比戰艦的主炮發射時間要久很多,不考慮充能時間的情況下戰艦主炮從鎖定目標到發射的時間都是按秒計算的。
戰艦主炮的計算速度如此之快那是因為戰艦主炮攻擊時所需要計算的參數很少,簡單來說主炮隻管發射,至於發射之後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不在計算之內。
而隕星是需要計算徹底抹除一顆星球所需要的能量總和,這樣綜合計算到非常多的參數以確保發射的能量足夠不會在打擊完目標星球後再對其他星球造成誤傷。
如此精確的攻擊結果自然導致了計算量的增大,如果這個計算交給一般戰艦的ai來計算,計算時間估計會延長到48小時以上。
話不多說,讓我們迴到隕星的攻擊上。
隨著進度條的讀完隕星也正式進入了攻擊流程,麵向這顆目標星球的一麵,地下伸出了大量的天線 。
具體是什麽李乾也不曉得,說明書上並沒有對這些攻擊零部件進行詳細的介紹,隻是看它們的外形十分酷似天線,姑且就稱它們為天線吧。
能量核心一種無法理解的方式加速了紅巨星的能量釋放,可以理解為在整體上加速了紅巨星的活動,這個操作是超出人類認知的,就算是聯盟最頂尖的科學家在這裏也搞不明白隕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反正結果是這麽一個結果,超乎想象的能量在隕星內部複雜的結構中被傳輸至天線,隨即在天線的頂端高能伽馬射線被釋放了出來。
數以億計的天線將伽馬射線發射到距離隕星表麵大約30萬公裏的位置進行匯聚,最終形成一道和目標星球直徑相當的超級伽馬射線。
這樣的攻擊形式有點類似於西方軍區的匯聚攻擊,但是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攻擊,唯一相似的地方也就是大家都是將零散的攻擊聚集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攻擊。
匯聚之後的伽馬射線以光速撞向了目標星球,從遠處看隕星就像是發射了一束光照向了目標星球,若不是艦隊中突然響起的無數警報聲,誰也想不到這道隻是看起來粗大了一些的光竟然擁有如何毀天滅地的能量。
說毀天滅地一點都不誇張,遠處的那顆星球在接觸到伽馬射線的一瞬間就像是虛假的幻象被戳破消失一樣沒有任何驚天動地的動靜就瞬間消失在宇宙中。
倘若不是李乾和將軍們都確認過那顆星球的真實存在,他可能以為這一幕是假的呢。
一個星球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眼前的這一幕給李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也讓他清楚地認識到隕星是多麽強大的一個武器。
不過如此徹底摧毀一顆星球所耗費的能量也是巨大的,直接就加劇了紅巨星衰變的進程,按照能量中心的反饋,此時的紅巨星所具備的能量頂多也就是摧毀剛才那種星球十顆左右就將完全耗盡。
現在隕星已經被徹底激活,如果能量被徹底耗盡隕星也將無法再次啟動,所以李乾需要在紅巨星能量耗盡之前再次收入一顆恆星,最好是處於穩定狀態的主序星,這樣才能支撐起隕星的長時間運行。
不管怎麽說,星係內剩下的最後3顆行星至少還要消滅掉2顆,根據隕星的計算再消滅2顆行星後隕星的質量將衰減到無法用引力約束最外層軌道行星的地步,屆時即使不消滅那顆行星隕星也能夠不帶任何拖累地孤身離開這個星係。
經過將軍們研究後一致決定,最後一顆行星不進行徹底毀滅,隻要保證隕星能夠單獨傳送離開就好了。
擁有極高空間技術的外星文明自然掌握了超遠距離的空間傳送技術,但是像吞噬了恆星後的隕星想要進行傳送的先決條件就是引力範圍內不能攜帶行星,倒是可以把艦隊傳送時全部帶上,畢竟相對於行星的質量,艦隊的總質量根本不值一提,對應的能量消耗也是微不可察的。
接連消滅了引力範圍內的另外兩顆星球後,最外圍的那顆星球在自身慣性的作用下已經開始脫離隕星的引力範圍向宇宙深處飄去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直到它那一天再入其他恆星或者黑洞的引力範圍後會再次成為某個星係的成員之一。
不過以銀河係內星係之間的距離而言,這將是很久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畢竟隻是依靠原本公轉引力所提供初速度的行星飛行的速度還不如一艘現代化的宇宙飛船呢……
這也是第一次測試隕星的威力,李乾和所有的將軍們都是激動萬分。
y2317星係拋掉隕星後隻剩下4顆行星,李乾選中了距離隕星最近的一顆星球作為首測的目標。
現在因為紅巨星的消失,這顆星球的表麵正在慢慢冷卻,但是前期數個月的高溫炙烤讓星球的冷卻速度沒有那麽的快,在紅外掃描設備上,星球依然在對外釋放驚人的熱量。
李乾在主控屏幕上操作鎖定了這顆星球,隨機武器係統開始啟動對這顆星球進行攻擊前準備。
這個準備包括了星球尺寸的測繪,能量計算等等方麵,進度條讀完之後武器就將直接進入發射階段。
在讀條的時間內,攻擊隨時可以被取消,但是一旦讀條結束武器就進入發射流程,屆時攻擊將無法取消。
當然了此時麵對一顆可以說是必須要消滅的星球,隕星是沒有取消攻擊的理由,所以李乾和將軍們在中央控製室內也是靜靜地等待進度條的走完。
整個計算過程是由隕星自主完成了,不得不說隕星的智能化程度是要差了一點可是計算能力真不是蓋的,短短30分鍾的時間就哇完成了計算。
這裏可能有人就要說了,發射準備就要30分鍾這時間也太長了吧?
的確,隕星的發射準備時間比戰艦的主炮發射時間要久很多,不考慮充能時間的情況下戰艦主炮從鎖定目標到發射的時間都是按秒計算的。
戰艦主炮的計算速度如此之快那是因為戰艦主炮攻擊時所需要計算的參數很少,簡單來說主炮隻管發射,至於發射之後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不在計算之內。
而隕星是需要計算徹底抹除一顆星球所需要的能量總和,這樣綜合計算到非常多的參數以確保發射的能量足夠不會在打擊完目標星球後再對其他星球造成誤傷。
如此精確的攻擊結果自然導致了計算量的增大,如果這個計算交給一般戰艦的ai來計算,計算時間估計會延長到48小時以上。
話不多說,讓我們迴到隕星的攻擊上。
隨著進度條的讀完隕星也正式進入了攻擊流程,麵向這顆目標星球的一麵,地下伸出了大量的天線 。
具體是什麽李乾也不曉得,說明書上並沒有對這些攻擊零部件進行詳細的介紹,隻是看它們的外形十分酷似天線,姑且就稱它們為天線吧。
能量核心一種無法理解的方式加速了紅巨星的能量釋放,可以理解為在整體上加速了紅巨星的活動,這個操作是超出人類認知的,就算是聯盟最頂尖的科學家在這裏也搞不明白隕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反正結果是這麽一個結果,超乎想象的能量在隕星內部複雜的結構中被傳輸至天線,隨即在天線的頂端高能伽馬射線被釋放了出來。
數以億計的天線將伽馬射線發射到距離隕星表麵大約30萬公裏的位置進行匯聚,最終形成一道和目標星球直徑相當的超級伽馬射線。
這樣的攻擊形式有點類似於西方軍區的匯聚攻擊,但是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攻擊,唯一相似的地方也就是大家都是將零散的攻擊聚集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攻擊。
匯聚之後的伽馬射線以光速撞向了目標星球,從遠處看隕星就像是發射了一束光照向了目標星球,若不是艦隊中突然響起的無數警報聲,誰也想不到這道隻是看起來粗大了一些的光竟然擁有如何毀天滅地的能量。
說毀天滅地一點都不誇張,遠處的那顆星球在接觸到伽馬射線的一瞬間就像是虛假的幻象被戳破消失一樣沒有任何驚天動地的動靜就瞬間消失在宇宙中。
倘若不是李乾和將軍們都確認過那顆星球的真實存在,他可能以為這一幕是假的呢。
一個星球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眼前的這一幕給李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也讓他清楚地認識到隕星是多麽強大的一個武器。
不過如此徹底摧毀一顆星球所耗費的能量也是巨大的,直接就加劇了紅巨星衰變的進程,按照能量中心的反饋,此時的紅巨星所具備的能量頂多也就是摧毀剛才那種星球十顆左右就將完全耗盡。
現在隕星已經被徹底激活,如果能量被徹底耗盡隕星也將無法再次啟動,所以李乾需要在紅巨星能量耗盡之前再次收入一顆恆星,最好是處於穩定狀態的主序星,這樣才能支撐起隕星的長時間運行。
不管怎麽說,星係內剩下的最後3顆行星至少還要消滅掉2顆,根據隕星的計算再消滅2顆行星後隕星的質量將衰減到無法用引力約束最外層軌道行星的地步,屆時即使不消滅那顆行星隕星也能夠不帶任何拖累地孤身離開這個星係。
經過將軍們研究後一致決定,最後一顆行星不進行徹底毀滅,隻要保證隕星能夠單獨傳送離開就好了。
擁有極高空間技術的外星文明自然掌握了超遠距離的空間傳送技術,但是像吞噬了恆星後的隕星想要進行傳送的先決條件就是引力範圍內不能攜帶行星,倒是可以把艦隊傳送時全部帶上,畢竟相對於行星的質量,艦隊的總質量根本不值一提,對應的能量消耗也是微不可察的。
接連消滅了引力範圍內的另外兩顆星球後,最外圍的那顆星球在自身慣性的作用下已經開始脫離隕星的引力範圍向宇宙深處飄去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直到它那一天再入其他恆星或者黑洞的引力範圍後會再次成為某個星係的成員之一。
不過以銀河係內星係之間的距離而言,這將是很久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畢竟隻是依靠原本公轉引力所提供初速度的行星飛行的速度還不如一艘現代化的宇宙飛船呢……